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文,楊 靖,張世慧 ,任繼剛,王 建,游 波
(成都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四川成都 610051)
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其中房室結內(nèi)折返性心動過速與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占90%以上。導管射頻消融術是PSVT的根治性治療措施,而急診終止PSVT發(fā)作的治療措施則包括藥物、機械刺激興奮迷走神經(jīng)、食道心房調(diào)搏以及同步電復律等,其中腺苷以治療成功率高及其具有對PSVT的鑒別診斷作用而成為首選治療方案[1-3]。三磷酸腺苷(ATP)在體內(nèi)可迅速水解成腺苷而起作用,其不良反應及終止PSVT的成功率與腺苷基本相同,常出現(xiàn)心臟停搏,偶有死亡[4]。在臨床實踐中,心臟停搏往往發(fā)生在ATP一次性終止PSVT的病例,因而A TP未能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 9月至 2009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正在發(fā)作的PSVT患者。排除標準:有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心房顫動、支氣管哮喘、冠心病、正在服用Ⅰ~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非二氫吡啶類藥物及氨茶堿或停用上述藥物小于或等于5 d者。剔除標準:(1)轉律后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食道心房調(diào)搏以及心內(nèi)電生理檢查診斷為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2)ATP二次給藥組中首次靜脈注射ATP(三磷酸腺苷二鈉,20 mg/支,天津藥業(yè)焦作有限公司)后30 s內(nèi)轉復為竇性心律者。符合上述標準的病例 80例,其中男 32例,女48例,年齡16~76歲,平均46.37歲,病程半小時至43年不等,隨機分為 A、B、C與D組,共4組,各20例。ATP轉復 PSVT成功標準:在靜脈注射6 mg ATP(試驗中的劑量均為一次性進入患者體內(nèi)的實際劑量)后30 s內(nèi)轉復為竇性心律者。轉律成功時最長RR間歇的選取與測量方法:觀察PSVT終止時及其后30 s內(nèi)的長RR間歇,測量從前一個QRS波起點到后一個QRS波起點之間的距離,根據(jù)走紙速度換算成時間,取其中最長者。首次靜脈注射ATP后不適癥狀程度分為:無癥狀、癥狀輕、癥狀明顯以及癥狀嚴重。
1.2 試驗方法 A組為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用6 mg A TP直接經(jīng)上肢前臂肘正中靜脈快速注射,注射時間2~3 s。注射完畢立即記錄心電圖:轉律成功者記錄至PSV T終止后30 s,未成功者記錄60 s,同時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B、C與 D組采用ATP二次給藥法,首次劑量分別 0.7 mg、1.5 mg及 3.0 mg,20 s后詢問并記錄患者不適癥狀程度,30 s后均予以第二次劑量6 mg,其余操作與A組相同。
在轉復成功者中,C組(1.42±0.66)s或 D組(1.33±0.51)s平均最長RR間歇顯著地短于A組(2.65±0.98)s或B組(2.74±1.14)s,而C組和D組、A組與B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4組患者PSVT轉復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在采用二次給藥法的3組患者中,首次ATP劑量小于或等于3 mg,均未引起明顯不適癥狀,且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心律失常為竇性停搏、竇性心動過緩、室性早搏及房室傳導阻滯等,以竇性停搏最多見,無 1例發(fā)生阿-斯綜合征,竇性停搏發(fā)生率在A組轉復成功者中達87.5%,在C與D組中僅為61.29%。在采用ATP二次給藥法的患者中,首次給藥就成功終止PSVT者,0.7 mg 0例,1.5 mg 1例,3 mg 5例。
表1 4組ATP終止PSVT時最長RR間期均數(shù)的兩兩比較
表2 4組患者ATP終止PSVT成功率的比較
