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 408003)
在唐傳奇《杜子春》研究中,宗教敘述的多重內(nèi)涵一直是研究者關(guān)注的重點。人們大多關(guān)注的是故事所展示出的人之本性與宗教超脫性追求之間的矛盾,以及杜子春因無法割舍愛欲而導致的失敗性結(jié)局的多重寓意,或者關(guān)注杜子春從被選為仙才到其求仙行為失敗這一情節(jié)本身所展示出某種宗教義理。然而,若是把這篇作品放在唐代上承魏晉玄學思想流風、下啟宋明理學變革的這種特定思想文化背景之中去研究的話,則其內(nèi)涵還可以有另外的認識。
從《杜子春》整體情節(jié)安排來說,主人公杜子春“揮霍以至家產(chǎn)蕩盡”、三次接受神秘老人資助、感悟并了結(jié)心愿、求仙接受考驗以及最終因愛欲難舍導致失敗,這種種行為恰恰反映的正是魏晉以來中國哲學在“名教”與“自然”關(guān)系這一價值論命題方面的思考。名教與自然曾是魏晉玄學所關(guān)心的價值論中心話題之一?!懊獭敝饕干嫔鐣沃贫群蛡惱淼赖乱?guī)范,“自然”的內(nèi)涵則較為復雜,就形而上的層面而言主要指的是道家所謂的“道”,包括自然觀人生觀等①,但實際使用中有時也被用來代指與社會規(guī)范相對的人之“本性”,甚至某些思想家還將此觀念庸俗化,等同于人的本能。尊崇名教者重視的是其對社會的調(diào)節(jié)和穩(wěn)固作用,提倡自然者則或以此作為擺脫現(xiàn)實規(guī)范束縛、追求個人精神獨立與人格自由的依據(jù),或以此為旗號為個人遵從自然本性的行為提供辯護。由于魏晉時代是“天下多故”的亂世,“名教”所代表的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過是純粹的政治工具,“自然”往往成為士人反抗壓制尋求個人自由的價值取向,“名教”與“自然”之間在很多時候存在著價值原則方面的沖突。雖然南北朝時代對“名教”與“自然”問題的探討不再深入,但這場價值論討論卻影響深遠,對于承接了魏晉南北朝文化傳統(tǒng)余韻的唐代就更是如此,唐傳奇《杜子春》即深刻打上這場討論的印記。
一
從作品情節(jié)處理來說,主人公杜子春的行為中體現(xiàn)出對魏晉思想論爭中肯定“自然”傾向的某種程度的認同?!抖抛哟骸非叭种欢际菙⑹龆抛哟喝斡诟F愁潦倒之際接受道士化身的老人贈予巨款,前兩次均因其縱逸本性難改而終歸資產(chǎn)蕩盡,至第三次杜子春始自我發(fā)奮,用老人所予完成“人間之事”,了結(jié)了紅塵種種心愿。就其行為的實質(zhì)而言,魏晉倡導“自然”的思想傾向在其言行中隱約可見。
小說一開始,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主人公杜子春就是一個窮愁潦倒的形象,“方冬,衣破腹空,徒行長安中,日晚未食,仿惶不知所往”,無衣無食無可歸之處。細究至此境地的原因,卻首先在于他自己本身:落拓不事家產(chǎn),縱酒閑游。也就是說,是杜子春個人過于重視現(xiàn)在的生活享受所致。親朋故友對他的拒絕固然有著人情勢利的因素,但首先是他自己“不事事”所致。后面杜子春的行為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第一次接受了老人的資助時,“既富,蕩心復熾。自以為終身不復羈旅也。乘肥衣輕,會酒徒,征絲管,歌舞于倡樓,不復以治生為意。一、二年間,稍稍而盡。衣服車馬,易貴從賤,去馬而驢,去驢而徒,倏忽如初?!贝藭r,杜子春顯然仍沒有從最初家產(chǎn)蕩盡的教訓中清醒過來,絲毫沒有意識到揮霍無度終歸會導致再多的家產(chǎn)也會敗盡,而是自以為憑借著眼前的巨額財富可以“終身不復羈旅”。第二次,杜子春在認識上則略有改變。他再度得到老人資助時起初還想著要“憤發(fā)”“謀身治生”,但最終仍落得個“貧過舊日”,究其原因,無法控制喜好享樂的本性依然是根本。
也就是說,杜子春這個形象最初的主要特征就是,有著強烈的享受現(xiàn)在、放縱本能的傾向,就如文中表述,有著非同一般的熱切的“縱適之情”。這種表現(xiàn)很容易讓人想起東晉思想家張湛的言論:“夫生者一氣之暫聚,一物之暫靈。暫聚者終散,暫靈者歸虛,而好逸惡勞,物之常性?!雹谠谛W發(fā)展的末期,本來以“道”為旨歸的“自然”觀念被庸俗化,在張湛的眼中,世間事物不過是“氣之暫聚”,死亡消散是必然的結(jié)局,所以所謂的“自然”,就是“肆情”,即萬物就是應在此短暫的生命過程中尋求暫時的安慰和快樂,對于人來說,就是應重視現(xiàn)實享受,應在聲色耳目之好中感受人生的幸福,而無需以仁義禮教進行自我束縛。張湛的言論或許有些極端,但從人對短暫的肉體生命的依賴這個角度來看,其言論仍有值得深思之處?!抖抛哟骸分蟹磸捅憩F(xiàn)杜子春之愛好“乘肥衣輕”,熱衷于“會酒徒”、“征絲管”以至難以自拔,某種程度上不正是承認了肉體生命需求的本能性嗎?正是因為對本性的極端放縱,杜子春才會遇到親故都不肯一顧的“名教”困局,以至于產(chǎn)生了“憤其親戚之疏薄”這種人生價值追求的迷茫。
