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茂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概念形成的歷史脈絡
黃家茂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
概念之間的邏輯演變決定于和反映實踐的歷史進程?!爸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科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最早可追溯到毛澤東時代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提出的“中國特色”概念,以后又依次經過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和概念,直到在黨的十七大上水到渠成地演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念邏輯演變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倡導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并進行了艱辛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推進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不斷拓展過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概念逐步形成的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之后的15年,黨不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概括和論述。十五大正式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十七大把改革開放以來的全部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科學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作了深刻論述,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新任務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特殊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黨曾考慮先進行一段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然后在條件成熟時再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但由于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迅速完成和蘇聯(lián)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建國初缺少建設經驗和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黨在1952年底就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并且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設想是以學習“蘇聯(lián)模式”為主的。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但又存在著照抄照搬蘇聯(lián)建設模式的錯誤。
八大前后,由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逐步暴露出的一些嚴重弊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以蘇為鑒”,指出現(xiàn)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求進行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的“第二次結合”,開始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正如毛澤東所說:“最近蘇聯(lián)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xiàn)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1]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許多行業(yè)和領域開始強調搞建設也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這樣,“中國特色”一詞開始見諸報端。其中,1957年1月3日《人民日報》上有一篇文章說:“中國的老百姓歡迎具有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的音樂曲調,這一點是用不著懷疑的?!薄拔覀兊囊魳芳夷壳耙喽喟l(fā)掘和繼承我們祖國豐富的音樂遺產,并在這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音樂來?!贝撕?“中國特色”逐漸被應用到藝術、經濟、科技等社會領域。但是,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這些領域所強調的“中國特色”始終沒有全面和系統(tǒng)地上升到政治尤其是政策領域。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百廢待興的中國如何走出一條既順應時代潮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成為擺在我們黨面前十分緊迫的重大問題。值此緊要關頭,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和推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而極大地解放了人們被禁錮已久的思想。在此基礎上,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實現(xiàn)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也開始了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從新時期一開始,我們黨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緊緊圍繞著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理論探索,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程。與此同時,人們開始對過去搞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深刻反思。
這種反思首先體現(xiàn)在經濟領域。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鄧小平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xiàn)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盵2](P163)“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fā)。”[2](P164)同年由鄧小平主持起草、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葉劍英發(fā)表的國慶30周年講話,對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講話對現(xiàn)代化作出新的解釋,在提出民主與法制的要求后,又第一次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從而比較完整地確定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目標和綱領。講話雖然還沒有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概念,但已經明確提出了要走適合中國的道路:“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認真研究經濟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和特點的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道路。”[3]
“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是經濟發(fā)展目標的總綱,在這一總綱的指引下,經濟領域的各個部門紛紛強調“中國特色”,從而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的內涵。
1981年6月由鄧小平主持起草、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指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并從主要矛盾、工作重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建設、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和執(zhí)政黨黨風建設等方面對這條道路作出初步概括,強調這條道路還將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發(fā)展。
在歷史決議精神指導下,“中國特色”突破經濟領域不斷向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擴展。由于“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概念強調的是經濟領域的“中國特色”,其他領域難以全部涵蓋進來,所以又出現(xiàn)了“中國特色”的百科全書、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這樣,概念的邏輯發(fā)展就要求提出另一個能涵蓋所有領域的概念來指導人們的行動。1981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唐納德·里甘時就提出了“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由于這個概念的提出,作為更加全面、更加準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概念的提出就水到渠成了。
正是在總結歷史教訓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在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全新的概念。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4]這一重大論斷的提出,指明了新時期我們黨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方向,成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志。
黨的十二大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團結和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前進。隨著實踐的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隨之得到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黨相繼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等觀點。對這些概念和觀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從整體上作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概括,就必將要構建一種理論學說。因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的深化發(fā)展,必然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概念的基礎上催生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新概念。
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十三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并把我們黨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論新觀點概括為12條,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huán)境等基本問題,規(guī)劃了我們前進的科學軌道?!盵5]這次大會及其對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概括,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由于是對輪廓的初步概括,就意味著這一理論還不成熟,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十三大以后,國內發(fā)生政治風波,國際出現(xiàn)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遇到了空前嚴峻的挑戰(zhàn)。黨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中國的發(fā)展方向越來越明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斷成熟,表明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
