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顯明,毛瑩瑩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浙江省在1995-2008年間經濟快速發(fā)展,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省區(qū)中人均GDP增長最快的地區(qū),但同時也引發(fā)了能源消費的急劇膨脹;隨之造成環(huán)境壓力不斷遞增,能源約束不斷加劇。隨著能源稀缺性問題的不斷暴露,20世紀后半期研究人員開始對能源效率的度量及影響因子進行研究。20年前就有美國學者提出測度能源效率的4個指標:熱力學指標、物理-熱量指標、經濟-熱量指標和純經濟指標[1]。另兩位美國學者認為只有當能源和其他生產要素(如勞動力投入,資本存量等)相結合投入時才會有經濟產出[2]。最早采用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DEA模型,研究了中國省際間1995-2002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5]。本文主要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建立浙江省能源效率的測度模型,并利用1995-2008年間的面板數據(GDP、資本存量、勞動力和能源投入)進行計算。隨后運用灰色關聯(lián)方法,對影響浙江省能源效率的因子進行排序。
DEA主要利用數學規(guī)劃方法,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利用觀察到的樣本數據資料,把
每個被評價單位作為一個決策單元(DMU),再由眾多DMU構成被評價總體。設有n個需要評價的年份,即有n個DMU;每個DMU有m個輸入變量X(能源的耗費),產生s個輸出變量Y(經濟產出)。本文是采用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假設,DEA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EE為能源效率,AEI為實際投入的能源數量,LEI為損失的能源數量,TEI為目標能源投入;由上述方程可以計算某一區(qū)域在某一年的能源效率:
式中,REEk,t為區(qū)域k在第t年的能源效率,它在數值上等于區(qū)域內的目標能源投入之和與實際能源投入之和的比值。
根據對能源效率的解釋以及上述的分析,可以定義:
本文基于浙江省11個地級市1995—2008年間的面板數據,測度14年來浙江省全要素(能源投入、勞動力、資本存量、GDP)能源相對效率。輸入指標為能源投入(萬噸)、勞動力(萬人)、資本存量(億元);輸出指標為GDP(億元)。
按照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定義,由式1計算各地級市歷年能源投入的損失值,進而由式2計算效率值。借助DEAP2.1軟件,對1995-2008年間浙江省各地級市能源消費情況進行輸入導向性的分析。
根據計算結果可知,臺州相比省內其他地級市而言一直處于能源效率前沿,寧波、舟山、杭州緊隨其后,且在部分年份中處于前沿位置上;衢州、金華和麗水則相對前沿位置最遠,能源利用效率值較低。其中,衢州的能源利用效率均值僅為0.557,說明其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能源浪費情況較為嚴重。浙江省雖是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但各地級市的能源效率值卻不高,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內生產總值雖領先于大部分省區(qū),但由于其資本、勞動力方面的投入也相當可觀,抵消了其在產出方面的優(yōu)勢。
灰色系統(tǒng)理論是鄧聚龍于1986年首創(chuàng)的一種系統(tǒng)科學理論,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確定參考數據列和若干個比較數據列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lián)系是否緊密,它反映了曲線間的關聯(lián)程度。
本文選取了經濟發(fā)展水平、產業(yè)結構、對外開放、科技投入、市場化水平作為能源效率的影響因素,并進行關聯(lián)度的測量.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比較序列與能源利用效率的關聯(lián)度
從表1中可以看出,產業(yè)結構對浙江省能源利用效率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市場化水平;這些序列與能源利用效率的關聯(lián)度均在90%以上,為主要影響因素??萍纪度雽δ茉葱实挠绊懸蛩剌^低。
為提高我省能源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浙江省需大力發(fā)展以金融、軟件、旅游業(yè)為代表的第三產業(yè);逐步調整產業(yè)結構;
(2)浙江省需充分發(fā)揮節(jié)能減排的政策作用;運用市場化手段刺激企業(yè)節(jié)能,例如逐步實行能源價格的市場化;推行差別定價使企業(yè)真正感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壓力等;
(3)浙江省需繼續(xù)加大科研開發(fā)投入,注重科研資金的利用效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并加大能源領域技術研發(fā)與引進力度,促進地區(qū)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快我省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降低能源的消耗量;
(4)浙江省在深化能源價格改革的基礎上,需進一步降低能源領域政府的干預力度,嘗試在能源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使能源資源配置達到最優(yōu)。
[1] Hu.JL,Wang SC.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M].BeiJing.Energy Policy,2006:3 206-3 217.
[2] M.G.Patterson.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Concepts,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BeiJing.Energy Policy,1996:377-390.
[3] 蔡曉春,宋美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J].統(tǒng)計觀察,2009,3(24):100-108.
[4] 徐國泉,劉則淵.1998-2005中國八大經濟區(qū)域全要素能源效率[J].中國科技論壇,2007,8(7):54-61.
[5] 魏楚,沈滿洪.能源效率與能源生產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6(9):33-45.
[6] 魏一鳴,廖華.能源效率的七類測度指標及其測度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0,9(1):104-112.
[7] 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8(10):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