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七賢之游與魏晉隱士及其他

2010-04-07 06:45:50張玉清
關鍵詞:阮籍嵇康

張玉清

(河南理工大學 國際合作交流處,河南 焦作454000)

七賢之游與魏晉隱士及其他

張玉清

(河南理工大學 國際合作交流處,河南 焦作454000)

孫登、王烈是魏晉時期著名的隱士,七賢是魏晉名士文化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們?yōu)榱颂颖軕K烈的朝廷黨爭,不約而同地選擇離開是非叢生的京城而隱居簇竹野水間,以此宣示對禮教的叛逆、對世俗的鄙薄和對養(yǎng)生的追求。本文以史料鉤沉的方法,探究了孫登、王烈等隱士的行跡,認為孫登、王烈等隱士主要活動于蘇門山、抱犢山、宜陽山、汲郡北山等地;而竹林七賢則追蹤孫登、王烈的修煉行跡,遍游太行山的南段和東坡,由此開啟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另類名士加隱士文化。

隱士;竹林七賢;游歷;魏晉時期

魏晉禪代之際,政治極其黑暗殘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血雨腥風殃及了不少文人,使智者慮感危機。這種高度緊張的不確定的精神生活,導致了魏晉名士生理機制的嚴重失調(diào)和精神紊亂。于是,作為有“濟世之志”的文化代表人物七賢,將他們的關注點和興奮點轉(zhuǎn)向自身的生活和享樂,并把服“藥”作為達到精神上的徹底自由及作為士人內(nèi)在精神養(yǎng)煉的手段,以盡量與政治疏離。另外,太行腹地的洌泉修竹,以及豐盛富饒的礦物質(zhì)和進補養(yǎng)生的藥用植物,為隱士們采藥煉丹、養(yǎng)生攝命提供了良好的充沛的自然資源。在這里,他們以自然山水為家,以煉丹為業(yè),以“藥”為食,或附庸風雅,或寄托苦悶,或祈佑長生。其時,魏晉士人所食之“藥”有多種,但以被認為是“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的“奇藥”——五石散最為常見。五石散以太行腹地所產(chǎn)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為基本構(gòu)成成分,然后佐以海蛤、防風、栝樓、白術、人參、桔梗、細辛、干姜、桂心、附子等中草藥,搗煉而成。同時,太行山還有地黃、山藥、牛膝、菊花、黨參、麥冬、冬凌草等中草藥幾百種,保健養(yǎng)壽的野生資源非常豐富。加上太行腹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時有仙人行跡掠過,使隱士們堅信隱逸、服藥能夠長生不老。

孫登、王烈是魏晉時期修習道術的神仙道教中人,他們?nèi)肷叫逕挾嗄?,時人多以為是活神仙,東晉葛洪在《神仙傳》里就把他們形容得神乎其神。嵇康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也自稱“餌術黃精”是“聞道士遺言”。這些隱士,行蹤不定,時而抱犢山云游,時而蘇門山飄忽,時而白鹿山落塵,時而五巖山歇腳,時而宜陽山散花,讓時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嵇康、阮籍等七賢也皆為相信神仙仙術之輩,他們經(jīng)常相約共同行走于太行山腹地采集所謂的“上藥”。而入山采藥又為當時上層社會的風氣,東晉葛洪《抱樸子·登險篇》曾云“凡為道合藥,及避亂隱居,莫不入山”。嵇康之兄嵇喜所撰《嵇康傳》也言他“性好服食,嘗采御上藥?!詾樯裣烧?,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于導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由于七賢對神仙的存在“意甚信之”,又認為人經(jīng)過服散成仙是可能的;因此,在“神仙必有”信念的指導下,他們遍游太行山腹地,于是與藥和魏晉隱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作為七賢尋訪和仰慕的對象,本文通過解讀孫登、王烈的行蹤,進一步理清七賢除山陽以外的其他地方的游歷狀況,使我們對七賢的游歷地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一、孫登行跡與七賢游歷活動

孫登是今河南新鄉(xiāng)輝縣市人,字公和,號蘇門生。因悲嘆時世,遁世隱居于新鄉(xiāng)蘇門山、鶴壁五巖山、宜陽金門山和女幾山、山西陵川王莽嶺、焦作云臺山和白鹿山等地。在隱居的每一地,他都穴洞當居,披發(fā)為裳,跣足而行,彈琴、嘯歌、讀易,盡其天性。而七賢則為了避京城之亂和得安期、彭祖之壽,也遁跡深山老林訪仙道、求秘籍。遁跡期間,結(jié)識了大隱士孫登,從孫登游竹山而樂冽水。

(一)蘇門山行跡

從已發(fā)現(xiàn)的資料推測,孫登曾在多個地方隱居過,太行蘇門山不過是其隱居最為著名的一處。關于孫登與阮籍、嵇康之間的關系以及孫登在太行蘇門山的隱居情況,歷史文獻是這樣記載的,分列如下。