腺苷受體是一種G蛋白耦聯(lián)的糖蛋白,包括A1、A2a、A2b及A3四型,在心臟中主要分布在竇房結、心房肌與房室結。腺苷的心臟效應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1)直接效應,通過刺激A1受體,促使心肌細胞外向鉀電流增加,抑制鈣離子內(nèi)流,導致細胞膜超極化及動作電位時程縮短,有效不應期延長,傳導減慢,作用與乙酰膽堿類似,但不被阿托品阻斷[3,5];(2)間接效應,與心臟A1受體結合,激活 Gi蛋白,抑制Gs蛋白及腺苷酸環(huán)化酶,降低細胞內(nèi)cAMP濃度,從而抑制鈣離子內(nèi)流與起博電流,降低其自律性,抑制兒茶酚胺的觸發(fā)活動。研究表明,相同劑量的ATP對房室結的作用明顯強于竇房結,而在PSVT,不管是房室結內(nèi)折返性心動過速還是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都需要房室結的參與,ATP進入體內(nèi)水解為腺苷,作用于房室結,阻斷房室結的前傳功能,從而終止PSVT[6]。本試驗采用的ATP二次給藥法中,首次劑量在1.5~3.0 mg時可有效預防AT P終止PSVT時出現(xiàn)的心臟停搏,效果基本相同,而首次劑量減至0.7 mg時則無效,提示首次ATP的劑量對心臟停搏的預防作用呈全或者無的開關現(xiàn)象。此外,ATP二次給藥法不影響終止PSV T的成功率,卻能預防竇性停搏,其機制可能與預先給予的1.5~3 mg無效劑量ATP縮短了第二次治療劑量ATP抑制竇房結的作用時間有關。
ATP最小有效劑量為3 mg,終止 PSVT的成功率與ATP濃度、劑量以及注射速度呈正相關,心臟效應絕大多數(shù)在快速靜脈注射后30 s內(nèi)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約20 s。在本試驗中,1例PSVT在首次注射1.5 mg ATP就成功終止發(fā)作,與文獻報道不同,可能與試驗中ATP未稀釋,濃度高有關。既往文獻報道,A TP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心律失常及胸悶,前者發(fā)生率為89.1%,竇性停搏74.4%。在本試驗一次性給予6 mg ATP的A組中,竇性停搏占87.5%,高于文獻報道,而在二次給藥法的C與D組中僅為61.29%,鑒于ATP二次給藥法能預防竇性停博,故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文獻中部分患者須給予2次以上ATP才終止PSVT,從而降低了竇性停搏的發(fā)生率。
由于ATP導致的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與轉復PSV T成功率都呈劑量依賴性,故有人采用從最小有效劑量依次遞增反復給藥的方法[7],但是操作繁瑣,增加不適癥狀,并且臨床發(fā)現(xiàn),即便采用最小有效劑量一次性終止PSV T時,也常出現(xiàn)較長的心臟停搏。
綜上所述,A TP二次給藥法中,首次劑量(1.5 mg)并不產(chǎn)生明顯不適,且終止 PSVT成功率可達 77.50%,操作簡單,能有效地預防終止PSV T時出現(xiàn)的心臟停搏,提高了ATP的安全性,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雷寒,馬康華,羅素清,等.經(jīng)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合并器質(zhì)性心血管疾病的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J].重慶醫(yī)學,2005,34(5):684.
[2]葉珩,陳純波,孫誠,等.床邊食管心房調(diào)搏終止危重患者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研究[J].廣東醫(yī)學,2008,29(11):1852.
[3]Douglas PZ ,Peter L,Robert OB,et al.Braunwald′s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7th ed.Elsevier(Sengapore)Pte Ltd,2006:736.
[4]宋建平,劉志華,惠杰,等.腺苷與三磷酸腺苷終止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對比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 ,24(5):692.
[5]Dubrava J,Jurkovicova O.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denosine in the therapy and diagnosis of arrhythmia[J].Vnitr Lek ,2003,49(4):267.
[6]Galatter KA ,Cheng J,Dorostkar D,et al.Electrophysiologic effects of adenosine in patients with supe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Circulation ,1999,99:1034.
[7]任風學,郭繼鴻,許原,等.靜脈注射三磷酸腺苷終止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有效劑量的探討[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0,4(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