1992年初,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對改革開放新時期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總結性概括和深刻回答,澄清了人們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認識,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堅定了人們繼續(xù)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比如,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有利于”標準、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這些觀點同黨的十三大的概括相比,又有了重大進步和創(chuàng)新,表明十三大和鄧小平“南方談話”已經從總體性、綜合性的角度來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了。
在這一理論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鄧小平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因此,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前面冠以鄧小平的名字,就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概念合乎邏輯的必然發(fā)展。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指導,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采取新視角概括了鄧小平時期我們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論斷、新觀點、新思想。報告第一次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同鄧小平同志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提出堅持“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的戰(zhàn)略任務,并從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zhàn)略部署、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tǒng)一等九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全黨的重要指導思想。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要是想從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條式理解中解脫出來,從傳統(tǒng)蘇聯(lián)模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強調的是中國的發(fā)展方向。為了使概念表述更加言簡意賅,十四屆五中全會開始提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使表述更加清晰、簡潔,而且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有了對應的功效。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又作了進一步的概括和論述,將其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并全面論述了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科學體系和指導意義,將其作為指導思想載入黨章。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也明確了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開篇地位。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在發(fā)展,表述理論的概念也應隨之發(fā)展。十六大前,黨就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6]十六大報告更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為題,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共性和“中國特色”個性的完美統(tǒng)一,表明中國走的是具有本國特色的獨創(chuàng)性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也表明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更加成熟。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經受住國內外政治風波和經濟風險等種種嚴峻考驗,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新變化的基礎上,繼續(x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和難得的機遇,又承擔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為了繼續(xù)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2000年2月,江澤民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的概念,此后,又通過各地的調查研究和理論探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三個代表”的內涵?!捌摺ひ弧敝v話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2002年11月十六大報告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闡明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確提出了黨在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和推進各方面工作的方針政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大會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了我們黨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2003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強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這一科學理論用一系列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是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發(fā)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認真研究和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zhàn)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全面拓展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的概念。隨著實踐的推進,科學發(fā)展觀逐漸被上升到指導思想層面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茖W發(fā)展觀,第一要義是發(fā)展,理論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它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fā)展、為什么發(fā)展和怎樣發(fā)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就在這些重大戰(zhàn)略思想相繼產生的同時,人們也在深入思考,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共同的理論主題是什么?實際上,自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都圍繞著“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近30年來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統(tǒng)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2007年,在中共中央黨校發(fā)表的“6·25”講話中,胡錦濤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此,提出了必須做到“四個堅定不移”。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前夕發(fā)表的這篇重要講話,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對幾近三十年形成和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論述,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xù)開拓前進的宣言。
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歷史進程和成功經驗,深刻闡述了科學發(fā)展觀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把它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科學整合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的基礎上,第一次使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7](P8-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7](P9)報告同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盵7](P9)
面向未來,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各種錯綜復雜問題,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要求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xù)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這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的發(fā)展階段上不斷涌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成果,都可以用一個理論主題、一個理論名稱來貫穿,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概念的形成,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體現(xiàn)了具有十分緊密聯(lián)系的概念之間邏輯演變的歷史必然,同時也是黨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概念抽象總結上的具體體現(xiàn)。
[1]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5]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7.
[6]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6.
[7]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鐘晟]
Historical framework of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Jia-mao
(Marxism College of China People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
Logical evolution between conceptions lies in historical process mirroring practice.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aced back to when Mao Zedong came up with conce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searching constructing socialism road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fterwards it went through new period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ness of opening up and expanding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ventually 17th Party congress when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ok ho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ogical evolution between conceptions
book=10,ebook=53
D616
A
1672-4445(2010)10-0028-05
2010-07-18
黃家茂(1967-),安徽蕪湖人,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