東晉孫盛《魏氏春秋》:

籍少時嘗游蘇門山,蘇門山有隱者,莫知名姓,有竹實數(shù)斛、臼杵而已。籍從之,與談太古無為之道,及論五帝三王之義。蘇門生蕭然曾不經(jīng)聽。籍乃對之長嘯,清韻響亮,蘇門生莞爾而笑。籍既降,蘇門生亦嘯,若鸞鳳之音焉。至是,籍乃假蘇門先生之論以寄所懷。

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

阮籍字嗣宗,性樂酒,善嘯,聲聞百步,箕踞嘯歌,酣放自若。時蘇門山中忽有真人在焉,籍親往尋,其人于巖顛,遂登嶺從之,箕坐相對。籍乃商略終古以問之,仡然不應。籍因?qū)χL嘯,有頃,彼乃逌然笑曰,可更作。籍又嘯,意盡退還,半嶺,聞嶺巔口 酋然有聲,若數(shù)部鼓吹,顧瞻,乃向人之嘯也?!畾w,遂著大人先生論,所言皆胸懷間本趣。大意謂先生與己不異也。觀其長嘯相和,亦近乎目擊道存失。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第十八》:

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cè),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籍商略終古,上陳黃、農(nóng)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問之,仡然不應。復敘有為之教、棲神導氣之術以觀之,彼猶如前,凝矚不轉(zhuǎn)。籍因?qū)χL嘯。良久,乃笑曰:“可更作?!奔畯蛧[。意盡,退,還半嶺許,聞上口 酋然有聲,如數(shù)部鼓吹,林谷傳響,顧看,乃向人嘯也。

唐孫廣《嘯旨·蘇門章第十一》:

蘇門者,仙君隱蘇門所作也。圣人述而不作,蓋仙君述廣成、務光,以陶性靈,以演大道?!瓡x阮嗣宗善嘯,聞仙君以為己若,往詣焉。方被發(fā)握坐,籍再拜而請之。順風而請者三,承風而請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無所對。籍因長嘯數(shù)十聲而去。仙君料籍固未遠,因動清角而嘯,至四、五發(fā)聲,籍但覺林巒草木皆有異聲。須臾,飄風暴雨忽至,已而鸞鳳、孔雀繽紛而至,不可勝數(shù)。籍既懼又喜而歸,因傳寫之,十得其二,謂之蘇門。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阮籍傳》:

籍嘗于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登之嘯也。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九·樂部十七·琴下》載:

《晉紀》曰:孫登,字公和,不知何許人。散發(fā)宛地,行吟樂天,居白鹿、蘇門二山。彈一弦琴,善嘯,每感風雷。嵇康師事之,三年不言。

蘇門山,本名柏門山,又名蘇嶺。蘇門山西側(cè)有一鳳凰山,兩山對峙如門。因是“樵蘇者入山之門”,故謂蘇門。蘇門山前有一百多處泉眼,又名百泉山。司馬師派阮籍去拜訪孫登,一是因為阮籍懂得“棲神導氣之術”,與鶴發(fā)童顏、仙風道骨的孫登有許多共同語言;二是阮籍與孫登可能有一面之交,因為阮籍年輕的時候游歷蘇門山曾遇到一個隱者,這個隱者可能就是孫登。阮籍在蘇門山偶遇孫登,說明孫登的主要活動地當在蘇門山。阮籍曾想向他討教養(yǎng)生、音樂等問題,但他卻對阮籍不屑一顧;對阮籍的發(fā)問,始終不發(fā)一語,對之以默然;即使阮籍辭別,他也只是嘯歌而已。嵇康也很是仰慕孫登的生活態(tài)度,從之游三年。在這三年時間里,嵇康也很希望能和他懇談一次,但結(jié)果孫登還是默然對之。臨別,孫登才對嵇康說:“你知道火嗎?火生而有光,但卻不用其光,其結(jié)果是在于會用光,會用光就能體現(xiàn)火的價值;人生而有才,但不用其才,其結(jié)果在于能用才,能用才才就能利益天下。所以,光只有不斷地得到能源,才能保其光耀;用才在于能認清形勢,才能保全天年?,F(xiàn)在你的問題是才多識寡,恐怕很快會遭殃的,望你珍重?!睂O登以火與才的關系作比喻,諄諄告誡嵇康要學會立身處世之道——適者生存:一個人要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必須審時度勢,運用正確的方法,使生命本身健康、長存。