二
當然,唐人所處的時代與魏晉相比畢竟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大一統(tǒng)和相對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唐人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魏晉思想中追求“自然”、尊重人之本性的主張,但兩者在價值取向的根本導向還是有所不同。在“名教”與“自然”之間,魏晉人雖承認名教的重要性,卻在人生態(tài)度上更加傾向于肆情縱意的“自然”,而《杜子春》卻反映出唐人雖然行為上有縱情肆意的表現(xiàn),人生價值的根本卻還是歸于“名教”這一時代取向。在第三次獲得老人的資助后,杜子春表示,自己最后的心愿是“人間之事可以立,孤孀可以衣食,于名教復圓矣”。而后他果真“以孤孀多寓淮南,遂轉(zhuǎn)資揚州,買良田百頃,郭中起甲第,要路置邸百余間,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婚嫁甥侄,遷 族親,恩者煦之,仇者復之”。在這個情節(jié)中,杜子春明確地談到了“名教”話題。他在即將追尋老人進行求仙行為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復圓名教”,更正自己以前在倫理行為方面的失誤。也就是說,終于超脫了個人“縱適之情”本能的杜子春的人生歸向,正是社會所期許的價值觀。作品在這里做這種安排絕非偶然。它體現(xiàn)的正是唐人的人生價值追求。同樣是意識到了生命的短暫,同樣意識到了本能的強大束縛力,杜子春尋求的解脫方式最終沒有僅止于本能,而是以一種有所作為的積極態(tài)度尋求在社會的“大我”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東晉張湛雖然提倡肆情、“自然”,但同時他也已經(jīng)意識到了放縱本能的危害,所以有“任情背道,則遇物斯滯”的憂慮,意識到了過于沉溺本能最終必將也會走向一種實現(xiàn)自由的境界。只是如何使本能與對自由的追求二者相互協(xié)調(diào),張湛還未能尋找到更為恰當?shù)耐緩?。在這里,杜子春則以認同傳統(tǒng)儒家“立功”的價值觀、歸向名教為方式給出了一種解決的辦法。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是秦漢儒家價值觀的再現(xiàn),但與作品前面的“縱情”情節(jié)相對舉,卻又可以認為是唐人深化“名教”“自然”問題的再思考結(jié)果。而且在杜子春身上,“名教”的追求甚至還有成為人生所有價值追求的基礎的傾向。從文中來看,即使是杜子春后來尋道的宗教行為背后,初衷其實也并不僅僅是因有感于世道炎涼而產(chǎn)生了出世欲望,而是“感叟深惠,立事之后,唯叟所使”,深層動機實際在于報恩。在杜子春因愛欲難舍而致老人煉丹失敗、自身也仙境難登的情節(jié)中,杜子春的表現(xiàn)是“愧其忘誓”“自劾以謝其過”“嘆恨”,其情緒的重心不在哀嘆自己失去成仙的機會,而在于因深感有負老人所托而“愧”“謝”“恨”,落腳點仍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和報償恩情的“義”,社會倫理仍是其行動的內(nèi)在指南。很有意思的是,在《杜子春》中,“名教”本身的指向也很有特色。文中杜子春“立人事”、“圓名教”的行為主要涉及三端:一是濟孤弱,二是助宗族,三是報恩情。就前兩者來說,憐貧濟弱救助宗族是宗法社會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常有之義?!