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松
論趙樹理小說的民族風格
——以人情、人性及民俗為例
王學松
趙樹理小說的民族風格和形式是其歷代研究者的主要研究視角和切入點。作為民族風格重要組成部分的人性、人情與民俗,在趙樹理小說中的作用非常明顯。但是趙樹理小說研究者,對其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論證。這在趙樹理小說研究中無疑是一大缺憾。著重從人情、人性與民俗內(nèi)外兩個方面,簡單分析人情、人性及民俗的描寫對其小說民族風格建構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夠使趙樹理的民族風格多一筆點綴、多一份色彩,以其更全面地認識和考察趙樹理的民族風格。
民族風格;人情美;人性美;民俗
人情、人性是人類普遍具有的社會屬性,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構成文學上民族風格的本質(zhì)元素。趙樹理小說在張揚人情、人性,反映人的尊嚴、人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可謂獨具匠心。《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邪不壓正》《登記》等作品都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民正常的、健康的人情美、人性美,也突出其民族的深刻內(nèi)涵。民俗是一定群體生活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它集中反映一個民族待人處事的觀點、方法和心理等。趙樹理小說之所以獲得成功,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他把晉東南獨特的區(qū)域民俗事象,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fā)展的手段,凸顯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榮格把作家看作一個“集體的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的表達者。趙樹理是最熟悉農(nóng)村、最了解農(nóng)民這一“集體”的作家之一。他在觀察表現(xiàn)中國農(nóng)村社會時,善于從農(nóng)民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化的角度去進行歷史的考察。這一變化過程通過藝術形式的表達,最能展現(xiàn)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思想狀況,最能反映人們純樸的人情與人性,也最能支撐趙樹理“民族風格”作家的美譽。如果說沈從文作品散發(fā)著詩意之美,凝聚作家對人性美的崇敬,那么趙樹理則呈現(xiàn)著世俗之真,在凡俗生活中發(fā)掘人性的純真。這更是民族風格的本質(zhì)內(nèi)涵。人情、人性之美在趙樹理小說民族風格中既有淵源的歷史傳承,又有特定的時代內(nèi)容;既有廣泛的民族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1.在歷史傳承方面。
儒家重倫理、重仁愛,提倡團結一致、互助友愛和自強不息。趙樹理小說通過對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平凡、本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以儒家文化為底色的民族文明、以仁愛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深深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集體觀念上,趙樹理的小說弘揚了團結一致、共同抗爭的民族精神。在《李有才板話》中,為了打倒地主閻恒元,村民們經(jīng)常聚集在李有才的窯里共商對策、批評時政,組織了“農(nóng)救會”,集合了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抗斗閻恒元。像這樣的集體斗爭在趙樹理其他小說中也都有影射。趙樹理小說中的“斗爭會”“民眾會”“犧盟會”“婦救會”等,都彰顯了眾志成城、無堅不摧的民族精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趙樹理筆下更有一種老百姓天生固有的互助友愛與“廉儉尚義”的思想觀念?!独罴仪f的變遷》中鐵鎖兩次被李如珍、小喜他們坑陷,欠了一屁股債,根本沒有能力償還,但是人們還是把他從農(nóng)救社中保出來,陳修福老漢及一些親鄰伸出了慷慨的援助之手。這種美好人情人性的傳遞,不啻于一劑療治災難歲月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的良藥?!缎安粔赫分忻鑼懙呢毭窭瞎眨糠赀^年,老拐到各家去要飯,但卻沒有一人把他當成“叫花子”,而是熱情相待,把他看成人民大眾的一員。這種“溫柔敦厚”、“思與意諧”的觀念,是貫穿趙樹理小說中的一個鮮明主題,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底蘊之所藏、特質(zhì)之所在、審美之所求。