對于孫登隱居之地蘇門山,另有他說,《鶴壁市志》[1]、《安陽縣志》[2]都有記載?!耳Q壁市志》記載,孫登曾隱居太行山東麓的五巖山。五巖山曾名蘇門山,修竹遍野,郁郁蔥蔥;幽谷深澗,云蒸霞蔚,山腰處有一斑斕幽靜的五巖洞(又名藥王洞)。五巖洞鐘乳突兀,千姿百態(tài),光怪陸離,恬靜幽雅,古代名士在此或?qū)飘敻?,或賦詩作畫。另外,五巖山的中藥材也相當豐富,是藥家、道家到此采藥煉丹養(yǎng)生的圣地?!毒胖菁o要》載:“墨子昔居此(五巖山),采茯苓,食五百歲,猶有少年容?!鼻濉稖幙h志》云:“五巖山在縣西四十里,山有五谷,東南一窟,孫登室也,即五巖洞。五谷,山之名由也?!庇州d:“相傳晉孫登曾居此。時亢旱,農(nóng)夫禱于龍洞,得雨。將祭之,登曰:‘此病龍雨也,安能蘇苗乎?!嶂?。水果腥穢。龍背時生疽,仍為翁,求治曰:‘必當有報?!粩?shù)日果大雨,大石中裂一井,其水湛然,人謂之龍井?!泵魅宋捍蟊尽队挝鍘r洞》言:“稅駕尋仙跡,山腰細路回。云深聞犬吠,洞僻倩僧陪。牧鶴傳幽事,醫(yī)龍屬浪猜。蘇門南望回,嵇阮為誰來?!本褪钦f七賢相繼到五巖山拜訪孫登,請教過養(yǎng)生之術。在鶴壁民間,有很多關于孫登在五巖山授教傳徒成仙的傳說。五巖山下葆光觀,是安陽人李志方(號重玄子)慕孫登之為人,棄家修煉于五巖山捐款義建的,內(nèi)立孫登塑像?!栋碴柨h志》也載孫登在安陽有隱室:“孫登石室,在縣西南四十八里。舊經(jīng)曰:晉孫登隱室也。洞在仙人澗南,深廣可一丈,熙寧中嘗有人得小碑于洞中,刻藥方數(shù)十通。”[2]

(二)汲郡北山考

孫登基本上是沿著南太行山和太行山東坡活動的,這是他和其他隱士的最大區(qū)別之處。除了在蘇門山,他還在汲郡北山一帶隱居、采藥、制散。對此,古籍文獻也多有記載。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第十八》: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孫登,遂與之游??蹬R去,登曰:“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p>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列傳第六四》:

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無家屬,于郡北山為土窟居之,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發(fā)自覆。好讀《易》,撫一弦琴,見者皆親樂之。性無恚怒,人或投諸水中,欲觀其怒,登既出,便大笑。時時游人間,所經(jīng)家或設衣食者,一無所受,辭去皆舍棄?!涤謴闹稳?,問其所圖,終不答,康每嘆息。將別,謂曰:“先生竟無言乎?”登乃曰:“子識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識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子無求乎?”康不能用,果遭非命,乃作《幽憤詩》曰:昔慚柳下,今愧孫登。或謂登以魏、晉去就,易生嫌疑,故或嘿者也。竟不知所終。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嵇康傳》:

康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至汲郡山中見孫登,康遂從之游。登沈默自守,無所言說??蹬R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五七九·樂部十七·琴下》:

《孫登別傳》曰:孫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靜無為,好讀《易》彈琴,頹然自得。觀其風神,若游六合之外者。當魏末,居北山中。石窟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見登被發(fā)端坐,巖下逍遙,然鼓琴。嗣宗自下移進,冀得與言。嗣宗乃長嘯,與琴音諧會。登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

《晉書》、《世說新語》、《太平御覽》都敘孫登隱居汲郡北山,嵇康游歷汲郡山,那么汲郡北山和汲郡山在什么地方呢?很多學者認為汲郡北山或汲郡山與蘇門山為同一座山,但筆者不敢茍同這樣的看法。關于汲郡,相關歷史文獻都有記載。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十四·志第四》:“汲郡,泰始二年置。統(tǒng)縣六,戶三萬七千。汲(有銅關)、朝歌(紂所都)、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林慮、獲嘉(故汲新中鄉(xiāng)。漢武帝行過時,獲呂嘉首,因改名)、修武(晉所啟南陽,秦改名修武)?!币簿褪钦f,汲郡設置于西晉泰始二年(266年),轄汲、朝歌、共、林濾、獲嘉、修武等縣[3]72。其郡治在今河南衛(wèi)輝市西南13千米處?!蹲x史方輿紀要·正文·卷四十九·河南四》:“汲城在府城(今衛(wèi)輝市)西南二十五里?!奔晨ぽ犃h,從資料分析來看,“汲郡山”、“汲郡北山”應是汲郡之山或汲郡之北山。汲郡北境為今林州市,多山。同時,它又與共縣交錯相連,汲郡北山可能就在林濾或共縣某個地方。汲郡之共縣為今輝縣市,是當時六縣中地域范圍最大的一個縣,至今其北還與林州市相接?!蹲x史方輿紀要·正文·卷四十九·河南四》:“輝縣府西六十里。北至彰德府林縣百七十里,西北至山西陵川縣九十里。本共伯國,春秋時屬衛(wèi),戰(zhàn)國時屬魏。漢置共縣,屬河內(nèi)郡。高祖封旅罷師為侯邑。晉屬汲郡。”北山,歷史文獻也有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淇,淇水出河內(nèi)共北山,東入河,或曰出隆慮西山?!卑喙獭稘h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共,故國。北山,淇水所出,東至黎陽入河?!北蔽横B道元撰、楊守敬纂疏、門人熊會貞疏的《水經(jīng)注疏》云:“大號山在河內(nèi)共縣北,或曰在臨慮西??紳h時共縣之北,臨慮之西,地雖遼闊,并無他縣在其間。今輝縣即共縣,林縣即臨慮縣,仍是接壤。是臨慮之西山,即共縣之北山,高說確鑿可據(jù)。故酈氏后敘淇水逕黎陽縣入河,即引《地理志》曰,淇水出共,東至黎陽入河,以見《漢志》與《山海經(jīng)》、《淮南》諸書同也。《地形志》,王莽嶺源河東流為淇,蓋亦山之異名矣。今水出陵川縣東山。”觀今輝縣蘇門山,既不是淇水之源,也無淇水從山下流過。由此可見,汲郡北山并不是后人所論之蘇門山,而是另外一個山體。

