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楠
加強課題研究 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fā)展
黑龍江 李楠
2007年,牡丹江市東安區(qū)參加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探索”這一全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黑龍江省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的對策研究”子課題的實驗研究。在市教育局和教育學院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區(qū)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優(yōu)化素質。努力探索符合我區(qū)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研究與管理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從內容與目標上看,我們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關注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為基本內容的非學科性的綜合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主題或問題為載體,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超越學科界限,超越知識的邏輯學和系統(tǒng)性,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fā)與實施,強調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實踐。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發(fā)展的整體上把握活動的內容與方法,要求人們既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尊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又要兼顧學生長遠發(fā)展的需要,在活動深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健康和諧的發(fā)展,促進學生逐步成熟的過程。
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將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至于核心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強調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實踐過程,在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過程中,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
課程實施,教師是關鍵。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教學水平,決定了課程的實施水平和發(fā)展方向。
自從國家教育部提出各地市區(qū)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來,就“綜合實踐活動專兼職教師如何配備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論。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研究,我們清醒的意識到光靠幾名教師的力量遠遠駕馭不了活動的整個過程,如果沒有其他教師的配合,勢必會出現(xiàn)活動中指導不到位或不足的現(xiàn)象。于是,我們提出了“團體指導,協(xié)同教學的策略”從根本上解決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配備不均衡的狀況。在小學階段專兼職結合的配備的方式最為合理。通過以專職教師為主,其他教師(包括班主任)為輔,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xié)調、指導。有效提高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如果得不到足夠數(shù)量的合格教師,任何使人欽佩的改革也勢必在實踐中失敗”因此,合理的配備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問題。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無論在教材編寫方面,還是在教學實踐方面,有了一支過硬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以區(qū)教研員為中心,然后輻射到各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中形成一條活動主線?;顒又形覀円怨歉蔀辄c,以大多數(shù)教師參與研究為目的,努力形成我區(qū)綜合實踐活動“點面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師資新格局。
在開展課程研究的過程中,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其他學科課程。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不能照搬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而應結合學科特點,研究有利于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教學模式。為此,我們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大賽,通過集中展示,取得了引領新課程堂教學的豐富資源及可靠的實踐方面支持,為了有效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可趁過的和心精髓。我們采取典型案例靠前引領的辦法。召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大賽交流研討活動,為廣大教師提供鮮活可觸摸的“樣板”,對比較優(yōu)秀的課例我們通過多種活動加以推廣。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典型示范、專題研討、教學比賽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研討活動。促進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型的思考。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活動的選題是保證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如何選題、怎樣實施、如何進行成果交流。我們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實踐,初步總結出符合我區(qū)實際的基本活動模式:活動的準備階段——開題活動階段(師生共議活動主題、劃分小組、制定活動方案);活動的實施階段——指導研究階段(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多種渠道收集資料、小組篩選提煉信息);活動總結交流階段——結題階段(整理研究成果評議交流、分享經驗總結拓展),通過三種課型活動流程,保證學生的“全面參與”與“深度實踐”。我們積累了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經驗。當然,這僅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模式,還需要我們不斷完善,針對不同的活動內容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調整,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
課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學校對課程規(guī)范化管理。因此,我們把加強課程管理作為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手段。我們根據(jù)各校實際,積極探索課程的管理機制,有效的促進課程的常態(tài)化實施。我們在保障國家規(guī)定每周3課時基礎上,采取靈活的課時管理制度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同時,學校全面統(tǒng)籌,規(guī)劃管理,建立綜合實踐活動總體實施方案。制定指導教師制度、活動規(guī)劃制度、活動申報和審批制度,活動記載、交流、評定制度,確保課程教學計劃的落實,促進學生活動質量的提高。學校在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的同時,踐行了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計劃于機動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形式。拓展了學生開展主題活動的時空,積累了學生研究活動的經驗,逐步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課程實施管理模式。
實踐證明,實施校本教研是推動課程發(fā)展的最有效辦法。因此我們提倡以校為本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我們采取校本開發(fā)、因地制宜的開發(fā)策略。分年級、分時段開展主題研究,利用學校豐富的研究機會、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狀態(tài),為教師開展課程研究提供了優(yōu)越的研究條件。
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以課題研究促進學校發(fā)展”的校本教研活動新思路。通過積極組織開展小主題研究,使教師親歷了一種研究過程,領悟了一種研究思路,掌握了一種研究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有效的帶動了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其它學科的發(fā)展,整體提高了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我們鼓勵每位教師將研究過程及時提煉、總結,反思,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在理性上進行探討。通過回顧問題產生、探究、實踐的全過程,有效的提高了教師的研究能力。例如,人民小學李志全老師通過參賽回顧對比原始案例和參賽案例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比較,總結出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淡化對主題的分析,強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身體會分析主題。通過這樣分析研究,實現(xiàn)了教師專業(yè)引領的作用,為“常態(tài)化”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可操作的模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課改的亮點,也是難點。如何使我們的研究更深一步,更貼近學校、貼近學生,是我們今后研究的方向。我們決心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以科學的態(tài)度、以扎實的作風,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努力工作,爭取取得更加豐碩的果實。
(作者單位:牡丹江市東安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