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人民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65)
溫病是由溫邪引起的以發(fā)熱為主癥,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溫病在發(fā)生、發(fā)展及臨床表現等方面具有共同特點,這些特點是確立溫病概念,鑒別溫病與非溫病的主要依據。這些特點對現代護理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就溫病特點及其在護理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溫病是由特異的致病因素“溫邪”引起。溫邪包括風熱病邪、暑熱病邪、暑濕病邪、濕熱病邪、燥熱病邪、伏寒化濕的溫熱病邪等。溫邪從外侵襲人體,不同的溫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如風熱病邪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如邪在肺衛(wèi),從汗而解。發(fā)汗時針對不同情況要加強護理,忌大汗,宜取微汗;高熱無汗者忌冷敷,宜多飲水,使邪有出路;忌肥甘厚膩飲食,宜用易消化清淡流汁,多食蔬菜、果汁,如胡蘿卜汁、飴糖、去皮梨等。服藥后進熱粥或熱開水以助藥力,并稍加蓋衣被,使全身出微汗,驅邪外出,此乃助正祛邪之法。
溫病是感染溫邪而引起,并可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因而具有傳染性;溫邪在人群中連續(xù)傳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擴散,具有流行性。由于溫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傳染性,可經口鼻及生活接觸等多種途徑在人群中流行,吳又可在《溫疫論》中就提出了“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的觀點,進一步強調其傳染流行的嚴重危害性。古代溫病護理中相應提出了“預防隔離”的方針。清代熊立品在《治疫全書》中提出:“……瘟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毋近病人床榻,染具穢污;……毋食病家食菜;毋拾死人衣物。”這是溫病的環(huán)境飲食隔離法。《疫痧草》中明確指出:“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發(fā)者為傳染……兄發(fā)痧而豫使弟服藥,盍若弟發(fā)痧而使兄他居之為妙乎?”這是溫病的預防隔離法。明《普濟方》和《醫(yī)藥衛(wèi)生錄》中也有飲食隔離法和環(huán)境隔離法的例證?!毒霸廊珪分小靶皻獬鲇诳凇湎鄬ψ⒅g,必須識其向背”為較早的呼吸道傳染隔離法。對現代護理工作具有理論指導意義[1-2]。
溫病病程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是溫病區(qū)別于內傷雜病的重要標志之一。溫病病程發(fā)展的階段性是由于在溫邪的作用下,導致衛(wèi)氣營血及三焦所屬臟腑的功能失調及實質損害具有規(guī)律性變化所決定的。病程發(fā)展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溫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加重,病變由實轉虛,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的發(fā)展變化。故溫病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護理措施。
溫病具有起病急驟、傳變較快的特點。故護理工作中要密切觀察證候變化,準確判斷傳變情況,迅速做出相應的護理。因發(fā)熱是溫病必見之癥,故護理過程中要注意病室的溫度應適宜,不能過熱過低,以免加重病情。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病人體溫的變化,根據病情每天測量體溫數次,同時觀察其他生命體征及癥狀。病人高熱時應注意解熱,囑病人多飲水,可采取物理方法和服用中藥解熱劑控制體溫,以免發(fā)生高熱驚厥及煩躁不安、譫語、昏迷等癥。溫病病程中易出現斑疹、動風、動血、閉竅等險惡證侯,應注意觀察病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針對危機情況及時搶救。
[1]杜愛華,何詠群.溫病學中的護理論述淺析[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4,18(2):101-103.
[2]彭勝權.溫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7-10.
[3]劉秀英.中醫(yī)基礎護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