2.在體現(xiàn)時代特征方面。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人情美、人性美是從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它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趙樹理時代是解放區(qū)農(nóng)民已經(jīng)獲得政治、經(jīng)濟上翻身的時代,其作品通過描寫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農(nóng)村進步力量與迷信思想、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尖銳斗爭,表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民頑強的、向往平等的、追求自由的人情美、人性美和革命人道主義?!缎《诮Y婚》寫于1943年,描寫解放區(qū)新一代農(nóng)青隊長小二黑與本村純潔美麗的姑娘小芹的自由戀愛,最終有情人沖破重重阻礙,終成眷屬?!独罴仪f的變遷》以一個忠厚、樸實的莊稼漢張鐵鎖的不幸遭遇及其成長過程為主線,敘述了李家莊20年間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描繪出中國農(nóng)民飽嘗豪紳、官僚、流氓的剝削與壓榨,堅定地走上覺醒、反抗之路,并成為革命骨干的奮斗過程。《登記》中艾艾與同村的小晚自由戀愛,也受到與母親同樣“名聲不正”的非議,但是生長在新時代,在《婚姻法》的保護下,這對年輕人歷經(jīng)艱辛以喜劇收場。趙樹理用文學敘事詮釋著鄉(xiāng)土社會的變遷,向人們展現(xiàn)具有時代特征的一幅幅人情、人性的“清明上河圖”。 趙樹理的作品還注重寫出中國農(nóng)民復雜的個性,使作品流蕩著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情愫。趙樹理小說主要塑造了幾類農(nóng)民典型形象。首先是受封建思想毒害還沒覺醒、背負著沉重歷史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這里有《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一個被封建迷信觀念扭曲了的人物?!独钣胁虐逶挕分械睦锨兀钤谏鐣畹讓?,卻滿腦袋封建等級思想等。其次是年輕一代農(nóng)民甚至是有些知識分子和干部,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沒有肅清而可能發(fā)生蛻變。有陳小元那樣腐化變質(zhì)的干部,有金旺那樣的地痞無賴,還有小昌那樣唯利是圖的鉆營小人等等。再次,趙樹理塑造的最好的一類人物形象,如小二黑、鐵鎖、李有才等,這類是對敵斗爭堅決而又富有經(jīng)驗,講究策略的貧農(nóng)形象。這三類農(nóng)民形象,恰好真實的反應了當時解放區(qū)農(nóng)村的基本現(xiàn)實狀況,也反應當時中國農(nóng)民在政治變革中所表現(xiàn)的民族特性、時代特性。
3.在婚戀觀念方面。
趙樹理牢牢把握時代特殊性去刻畫人們的情感意識,即時代婚戀觀念。與以往不同,封建倫理已鎖不住青年男女的言行空間,更鎖不住他們思想的火花,文化宿命的約束力已大打折扣。向往自由、爭取自由的理想曙光已經(jīng)開始迸射。趙樹理對婚姻觀念變化的描寫,不像曹禺《雷雨》中的繁漪那樣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物,為了追求個性自由,近似瘋狂甚至不惜玉石俱焚。而是采用近似民間“二人對戲”的藝術描寫來展現(xiàn)婚姻的時代特性?!缎《诮Y婚》中的小二黑、小芹的戀愛,既要面對金旺、興旺兄弟這樣的農(nóng)村封建惡勢力的破壞,還要面對來自父母家人基于封建迷信和舊婚姻觀念而產(chǎn)生的種種阻撓,這的確是對他們這樣新一代農(nóng)民進步意識的雙重考驗。在他們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敢愛、敢恨、敢于斗爭、意志堅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性格和情感力量,正是對新生力量、對愛情的贊揚,也是對新時代的歌頌。另外,趙樹理小說中大量關于封建婚戀故事的描寫,在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同時,也借此體現(xiàn)出民族優(yōu)美的人情、人性在傳統(tǒng)道德中的升華?!缎《诮Y婚》中的三仙姑,剛剛滿15歲的花季妙齡就嫁給了于福,是前后莊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是在落后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下,漸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打情賣俏的女人。作者活畫出了一個病態(tài)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但故事結尾,三仙姑自我覺醒后,把自己重新裝扮“像個長輩的樣子”,毅然收起了供神的香案,以及對二諸葛“命相不對”的嚴厲批判都可以看出作者對三仙姑向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融合順從給予了充分肯定。《登記》里的小飛蛾本來村里有個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卻把她嫁給了張木匠。她雖然極不情愿,但在外部壓力和封建倫理的驅(qū)使下,仍然走上了賢妻良母的正軌??梢钥闯觯髡邔Ψ饨ɑ閼俚奶幚矸椒ㄊ牵涸诘赖鲁休d上靠近大眾當時欣賞的道德水平,合乎民族風格的推進歷程。
趙樹理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歡迎,正在于作品洋溢著民族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體現(xiàn)了鮮明時代特征的純潔情感,展示符合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的農(nóng)民形象。正如偉大的思想家伏爾泰所說:“從寫作的風格來認出一個意大利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或一個西班牙人,就像從他面孔的輪廓,他的發(fā)音和他的言行舉止來認出他的國籍一樣容易。”我想任何人看到趙樹理的作品及其作品中所描述的人事、人情都立刻能認出他的國籍來。
