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口傳特質及教育啟示*

2010-04-07 23:53:43顧爾伙張詩亞
關鍵詞:口傳詩教論語

顧爾伙 張詩亞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論語》口傳特質及教育啟示*

顧爾伙 張詩亞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從教育的角度審視《論語》,發(fā)現(xiàn)它有著極其明顯的口傳特質。《論語》口傳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其傳授主題﹑傳授內容﹑傳授方法等幾個方面?!墩撜Z》的傳授具有 “對話”、“活態(tài)”、“化育”等教育特性。

孔子;論語;口傳;教育

一﹑《論語》的口傳特質

兩千多年來,一個孔子,一部《論語》,一個天下,一脈相承,有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論語》,《論語》有著極其明顯的口傳特質?!墩撜Z》口傳特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論語》傳授主題的口傳性

1.“論語”命名的本義

“論語”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單音節(jié)詞 “論”和“語”組成的合成詞。要了解這個書名得名的原因,就要先了解一下這兩個詞的單獨意義是什么。論語這樣一部書,它記載著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著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罢撜Z”的 “論”是 “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 “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 “接關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罢撜Z”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后來別人給它的。①唐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里說“論,如字,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答述日語。撰次,孔子答弟子及時人之語也。鄭玄云仲弓子由子夏等撰?!雹诟鶕?jù)這個解釋,論語的意思是—弟子編撰的孔子話語。所謂 “答語”,指的就是一種對話。所以“論語”是孔門師生對話錄。

從詞源上來看,“論”的意義是指言論,談話,論辯,論說。辯者,語言之精華;論者,是非之明辨。那是在文字和書寫、編撰還沒有出現(xiàn)以前就早已流行的口傳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現(xiàn)象。只要明白 “論”和 “語”在造字結構上同樣從偏旁 “言”,就不難窺見它與“言”的密切關系。

2.“仁 ”的思想

整部《論語》反映的是孔子 “仁”的思想。所謂 “仁”就是 “二人也”,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要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翱思簭投Y”,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樂在整個 “為仁”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個 “禮樂”遠遠先于“禮樂”的集大成者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在比較了 “天下為公”和 “天下為私”兩種社會之后,對他之前數(shù)千年歷史作了一個總結:“……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雹劭梢?“仁”是來自口傳文化時代的人際倫理,都是把“禮”作為天與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而這一切的傳播都是以口傳方式進行的。

戰(zhàn)國時期,“禮樂崩壞”,文字和書寫代替歌謠、傳說和神話,成為知識和歷史的主要傳承手段,傳統(tǒng)世官制度的瓦解導致了口傳知識傳統(tǒng)的終結。但孔子居然嘗試用語言來描述音樂的境界,堅守著口頭傳承的傳統(tǒng)。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從之,純如也,激如也,繹如也,以成?!奔匆魳烽_始時,必讓五音或人的各種感受同時涌現(xiàn)時,充滿了應和,純凈明亮,源源不絕,以此而成就。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 “克己復禮”的背后是對口傳的推崇。

(二)《論語》傳授內容的口傳性

學生到孔子那里 “學”什么?即《論語》傳授內容是什么呢?孔子主張 “博學”,大概詩、書、禮、樂、射都教??鬃铀痰?學生所學的大概有兩件事,一是 “禮”,一是“仁”?!叭省眰戎卦诘览矸矫妗6?“禮”則側重在 “實習”方面。然而,“禮”是一些實際操作程序,當然也要些道理維護它,但主要是實際的禮儀,只要 “學”了平時多加“練習”,就學成了,“仁”則是一個更為普遍的理論問題。所以《論語》的主要內容,在于記錄了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有關言論,并沒有把孔子所教的“禮”的程序詳細記下來,學生們感興趣的是那些有關“仁”的話。

從內容來看,《論語》的口語思維特點及其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論語》口語特點。從《論語》簡潔的語言中,生動地描繪出孔子的言談舉止、動作神情,看到孔子的性格和作風。《論語》語言簡練含蓄、幽默風趣和口語化,擅長運用各種語氣詞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正如饒東原、曾熾海所總結:“總的說來,《論語》的散文特點是,它吸收和靈活運用了大量的口語虛詞,使說話人的語氣、神態(tài)、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現(xiàn)出來,它敘事簡潔,語言精煉,含義深刻,有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為諸子散文的出現(xiàn)開辟了道路?!雹?/p>

