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湖州師范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浙江 313000)
《離騷》是《楚辭》的名篇,影響十分深遠(yuǎn)。其中“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之“茝”的讀音,高校教材、大型辭書的注音都存在一些分歧:王力《古代漢語》為 zh ǐ,朱東潤《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為 chǎ i;《漢語大字典》為 chǎ i,《漢語大詞典》和《辭源》均注為 zh ǐ。因此,有必要對“茝”的讀音進(jìn)行辨正。
《廣韻》兩處收錄了“茝”字:(1)上聲止韻諸市切,“茝,香草,《字林》云:`蘪蕪別名。'又昌待切。”(2)上聲海韻昌紿切,“茝,香草也?!碧莆宕崟闆r基本相同:王仁昫《刊謬補(bǔ)闕切韻》(伯2011)、王三本《切韻》(故宮本)與《廣韻》相同,止韻、海韻下都收了“茝”字;箋注本《切韻》(斯2071)在止韻下收了該字,并指出又音“昌待反”?!都崱啡幨珍浟恕捌彙弊?(1)上聲止韻渚市切,“茝,艸名,糜蕪也?!?2)上聲止韻丑止切,“茝,艸名?!?3)上聲海 韻昌亥切,“茝,艸 名?!?說文》:`虈 也。'”《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十五海:“茝……又昌里切,見止字韻?!敝鬼嵅锴邢乱彩樟恕捌彙弊??!都崱泛汀抖Y部韻略》“為景祐、寶元間詳略二書”(戴震語),可以看作繁本和簡本的關(guān)系?!抖Y部韻略》收“昌里切”一音,應(yīng)是繼承《集韻》而來。
上述反切中,諸市切、渚市切,推成今音為zh ǐ;昌紿切、昌待反、昌亥切 ,推成今音為 chǎ i;丑止切、昌里切,推成今音是 ch ǐ。 不過,由《切韻》系韻書均未收“丑止切”來看,這一讀音比較少見,等海韻從之部分化出來(三國時(shí)期)以后,它大概就消亡了?!都崱窂V收異音,收了“丑止切” 。各大型辭書未收“ch ǐ”音,是正確的。
各大辭書“茝”字下均兼收 zh ǐ和chǎ i兩音。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各《切韻》系韻書 、《集韻》zh ǐ音和chǎ i音下的釋義幾乎沒有區(qū)別,無法判斷哪些情況該讀 zh ǐ,哪些情況要讀chǎ i,這導(dǎo)致辭書解釋“茝”時(shí)的分歧,如:上舉《離騷》例,《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分別歸在了 chǎ i和 zh ǐ音下;《漢語大字典》“①chǎ i香草名”下舉《離騷》“豈維紉夫蕙茝”,而《楚辭·湘夫人》“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卻歸在“②zh ǐ白芷。古稱香草”下。為了解決這個(gè)問題,我們需要考察以下幾個(gè)問題。
首先,我們看“茝”的義項(xiàng)分合?!稘h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雖然在“茝”具體例證的歸屬上存在分歧,但有一點(diǎn)卻是一致的:chǎ i音的義項(xiàng)是“香草名”,zh ǐ音的義項(xiàng),除“香草(名)”外,還有“白芷”。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概是:既然《廣韻》《集韻》的反切今音都是 zh ǐ、chǎ i兩音,它們的釋義就應(yīng)該有所區(qū)別。怎么區(qū)別呢?“茝”、“芷”常構(gòu)成異文(詳下),“芷”只有諸市切一讀。因此,辭書編纂者很自然地將“茝”的zh ǐ音和“白芷”聯(lián)系起來。但這種分別卻有牽強(qiáng)之嫌。今試闡述如下:
第一,《廣韻》在“諸市切”下引《字林》“蘼蕪別名”,似乎當(dāng)“蘼蕪”講的“茝”讀為 zh ǐ,但《集韻》解釋“茝”一為“糜蕪也”(渚市切),一引《說文》“虈也”(昌亥切),“糜蕪”、“虈”都是白芷的別名。第二,古籍中“茝”、“芷”經(jīng)常構(gòu)成異文。如《楚辭·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又申之以攬茝?!瓟埬靖越Y(jié)茝兮?!逼渲械摹捌彙?朱熹引一本皆作“芷”。《史記·呂不韋列傳》:“與莊襄王會(huì)葬茝陽?!迸狍S《集解》引徐廣:“一作`芷陽'?!薄捌応枴笔堑孛?“茝”、“芷”仍可構(gòu)成異文??梢?“茝”、“芷”構(gòu)成異文與義項(xiàng)無關(guān)。第三,中醫(yī)文獻(xiàn)基本認(rèn)為“白茝”、“白芷”相同,都是古代有名的香草。如程超寰、杜漢陽編著《本草藥名匯考》引“白芷”的異名有“白茝”,并解釋說:“白芷是著名的香草?!峨x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本品是香草之根,故名芷;色白,乃名白芷,又名白香芷?!薄侗静菥V目·草部》卷十四“白芷”亦出異名“白茝”。可見,《楚辭》中的香草“芷”、“茝”極可能就是中草藥白芷。
其次,我們看“茝”和“芷”的語音關(guān)系。一、從來源上看,咍海代三韻的部分字在上古歸之部,即凡與“ 臺(tái)” 、“” 、“止” 、“己” 、“已” 等諧聲的字都可以歸入之部(參周祖謨、羅常培《漢魏晉南北韻部演變研究》)。據(jù)此,“茝”的兩個(gè)讀音(“諸市切”、“昌紿切”)在上古韻部相同,聲母相近。二、從主次上看,《廣韻》“諸市切”小韻,共十個(gè)字,“茝”字位列第五,而“昌紿切”小韻僅收“茝”字。余迺永《新?;プ⑺伪緩V韻·??庇洝?“茞(引者按:當(dāng)作“茝”),二七四·七昌紿切。海韻一等,例無昌母字……此類大抵皆前代或方言所造反切?!辈H反一類的音當(dāng)屬特例。《龍龕手鏡》:“茝,正音止,香草也,又昌海反。”可見,“茝”雖有兩讀,但“諸市切”為主。因此,“茝”和“芷”的語音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
最后,我們看“茝”和“芷”的關(guān)系。古人早已指出“茝”、“芷”一字?!墩f文》:“虈,楚謂之蘺,晉謂之虈,齊謂之茝?!倍斡癫米?“茝,《本艸經(jīng)》謂之白芷。茝、芷同字,聲、止聲同在一部也?!薄峨x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敝旒竞W?“段云`茝、芷同字',是也?!薄峨x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壁w逵夫注:“`茝'即`芷'之古體。……《離騷》中作`蘭芷',《九章·悲回風(fēng)》中作`蘭茝',可證二字并無區(qū)別。今有注`茝'為 chǎ i者,乃據(jù)洪興祖所注`昌改切'而誤注?!治渫l(fā)現(xiàn)醫(yī)藥漢簡,`白芷'皆作`白茝',可證漢以前字本作`茝',后世漸易以后起通用之字,有改而未盡者,遂兩字并存。”[1]有武威漢簡為證,可以肯定“茝”為“芷”的古字。“茝”隸書常作“”字,由“”訛變成“芷”是很自然的事。
綜上所述,“芷”是由“茝”的草書發(fā)展而來的,這種演變應(yīng)該在東漢或東漢以后,東漢以前應(yīng)作“茝”,今存東漢以前文獻(xiàn)中的“芷”字是后人所改。如上所述,“茝”本音諸市切(今讀 zh ǐ),即白芷,是古代有名的香草。鑒于《廣韻》《集韻》有“昌海切”、“昌紿切”等反切,辭書可將“茝”注音為 zh ǐ,并加“又音 chǎ i”的說明,這樣主次關(guān)系分明,不會(huì)造成混淆。另外,海韻字是從三國時(shí)期才逐漸從之部分化出來的,所以不管辭書是否收 chǎ i音,《楚辭》中的都應(yīng)該讀 zh ǐ。
附 注
[1]朱季海、趙逵夫的注分別轉(zhuǎn)引自崔富章《楚辭集校集注》第91、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