汲郡北山在什么地方呢?上述分析和文獻記載已基本說清了汲郡北山的方位和特征。淇水有兩個源頭,一個在與陵川縣相鄰的壺關縣;另一個在王莽嶺西端的棋子山的東北麓,屬山西陵川縣。兩漢時期,此地可能屬共縣管轄也可能為林濾轄地,故有“北山,淇水所出”和“淇水出共”之說。棋子山,山色崆朦,清靈雋秀;王莽嶺,險峰幻疊,云海浩翰,有“中原后花園、清涼勝境”之美譽。王莽嶺腳下的錫崖溝傳為仙人道士冶錫煉丹之地,溝壁砂巖如朱、峭壁如屏,溝內(nèi)阡陌縱橫、田畦青翠。因此,從地理和環(huán)境分析,孫登所隱汲郡北山或汲郡山當在王莽嶺一帶,嵇康、阮籍所游汲郡山也當在此地。

(三)游歷女幾山、金門山

孫登除了在京城洛陽、蘇門山、五巖山、云臺山、王莽嶺等地游歷隱居修道外,臧榮緒等三家《晉書》還說孫登曾隱居宜陽山,現(xiàn)分列如下。

東晉王隱《晉書》:

魏末有孫登,字公和,汲郡人。無家屬,時人于汲郡北山上土窟中得之。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發(fā)覆面,對人無言。好讀《易》,鼓琴。初,宜陽山中作炭者忽見有人不語,精神不似常。帝使阮籍往視,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野人乃笑曰:“爾復作向聲?!奔譃閲[。籍將求出,野人不聽而去。登山并嘯,如《簫韶》笙簧之音,聲震山谷。而還問,炭人曰:“故是向人耳?!睂ぶ?,不知所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

北齊臧榮緒《晉書》:

孫登嘗經(jīng)宜陽山,作炭人見之,與語,登不應。作炭者覺其情神非常,咸共傳說。太祖聞之,使阮籍往觀,與語,亦不應。籍因大嘯。登笑曰:“復作向聲?!庇譃閲[。求與俱出,登不肯,籍因別去。登上峰,行且嘯,如《蕭韶》笙簧之音,聲振山谷。籍怪而問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聲?!奔笾?,不知所止。推問久之,乃知姓名。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等撰《晉書·卷九四·列傳第六四》:

孫登……嘗住宜陽山,有作炭人見之,知非常人,與語,登亦不應。文帝聞之,使阮籍往觀,既見,與語,亦不應。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八百七十一·火部四·炭》也說:

孫登住宜陽山,自作炭。人見之,知非常人,與語,登不應。

宜陽山在什么地方呢?歷史上有兩種說法,這主要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不斷被不同的政治實體所統(tǒng)治,其郡治、縣治以及地名也隨政治實體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或者是由于戰(zhàn)亂,百姓不斷地遷徙,政府為了安撫這些逃難者,就為這些逃難者在新的聚居地設置僑縣、僑郡,尤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最。宜陽郡,一說載于《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宜陽郡:后魏(北魏)置,北齊省,即今河南汲縣治”。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又載:“汲郡領縣六……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陽城。有清陽泉、馬泉、丁公神、育河、陶河、熨斗泉、覆釜山、五里泉、七里熨、馬鳴泉、重泉、郡戒、安陽城),南修武(二漢屬河內(nèi),晉屬。有黃家、吳城、宜陽城)……”根據(jù)臧榮緒為北齊人,《晉書》所采地名當為此時期之名。如此,宜陽山可能就是宜陽郡宜陽城的某座山。但還是《魏書》,所記宜陽郡與《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不同,不知誰是誰非。另一說認為,宜陽山是宜陽的女幾山或金門山[4],清光緒七年(1881年)謝應起所修《宜陽縣志》載,宜陽山即女幾山,今之花果山是也。女幾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曹魏之胡昭,晉之皇甫謐、張軌等都曾隱居于此。另外,宜陽煤藏豐富,廣泛出露有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端?jīng)注·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載有“洛水側(cè)有石墨山,山石盡墨,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矣”。宜陽煤炭不但儲量豐富,而且開采歷史悠久。西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以及王充《論衡》對此都有記述,大意是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由于炭崖倒塌,100多名作炭之人被壓死,只有竇廣國一人得以活命?!妒酚洝ね馄菔兰摇份d,竇廣國“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暮臥岸下百余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東漢王充《論衡·吉驗篇·卷第九》載:“竇太后弟名曰廣國……至宜陽,為其主人入山作炭。暮寒,臥炭下,百余人炭崩盡壓死,廣國獨得脫?!痹u曰:“夫積炭崩,百余人皆死,廣國獨脫,命當富貴,非徒得活,又封為侯?!薄墩摵狻ご堂掀ぞ淼谑芬灿蓄愃朴涊d。由此知,宜陽山不但有豐富的煤藏,而且還有很多作炭之人。如此,孫登也才有被作炭之人見之的可能性。這也說明,孫登所隱居的宜陽山當為女幾山,即今宜陽的花果山。那么,阮籍、嵇康輩也當?shù)竭^花果山游歷拜訪孫登。

古宜陽另有金門山一座,又名律管山,多竹。金門山原為宜陽轄地,后因行政區(qū)劃變更,今隸屬洛寧縣。金門山因其形狀如金字,又被當?shù)厝朔Q為金山。上古時期,黃帝的樂官伶?zhèn)惾〗痖T山嶰溪谷之竹,定黃鐘之宮,成十二律呂?!稘h書·律歷志》載:“黃帝使伶?zhèn)愖源笙闹?,昆侖之陰,取竹于嶰溪之谷(今洛寧金門山),以生而空竅,厚薄均者,斷其兩節(jié)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官,制十二簡,以應鳳凰之鳴。”南朝范曄《后漢書·郡國志》載:“宜陽有金門山,山竹可為律管。”阮籍《宜陽記》稱:“金山之竹,堪為笙管?!薄短接[·卷四十二·地部七》載:“楊泉《物理論》云:宜陽金山竹為律管,河內(nèi)葭莩為灰,可以調(diào)氣?!鼻孱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載“金門之竹,可為笙管,一名律管山”。北宋吳淑《事類賦注》二十四:“宜陽金門山,竹為管律?!薄毒胖菁o要》載:“金門之竹,可為笙管?!泵暮椤队袢洝份d:“取宜陽竹為笙管,河內(nèi)葭莩為灰,吹之以候陽氣?!卑凑张f說,凡制造樂律,必用河內(nèi)葭莩灰、上黨羊頭山黍、宜陽金門山竹,三者缺一不可。阮籍、嵇康、阮咸等音樂素養(yǎng)深厚,擅解音律。阮籍長琴善嘯,著《樂論》。嵇康“博綜伎藝”(《晉書·向秀傳》),精于笛,妙于琴,于絲竹特妙,著《聲無哀樂論》、《琴賦》。阮咸擅彈琵琶,妙賞神解。向秀等也是懂樂之人,“聽鳴笛之慷慨兮”(《晉書·向秀傳》)。他們所用樂器必自制,而且必用原產(chǎn)地材料。如此,他們一定到過宜陽采集適合制樂之竹管。而孫登又隱居宜陽,這使他們更有理由游歷宜陽山。

通過以上闡述可知,孫登大致在南太行山、宜陽山系等地隱居。也就是說,孫登以蘇門山為主,南至白鹿山、云臺山,北至五巖山、淇園,渡黃河至宜陽山。到白鹿山、云臺山,可能與七賢和山陽城有關;到五巖山、淇園,可能與采集藥材制散有關;至宜陽山,可能與樂器制造有關。而七賢大致也應當以孫登的活動地為活動地,訪道、采藥、服散、尋仙、制樂。