2.《論語》口頭程式特點。口傳文學研究專家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一書中指出,口頭詩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口頭學習,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傳遞幾乎是重合在一起的?!雹荨墩撜Z季氏》中孔子的下面一段話就充分表明了這種連貫的、并列疊加的語脈特點??鬃釉弧熬佑芯潘?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宰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p>

3.《論語》富有生命的對話?!墩撜Z》是語錄體,是口頭的對話、語言的交流。語言是存在的家;語言承載文化與歷史,是思想的外殼;語言承載世界與他者;凸現(xiàn)自我,是個性,是對話,是言說。

4.敏銳的聽覺感知和超強記憶能力。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怎樣的“敏以求之”呢?從孔子對音樂和詩歌的高度領悟能力,可以判斷他擁有口傳文化的超群記憶力。記憶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往往超出文明人的想象力??趥鞯挠洃浭且环N在語言行動中的記憶,正如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大衛(wèi)·魯賓指出,“關于一首歌的內容的問題只能在唱出這首歌之后才得以解答?!雹拚Z言行動中的記憶是一種連續(xù)性回憶的方式,它意味著口頭傳統(tǒng)中的知識貯備不是唾手可得的,需要有演唱過程所提供的連續(xù)暗示。如:子曰:“吾十有余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里的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就是一些連續(xù)暗示,幫助記憶。由于對物的認識,對物細節(jié)的把握,感覺器官很重要?!把鲇^吐耀,俯察含章”,“食不厭精”??鬃訉θ说摹懊簟边@個特質非常看重的。強調感覺和體驗的精細,敏于觀察細節(jié)。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已矣。”

5.《論語》的 “詩性”。曾誓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得到孔子由衷的贊嘆 “吾與點也”。這段話的意義不僅表達了孔子的審美情趣,而且反映出了孔子的“詩性”理想。據(jù)《論語·述而》的記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在聆聽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達到精神的最高享受,這是惟有口傳文化的交流方式才能提供的“詩意”感官之場。孔子對詩歌與音樂的推崇,實有復歸口傳文化的文化尋根意義。在此,我們可以重新領會孔子為什么那樣強烈地要求恢復遠古的禮樂文化了。

6.《論語》善隱喻。為什么我們在日常口頭談話中偏好使用隱喻表達呢?我們帶著疑問去“聽”《論語》中隨處可遇的比喻措辭,就會有洞若觀火的效果。論語中這樣的隱喻比比皆是,比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志也。”所以,只有我們了解《論語》善隱喻的特點,結合傳授的背景,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把《論語》讀懂。

(三)《論語》傳授方法的口傳性

論語傳授方法的口傳性,主要表現(xiàn)在孔子育人的模式和“述而不作”的傳統(tǒng)。

1.口頭詩教模式

“樂”在孔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皹贰笔撬囆g,賞樂是審美??磥?審美不僅是立善發(fā)端“興于詩”,而且是立善之升華“成于樂”。由審美 “興于詩”到立善 ‘立于禮”再到審美“成于樂”,這是孔子育人的思路。

孔子詩教按照詩教目標、詩教特征、詩教標準、詩教過程、詩教方法、詩教價值整理成哲學體系。詩教目標:“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詩教特征:言志特征 “詩言志,歌永言?!?《尚書》)美言特征“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薄?(左傳》)抒情特征:“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詩教標準:“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詩教過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詩教方法:“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游于藝”(《述而》)詩教價值:“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⑦

2.“述而不作”傳統(tǒng)

《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比绻覀儼阉€原到書寫文化與口傳文化相交替的大變遷背景下,那么很明顯的解釋是:述,講述、口述也;作,寫作,著作,個人著作也??鬃右钥陬^追述、復述古代知識為特長,以不寫作個人著作為戒條。如此的文化價值觀深深植根于數(shù)萬年傳承不絕的口頭傳統(tǒng)之中。莊子也認為“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⑧換句話說,在莊子看來,書寫流傳下來的東西只不過是“古人之糟粕也”??鬃邮龆蛔?《論語》是弟子們的筆記。古希臘蘇格拉底也只“對話”不書寫,其留下來的思想是弟子柏拉圖的 “轉述”。許多東西只能“心領神會”,“不可言傳”,更不用說書寫了。因為天地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生生不息”,是一個不斷 “to be”的過程,是不斷探尋的過程。我們只能:活于當下,存于此刻,“一時一中”,隨機應變,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一個案例的說明:《論語》學而篇

