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紅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書評】
踵先賢之舊履,續(xù)淮安之新章
——讀朱德慈先生《潘德輿年譜考略》
許芳紅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朱德慈先生所著《潘德輿年譜考略》一書彌補了潘德輿生平研究的空白,將潘德輿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清代文學研究的一大成果。其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一、提供了最為翔實的潘德輿生平活動情況;二、為潘德輿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三、給予了潘氏更為全面客觀的認定與評價;四、堪稱清中葉時兩淮乃至東南文人的畫廊。
《潘德輿年譜考略》;貢獻
清道光年間,無論是學行,還是詩論,潘德輿(字彥輔,號四農(nóng))都頗負盛名。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他的了解從未越出山陽鄉(xiāng)紳合撰之《皇清例授文林郎大挑分發(fā)知縣潘公崇祀鄉(xiāng)賢錄》、魯一同《崇祀鄉(xiāng)賢安徽候補知縣潘先生行狀》、丁晏《潘君傳》以及清史館諸臣據(jù)《行狀》裁剪而成的《潘德輿傳》。據(jù)說同治年間曾有人為他編撰年譜,但未曾傳世。又傳四農(nóng)摯友丁晏的玄孫丁志安先生曾撰《潘四農(nóng)年譜》,可惜亦未刊行。目前的潘德輿研究現(xiàn)狀與潘德輿的歷史地位相差甚遠,實為學界憾事。值得慶幸的是,近日淮陰師范學院朱德慈先生廣采博收,用功數(shù)載,終成《潘德輿年譜考略》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該書的出版面世,填補了潘德輿生平研究的空白,將潘德輿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清代文學研究的一大成果。其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一、提供了最為翔實的潘德輿生平活動情況。近年來,朱德慈先生一直致力于清代文化學術研究,學術成果頗豐,其中于潘德輿之研究用力尤勤。早在2002年,其已有長文《潘德輿年譜》問世,此文使學界對潘德輿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并引起學界廣泛關注。之后,朱先生有幸獲潘德輿后裔陳慎侗先生襄助,得獲陳先生所示之家藏抄本潘氏批點《古詩源》、《唐賢三昧集》、《陶淵明集》、《王摩詰集》以及由《說詩牙慧》中摘錄而成的《養(yǎng)一齋詩話外編》等,于2007年他又完成了《養(yǎng)一齋詩話》的新輯與校點工作,使得世人對潘氏詩學觀的形成過程與結構體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此后,朱先生又陸續(xù)獲贈陳氏家藏之鈔本四農(nóng)日記、家書、早年詩集、晚年雜稿,包括陳先生尊人陳畏人老先生從各處搜集編纂而成的四農(nóng)酬世詩文、手跡雜鈔等所有關于潘德輿的資料。與此同時,朱先生還在淮安市楚州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潘德輿參加會試的墨卷鈔本及其諸友朋與裔人的稿本等。在此基礎上,朱先生廣事鉤稽,細加排比,詳為考究,耗時數(shù)月,終成《潘德輿年譜考略》一書。源于第一手資料的獲得,《年譜考略》一書極為詳盡地記載了潘德輿的生平事跡,大到出生、結婚、科舉、辭世、朋友交游,小到日常生活,均有詳盡著錄。作者不僅盡量細致地勾畫了譜主的生平行跡,而且還反映了譜主思想及創(chuàng)作演進的軌跡,由此我們可以窺知一代布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一書在手,潘德輿不得意的人生軌跡盡收眼底。
二、為潘德輿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作為文學批評家,潘德輿的《養(yǎng)一齋詩話》與《李杜詩話》人所共知,也是學界重要的文學批評著作,但目前學界對潘氏文學批評之材料掌握僅止于此,殊不知潘氏尚有很多文學批評作品?!赌曜V考略》作者緣于對潘氏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熟稔,于本書作品編年中錄出許多潘氏之文學批評之作,大部分見于該書“注釋”中。細析之,《年譜考略》所載之潘氏文學批評理論見于四類作品:一為論詩之詩詞。如其最早的五古《論詩》詩,即“較早系統(tǒng)申明自己的詩學觀”之作品[1]78;《示生徒語》則論人立志與文立意之關系。二為教授其子與生徒之散論。如《桐窗小語》一卷,為潘氏與諸生講論作文之法的作品,對考查潘氏之文學觀有重要意義。作者不厭其煩地全文抄錄了此書的序文,相信此類資料對潘氏文學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三是潘氏為自作、他人作品或作品集所做的序言。如本書記載潘氏四十五歲之行歷時有云“自題詩稿,追蹤杜詩”之語[1]157,并錄其自題于“注釋”云:“近四十歲稍就確實,以杜為宗,而精力不專,學問不廣,子美門墻至今不能入,況堂室乎。”[1]169雖寥寥數(shù)語,卻可見潘氏對杜甫詩歌之推崇,以見潘氏文學思想之一斑。再如,潘氏之《清氣集》乃其選兩漢、魏、晉、南北朝詩若干之作品集,以供其子潘亮彝作學詩之楷模,《〈清氣集〉自序》即代表著他的文學審美觀與價值觀。再如《佩言》即《養(yǎng)一齋札記》,為錄唐人七言絕句百余首《湘瑟集》之序言,論作文之法。其他如《塵定軒詩鈔跋》、《江龍門詩序》、《〈七葉詩存〉序》、《題鄭少谷詩集》、《〈竹南蕉北之間偶存詩賦〉題識》,等等,不一而足。四為潘氏對古代選集的批點。如:《古詩源》批點、《陶淵明詩》批點、《唐賢三昧集》批點、《王摩詰詩》批點及《歲寒堂詩話》批點。此類作品規(guī)??捎^,若細加研讀體會,定能豐富我們對潘氏文學思想的研究。對于潘氏之研究者來說,這些資料無疑令人驚喜,如獲至寶!