二、王烈行跡與七賢游歷活動

關于嵇康與王烈的關系,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嵇康傳》是這樣記載的,嵇康從孫登游三年后,又去拜訪王烈,一同采藥制散,并曾得石髓若干。王烈是今河北邯鄲人,常年修道于太行山,后隱居抱犢山。在山中,他以服食黃精(即雞頭參)為樂。嵇康避居山陽后,也時常采藥于太行深處。因兩人在太學就認識,遂結(jié)為道友,采藥煉丹游玩。某日,王烈到深山老林采藥,忽聞一聲巨響,猶如山裂地陷。王烈不知道出現(xiàn)了什么狀況,趕緊去看。只見大山崩塌,崩塌處四周全是青石,青石中有一個約一尺見方的洞,洞里不斷流淌出軟蠟狀像骨髓的青泥。他覺得好奇,順手抓起一把,團成藥丸狀,試著品了品,發(fā)現(xiàn)竟像粳米一樣芳香甜潤。王烈很是驚奇,知道這是個寶貝,趕忙團上幾丸送與好友嵇康,可嵇康打開一看,不過是幾粒青色石子而已,但一敲能發(fā)出銅音。嵇康就讓王烈領他順著原路到塌山處去看,山道路徑依稀在,塌山卻不見,好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另有一次,王烈從抱犢山的一個洞窟中發(fā)現(xiàn)兩卷帛書,上面的字卻一個也不認得,就隨意默識幾個字的形體寫法給嵇康看,嵇康不但全部認得,而且還認定此書就是傳說中可以修煉成仙的《參同契》。王烈聽說以后,很是高興,趕忙帶著嵇康再去看帛書真容,可惜山道彎彎依舊,卻失了藏書的石室所在。后來王烈對他的弟子們說:“嵇叔夜志趣非常,但每遇天機卻往往擦肩而過,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與仙家無緣的?!睎|晉葛洪《神仙傳》記載:

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鉛,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少時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以人談論五經(jīng)百家之言,無不該博。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甚敬愛之,數(shù)數(shù)就學。共入山游戲采藥。后烈獨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崩圮,殷殷如雷聲。烈不知何等,往視之,乃見山破石裂數(shù)百丈,兩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經(jīng)闊尺許,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烈合數(shù)丸如桃大,用攜少許歸,乃與叔夜曰:“吾得異物?!笔逡股跸玻《曋?,已成青石,擊之如銅聲。叔夜即與烈往視之,斷山以復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不敢取去。卻著架上。暗書得數(shù)十字形體,以示康??当M識其字。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道徑,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語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p>

東晉袁宏《竹林名士傳》:

王烈服食養(yǎng)性,嵇康甚信之,隨入山,嘗得石髓,柔滑如始,即自服半,余半,取以與康,皆凝而為石。

北齊臧榮緒《晉書》載:

嵇康過邯鄲,邯鄲人王烈自言二百余歲,共入山,得石髓如怡。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石室中見一卷素書,呼吸之間,康取,輒而不見。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嵇康傳》載: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明陳耀文《天中記》載:

王烈入河東抱犢山中,得一石室,室中有兩卷素書。烈讀不知其字,不敢取。頗諳十數(shù)字形體歸,書之以示嵇叔夜。叔夜盡知其字。烈喜,乃將叔夜往。識其徑分明,至,失石室所在,竊語弟子曰:“叔夜不應得道,故也?!庇謬L上太行,山崩如雷,往視之,石裂有青泥如髓。丸之隨凝,如粳米。乃合數(shù)丸歸,示叔夜,已成青石矣。

關于抱犢山,《辭源》記有三處:一處河北鹿泉,一處山西壺關,一處河南廬氏,其中各有淵源。但據(jù)考釋,河北鹿泉、河南廬氏抱犢山與王烈無關,只有山西壺關“抱犢山”文化積淀最為厚重,據(jù)傳莊子曾經(jīng)隱居于此,并在此得道成仙。宋朝時,因抱犢山腰一山洞常有團團紫氣氤氳繚繞升騰,被稱為紫團洞,宋時奉御旨改山名為紫團山。《太平寰宇記·道書福地》記載:“抱犢山,在上黨東南一里,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頗甘,取其葉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饑。宜五谷,多食物,無惡毒,寇賊不至?!队駞T》云‘抱犢山東北,去恒山之南數(shù)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陽縣七十里,名洞口’?!鼻迩 堵褐葜尽酚涊d:“按《隋志》‘上黨有抱犢山’,是時壺關并入上黨,應在壺關境內(nèi)。潞安《舊志》云‘為陵川縣所割也’。河南《林縣志》又云‘在大頭山之西,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按大頭山在魯班門西北,魯班門即虹梯關,舊屬壺關,則今玉峽虹梯一帶當即古之抱犢山?!秹仃P新志》云‘林縣在紫團山之東,陵川在紫團山之南,與壺關中隔大山,爭引抱犢,俱為未確’。紫團山秀色人寰,何以漢唐以來絕無游賞,地志亦未及此,疑宋后之紫團,即唐前之抱犢也?!痹R端臨《文獻通考·輿地考》載:“壺關,漢縣,以山形似壺曾置關,有抱犢山、羊腸坂?!睍x代旅游家抱樸子在游歷了我國諸多名山麗川之后曾寫道:“天下佳山者:南武夷,北抱犢?!北北?,即今紫團山。紫團山南盛產(chǎn)“紫團參”,據(jù)史載,高麗參、東北參、黨參均由此地傳出,紫團參至唐宋時還是向?qū)m廷進貢的八大必進貢品之一。紫團山腰的紫團洞,深不可測,傳說與河南博愛相通。此洞曲折幽深,鐘乳密布,形狀或如檳榔、葡萄,或如玉柱、宮燈,或如佛女、道仙,或如虎豹、游龍,鬼斧神工,美不勝收。這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此處是修真、養(yǎng)生的絕佳去處,王烈當時也就是在此采藥煉丹成為仙家的。王烈既然隱居的是山西抱犢山,那么嵇康、阮籍之輩也應到此游歷過,而且很可能還在此逗留了很長的時間,跟隨王烈采藥、煉丹、服散。況且,抱犢山離鄴城和淇園都不遠,有古坂道連接河東、河內(nèi),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他們也能及時獲得消息,采取行動。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景元二年即261年作)有“前年自河東還”一語,知嵇康曾在河東一代游歷過。255年,毌丘儉起兵,京城就流傳有嵇康欲為內(nèi)應之說,這也決不是空穴來風。257年,諸葛誕兵起東南,司馬昭為羈絆嵇康,欲辟嵇康為官,嵇康遂“避之河東”。嵇康在河東避世到259年,才返回洛陽。河東是一個很寬泛的地理概念,山西南部的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qū)都可稱為河東。聯(lián)系王烈當時隱居、采藥、制散于太行深處的抱犢山,那么嵇康當?shù)奖偕揭粠в螝v。而王烈“學無不覽,常與人談論五經(jīng)百家之言,無不該博”,與善于談辯的嵇康正相投契,所以嵇康“甚敬愛之,數(shù)數(shù)就學,共入山游戲采藥”?!安墒琛?、“見素書”之事可能就發(fā)生在此時。另外,河東還是孔子贊嘆的“古之良史”的史家董狐,以及起兵討伐司馬師的魏國大將軍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的故鄉(xiāng)。毌丘儉起兵時,嵇康還曾考慮幫助毌丘儉,但未及毌丘儉兵敗。嵇康到河東游歷,憑其耿直的性格,可能憑吊過他們,以寄托其哀思。

