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之 庭
誰動了我的社會責任感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之 庭
不知是哪位發(fā)明了“某0后”這個說法,80、90后這批年輕一代已經(jīng)成了頻頻在媒體上出現(xiàn)的“熟臉”群體,每每現(xiàn)身,必定伴有各種唇槍舌劍和喋喋不休。有人哀嘆他們是“垮掉的一代”,“冷漠自私”,也有人力挺他們是“創(chuàng)新的一代”,有“國際視野”。于是,80、90后們一直伴著爭議灑脫前行。
今年8月召開的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也重點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80、90后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
Interview
自由(初中學生):在人與人交往的大圈子里做一些事。
小魚魚(初中學生):沒想過……我媽說了,參加工作才算進了“社會”。
瓦里茶(白領):“社會責任感”是一個聽起來挺玄乎,但又時刻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一個詞。(如何體現(xiàn)?)多做好事唄,回報社會。
Starring(大學生):多去了解這個國家、這個地球正在發(fā)生的事,也是一種參與,一種責任。
馬冬(人類學教授):“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里的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人類是群居動物,無法離開與他人的交流獨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其他人負責的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欲望生活,這樣才能更加幸福。
Argue
證據(jù)一:“學習的動力是什么?”
“如何看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你崇拜的人是誰?”
這是烏魯木齊某中學張老師設計的調(diào)查問卷里的三個問題。調(diào)查進行得很順利,只一天時間就收回了500份答卷,可統(tǒng)計了同學們的答案后,張老師卻高興不起來了。在回答“學習動力”這個問題時,84%的同學選了“為自己將來的生活、工作和家庭”,選擇“為了祖國富強和社會發(fā)展”的不到10%;而第二道題中,有30名學生認為“國家觀念可淡化”,有136名學生認為“個人自由,無須強求”;對于崇拜的偶像,有20名學生崇拜科學家,106人崇拜歌星,190人崇拜父母,而剩下的134人,崇拜對象是自己。
證據(jù)二:安徽某縣幾名中學生結伴去游泳,一人不慎溺水,其他幾個伙伴救助未果后,因怕挨罵和擔責任而沒有及時找大人施救,隨后便統(tǒng)一口徑,各自悄悄回家。溺水少年的父母久等孩子不回家后,便去向這幾名學生打聽,結果他們?nèi)挤裾J曾約其一起出游。
證據(jù)三:張某,曾經(jīng)是被全家寄予厚望的大學生,畢業(yè)后卻心安理得地當起了“啃老族”,整天在家里上網(wǎng)、睡覺,不外出工作,也從未想過今后的人生計劃和安排。父母銀白色的鬢角,被生活所累而微微彎曲的脊梁都不曾在他眼里留下一絲痕跡。其父,河南省退休工人張涌痛心疾首地說:“我養(yǎng)了二十幾年的兒子,到頭來居然是個無用的人?!?/p>
總結發(fā)言:牛力(撰稿人)
客觀地說,80、90后并不缺乏愛國熱情。愛國熱情可以在瞬間爆發(fā),在突發(fā)事件中表現(xiàn),比如舟曲泥石流、菲律賓人質(zhì)事件等等。但社會責任感更多地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表現(xiàn)在對社會和他人的服務幫助中。
那么年輕一代為什么缺乏社會責任感呢?
現(xiàn)如今,從老師到家長,他們最關心的是學生、孩子能考多少分,在班上是第幾名。于是,在教育方面,也盡可能多地灌輸一些“自私”的東西,譬如“自己會的不要告訴其他同學”,“多留心成績好的同學看什么參考書”等等。
久而久之,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就在許多青少年的身上表現(xiàn)得越來越強烈。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80、90后,會有多少“社會責任感”自然可想而知。
證據(jù)一:深圳地區(qū)“90后眼中的成長與責任”調(diào)查結果出爐,近六成受訪的90后青少年自認有社會責任感,而高達99%的人愿意在成人之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對于成年后希望做的第一件事,近三成的人希望“去一次長途旅行,增長見識”,24.5%的人則希望“參加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如獻血等”。
證據(jù)二:上海中學的高二男生鄧貝西近日第三次踏上去河南看望艾滋兒童的行程。他說,這條路再孤獨,他也會勇敢地走下去。
清晨5點半不到,鄧貝西就跳下坐了近14個小時的火車,背著十多公斤的雜志和一大包膠水、鋼筆等學習用品,乘上了從商丘到柘城的客車。鄧貝西原本準備與兩三個同學同行,但盡管他本人前兩次探望艾滋兒童后無恙,同學的父母仍然不放心,給孩子掛起了免行牌。鄧貝西的母親則很支持兒子,并替他設計了路線。
證據(jù)三: 2009年12月31日晚,浙江工業(yè)大學一名大三學生見義勇為抓小偷時,被歹徒持刀重傷,搶救無效,于2010年1月1日凌晨去世。他叫楊濟源,天津薊縣城關鎮(zhèn)倉上屯村人。在他的人人網(wǎng)主頁上,最后一條簽名是:“男人可以沒才,可以沒錢,但是不可以沒責任感。”
總結發(fā)言:臧嶸(歷史學家)
80、90后這一代所受到的教育是最健全的,另外,開放和寬松的環(huán)境也讓新一代有機會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的確很關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但那個時候只能聽從國家的分配,今天的年輕人已經(jīng)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思考來選擇了。所以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新鮮的想法,并且在以自己的方式體現(xiàn)社會責任感,他們是充滿希望的一代。
今年全國青聯(lián)會落幕后,各大媒體發(fā)出了這樣的報道:《中國青年不缺社會責任感,日漸成熟將引領國家未來》。
在關于“社會責任感”的討論中,“當事人”,80、90后的聲音開始被更多地聽到。
90后梅梅是南昌第十中學學生會主席,她認為90后學生積極向上是主流。梅梅說:“我們并不自私,只是我們現(xiàn)階段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學業(yè)上,只有充好電,以后才能更大地發(fā)光發(fā)熱?!?/p>
出生于1989年的四川廣元學生王建春認為,從汶川地震到泥石流災害,很多同齡人都是第一時間加入志愿者隊伍。汶川大地震造成了王建春的學校停課10天,他也就當了10天的志愿者?!按蟮卣鹱屛腋械缴鼜涀阏滟F?!彼f,“中國的青年一代是能夠擔當重任的一代,并不是垮掉的一代?!?/p>
責編/劉小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