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扉客
每個到過洪堡大學廣場上的游客,大多會流連于廣場中央良久,那里有海涅憤怒的題詞,還有專為警示當年納粹焚書事件而在地下室保存的空蕩蕩的書架。但很少有人注意圖書館對面那個教堂。
吸引我注意的,是這個教堂的奇怪之處———耶穌像居然深陷在教堂中央的一個大凹洞里,以至于在平地一眼望去,近似一個無神的殿堂。
歌德學院的導游告訴我們,本來這個教堂也和其他教堂沒什么區(qū)別,耶穌高高在上,現在弄成這樣,是因為二戰(zhàn)時曾有一顆炸彈從天而降,穿過教堂的穹頂,在教堂大堂中央炸了個很大的窟窿。所以重修這個教堂時,并沒有填平這個大洞,反而把神像移到這個洞里。
如果這是一間將舊日傷疤永焊在地底下的教堂,那么德國最大的新教教堂,德累斯頓的圣母大教堂大概就可以說是披了件傷痕累累的外衣了。德累斯頓大概是二戰(zhàn)末期中遭受轟炸最為嚴重的德國城市了。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圣母大教堂,也在1945年2月的一場轟炸中被夷為平地。
重建工作是異乎尋常地緩慢,一是為了討論方案,二是討論出來的重建方案異乎尋常地耗費時間。重建方案要求施工方根據以往的資料,從廢墟中尋找挖掘出所有可用的殘存石料,將其和新的建筑材料混砌在一起。
這樣最后重建好的大教堂,其實就是新舊兩種石料的混合體。
倘若你以為這僅僅是為了因陋就簡,或者以為德國人只是喜歡銘記被侵略和占領的歷史,就錯誤地理解了他們對待歷史的一片苦心。到過柏林墻檔案中心所在地的人,相信會對一座形狀更加奇異的小教堂留下深刻印象。
這座小教堂緊挨著柏林墻的東柏林一邊,在柏林墻倒塌前,大量想翻越柏林墻的東德人,總是希望把它當成一個躲避監(jiān)控視線的天然掩體。所以在那段時間,東德當局清理了教堂周圍所有的樹木和草叢,并在教堂頂上安裝了監(jiān)控設備,最后索性在1985年炸毀了它。歷史是如此的吊詭,那一年,離這座橫亙在自由和奴役之間的高墻倒塌,僅僅只有4年。
德國人重建這座教堂,在形式上和原來的尖頂教堂迥異,全部由規(guī)整的立式方形鋼柱構成,看上去既像是一個充滿后現代時代色彩的圓柱體怪物,又像是一個農業(yè)國家里的老式糧倉。進入這個圓柱體建筑后你會發(fā)現,這不過是設計師用來做教堂防護作用的外殼而已。令人稱奇的是,教堂的主體,完全用原來廢墟上的沙石堆砌而成。每一粒沙子和每一顆碎石,都來源于此前的廢墟。在教堂里面,透過地板上的鋼化玻璃板,能看到地基下特意保留下來的廢墟一角。
玻璃板上方,靠墻懸掛的十字架和《最后的晚餐》木雕,也來源于此前的教堂。這個木雕很值得仔細觀察,實際上是由兩部分拼湊而成,左側2/3部分有一條明顯的裂痕。晚餐中的13人里面,有7個人的臉部都已被毀,站在最中間的耶穌也沒有臉。
不由想起在這次穿越德國的旅行開始前,IJP項目的主管對我說的一句話:好好看看這個國家吧,這個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偉大的歷史,也有著屈辱和傷心的過去。看來德國人對待歷史的思考,早已開始越過廣義的柏林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