三、其他行跡

七賢的核心和領袖人物是嵇康和阮籍,其余諸如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均從其游,其活動地域自然應以嵇康活動的地域為中心。嵇康除了在山陽有園宅有別墅之外,在東陽還另有舊業(yè)。后唐馮贄《仙雜記·卷二·琴價與武庫爭先·金徽變化篇》曾記:

嵇康抱琴訪山濤,濤醉欲剖琴??翟唬骸拔豳u東陽舊業(yè)以得琴。乞尚書令河輪佩玉,截為徽,貨所衣玉簾中單買縮絲為囊,論其價與武庫爭先。汝欲剖之,吾從死矣?!?/p>

嵇康賣了東陽舊業(yè)購買了一張非常名貴的琴,同時他還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將其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則是用玉簾巾單、縮絲制成。因此,此琴價值連城。其友山濤就想乘醉把琴剖開,看看這張琴究竟是什么貨色。嵇康遂以生命相威脅,才保全此琴。關于東陽,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jīng)學家馬融是這樣解釋的:“晉地自朝歌(今淇縣)以北至中山(今定州市)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今濟源市軹城村)為南陽”。清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十九·河南四》說:“彰德府(今安陽)春秋為晉東陽地,戰(zhàn)國屬魏之鄴也,后屬趙?!庇终f:“懷慶府(今焦作市和濟源市)……春秋時屬晉,謂之南陽。晉人自山(太行山)以東謂之東陽,山以南謂之南陽?!薄俄n非子·說四》:“弛上黨在一而已,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绷硗?,嵇康是曹家的女婿,又是當時的名士,而曹家當時又主要居住在鄴地,由此來看,東陽舊業(yè)極可能在鄴地。他的學生兼朋友趙至在鄴地與他不期而遇,也決不是偶然的。嵇紹《敘趙至》一文記載:

趙至字景真,代郡人……年十四,入太學觀,時先君在學寫石經(jīng)古文,事訖去,遂隨車問先君姓名。先君曰:“年少何以問我?”至曰:“觀君風器非常,故問耳?!毕染吒嬷?。至年十五,陽病,數(shù)數(shù)狂走五里三里,為家追得,又炙身體十數(shù)處。年十六,遂亡命,徑至洛陽,求索先君不得;至鄴,沛國史仲和,是魏領軍中渙孫也,至便依之,遂名翼之,字陽和。先君到鄴,至具道太學中事,便逐先君歸山陽經(jīng)年。

趙至由于年齡小,多次被家人攔阻而不能就學嵇康。直到十六歲那年,他才脫離家庭的羈絆出走到洛陽依附嵇康。但由于當時京城政治形勢險惡,嵇康為躲避是非而已出游太行山了,趙至也就不得不惆悵而返。當他到達鄴地時,碰巧遇到了游歷歸來的嵇康,其后就隨同嵇康到山陽。嵇康在鄴地這一現(xiàn)象一定和東陽舊業(yè)有關,因為東陽舊業(yè)只有在鄴地,才方便他和曹家親戚走動。且鄴地離五巖山、抱犢山、淇園都很近,方便他與孫登、王烈采藥煉丹,服散食精。