魯迅先生主張:“藝術要有地方色彩”。與西方不同,“華夏民族長期依賴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人對土地、自然有一種親和感?!睙o論是地域風格作家還是民族風格的作家,大都以優(yōu)美的風土人情或民間習俗來推動情節(jié),增強作品的藝術性。趙樹理小說幾乎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面,昭示著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創(chuàng)作個性。無論是飲食居住、婚喪嫁娶還是宗教信仰,都能反應出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意蘊和心理氣質(zhì)。
趙樹理的小說具有獨特的民俗色彩和文化底蘊,散發(fā)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并借此完成他筆下各種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民族文化意蘊的開掘?!巴鏌艋\”是很多地方的習俗,在晉東南尤其盛行?!兜怯洝分卸啻蚊鑼懲鏌艋\的場面,還刻畫了張木匠這個“老把式”形象。從他們玩燈籠的鏡頭和放鞭炮的狂歡場面,很容易帶著我們領略地方風情,更是贊美和肯定了人的力量美和智慧美,高揚一種昂揚樂觀、健康向上的人性。同時這些習俗被描繪的多姿多彩,活靈活現(xiàn),給人帶來一種輕松愉悅之感。《李家莊的變遷》里“吃烙餅”這一晉東南鄉(xiāng)里習俗的描寫,富有深刻的社會內(nèi)涵。地主李如珍一伙公然利用在龍王廟吃烙餅的“說理會”,搞最不說理的勾當,對鐵鎖一家無理訛詐,毒計迫害,逼得鐵鎖失掉土地和房子,破產(chǎn)流亡。作者主要想通過“吃烙餅”這段民俗描寫,來揭露了集神權、政權于一身的封建勢力代理人,依靠軍閥統(tǒng)治者支持,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壓迫。再看看婚姻習俗的描寫。小飛蛾本來被父母包辦婚姻嫁給了張木匠,按照傳統(tǒng)婚俗頂著紅蓋頭,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伙子鬧新房,照慣例在大年初一由兩個婦女攙著到各家磕頭、拜年,帶丈夫回娘家。像母親一樣擁有“羅漢錢”的艾艾,卻沒有像母親那樣選擇順從,為追求自己的幸福進行了頑強的抗爭。“羅漢錢”是母女兩代人都曾用過的愛情信物,也是晉東南特有的習俗,有著兩層不同的含義,一個是封建禮教的悲劇,一個是現(xiàn)代文明的抗爭。“亂隨上頭”這種最簡便的迎娶民俗,也是沁水一帶貧苦生活的映射。
趙樹理小說中民俗描寫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體現(xiàn)了民族崇尚心理的深沉之美。《盤龍峪》中一伙青年結拜兄弟,跪在香案前海誓山盟。這是地方的習俗,“遇著了敬神的事,鄰里們平常有交情的往往打伙攢湊一份香火來陪祭,名曰‘邀神’”。 甚至他們在日常談話中都有“多一份菩薩多一份香”。這種民族信仰方式延伸視為最神圣的大事,對祖宗神靈的感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真誠、熾熱、深沉的。并將這種感情融于祭祀禮儀中,給人一種沉郁,凝重、深厚的美感。對于《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作者把其精神寄托放在滿腦子封建迷信上,通過“不宜栽種”、“神課”和“恩典恩典”等情節(jié),十分鮮明地描寫了一個善良、迂腐和膽小怕事的農(nóng)民形象。三仙姑由于自己的婚姻不幸,再加上前后共有六個兒女出世不久逐一夭折,只留下小芹一個女娃,如此的波折,激發(fā)了三仙姑奮發(fā)鉆研“天靈靈,地皇皇”咒術神道,燒香求簽每日必行。逢初一、十五月歷更是大張旗鼓,頂著紅布搖搖晃晃裝扮天神,大耍神靈咒威。這樣的風俗滲透到當時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粘合迷信與宗教,雜糅神性與魔性,混合著純樸與愚昧,卻也生動地反應了這些民族大眾獨特的心理審美價值。
可以看出,民俗描寫不僅是作者熟悉農(nóng)村,熱愛農(nóng)民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特性、體現(xiàn)民族風格方面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梢哉f,沒有陰陽八卦,黃道黑道,就沒有“命運天使”二諸葛;沒有吃烙餅、吃黍糕,就看不出李有才窯里人們的純樸情感,也不能如此鮮活地刻畫出像李如珍、老得貴那樣“吃烙餅”的干部。由此可見,多彩的民俗文化已經(jīng)成為支撐趙樹理民族風格的外在推動力。因為沒有比民俗文化更能貼近群眾生活、更能滲透民眾心理、更能彰顯民族特征。趙樹理這一成功的舉措有效驗證了這樣一句話:民族風格“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生活不僅反映該民族特有的社會斗爭的歷史,而且還必然打上濃厚的民族文化,習俗的印記?!?/p>
