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志 劉岳峰
周圍型肺癌發(fā)生在段以下的小支氣管。癌腫位于胸膜下肺的周圍。單結節(jié)者多見,也可為多結節(jié)。切面腫瘤結節(jié)呈灰白色,常伴壞死出血,與周圍肺組織分界較清,偶見被浸潤的支氣管。X線檢查是發(fā)現(xiàn)和診斷早期周圍型肺癌的重要手段,當瘤體直徑在2 cm以下時,極易漏診或誤診為其他肺部疾病,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機會[1]。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經我院X線胸片的周圍型肺癌66例,男50例,女16例;對經臨床病理66例3.0 cm以下周圍型小肺癌進行回顧性分析,臨床表現(xiàn)無癥狀45例,咳嗽、痰中帶血絲4例,咳嗽伴發(fā)熱、胸痛1例,其中肝轉移致肝區(qū)疼痛1例,肺內轉移伴胸膜轉移1例,腦轉移3例,肋骨轉移1例。
1.2 周圍性肺癌分為球型和塊型,球型,體積一般較小,最大徑<3 cm,與周圍肺組織分界清楚,與支氣管無特定關系,腫物邊緣有時呈分葉狀。塊型,體積較球型大,最大徑可超過3 cm,與周圍肺組織有時分界不清,腫塊形狀不規(guī)則,亦可見程度不同的壞死。
1.3 臨床癥狀 與早期中央型肺癌相反,早期周圍型肺癌多無自覺癥狀,常在健康檢查時發(fā)現(xiàn)??人浴⒖┭窃缙谥車头伟┑闹饕Y狀。大部分患者咯血量不多,一般為持續(xù)性或間斷性痰中帶血。遇有年齡在40歲以上,無明顯原因發(fā)生咯血時,應進行詳細檢查,首選為X線檢查。
66例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中,15例患者因有干咳并胸背痛就診發(fā)現(xiàn),結節(jié)影4例,輪廓較模糊,密度較淡。片狀影1例,癌組織沿支氣管壁蔓延,侵及其分支,顯示密度較淡,邊緣模糊,呈大小不等之篩孔樣改變?yōu)榭张菡?。腫塊陰影是周圍型肺癌的重要征象,常為圓形或橢圓形53例,典型者呈分葉狀2例。腫塊的邊緣多數呈毛刺狀改變,約占81.6%。厚壁空洞13例,內壁凹凸不平,多為偏心性,偶見液平。
早期周圍型肺癌的X線表現(xiàn)特點:①無異常:X線片無異常發(fā)現(xiàn),但痰細胞學檢查陽性,為隱性周圍型肺癌。本病診斷比較困難。要靠X線檢查、CT檢查、痰細胞學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等檢查密切結合;②結節(jié)及小片狀影:腫瘤早期較小,直徑多在2 cm以下,X線表現(xiàn)為密度略高,輪廓清晰或模糊的結節(jié)狀陰影,多數邊緣光滑,無分葉,確診較難,若能發(fā)現(xiàn)結節(jié)進行性增大,則可提示診斷。有些腫瘤較小,可呈小片狀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勻,邊緣不清,極易誤診[2];③球形病灶或腫塊:腫瘤較大時,可表現(xiàn)為肺野內孤立的球形病灶或腫塊。因瘤體內癌簇的生長速度不同,可形成輪廓上的分葉征,分葉與分葉之間的凹陷稱切跡征。有報道形成分葉和切跡征瘤體的最小直徑約2 cm。由于腫瘤的浸潤、壓迫及其一些繼發(fā)性改變,可形成某些特征性的邊緣征象,如“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或“側緣線征”等。毛刺狀陰影最為多見,毛刺多較短,以細小密集而參差不齊者為主,有時毛刺細而密集如毛筆尖狀,對診斷很有幫助。胸膜凹陷征以往認為此征是由于纖維組織增生和(或)小葉間隔增厚或聚集所致,近年來研究認為其是由于腫瘤內纖維組織的增生和收縮,牽引臟層胸膜向腫瘤方向的肺內凹入,兩層相貼形成索條狀影,局部胸腔形成負壓,少量的胸腔液體充填形成“V”字型,X線表現(xiàn)為1條或數條索條狀陰影,索條影自腫塊外緣伸向胸膜并形成尖端指向腫塊的“V”字征。胸膜凹陷征多見于腺癌及小細胞肺癌,也可見于結核球,但常因胸膜增厚粘連而不典型,轉移瘤及良性腫瘤因不伴纖維增生而多無此征;④網狀及索條狀陰影:此種征象比較少見,有時腫瘤早期特別是細支氣管肺泡癌可表現(xiàn)為此種現(xiàn)象[3]。X線片特別是斷層片上顯示為多數密集的小囊狀陰影,類似囊狀支氣管擴張。發(fā)生此種囊狀陰影的原因,是因為腫瘤沿支氣管壁生長,肺泡尚未被完全浸潤的結果。有時囊性陰影中,尚夾雜一些條索狀陰影,為間質增生所致。
早期周圍型肺癌X線檢查主要發(fā)現(xiàn)早期病變;為發(fā)現(xiàn)病變后確定病變性質。周圍型肺癌由于腫瘤發(fā)生在較小的支氣管,很容易侵犯肺組織,而且腫瘤與周圍正常含氣的肺組織密度差異很大,形成清楚的對比,因此腫瘤較小時即可在胸片上顯示。周圍型者X線主要是顯示腫瘤陰影。在瘤灶周圍亦常有些肺炎及肺萎陷等變化,但X線多難以顯示,或表現(xiàn)輕微。CT檢查的密度分辨率較X線為好,顯示這些變化亦較X線清楚。早期周圍型肺癌多無自覺癥狀,很多是在健康查體時發(fā)現(xiàn),X線檢查顯得更為重要。
[1]吳恩惠.醫(yī)學影像學.人民出版社,2002:38-44.
[2]漆劍頻,王承緣.放射診斷臨床指導.科學出版社,2005:209-211.
[3]謝寶嶼.胸部X線診斷基礎.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