嵇康為七賢的核心領軍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其他人的言行,帶動著其他人,尤其是向秀、劉伶、王戎、呂安、趙至這些鐵桿粉絲,他們可能跟隨嵇康踏遍了太行的山山水水。

四、結(jié) 語

七賢遍歷太行山水,暢游太行竹林,雖然其本質(zhì)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脫,但實際上考慮更多的可能是得道成仙和長生不老,反映了時人對延年益壽的追求。欲長生不朽,服“藥”是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太行山就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藥”源。是“藥”就有毒,服食了“毒藥”,就要解藥。解藥之法雖多種多樣,但行走、運動、沐浴等物理療法是他們“行散”的主要方法,而太行山的羊腸坂道、竹林和冷泉又為他們提供了散發(fā)藥力的便捷途徑。嵇康、阮籍輩皆為服散者,他們?yōu)樾幜Γ{(diào)和身心,經(jīng)常幽棲于茂林修竹之中、峭巖懸壑之間、冷泉水豐之地,這其中雖有隱逸、避世的因素存在,但主要的還是服散養(yǎng)生。五石散雖非“仙藥”,但當時的士民都視之為養(yǎng)生除病之至佳補品。嵇康、阮籍輩追跡孫登、王烈,雖然是為了服藥養(yǎng)生,以期躋身仙班,但不經(jīng)意間使他們閱盡了南太行的山山水水。同時,他們在采藥服散親身實踐的基礎上,重新詮釋了服藥的意義,總結(jié)了一套獨特的養(yǎng)生方法和理論,如嵇康的《養(yǎng)生論》、《答向子期難養(yǎng)生論》,向秀的《難嵇叔夜養(yǎng)生論》,阮籍的《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都成了我國古代養(yǎng)生學史上著名的不朽論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既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更是一種思想境界,一種對人生意義的不懈追求。浪漫瀟灑,寫意人生,不為世俗所羈絆,不為物欲所牽掛,處處閃爍著映照寰宇的光芒。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魏晉風度!這就是竹林七賢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也是寶貴的歷史人文資源的精華所在。

[1] 鶴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鶴壁市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 桂泰,武穆淳.安陽縣志(清嘉慶二十四年刊本,民國二十二年鉛字重印本):影印本[M]//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一零八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3] 趙開元纂修,暢俊匯集.新鄉(xiāng)縣志(清乾隆十二年石印本):影印本[M]//中國地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四七二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4] 景蜀慧.魏晉政局與皇甫謐之廢疾[J/OL].(2008-09-16).[2009-05-26]http: //renwen.izjx.com /article/200809/44111.html.

[責任編輯 楊玉東]

ReclusiveLivesofSevenCelebritiesandTracesofWeiandJinRecluses

ZHANGYu-qing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amp;ExchangeOffice,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Sun Deng and Wang Lie are famous recluses in the perio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Seven Celebrities of Bamboo Grove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Wei and Jin culture. In order to escape the brutality of party struggles in the court, they all chose to leave the capital, and lived the life which were close among the mountains to declare their treachery to Confucianism, scorn of common customs and the pursuit of health. Based on anecdot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jor activities of Sun Deng and Wang Lie focused in the mountains of Sumen, Baodu, Yiyang and Nortern Jijun while following their traces, the Seven Celebrities mostly stayed in the southern parts and the estern hillsides of Taihang Mountains, thus created a different hermit culture.

recluse; Seven Celebrities of Bamboo Grove; live in reclusion; Wei and Jin Dynasties

2009-11-18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2009FLS006)

張玉清(1968-),女,河南孟州人,碩士,主要從事語言文學研究。

E-mail:zhangyuqing@hpu.edu.cn

B235.9; K207

A

1673-9779(2010)02-0257-08

猜你喜歡
阮籍嵇康
淺談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的突轉(zhuǎn)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樂府新聲(2021年1期)2021-05-21 08:09:06
嵇康 山濤 絕交于江湖,相知于內(nèi)心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24
嵇康
四川文學(2020年10期)2020-02-06 01:22:34
“青睞”與“垂青”
嵇康“自然和音”的美學意境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的嬗變
阮籍與酒
躬耕(2013年1期)2013-12-11 08:08:16
聞所聞,見所見
學習博覽(2013年9期)2013-04-29 00:44:03
阮籍與酒
百家講壇(2009年24期)2009-12-31 07:24:16
龙江县| 自治县| 体育| 滦南县| 库车县| 确山县| 墨玉县| 化德县| 太康县| 开鲁县| 桐城市| 远安县| 合阳县| 涟水县| 金溪县| 南澳县| 孝感市| 阳春市| 桑植县| 咸宁市| 年辖:市辖区| 保德县| 栾城县| 达日县| 平南县| 石狮市| 开原市| 陵水| 上蔡县| 静乐县| 益阳市| 轮台县| 菏泽市| 蓝田县| 朔州市| 太和县| 秭归县| 郓城县| 辽宁省| 江山市|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