《論語》學而篇是這樣說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錢穆先生把《學而篇》解釋為求學的三個境界:“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一境,斯可有遠方朋來之樂。最后一境,本非學者所望……圣人深造之已極,自知彌深,自信彌篤,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淺學所當驟企也。”⑨

我們談一個問題,首先要問你談的是什么,有一個 “本”,就是以什么為本,也就是邏輯起點,即所謂的“事眼”。那么我們談《論語》以什么為本來談呢?以自己,以事為本。首先要明確有什么問題,然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個性 “化”,“化”才能顯象,才能解決問題。有了“事眼”,接著就是 “字眼”。真正讀懂字的意思,需借助于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給漢字的解讀提供了很好的視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字起源或原生語境有著明顯的口傳特質。

1.“學”。我們來看甲骨文的 “學”,上面是雙手捧著 “爻”回家,何為 “爻”也?上五和下五,雙五相交,五在中國古代有著重要的位置,上五表示天,下五表示地,交五表示天地相交,表示天地系統(tǒng)的運作??梢妼W的內容不是一般的知識,而是天地系統(tǒng)如何運作的大智慧??梢?“學”的原生語境與 “爻”有關,“爻”與占卜相連。為什么 “教”與“學”“斆”等字都發(fā) “爻”聲呢?這很有可能與歌謠的 “謠”有關,“爻”和歌謠的 “謠”本來就是音義兼通的,從《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一類的蒙學教材就可以看出,教與學的過程是如何同“謠”(爻)的瑯瑯上口特征密切相關的。

2.“時”。我們再來看 “時”,“時”的左邊是太陽的腳步,意思是跟著太陽走,“時”的右邊表示萬物運動時天的規(guī)律。整個“時”的意思是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去找中,才能用、實踐和操作。

3.“習”。甲骨文里“習”是兩支羽毛展開露出白毛。習,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這里的“習”是自發(fā)的實踐,而不是機械的重復動作。這個 “習”不只是維持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而且有可能引發(fā)出新的知識。這里我們知道了“樂”的原因,這不是一般的學習。正如李景林所說:生命要由“道德、仁”為人的分化了的現(xiàn)實存有奠基并起到整合的作用。人通過道德修養(yǎng)的路,才能達到存在的真實?!皩W”,保持在它的生命整體的意義中,才能是 “樂”。⑩

4.“說”?!罢f”通 “悅”。孟子說,以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樂?!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所謂好學也已?!?/p>

5.“朋”。朋:詞源義為作貨幣之貝,“二貝為朋”,或 “五貝一系,二系一朋”?!芭?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11],“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12]這里強調的是遠方的學友或弟子來與我聞道或交流讓人感到快樂。我們可以遙想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志同道合的學友或者知己很難見一面,即使想見,路費也很貴,有朋友千里迢迢來相會,不是很難得和愉快的精神享受嗎?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6.“樂”?!皹贰迸c “說”有所區(qū)別。“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可以說是感興涌發(fā),而讓喜見于形色?!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內心與朋友相交融的境界,大家在學問在做人在世事上的觀點看法相近,性情相愛,彼此善待,內心能達到一種相通。

7.“慍”。甲骨文“慍”的右上方偏旁囚是把人埋入土里的形象,“不慍”即采取實事求是之態(tài)度,不必埋怨,不必解釋,暫時不被人理解也沒有關系,時間會證明一切,這是君子。不管得不得到別人的理解,都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8.“君子”??鬃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之言。”君子都能夠以孤獨為本分,自得其樂,追求的是無休止的學問,而不是外在的認定?!安灰晕锵?不以己悲”是君子的境界。

《論語》經(jīng)典“微言大義”,談到的東西很多,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很多人之所以斷章取義就是因為沒有把《論語》放在一個整體系統(tǒng)來研究它。那么,《論語》里《學而》為什么擺在最前面呢?“……學而篇首章與易傳之關系至少表明孔子對易傳之熟悉。更為可能者,孔子在作易傳時,對兌卦之解釋有未盡之處,弟子對其解釋未能達而請教于孔子,故有學而篇首章子曰之言,旨在承彖傳、象傳對兌卦作進一步疏解;又,此乃夫子立教之言,“師弟子之道”,故被置于《論語》之首。[13]可見,《論語·學而》首章三句話有著內在的意義關聯(lián)。開篇《學而》正是整部論語的 “眼”,后面是《論語》思想的展開?!坝信蠖鴺贰?“人不知不慍”講的是人的生活和德性修養(yǎng)之事,“學”所以能“樂”乃在于這 “學”是表現(xiàn)整體生命的 “學”,是活生生的“學”,而不單純以知識技藝為內容?!皩W”的內容是活動的口頭傳承而不是靜止的書面?zhèn)鞒小?/p>