同時,該譜還記述了《養(yǎng)一齋詩話》從動筆到出版的完整過程。從早期零星閃光的《說詩牙慧》,到后來漸次深入、偏重藝術的《古詩源》批點、《陶淵明詩》批點、《唐賢三昧集》批點、《王摩詰詩》批點,再到引領時代風會、倡導“詩教”的《養(yǎng)一齋詩話》十卷及《李杜詩話》三卷,《年譜考略》作者成功地勾勒出潘氏文學觀念形成的全過程,描畫了潘氏成為一個著名批評家的復雜經(jīng)歷。這無疑是潘氏研究之一大貢獻。
三、給予了潘氏更為全面客觀的認定與評價。作者認為潘氏不僅是位文學批評家,還是位思想家。他指出:民國初徐世昌撰《清儒學案》,計列正案一百九十四,“四農(nóng)學案”居其一。當代錢穆著《清儒學案》,計列專案六十四,“四農(nóng)學案”亦居其一。錢穆“認定其與魏源等人屬以龔自珍為代表的經(jīng)世致用派的主要成員之一,確實是頗合事實的”[1]3。作者還以有力的作品鉤稽羅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該書列出了潘氏大量哲學思辨論文,如:《論道學》、《中者天下之大本說》、《格物說》、《論語權疑》、《春秋綱領》、《讀大禹謨》、《九經(jīng)人表序》、《鬼神論》、《仙論》、《圣賢英雄論》、《書歐陽公春秋論后》、《論王仲衡人鬼說》、《老彭辨》、《書韓子對禹問后》、《與趙蓉垞書》,等等。
同時,該書認為潘氏還是一位名聞遐邇的文章家?!赌曜V考略》作者不僅于該書《自序》中廣泛征引前人之看法,充分肯定潘氏“在桐城文風席卷天下之際,堅定地彰顯著自己的特色”[1]3。而且于編年描述中將潘氏之文章篇目一一列出,并收錄了部分時人對其文章的評論。如《與黃蔚雯書》為討論淮人裴烈婦神主是否入節(jié)孝祠事,同時人陳師濂《與曹礪庵阮定甫書》曾評曰:“承示潘子文,疏暢通達,氣象亦光明磊落,吾未見潘子之面,即其文想其人,竊為神往焉。所論裴烈婦事,曲盡物情,淋漓痛快,意之所到,筆無不到,蓋以為非此不足以解眾人之惑也。”[1]109-110在時人的評論中讀者約略可見潘氏文章家的風采與成就。同時,本譜還錄出了很多未見于《養(yǎng)一齋集》的大量家傳、哀辭、墓志、銘誄、祭文等。這些材料為作者的判斷提供了充分的證據(jù)。
作者還認為潘氏是一位個性鮮明的詩人。作者搜羅了潘氏除刻本之外的散佚作品,本譜所載潘氏之詩,除了《養(yǎng)一齋集》二十四卷外,一倍以上的詩作源于潘氏之家傳稿本。這些篇目的編年令讀者不僅看到潘氏之詩歌全貌,更令讀者見其創(chuàng)作之原生態(tài)。同時,由于作者握有第一手資料,所以他還記載了潘氏大部分詩作的產(chǎn)生背景,諸如:為何而作?何種心態(tài)而作?作者當時的生存狀況如何?這無疑為未來潘氏詩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而可靠的基本材料。
同時,作者認為潘氏還是一位詞人。該書也將潘氏之詞作題目一一錄出,書中所錄詞作均源于潘氏次子潘亮彝的點校本《養(yǎng)一齋詞》,該點校本為鈔本,原稿尚藏陳慎侗處,目前尚未刊行,讀者可以先睹為快!
