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 直 編輯/任 紅
在這個“河流變窄的地方”,在一條大河與其支流圍成的半島上,城市依山而建,形如中國的山城重慶。老港就在兩河河口。
亞歷山大灣,圣勞倫斯河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界河,河上有一千多個島嶼,富豪在島上建了很多別墅、城堡,形成了“千島勝景”,華人俗稱之為美國或加拿大的“千島湖” 攝影/金言/CFP
水,對魁北克城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魁北克(Québec)這個詞在當?shù)赝林Z中的意思是“河流變窄的地方”。四百多年前,法國人從圣勞倫斯河的巨大河口逆流而上,在這個河流突然變窄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城市。自此,魁北克成為北美門戶。法國人曾從這里溯流而上,深入北美內(nèi)陸直到五大湖,然后轉(zhuǎn)而沿密西西比河順流南下,直抵新奧爾良。
后來,法國失去了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魁北克省也成為英屬加拿大的一部分,但魁北克城卻依然扮演著加拿大門戶的角色。它曾是全球五大港口之一,木材、毛皮、小麥……從廣袤的加拿大平原源源不斷運來這里,然后跨越大西洋發(fā)往歐洲。
圣勞倫斯河,成為這座城市最難忘的集體記憶。
在這個“河流變窄的地方”,在一條大河與其支流圍成的半島上,城市依山而建,形如中國的山城重慶。老港就在兩河河口,老城則分為Haute-Ville(Upper Town)和Basse-Ville(Lower Town)上下兩部分。
上城建在山上,是墨西哥以北僅有的一座有城墻的城市,是當年“新法蘭西”的行政中心與軍事堡壘;下城則因港而興,集中了城市中大部分商業(yè)貿(mào)易機構(gòu)。自水上遠觀,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山城蔚為壯觀。在山城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經(jīng)意間,一抬頭,圣勞倫斯河橫亙前方,在美麗的街道盡頭默默流淌。
卡西角(Pointe-à-Carcy)就在兩河交匯所形成的半島頂部。這里也是魁北克港最早的港區(qū)。隨著河運黃金時代的逝去,再加上亞太地區(qū)的活力讓加拿大的物流更多流向西海岸,魁北克港風(fēng)光不再,新港區(qū)也已遠離城區(qū)。
但這座城市不能容忍港區(qū)荒蕪,更不能讓城市因此遠離圣勞倫斯河。
卡西角是有一些紀念建筑,如“二戰(zhàn)期間商船船員殉難者碑”,以及魁北克海洋博物館(Musée Maritime du Québec)。但是,紀念建筑不足以讓一個地區(qū)恢復(fù)活力。市民愿意來此散步、逗留、約會、發(fā)呆……這樣的公共空間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散步、逗留之外,還有騎車。
魁北克城是北美“最歐洲”的城市。因為低碳,自行車在這里被認為是最時尚的出行方式。如果要競選北美自行車之都,只有同屬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以及美國西海岸的波特蘭,可與之爭鋒。自行車專用道的設(shè)置,還為市民在所居住的社區(qū)與濱水步行道之間來往提供了便利。
作為碼頭,卡西角港區(qū)其實并未完全廢棄,現(xiàn)在,這里是魁北克港的大型游輪??繀^(qū)。除了游輪,河面上還有帆船、渡船以及像珠江夜游那樣的觀光船來往穿梭。夏天,這個周日的下午,除了將自行車停在一旁看大河遠去,還有人選擇投身水中。但不是投身大河。一個躍層式的水池就在木板步行道旁邊,一排男女老少把腳伸入池中坐著,旁邊的自行車不知是誰的坐騎。背對大河,芳堤娜古堡酒店(Fairmont Le Chateau Frontenac)就在他們面前,在上城最顯眼的地方。古堡的腳下,是另一條名為總督的步行道(Promenade des Gouverneurs)。
不同于卡西角步行道的親水,總督步行道提供的是“指點江山”的感覺。這里位于上城的山崖上,連接都伏林平臺(Terrasse Dufferin)以及鉆石角上的軍事要塞。
魁北克城的這一段圣勞倫斯河兩岸夾山,河水似在峽谷中奔流,南北兩岸均高出水面許多。都伏林平臺就在芳堤娜古堡腳下,寬闊的木板平臺上兩個涼亭極具皇家氣派,憑欄遠眺,大河就在腳下。沿總督步行道繼續(xù)前行,300多級臺階之后更可換來一覽無余。
騎車沿濱河的尚普蘭大道(Boulevard Champlain)再往上游走,2008年為紀念魁北克建城400周年而建的尚普蘭步行道(Promenade Samuel-De Champlain)是一個更具獨立風(fēng)格的濱水空間。
一座以鋼與窗格木板構(gòu)成的望塔是這條步行道的標志,它將市民帶到25米高空,創(chuàng)造出一個絕佳的河岸觀景平臺。望塔下,木制甲板構(gòu)成的開闊公共空間包括散步道、自行車道、運動場地和停車場等,與一個展館連接在一起。展館是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集會大廳,同樣用木板包覆。
裝點戶外空間的各種精細裝飾也大多由類似的木板制成,象征了這里曾作為木材碼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