二﹑《論語》口傳特質對教育的啟示

古往今來,人們對教育的定義各有千秋,從古希臘教育思想家“希臘三哲”到雄辯思想教育家西塞羅和昆體良,從大哲學家培根到主張泛智論的夸美紐斯,從力主 “白板說”的洛克到高唱自然教育的盧梭,從愛心感人的斐斯泰洛齊到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從倡導幼兒教育理念的福祿貝爾到創(chuàng)辦兒童之家的蒙特梭利,從研究兒童認知的皮亞杰到民主教育大師杜威,無不對教育進行了深刻的闡釋。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 (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14]既然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它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教育者的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二者是統(tǒng)一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教育過程不是被動性、強制性的引導,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這是一個“通過喚醒而建立成長者的主體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是主體,對學習負主要責任。當然,主體建構是非常復雜的。其復雜性來源于學習者不同的學習背景,學習中不同的遭遇問題和困難,由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對事物的理解也就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學習興趣、愛好、能力和風格,不同的人對自身學習的反思領悟和管理不同,因而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也就不同。所以,教育要尊重主體,正因為有個體的獨特,才有了特色,世界才多樣,文化才多元,生活才多樣而有意義。教育要關注生活,要實現(xiàn)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連接,要關注學習者的生命,喊醒學習者的心靈世界,弘揚學習者的主體精神,體現(xiàn)學習者的主動建構。

教育是人與生俱來的活動,是人類文化流傳的重要方式?!敖逃侨祟愄赜械奈幕瘋鬟f形式,這種傳遞形式是由人類的反映特性—意識決定的。人的意識不是先驗的,不能靠母體來孕育,而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的,人的意識這種反映特性,決定了人需要一種特殊的傳遞形式,這種傳遞形式就是教育,教育是與人類俱來的。”[15]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教育,相比而言,學校教育的產(chǎn)生則是晚近的事情?,F(xiàn)實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既然它無處不在,那么,它有的是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反過來,也有沒有意識、沒有組織、沒有計劃的教育;有的教育有固定老師,有的則沒有。如果我們把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存在的教育稱作“自在”教育的話,學校教育則是一種高度“自為”的教育,它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產(chǎn)物,是一種人為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機構。在人類漫長的前文字時期,都是以口傳的方式進行教育,這是自在的教育。對于西南少數(shù)民族族群來說更是如此,比如彝族即使有了文字,文字掌握在祭師“畢摩”手里,其傳統(tǒng)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

正如前面所指出,《論語》傳授有著非常濃厚的口傳文化特質,如果我們站在口傳的角度來審視教育,許多教育現(xiàn)象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它對我們的學校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啟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是詩意的 “對話”

口傳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是口頭的詩意的“對話”,運用身邊的事物,進行思維的訓練。從本質上來說,教育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也就是雙方平等地通過對話方式促進人的交流和發(fā)展,提升人思維水平的過程?!皩υ挶闶钦胬淼某梁退枷氡旧淼膶崿F(xiàn)。對話以人及其環(huán)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其存在的意義”[16]。真正的思想是對話,對話是人類流傳的重要方式,是探索真理和認識自我的途徑。

(二)教育是 “活態(tài)”的傳承

教育是一個“活態(tài)”的傳承,是 “靈魂的喚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活動。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教育即生長。我們與其把教育過程看成是一個 “工業(yè)化”的過程,不如把教育看成 “農業(yè)化”的過程?!盎畹慕逃缺冉允恰N覀兠恳粋€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經(jīng)歷著一個人生命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滿了教育。長輩的教育,家長的教育,教師的教育,大量的媒體也在影響人的發(fā)展,也是在教育,所以,不是只有學校里才有教育,更不是課堂教學才是教育。”[17]恰恰相反,與學校教育的有限性相比,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生一世的,是二十四小時的,是無限的。

(三)教育是 “化育”的過程

對于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潘光旦先生有很獨到的闡釋。他認為,西文名詞“adoption”一詞,我們一向譯作 “適應”或“順應”,這種譯法是錯誤的,他提出一個 “位育”概念代替適應這種譯法。

