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學
(西南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重慶 400037)
胃癱是腹部手術后出現(xiàn)的以胃排空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手術后10天仍需行胃腸減壓或停止胃腸減壓后進食流質飲食或由流質飲食改為半流質飲食后出現(xiàn)上腹飽脹不適、惡心、嘔吐,有時伴有頑固性呃逆等。近年來我們采用針灸配合 TDP治療腹部外科術后胃癱 48例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48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男 33例,女 15例,年齡最小 40歲,最大 84歲,平均 56歲;胃癱病程最短 10天,最長 1年,平均 0.5年。
符合國內手術后胃癱診斷標準[1]。①胃管拔除后出現(xiàn)頻繁的惡心、嘔吐,經(jīng) 1項或者多項檢查提示無胃流出道機械性梗阻,但是有胃潴留,尤其是固體食物;②胃引流量大于 800mL/d,并且持續(xù)時間大于 10天;③無明顯水電解質酸堿失衡;④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結締組織疾病等。未應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如嗎啡等。泛影葡胺 X線造影動態(tài)觀察(口服或者經(jīng)胃管注入)可見胃蠕動減弱或消失。
取神闕,內關,足三里。神闕穴用灸盒,長寬高均為 10cm,內置兩段 3cm長點燃的華佗牌藥艾條;內關穴用直徑為 0.3mm ×40mm毫針刺,平補平瀉,然后加上電針;足三里穴用 0.3mm ×75mm毫針刺,施補法,得氣后加上3cm長的點燃藥艾條。時間 30min。每日 1次。另用 TDP照射腹部 30min。5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結果。
痊愈(無胃液流出,拔出胃管,無惡心、嘔吐,可進半流食)36例,占 75.00%。有效(胃液量明顯減少,無嘔吐,仍有惡心,胃管不能夠拔出)9例,占 18.75%。無效(胃液量無減少,仍有惡心、嘔吐,胃管不能夠拔出)3例,占 6.25%??傆行蔬_ 93.75%。
患者,男,65歲,2009年 6月 1日診。因“無痛性黃疸進行性加重 10余天”入肝膽科,CT示膽總管下段梗阻,并膽胰管擴張,考慮胰頭 Ca。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腹脹未排氣排便 12天。插胃管行胃腸減壓,有惡心、嘔吐,頻繁呃逆。泛影葡胺 X線造影顯示胃蠕動差,造影劑能通過胃腸吻合口,但較慢??紤]胃潴留為胃癱引起。查腹軟、拒壓,舌暗紅苔黃膩,脈弦。采用針灸配合 TDP治療。第 1次治療結束后即感腹脹減輕,但未排氣。第 2次后即排氣,3次后排便。再鞏固兩次即愈。
腹部外科手術后胃癱為手術損傷脈絡,氣滯血瘀,脾胃受損,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氣機運行受阻所致。神闕穴屬任脈經(jīng)穴,且與沖、督、脾胃等經(jīng)脈密切相關,有“臍通百脈”之說,故能激發(fā)各經(jīng)之氣,使氣血流通而循行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溫灸具有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之效。研究表明,刺激神闕穴可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jīng)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從而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調整植物神經(jīng)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足三里屬胃經(jīng)腧穴,而且是胃經(jīng)的下合穴,刺之可促進胃腸蠕動。研究表明,健康受試者在針刺足三里穴后,胃竇上下徑、前后徑都明顯增大,胃蠕動波的頻率和幅度均有增加[2],提示針刺足三里穴能夠調節(jié)氣機,增加胃張力,促進胃蠕動,從而使胃排空時間縮短,加強胃內滯留液的排空[3]。針刺八脈交會穴之一的內關穴,同樣可以調整胃酸的分泌,對腸的蠕動也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治療同時加 TDP照射腹部,可溫通經(jīng)脈、理氣和血、調暢氣機,促進胃腸蠕動和胃腸功能恢復。
[1]張亙,趙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胃癱 8例報告[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4,6(3):386.
[2]林亞平,錢力偉,等.針刺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對胃運動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17(1):57.
[3]羅永分.腧穴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