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生 吉林省白山市中醫(yī)院(134300)
烏梅丸臨床運用心得
劉長生 吉林省白山市中醫(yī)院(134300)
目的 評價烏梅丸為清上溫下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方法 通過治療脅痛、胸痹、腹痛、便秘4種疾病并各以病例。結論 烏梅丸在臨床上只要方證對應治療疾病,可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
臨床運用;中藥方劑;烏梅丸;中醫(yī)方劑學;《傷寒論》
烏梅丸始見于《傷寒論》,厥陰病篇中辨臟厥與蛔厥及蛔厥癥治法。是屬于寒熱并用的方劑,在臨床上運用得當,會得到滿意療效,現(xiàn)舉例如下:
脅痛是以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也是臨床比較多見的一種自覺癥狀。
病因病機:肝居脅下,其經(jīng)脈布于兩脅,膽附于肝,其脈亦循于脅,故脅痛之病,主要責于肝膽。如《素問·繆刺論篇》說“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p>
案例:2008年3月6日初診,姜某,女性,62歲。右上腹疼痛反復發(fā)作六個月,一般疼痛半小時左右,自以為胃痛未引起重視,今晨7時右上腹突然發(fā)生陣發(fā)性劇烈疼痛,伴汗出,四肢發(fā)冷,惡心,舌苔黃,脈弦緊,平素雙下肢涼。超聲示:膽道蛔蟲證,患者及家屬要求保守治療;西醫(yī)診斷:膽道蛔蟲證,給予止痛對癥治療。中醫(yī)辨證為:上熱下寒的烏梅丸證,方藥為烏梅30g,細辛5g,桂枝12g,黃連6g,當歸12g,淡附片9g,人參9g,川椒66g,黃柏6g。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5劑;配合西藥驅蟲劑。二診自述僅有2d輕微疼痛,且持續(xù)僅幾分鐘,雙下肢涼緩解,將上方做丸劑,每服9g,日二次口服,近一個月復診,自述無疼痛,雙足不涼。停藥,2個月查超聲示:蛔蟲死于膽道內。本方重用烏梅既能滋肝,又能瀉肝,酸與甘合滋陰,酸與苦合則瀉熱。
胸痹是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病因病機:其病因與寒邪內侵,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等有關。其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陰陽氣血的虧虛,標實為陰寒,痰濁,血瘀交互為患?!夺t(yī)門法律·中寒門》所說:“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p>
案例:患者叢某,女性,55歲。反復發(fā)作的心慌,氣短,胸悶,時有胸痛28年,加重一周。伴有頭暈,乏力,口苦,咽干,時心煩,失眠;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舌質略紅,脈沉遲,尤以左寸、尺明顯。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率58次/min,ST段倒置,室早二聯(lián)律;西醫(yī)診斷:冠心??;中醫(yī)辨證為:寒熱錯雜的胸痹,方為烏梅丸加減;細辛5g,桂枝15g,黃連3g,當歸12g,白附子9g,人參9g,干姜12,五味子12g,百合15g,丹參15g。5劑水煎服;二診患者心慌、氣短、心煩減輕,失眠好轉,脈沉遲;上方加山藥20g,茯苓15g,淡竹葉10g,再服5劑;三診患者自覺癥狀明顯緩解,續(xù)服10劑諸癥悉平。烏梅丸清上溫下,白附子味辛甘,性溫,祛風寒痰濕,對于室性期前收縮有效,百合,丹參合用養(yǎng)陰化瘀。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發(fā)生疼痛的癥狀而言。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可出現(xiàn)多種疾病中。
病因病機:腹痛為外感時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及素體陽虛等導致的氣機郁滯,脈絡閉阻及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諸病源候論·腹痛病諸侯》指出“腹痛者,因府藏虛,寒冷之氣,客于腸胃膜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5]:“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薄端貑枴づe痛論》說:“寒氣客于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腹急引故痛;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p>
案例:2010年5月8日,患者時某,女性,42歲;自述5年前因飲冷后出現(xiàn)左小腹疼痛,外敷熱水袋得以緩解,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左小腹疼痛,因不甚疼,而未放在心上。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劇烈疼痛,于市醫(yī)院檢查雙腎,輸尿管,膀胱,肝,膽,脾,胰超聲未見異常,生化:肝功,腎功,血糖,血脂,血離子等檢查未見異常,市醫(yī)院以”腹痛待查”收入院,經(jīng)對癥治療十余日而緩解出院,本次因怒出現(xiàn)左小腹劇烈疼痛,伴心煩,胃中反酸水,口苦,腹部觸診:腹軟,未見包塊,臍涼,雙足涼,脈沉。求治中醫(yī),辨證為上熱下寒的烏梅丸證。方藥為:細辛5g,桂枝12g,黃連3g,當歸12g,淡附子9g,人參9g,干姜9g,大黃9g,白芍20g,炙甘草10g。水煎服3劑,二診疼痛明顯緩解,腹疼痛明顯減輕,無心煩及頭疼癥狀,情緒樂觀,建議續(xù)服中藥,診脈右尺滑,本人認為右尺雖滑,但寒熱錯雜未盡除,遂將上方制成丸劑,每服9g,日2次,15天后停藥,隨訪2年未出現(xiàn)左小腹疼痛。
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本證多見于各種急慢性病中。
病因病機:便秘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系甚為密切。按照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本病可分為熱秘,冷秘,氣秘,虛秘等四類。在《傷寒論》中有“陽結,陰結,及脾約”名稱?!秱摗て矫}法第二》:脈有陰結,陽結,何以別之?師曰:“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薄峨s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大便秘結,腎病也。經(jīng)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蓋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p>
案例:患者紀某,男性,80歲,素體怕冷,有便秘癥狀已20年,服通便藥可緩解,近2年來口服藥不敏感,甚無效,幾天不便,精神異常緊張,恐懼。四肢厥逆,心煩,時出現(xiàn)胃脘部有燒灼感伴有其向上沖的感覺,其脈沉而遲,求治于中醫(yī)。憶《傷寒論》厥陰病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此乃厥陰病上熱下寒證。用烏梅丸和大黃附子湯加減治療,方:細辛5g,桂枝12g,黃連6g,桃仁15g,淡附子9g,人參9g,干姜9g,大黃9g,當歸20g,白芍20g。中藥7劑水煎服,二診自述便秘癥狀緩解,心煩,胃熱略有緩解,效不更方,續(xù)服14劑,大便比較通暢,心煩,胃熱癥狀無,四肢厥逆減輕,脈仍沉,遂將上方制成丸劑,每服9g,日2次,口服近1個月,便秘基本痊愈,隨訪1年沒有便秘。
疾病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說即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xiàn)偏勝偏衰的結果。對于陰陽的偏勝偏衰,《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烏梅丸是治療寒熱錯雜的一個有效經(jīng)方,調整陰陽,恢復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疾病痊愈。臨床運用機會非常多,只要方證對應即可大膽在臨床應用,且受到效如桴鼓的效果。
10.3969/j.issn.1672-2779.2010.24.002
1672-2779(2010)-24-0003-02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