王周平
語文探究能力的考查在2007年高考“新課標”卷中初露端倪,在2008年和2009年高考的“新課標”語文試題中也全部呈現(xiàn)。2009年已有十省市實施了“新課標”高考,2010年將有更多的省市進入“新課標”高考的行列,這意味著2010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探究題”。
“新課標”高考的“探究題”是圍繞一定的文本情境,要求考生發(fā)掘意蘊、探討問題,進而得出結論或自己見解的一種新題型,這種題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下面筆者根據(jù)2009年高考試題對“新課標“現(xiàn)代文“探究題”題型作簡單的探究,以期對2010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這類題型,要求考生能夠立足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意蘊。所謂“意蘊”就是文學作品滲透出來的理性內(nèi)涵,比如作品中滲透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出的某種精義或者某種主旨,回答時應從思想內(nèi)容、藝術表現(xiàn)、作者情感等方面多側面思考,切忌只從一個角度單向挖掘,應該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有理有據(jù)。語言表達要具體、充分、有深度,要把意思說清楚,說透徹,不可含糊,不可籠統(tǒng)。
【高考回放】請?zhí)骄慷冀咛N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張笑天《上善若水》,2009年高考江蘇卷第14題)
【相關語段】去都江堰,一進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橫幅撲面而來。這是指水嗎?是褒揚都江堰嗎?還是借水喻人,弘揚一種文化精神?岷江從雪山一路蹣跚走來,負荷著黎庶的厚望,伴隨著歷史的滄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時間趟過同一條河流,大概就是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思維,令人頻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潤萬物,使之生長,又從不與萬物競高下、論短長,所以老子認為“上善若水”。這種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
都江堰是歷史的遺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的神話。與之同時的鄭國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學家考證的遺跡,而都江堰仍舊生機盎然,滋養(yǎng)著天府之國的子民。難怪道教尊李冰為“妙源清君”,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著兩條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溫馨提示】這篇散文借都江堰這個鮮活的文化遺產(chǎn),引導考生尊重自然規(guī)律,培養(yǎng)大仁大愛、守時守信的博大胸懷。探究“上善若水”的深意,一是可以從都江堰本身來考慮,都江堰巧妙利用自然條件,讓水完全自動地為民興利造福,不需要耗費資源,且數(shù)千年如此,,確實是無可爭辯的上等之善;二是可以從歷代賢者來思考,他們修筑和維護了都江堰,巧妙地開發(fā)利用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他們實在可以稱為上善之人;三是意在啟示告誡人們,要向古圣先賢學習,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參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謂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這類題型要求考生能夠探討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懊褡逍睦怼笔侵敢粋€民族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點,也包括該民族成員個體的心理特點,如堅強、忍耐、寬容等。“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的重視。這類試題的指向一般比較明確,考生可根據(jù)所提供的材料,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和各種理論知識進行探究并提煉相關要點作答。
【高考回放】請結合阿慶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的觀點。(豐子愷《阿慶》,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14題)
【相關語段】夏天晚上,許多人坐在河沿上乘涼。皓月當空,萬籟無聲。阿慶就在此時大顯身手。琴聲宛轉悠揚,引人入勝。潯陽江頭的琵琶,恐怕不及阿慶的胡琴。因為琵琶是彈弦樂器,胡琴是摩擦弦樂器。摩擦弦樂器接近于內(nèi)聲,容易動人。鋼琴不及小提琴好聽,就是為此。中國的胡琴,構造比小提前簡單的多。但阿慶演奏起來,效果不亞于小提琴,這完全是心靈手巧之故。有一個青年羨慕阿慶的演奏,請他教授。阿慶只能把內(nèi)外兩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仩——教給他。此人按字眼拉奏樂曲,生硬乖異,不成腔調(diào)。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慶的胡琴來拉奏,依舊不成腔調(diào),只得廢然而罷。記得西洋音樂史上有一段插話:有一個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裝四根弦線,照樣會奏出美妙的音樂。阿慶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阿慶孑然一身,無家庭之樂。他的生活樂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梢娨魳犯腥酥?,又可見精神生活有時可以代替物質生活。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惟妙惟肖地寫出了民間胡琴演奏家阿慶技藝之高超,引人入勝。看似平凡瑣事的信筆抒寫,卻寓藏著人生哲理。本題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觀點。作答時要結合阿慶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注意“有時”二字的限制,不能理解成“精神生活可以代替物質生活”。先分析物質生活的第一性,再分析“在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們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最后分析“物質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
