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021 解放軍第210醫(yī)院 胡希軍
患者,男,35歲,主因頸肩部不適反復發(fā)作1月余,頭暈、嘔惡2 h,于2008-03-09急診入住我市一家三甲醫(yī)院神經內科,行頭顱CT檢查未見異常,頸部血管彩超亦未見異常,診斷為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予營養(yǎng)神經及擴張血管治療,好轉出院。之前曾做頸椎X線檢查(圖1~3),報告C4、5及C5、6鉤椎關節(jié)變尖,向相應椎間孔內突入,余(-)。4月9日患者因頸部不適、頭暈于另一家三甲醫(yī)院門診就診,當時診為頸肩肌筋膜炎、疲勞綜合征(神經內科會診疑似強迫癥),予局部理療按摩,鎮(zhèn)痛藥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我院外科診治。主訴雙踝部不適近1年,頸肩部不適2月余伴有頭暈、惡心1月余,查腰椎CT未見異常,診斷為頸椎病,申請到我科進行頸部中藥熏蒸、推拿及踝部超短波輔助物理治療。查體見患者頸椎活動范圍正常,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牽拉試驗均陰性,膝腱反射略亢進,病理反射未引出,余(-)。根據(jù)患者提供的頸椎X線片及臨床癥狀、體征疑似為脊髓壓迫癥,行頸椎核磁共振檢查(圖4),報告描述為矢狀面示頸椎椎體邊緣變尖,C5、6椎體略扁,信號均勻,C4椎體見一小結節(jié)狀高信號灶,直徑0.4 cm,界清,C4、5,C5、6椎間盤平面蛛網(wǎng)膜下腔弧形壓跡,C5、6椎間盤平面黃韌帶輕度增厚,向前壓迫硬膜囊后緣,頸髓略受壓,變窄。橫斷面示C4、5間盤彌漫性向周圍膨隆,輕度壓迫硬膜囊前緣,C5、6間盤后緣明顯向后方膨隆,硬膜囊前緣明顯受壓,頸髓受壓,雙側椎間孔變窄,軟組織無異常信號影。提示:C4、5間盤膨出,C5、6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C4椎體血管瘤可能性較大。經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及解放軍第301醫(yī)院會診,診斷為脊髓壓迫癥,椎體血管瘤(因瘤體較小且位于椎體中央,認為與臨床癥狀無關)[1]。經牽引、針灸、推拿等物理治療2周,好轉出院。
本病例漏診的關鍵在于未重視頸椎X線片的影像意義。隨著CT、MRI等影像技術的普及,臨床醫(yī)生往往忽視頸椎X線片,就本病例而言,X線片已經出現(xiàn)鉤椎關節(jié)增生、椎體間隙變窄等影像[2],結合臨床癥狀應該懷疑頸椎間盤突出致脊髓壓迫癥的可能,因此放射線科醫(yī)生在讀取X線片時,應對有診斷意義的影像所產生的病理基礎加以分析,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更進一步的檢查建議,有利于防止漏診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另外,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壓迫癥)典型特征是雙下肢無力,有踩棉花感,胸或腰部有束帶感,腱反射亢進及出現(xiàn)病理反射等,然而早期輕型頸椎間盤突出導致的脊髓壓迫癥因癥狀不典型而容易漏診,如本病例僅有雙踝部不適感、膝腱反射略亢進的癥狀和體征,所以要求臨床醫(yī)生仔細研究癥狀,認真查體,對可疑癥狀請相關科室會診,防止漏診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圖1
圖2
圖3
圖4
[1]翟羽東,吳家輔.實用骨傷科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7:1312.
[2]譚遠超.骨傷科讀片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