以獨特的藝術感悟力,創(chuàng)造出百姓喜聞樂見、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民族風格的小說,這是“文攤文學家”趙樹理對新文學發(fā)展所增添的新元素。其小說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表現(xiàn)手法,把渾純質(zhì)樸的民間生活變成活生生的創(chuàng)作素材,弘揚了民族傳統(tǒng)文藝,促進革命文藝大眾化。1947年,晉冀魯豫邊區(qū)文聯(lián)正式提出了以“趙樹理方向”,作為邊區(qū)文藝界開展創(chuàng)作活動的一個口號。趙樹理的民族風格的作品,在解放區(qū)乃至全國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周揚曾高度評價趙樹理的文學成就,認為他是“一位在成熟之前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作家,一位具有新穎獨創(chuàng)的大眾風格的人民藝術家。”并且對趙樹理作品在人物塑造、語言運用等方面的基本特點作了定性總結。郭沫若也盛贊趙樹理的小說取得的成就。他說:“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穎、健康、樸素的內(nèi)容與手法。這兒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風、新的文化?!彼J為趙樹理創(chuàng)出了新的通俗問題。茅盾也指出趙樹理的小說是“大眾化的作品”,“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個里程碑”。
近年來,對于趙樹理民族風格的研究,大多放在其特殊的政治意義、精湛的民族形式、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進行挖掘與剖析。對于民族風格中的人情、人性與民俗研究甚少,或者說不系統(tǒng)。這與趙樹理這樣“方向性”作家所取得成就是不匹配的。其成名作《小二黑結婚》剛刊出,“半年間發(fā)行四萬冊,創(chuàng)下新文學作品在農(nóng)村暢銷流行的新紀錄。”在隨后不到十年里,先后幾十次轉(zhuǎn)載或再版。趙樹理小說不僅在國內(nèi)洛陽紙貴,在國外也一度引起了轟動效應。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就引起了國際的注意。五十年代,國家有關單位作過一個統(tǒng)計,在當代中國作家的作品,外國翻譯出版的趙樹理小說占據(jù)首位。日本、韓國等國外一些研究專家及國內(nèi)研究者對趙樹理的強烈關注,有力地說明:趙樹理是民族的,他才具有世界意義。轉(zhuǎn)眼間,把別人寫進歷史的趙樹理,也成為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他那些張家莊、李家莊的故事早已被遺忘在亂草叢中。無可否認,在市場經(jīng)濟的今天,尤其像中國這樣一個農(nóng)民占多數(shù)的國家,趙樹理那種一貫站在農(nóng)民立場上說話,期望農(nóng)民致富,農(nóng)村安定的文藝思想和精神寶藏,決定著趙樹理文學價值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發(fā)展前景。
1.榮格:心理學與文[M].三聯(lián)出版社,1987:141
2.伏爾泰:論史詩[C].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323
3.魯迅全集 書信[M].致何白濤,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17、295
4.顧祖釗:文學原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00
5.李銳:趙樹理小說[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12
6.王元驤:文學原理[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4
7.周揚:論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M].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63:49
8.郭沫若:《板話》及其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405
9.茅盾:《關于<李有才板話>及其他》和《論趙樹理的小說》[J].復旦大學學報,1967:43
CommentontheNationalStyleofZhaoShuli'sNovel
Wang Xuesong
The national style of Zhao Shuli's novel is the main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pointcu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tyle, the humanity coupled with human nature and folk customs are all playing an obvious role in Zhao Shuli's novel. Undoubtedly, it is regret that the researchers didn'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ose issues and manage to prove th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ity, human nature and folk custo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yle . It hopes that the thesis can promote the national style study of Zhao’s novel .
national style; humanity ; human feelings ; folk custom
ClassNo.:I206.6DocumentMark:A
蔡雪嵐)
王學松,在讀碩士,南昌大學文學院2009級,江西·南昌。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郵政編碼:330031
1672-6758(2010)02-0109-3
I20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