【參考答案】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②在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們還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③精神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樂趣,是物質生活所不能代替的。(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這類題型要求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閱讀,是每一個讀者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思維方式、審美趣味來感悟、體驗、解讀文本。這種題型要求考生能夠立足自我,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個性化解讀,思維應起于文本歸于文本,超越文本信馬由韁地隨意發(fā)揮,顯然是不適宜的。
【高考回放】文章最后一段說:“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請結合全文,談談這句話對你的啟發(fā)。(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2009年高考山東卷第22題)
【相關語段】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一番,有了相當?shù)娜松啔v,那么,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于每一個人的現(xiàn)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于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以足夠的清醒來面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我們當然沒有理由懷疑,這樣的一個人必能獲得生活的充實和心靈的寧靜。
【溫馨提示】這篇散文充滿了人生的智慧、智者的深邃,融理性與感性于一體,語言樸實生動,構思新穎獨特,筆調(diào)清新自然。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應該在含意探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見解必須與原文內(nèi)涵緊密相關,并且言之有理。
【參考答案】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他應該順應自己的天性,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有意義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或: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面對現(xiàn)實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們不應閉塞與拒絕,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去闖蕩一番,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堅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位置。)
這種題型要求探討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要求考生在理解作品時,通過相關的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探究的角度和層次一般包括作品主題、情感傾向等。解答時要抓住文本或顯或隱的有效信息,如帶有作者情感傾向的詞句、暗示作者生平經(jīng)歷的詞句、暗示社會環(huán)境的詞句等,解讀作品的主題,從而探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高考回放】從全文看,作者把托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的意圖是什么?(張煒《耕作的詩人》,2009年高考廣東卷第18題)
【相關語段】俄國畫家列賓給托爾斯泰畫了一幅耕作圖。它長久地吸引了我,讓我想象那個杰出的老人,想象他與土地須叟不可分離的關系。也許這是一個偉大詩人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qū)別。
在房間里專注于自己的所謂藝術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個耕作的詩人。對于他,稿紙和土地一樣,筆和犁一樣。于是他的稿紙就相當于一片田園,可以種植,可以催發(fā)鮮花、澆灌出果實。在這不息的勞作之中,他尋求著最大的真實,煥發(fā)出一個人的全部激情。離開了這些,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詩人的最重要的幾部文學著作之間的長長間隔里,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他怎樣匍匐到土地上,與莊園里的農(nóng)民,特別是孩子和農(nóng)婦們打成一片,割草、縫鞋子、編識字課本、收割、種植……他做他們所做的一切,身心與土地緊密結合。這對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生命。他在它們中間。他可以融化在它們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溫馨提示】這篇散文盛贊托爾斯泰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并對現(xiàn)實文學創(chuàng)作提出告誡。文章始終圍繞“耕作”二字描寫托爾斯泰,這兩個字既表現(xiàn)了托爾斯泰的精神,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高度評價。考生應在細讀全文的基礎上,深入作者心靈,探究作者意圖。
【參考答案】①“耕作的詩人”是對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與人生的概括與評價,表達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與認同。②表達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③表達了對其他作家的批評以及對當今中國文壇的不滿。
綜上所述,探究題的設置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因此,無論是觀點見解的形成還是運用知識進行分析,都要緊扣文本,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進行合情合理的探究閱讀。另外,探究與創(chuàng)新是緊密相連的,因此,答案不可能也不應該求同,可以有不同的探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