作者還認為他是位書法家,認為“其書法結體遒勁,顧盼自如,潛氣內(nèi)轉(zhuǎn),意味沛然”[1]3。
總之,《年譜考略》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位較為完整的立體化之潘德輿,豐富了學界對潘德輿的認識。
四、堪稱清中葉時兩淮乃至東南文人的畫廊。潘氏一生雖未登仕途,但其曾歷經(jīng)十三次應鄉(xiāng)試、五次應會試,又曾于多家坐館,因而其交游甚廣。本譜對與潘氏有交往的兩淮乃至東南的數(shù)百位知名人物的生平情況均不厭其煩地一一紹介。不僅有生平之概觀,更有生平之考證,甚而至于有生活細節(jié)之描摹刻畫、人物的品評,充分地展示了一代兩淮文人的活動生態(tài)。
首先,作者爬羅剔抉,對所涉人物精加考索,訂正了時下很多文史著作中的謬誤。因為作者文獻功底好,所以常能獨具銳眼,于材料排比中糾前人之失。如楊皋蘭,作者不僅據(jù)《縣志》本傳介紹了他的生平狀況,而且從現(xiàn)存資料中考清了楊氏的卒年。據(jù)《山陽縣志》本傳記載楊氏卒于道光十五年(1837),此結論似無可疑。但作者卻發(fā)現(xiàn):“據(jù)魯一同、潘亮弼編年的《養(yǎng)一齋詩》,道光十六年(1836)四農(nóng)自京師返至河下時,尚留宿露滋(楊皋蘭)處,所作《初歸宿露滋宅》,毫無露滋已歿意味。”接著作者舉出兩大證據(jù),力破《縣志》之說。一為楊氏在《題舊雨圖序》中有“今年七十六”之語,二是道光十七年秋,四農(nóng)所作《題亦僑丈遺畫》詩前敘文有“諸友唯今香谷在”之語。所以,作者認為“露滋之卒,最早在道光十七年(1837)秋后”[1]77。再如兩淮文人趙延禔,《山陽藝文志》小傳作“乾隆辛酉拔貢”。作者據(jù)四農(nóng)僅稱趙氏為“蓉垞”而非尊稱為“丈”生疑,復檢《縣志》卷九之《選舉》,發(fā)現(xiàn)趙氏正是“嘉慶年……辛酉拔貢”,而不是“乾隆辛酉拔貢”[1]50。類似考證觸目皆是,幾乎可以隨處摭拾,如關于盛景臺、胡棠、周寅、陸夢月、胡濤、劉和、陳延恩、汪全泰等生平之考證探求。
本譜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文人生平考證資料,還盡可能地再現(xiàn)人物之鮮活生態(tài)狀況,展示其個性化的生活細節(jié)。作者利用潘氏次子所著之《車橋聞見記》鈔本等材料,令當時人物的個性風貌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近之可觸。如記載盛景臺云:“盛丈階平,有雄道氣,善談。每談車橋逸事,娓娓不倦。人有欲得舊聞者,必就丈談問,一經(jīng)引說,頓覺舊事皆新。所居故隘,坐者幾滿,蓋雖貧困而豪氣未嘗挫也?!盵1]64再如記商咸之事曰:“商丈相巫,少不羈。偶狹游,遇先大父于門,大父叱止之,遂攜以如其太翁墓,歷數(shù)所為。商丈愧恨于死,請曰:‘此后惟先生之命?!鲟l(xiāng)里紛爭事,挺身出為解,人皆樂得其言而定。能詩善歌,歌音繞梁,任舉一器擊之,無不應節(jié)?!盵1]40讀之,直覺清代中葉兩淮文人一個個面貌生氣撲面而來,時光恍如倒流。所以,《年譜考略》一書雖為潘氏一家之生平記載,但實際上卻堪稱清中葉兩淮乃至東南文人的畫廊。為相關研究者提供豐富的原始資料,其價值意義不可低估。
潘氏歿前曾云:“五十年來骯臟身,癡心獨掃世間塵。一腔熱血噴何處,惟把文章示后人?!彼簧摆ば袛?shù)十年”,于仕途無緣,而留下的學術與創(chuàng)作正如其所愿,已然名垂史冊。朱德慈先生的《潘德輿年譜考略》一書則為淮安后學獻給前賢的最珍貴之悼念。誠可謂“踵先賢之舊履,續(xù)淮安之新章”[2]。我們相信,經(jīng)由《潘德輿年譜考略》提供的一系列新文獻成果,一代名宿潘德輿的學術文化成就必將越來越為世所重,吸引更多的學者深入地研究他、闡揚他。
[1] 朱德慈.潘德輿年譜考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張強.淮上文叢總序[M]//朱德慈.潘德輿年譜考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責任編輯:劉海寧
I206
A
1007-8444(2010)05-0696-03
2010-08-10
許芳紅(1970-),女,江蘇淮安人,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