“位育”是一種行動,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位是位置,育是教育,教育靠文化。正如卡西爾所說:“人是符號的動物?!盵18]人創(chuàng)造了符號,而符號系統(tǒng)的有機構成便是文化。文化生成的機制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適應的過程,也就是說,主體人不僅有對環(huán)境對歷史的被動順應的一面,而且有其積極主動調適的一面。動物以自身對環(huán)境的消極適應獲得與自然的統(tǒng)一,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動物只能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與此不同,人以自身對環(huán)境的改造、創(chuàng)造獲得與自然的統(tǒng)一,維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斷發(fā)展自己,所以人自成一類,構成了獨特的人類存在。所以,“教育學要活,只能從自己的土壤中去‘化’人類已有的知識,去研究活的教育,才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教育學的正確道路。‘學’的發(fā)展只能通過一個轉化環(huán)節(jié)—田野考察,走向生活。沒有這個活的研究,很多話則是空的。所以我們在掌握學術規(guī)范后,一定要身體力行,走進我們活的教育當中去,從而整合、檢驗、提升自身的知識。這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19]

古人曰:“耳聞不如目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通過自身參與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進而歸納總結出經(jīng)驗,使之符號化、理論化,這符合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特點。一般說來,好的讀者是從好的演說者和背誦者中成長出來的。背誦是兒童最自然的天賦,發(fā)揮了人類口傳的先天條件。背誦是敘述性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富于節(jié)奏的,從《三字經(jīng)》到《百家姓》,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蒙學口頭教育傳統(tǒng)。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先人有著比我們優(yōu)越的記憶力和演說力,我們的學習是不是遺漏了一個必要的階段,即與可視閱讀相輔相成的口頭實踐階段。

注 釋:

①本文所引用的《論語》原文出自楊伯峻譯注的《論語譯注》,中華書局出版 2008年版,以下不再注釋。

②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四),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3年版,第 345頁。

③張詩亞:《華夏民族認同的教育思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 2期。

④饒東原,曾熾海:《中國文學史 (先秦漢魏六朝時期)》,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年版,第 5556頁。

⑤[美]洛德著,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中華書局 2004年版,第 7頁。

⑥[美]David C.Rubin.Memory in oral traditionl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92.

⑦靳健:《孔子詩教哲學與朱熹詩教哲學的比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 1期。

⑧雷仲康:《莊子》,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年 07月第 1版,第 136頁。

⑨錢穆 :《論語新解》,三聯(lián)書店 2002年版,第 23頁。

⑩李景林:《‘學’何以能 ‘樂’—<論語 >‘學而時習’章解義》,《齊魯學刊》,2005年第 5期。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1983年版,第 98頁。

[12]程頤,程顥:《二程集》,中華書局 1981年版,第 134頁。

[13]唐文明:《論語·學而篇首章易解》,《孔子研究》,2000年第 6期。

[14][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1年版,第 3頁。

[15]胡德海:《教育學原理》,甘肅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74頁。

[16][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1年版,第 3頁。

[17]張詩亞:《活的教育與教育學的活》,《西南教育論叢》,2005年第 4期。

[18][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 37頁。

[19]張詩亞:《活的教育與教育學的活》,《西南教育論叢》,2005年第 4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民族地區(qū)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研究》(08JZD0027)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口傳詩教論語
八旬老校長義務詩教二十年
中華詩詞(2023年9期)2024-01-27 11:44:42
我與詩教
中華詩詞(2023年2期)2023-07-31 02:18:18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今朝詩教欣然踐 他日根深花自開——詩教心得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2:40
重溫教育的口傳氣質:基于對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媒介視角研究
如何讀懂《論語》?
探討“口傳身授”教學法在戲曲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6
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輔導員(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彝族有聲語言與口傳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數(shù)字化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研究
《論語·為政第二》
璧山县| 右玉县| 宁都县| 乌拉特中旗| 齐河县| 海林市| 江华| 凌云县| 建瓯市| 山丹县| 龙江县| 星子县| 甘洛县| 蒲城县| 牙克石市| 江阴市| 仪征市| 北安市| 古交市| 竹北市| 康马县| 临沧市| 白朗县| 嘉鱼县| 珲春市| 枣强县| 小金县| 松阳县| 修武县| 丰台区| 连平县| 莆田市| 黄石市| 平利县| 木兰县| 乃东县| 和龙市| 招远市| 永定县| 平邑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