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之誠
問:余先生,您好!您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學者。請問,您從求學到現在,對這個學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余敦康:我年輕時學中國哲學的時候,人家說選中國哲學干什么,還不如學個西方哲學有用呢。那時候中國哲學不吃香啊。后來“文革”的時候,就更不要說了。而到80年代,又說黃土地的文化不成,得學習海洋文化。所以,我學習和研究中國哲學,純粹就是自己的喜好。不過到了90年代以后,傳統(tǒng)文化復興了,到處都請我去講課,我是非常高興和欣慰的。
這樣的一個經歷,讓我一直在思考:中國哲學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有什么意義?現代化的過程中,光按中國哲學中所說的安身立命來行事成么?學國學很難掙錢,怎么辦呢?雖然90年代以后,乃至如今21世紀的國學熱都是自發(fā)性的,里面既有留學生、大學生,也有企業(yè)家、社會工作者,總而言之是民間的。但是,現在還缺乏一個大的政策方針的指導,沒有這個,以后就會有問題??赡壳拔覀儗鴮W和現代化的關系,國學對現代化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并沒有明確的回答?,F在等于還是先這樣自然地發(fā)展著,走走再看。其中雖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真誠熱愛國學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起哄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所以國學需要有一個大人物,或者權威機構,來對這個問題給一個確定的說法。
問:您提到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那么您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呢?
余敦康:這個問題的解決和我最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有密切的聯系。我最近在想的一個中心問題,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換個說法就是,“我們”是誰。這個提法不是我首先提出的,它是美國的著名學者亨廷頓提出的,這是他最后一本書的名字,就是《我們是誰?》。他認為,美國現在有一個文化認同的危機,美國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國人,美國的文化是什么,他們只知道一個星條旗的概念。他還認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間,世界上很多國家民族的人都發(fā)生了文化認同的危機。像日本,從明治維新起就要脫亞入歐;俄國,號稱雙頭鷹,到底是歐是亞也是問題;甚至連英國,也可能在未來發(fā)生沖突,重新恢復原來分裂的狀態(tài)。而中國最大的問題當然是臺灣問題,也就是兩岸統(tǒng)一的共識到底在哪里。這就告訴我們,必須要解決文化認同的問題。
五四以來,我們一直對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時代性很混淆,其實是不能用文化的時代性來否定文化的民族性的。民族性,是每一個民族都有的,一以貫之的。就像美國精神的核心是WASP,即:白種人加盎格魯撒克遜人加新教倫理,但是現在已經變了。所以我想我們一定要抓住關鍵: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全球化過程中一個民族必須有一個可以一直堅持的東西,這個民族才能繼續(xù)存在。
有一個說法值得注意,有些人現在講中國模式,G2,中國和美國共治世界。我看這個說法太過火了。中國這些年發(fā)展得確實很好,但是我們發(fā)展背后的基礎是什么呢?我們說有中國特色的經濟,但是中國特色的文化是什么呢?我想,應當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核心精神。而這,應當也只能通過國學來明確。
問:您認為能把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智慧都貫通起來的大智慧是什么呢?
