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琳
(國家大劇院 工程業(yè)主委員會,北京 100031)
自從國家大劇院建成后,我國掀起了一個建設劇場的熱潮。全國各省除去省會等一級城市,二級甚至三級城市都在建設劇場建筑,對這種現象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大體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種認為這是各地政府官員盲目追求政績的產物,因為很多劇場建成后利用率不高,運轉困難,政府還要倒貼錢保持它的運作;第二種看法認為,這是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在償還多年來政府拖欠老百姓在文化領域里的債務。筆者贊同后一種說法。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時,朱ā基總理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建國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還滿足不了人民的需要;但相比之下在文化領域全國投入就更少,欠老百姓的賬就更多,這筆賬遲早是要還的。從這一角度看,當前大量建造劇場,并不是偶然的現象。我們應該對這一現象有一個正確和全面的看法。
建設劇場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劇場不是什么時候想建就能建起來的,當條件不具備時想建也建不起來,當然條件具備時企圖阻止也阻止不住。國家大劇院的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幾起幾伏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在為1959年建國十周年籌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中原本就有國家大劇院,施工圖都做得差不多了,但由于財政方面的問題,最終沒有實現。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把建設國家大劇院提到日程上來,組織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作了多個可供研究的方案,但還是由于財力的問題又一次落空。直到90年代末期,當時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有了比較雄厚的經濟基礎,當再次提出建設大劇院時一拍即合,1998年馬上投入運轉。在其影響下,在各地方也同樣具備了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掀起了全國劇場建設的熱潮。
劇場需要強有力的財政支撐,這體現在建成后的運轉上,劇場完全依靠票務收入維持自身的運轉是十分困難的,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像維也納歌劇場這樣著名的演出場所,每天都有演出,票價也不低,但是政府每年還要補貼40%的經費。我們不應該把劇場看作是一種盈利機構,想利用它賺錢,這是不現實的,應該把它看作是一種半公益性質的建筑,靠它提高廣大市民的文化修養(yǎng),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特別是當前我們已步入小康生活,在溫飽問題解決后,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提到日程上來,所以說,形成劇場建設的熱潮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從國外劇場歷史發(fā)展來看也說明了這一點。歐洲19世紀的后30年,即從1868年~1898年期間也興起了一個劇場建設的高潮,在短短的30年中就建成了55個有代表性的劇場,如維也納歌劇院、巴黎歌劇院、倫敦大劇院、德累斯頓歌劇院、柏林歌劇院、日內瓦劇院……這一時期,歐洲由于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本身經濟的巨大發(fā)展,又從中東、遠東、非洲掠奪了巨額財富,再加上這個時期又是歐洲科學技術大發(fā)展時期,所以,就形成了劇場建設的高潮。在日本有兩次劇場建設高潮,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第二次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60年代時,戰(zhàn)后的日本經濟已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物質基礎,形成了一次劇場建設高潮。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建成了近20個“會館”,這種會館是一種多功能的劇場,既能開會又能演戲。后來發(fā)現演出效果不好,不能滿足高質量的高水平的演出,于是在80年代,當日本經濟發(fā)展到了頂端時,又興起了一次劇場建設的高潮,而這次是以專業(yè)劇場組成的文化中心性質的演藝建筑群,如東京第二國立劇場、愛知縣文化中心、琵琶湖藝術中心、大阪拙竹劇場、寶 大劇場等。
由此看來,我國當前劇場建設熱潮絕非毫無緣由,絕非盲目蠻干,或是單純的追求政績,當前對演藝界來說是難得的黃金時期,抓住時機,運作得當,就會把演藝文化推向新的高潮,否則,就適得其反,這就需要我們很好地檢查一下演藝文化產業(yè)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情況,對薄弱甚至是空白的環(huán)節(jié)要及時進行完善和調整。
演藝文化產業(yè)鏈可分為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
硬件就是演藝建筑的建筑物,即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等,建設一個劇場需要有前期策劃、設計、施工三個環(huán)節(jié),目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分析如下:
(1)前期策劃工作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定位準確是建設一個好的劇場的前提,但目前這項工作相當薄弱,經常是由業(yè)主自己完成,最多請一個一般的咨詢公司來完成,由于對劇場的特點不了解,經常會發(fā)生一些錯誤。一是定位不準,由于對歌劇院、音樂廳、戲劇院的特點和規(guī)模不甚清楚,造成一種混亂;二是對劇場的工藝要求不清楚,對舞臺應作多大規(guī)模,后舞臺部分應如何布置,面積如何分配等,提不出詳盡的任務書,使設計單位無從下手;三是對劇場工程的復雜性認識不足,不知道如何運作,經常丟三落四,浪費許多時間和資金。
(2)設計階段
劇場工程的設計需要20多個工種的介入,其狀況極不平衡,有的專業(yè)已經很成熟,但有的專業(yè)幾乎是空白,大大地拖了劇場設計的后腿。
a.土建設計
土建設計包括建筑、結構、水、暖、電、建聲、噪音控制設計,目前國內已有相當的水平,從一些工程的方案來看,有些并不亞于國外的大牌建筑設計師,完成劇場的設計任務已毫無問題。
b.工藝設計
劇場建設具有很強的工藝設計要求,如舞臺的設置。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學國家大劇院的品字形布置,這對一些小地方的劇場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在資金不足和規(guī)模沒有那么大的情況下,如何設置舞臺,是不是要把推拉升降轉的各種功能全部用上,可以舍去哪些部分,尚無明確的答案。舞臺布置、道具流線如何布局,設置多少化妝臺、房間大小如何搭配;候演廳要不要設置,設置在哪里;化妝室要不要設置,設置在哪里;后臺的面積如何分配才合理等,都沒有成熟的意見,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c.專業(yè)設備的設計
專業(yè)設備即舞臺機械、燈光、音響、舞臺監(jiān)督等的設計,在目前幾乎是空白。應該說,我國在這方面的加工、制作、安裝運行等,時至今日已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在舞臺機械方面,并不亞于國際水平,已能滿足我國劇場建筑的需要,但設計工作很薄弱。過去都是由廠家或提供產品的公司進行這方面的設計,這樣做很不合理,缺少公平競爭的條件,選不到更合理的產品;另一方面,這些廠家對演出工藝要求不熟悉,提不出合理的使用方案,即做施工圖可以,做方案不行,沒有辦法只能花大價錢請國外設計公司來做這方面的工作了。這是目前阻礙我國劇場建筑的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d.弱電系統(tǒng)的設計
目前,我國在一般建筑中弱電網絡系統(tǒng)已日趨成熟,將樓宇、消防、安防等子系統(tǒng)集成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節(jié)約資源已初見成效;但在劇場建設中,它還應該是一個演出系統(tǒng)的網,將演出信息、售票系統(tǒng)、多媒體查詢、實況轉播系統(tǒng)等子系統(tǒng)集成起來,進一步提高演出系統(tǒng)的工作效率。目前在我國這些還是空白。
e.藝術照明系統(tǒng)的設計
藝術照明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對于劇場這樣一個藝術殿堂,藝術照明尤為重要,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室內照明可以烘托出浪漫的藝術氛圍,豐富多變的室外照明可以增加愉快的娛樂氣氛。但從目前我國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和設計水平來看,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
f.標識設計
標識設計是最近這些年才被大家重視的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工作,總體設計水平很低,基本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特別是劇場內部的標識系統(tǒng),與一般公共建筑如機場、車站有所不同,這一點還沒有被大家認識。
(3)施工監(jiān)理階段
目前我國施工能力十分可觀,建筑師的思想解放,大大鍛煉和提高了施工單位的能力,對劇場建筑的建設不形成任何阻礙。在監(jiān)理工作方面,一般的土建工程監(jiān)理問題不大,但對專業(yè)設備的施工監(jiān)理工作目前力量薄弱,尚需培養(yǎng)這方面的人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迅速成立我國演藝建筑的顧問咨詢公司,以解決演藝建筑建設中的顧問咨詢、專業(yè)設計以及監(jiān)理工作,是掃清演藝建筑建設發(fā)展障礙的有力舉措。
現在再談談軟件,有了硬件,軟件跟上才能保證正常的發(fā)展。
首先要有好的演員。應該說這方面狀況十分樂觀,我們已經有了一支強大的演員隊伍,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越來越好,筆者認為不會成發(fā)展障礙。
第二是劇作。這一點筆者個人沒有發(fā)言權,不過現在看了不少電視劇,有反映現代生活的,有反映古代歷史的,很多也很吸引人,只不過有些略顯粗糙。劇本應該不會成為演藝文化發(fā)展的致礙。
第三是劇場專業(yè)設備的管理人員。大量建設劇場后,劇場專業(yè)設備的管理工作要提到日程上來,這些高大精光的設備不是一般人學學就會管好的,但也并不需要具有高學歷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來管理,如何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培訓計劃。
第四是宣傳與普及。對于好的演出加大宣傳力度,是爭取觀眾的良好手段。對于古典歌劇、音樂等來自西方的演出,應該加強普及工作,就是在歐洲或者美國這些發(fā)源地的國家,他們都不放棄普及工作,何況中國呢,目前在我國演出普及宣傳工作做得很不夠。
第五要建立演出體系的連鎖店。通過連鎖體系將好的演出在全國巡游展演,可以便捷地提高演出效率,擴大市場,滿足低收入的普通百姓需要。實際上在硬件上已提供了連鎖演出的可能,個人認為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臺口做得大一些,甚至達以18 m,使在一些國家級的劇院,能演出的劇目在這些劇場都能演出。
縱觀我們目前演藝文化的現狀,形勢大好,只要我們把這條產業(yè)鏈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正和增強,演藝文化的發(fā)展是十分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