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吩弧安嫉率┗菀哉窭ЦF,吊死問疾以養(yǎng)孤孀”,“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雹鄱抛哟禾氐刂翐P州修建館舍安置寡婦,為子侄嫁娶和族人事務操勞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xiàn)。然而,若是放在魏晉以來的文化大背景中觀察,這種行為又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名教”觀念中特別注重宗族的傾向。魏晉南北朝是古代中國最重門第家世的時代,家族本位觀被推崇至極,杜子春遭親故厭棄而最終還是不忘對宗族的責任即是如此。后世則有所不同,而若聯(lián)系杜子春故事的相關(guān)作品進行比較就能看得更為明白。如明代的《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其大致情節(jié)類似唐傳奇《杜子春》,二者在因窮愁遭親故厭棄、三次受老人救助、悔悟后救助孤弱等情節(jié)方面均基本相似,但《醒世恒言》中卻唯獨沒有最后杜子春為宗族費心盡力的情節(jié)。這種差異正是時代觀念變化的寫照。而且,杜子春所了之“人間事”中還有“報恩”與“復仇”兩種需求?!皥蠖鳌迸c傳統(tǒng)倫理中重“義”觀念有關(guān),前面已有所涉及,此處不再多談?!皬统稹眲t顯得有些出人意料了。儒家道德本講求所謂的寬仁,杜子春自己也準備脫離世俗,最后時刻卻還要“仇者復之”去報復仇人,這種行為顯然更接近于游俠“有仇必復,有恩必償”的觀念,更多地帶著唐人直率敢為的精神特質(zhì)。
所以說,《杜子春》體現(xiàn)了唐人趨同社會倫理、認同“名教”的傾向,但其趨同的“名教”本身卻又帶著唐代特有的文化痕跡。
三
聯(lián)系唐代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可以認為,《杜子春》實際上還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合流的時代大趨勢。
如前所言,杜子春的行為體現(xiàn)了魏晉思想命題中“名教”與“自然”話題在唐代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并且最終體現(xiàn)認同“名教”的傾向。這說明在唐代,以倫理文化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已經(jīng)有慢慢獲取思想界主導地位的傾向。然而,就《杜子春》作品來說,“名教”與“自然”這對既矛盾又有所聯(lián)系的價值論命題畢竟最終還是被主人公的宗教行為所掩蓋,后人關(guān)注這篇傳奇,也是多集中于對故事后半段宗教情節(jié)本身價值的探討。這種狀況本身就說明,經(jīng)過魏晉思想論爭,“名教”與“自然”這一產(chǎn)生于中國文化本土的價值論問題已經(jīng)無法在理論方面繼續(xù)深入下去,僅固守傳統(tǒng)思想也不能給此問題以更深層次的解說,在這種情況下,宗教觀念就有了介入的空間。杜子春以放縱本能的肆情始,繼而以復圓名教的行為暫時作了小結(jié),隨即進入求仙考驗,最終考驗未能通過而回到人間,究竟主人公未來的人生出路在哪里,作品并沒有給以明確的解答。這正展示了唐宋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儒釋道三家思想互爭優(yōu)長,儒家雖漸漸成為主導卻還未能占據(jù)絕對主流的時代特征。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杜子春》以宗教超脫為外在結(jié)構(gòu)模式,內(nèi)在卻體現(xiàn)了唐代關(guān)于價值論問題的種種思考,杜子春形象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宗教方面,實則也展示了時代文化變遷的趨勢。
①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的再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9.
② 道教三經(jīng)合璧[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430.
③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