余敦康:很多人知道韓愈是有一個道統(tǒng)觀的。他認為中國文化之道統(tǒng)的起源并不是孔子,而在前面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中便一直傳承著。那么,這個道統(tǒng)是不是靠譜的呢?我想它還是有依據的。
《論語》最后一篇是《堯曰》?!皥蛟唬骸桑査?!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边@是講堯要把天子之位讓給舜:“喂,舜,我是第一代領導人,你是第二代領導人,我把我的執(zhí)政經驗傳授給你:你要好好地牢牢地保持中字不動搖啊!”這個“中”字,就是中國人一直保持的文化核心精神?!岸绻惆堰@個中字丟掉,四海就會貧困,你的天子之位也就保不住了?!焙髞硭蠢狭耍烟熳又辉賯鹘o下一代領導人禹,也還是以中為方針進行傳承,即“舜亦以命禹”。而禹則把“中”這一個字變成了十六個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他為什么這樣說呢?朱熹的解釋是,人有兩個心,人心是私心,道心是公心,如果一個人老是關心自己的私利,他就把握不了那個中字,現在講“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也是這個意思。因為如果不這樣,國家就完了。這就是十六字真?zhèn)鳌km然它按以前的說法是出自偽古文《尚書》,但是現在認為已經可信了,也可以用了。
但是這個說法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這個道統(tǒng)按照宋明理學家的說法,在孟子后就斷了,其間的一千四百年間中國就沒有道統(tǒng),被佛老奪走了。但是功利派學者陳亮、葉適說,并沒有斷,漢唐雖然比不上前面,但也是有的。另外就是這個中字,到底是儒家僅有的,還是其他各家也有的呢?我想它不僅僅是儒家的,因為在先秦的時候,道家等其他學派也是認同中的。中作為基本精神,是各家相通的。
什么是中?最近新發(fā)現的清華簡中有一篇叫《保訓》,記載的是文王臨死前傳位給武王時說的話,里面就有“保中”這兩個字,是文王要武王好好保持中字。有研究者說,這個“中”是個東西。我看不對,中是個思想,就是中道的意思。中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平正義,不要有偏心。
這個核心精神的形成有一個特殊原因,就是中國地方大,民族多,不得不采取多元一體的形式。著名的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的延續(x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夏、商、周三代的血緣不同,來源不同,但在互相代替后,文化還是一脈相承的?!爸小弊謧鞯街艽?,就記載在《洪范》的九疇中,成為周朝治國的大法,其中最有名的第五疇是“皇建其有極”,“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這說的就是“中”。因此后來有人說,皇極就是“大中至正之道”,就是中道。這樣周代就和《堯曰》篇所說的時代聯系上了。中國人就是以這個中為智慧、為原則,來處理各種問題的。當時人用它來處理民族問題,也就是華夷問題,于是便不看種族,而是看文化。而對宗教問題也是,中國并沒有太強的排他性,而是形成儒釋道三教匯融的格局。所以中國人是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中,就是處在二者中間;執(zhí)兩用中,就是找到一個你我都能接受的共存狀態(tài)。
問:您認為這個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對處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有什么作用?
余敦康:“中”這個東西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是大智慧,是指導原則。從中國解放后的發(fā)展來看,前30年是不太好的,有極左的傾向,這個就不對了,不中。而改革開放后講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比較好地找到了中,所以發(fā)展得比較好。其實現在還是有分派,新左派、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都有。但是如果我們能學會用中字來處理這個問題,就能很好地調節(jié)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國學給我們提供的大智慧,它應當成為我們的核心精神。而且這個核心精神和西方的并不對立,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文化,在它的具體地區(qū)的核心精神中必然包含有普世價值的。這是普遍和特殊的問題。中國有13億人,我們共同信仰的核心精神,能沒有普世價值么?民主自由又算不算普世價值呢?我想還是要算的?,F在有人講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民族或文化是相通的,為什么呢?因為中國講實用,美國是實用主義。其實這都是中的一種運用,它是大智慧,有很大的好處,對我們看很多問題,處理很多問題,都有幫助。
比如我們用“中”的智慧來看中國文化的話,那么,我們便要把中國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來看。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的GDP一直在世界的30%以上,遠超過現在美國在當今世界的比重。即使在積貧積弱的宋朝,經濟實力、文化實力其實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我們需要逐漸恢復平常心,來正視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這不是要驕傲自大,我們現在講國學,也不是要和西方對抗,我們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富裕了,強起來了,并非就要和西方作對。“中國可以說不”,不必這樣地含有一種斗氣的語氣。費孝通先生說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泵恳粋€人都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然后還要尊重別人的文化,不排他,這樣才可以。我們中國曾經很好地消化了來自外面的佛教,所以我們應當也能運用這個經驗,來逐漸融匯西方的文化。
問: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壽,先給您拜壽了。那么,您怎么看待您這代人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余敦康:謝謝你。說來慚愧,我們這代人實在不成,因為我們被時代問題影響的太大了。你看梁漱溟、馮友蘭他們那代人,二三十歲,頂多四十歲,就已經有很大成就了。而我們年輕的時候學蘇聯,后來又被思想改造,幾十年下來,就全被耽誤了??赡憧次鞣胶臀疫@個年齡相似的很多學者,如哈貝馬斯、德里達等,都是國際認可的大家。但我們卻沒有成長起來,實在是慚愧。
問:最后請您寄語雜志社和年輕的讀者。
余敦康:我覺得,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份雜志,都要有個性,要有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