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仁
(磐安縣圖書館,浙江 磐安 322300)
〔作者信息〕周加仁,男,副研究館員。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陸游曾三次定居磐安縣安文鎮(zhèn)(當時屬東陽轄域),陸游居安文獻史料是磐安珍貴的地方文獻資料,它給磐安的歷史文化涂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
陸游三次進磐安,滯居數年,為磐安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現存的陸游居安史料、陸游居安詩作以及陸游撰寫的《墓志銘》等都是磐安稀世的珍貴文獻。
1.1 陸游居安史料。在許多資料中都有記載,比較系統(tǒng)的記載有于北山的《陸游年譜》、陸游的《陳君墓志銘》、《金華府志》以及安文鎮(zhèn)的《安文陳氏宗譜》等。
《陸游年譜》稱“建炎四年,庚戌,(陸游)六歲……陸宰偕眷赴東陽山中避亂,地方武裝首領陳宗譽殷勤款接”。顯然,這是說明陸游首次來安文的時間。其中又載:“紹興三十年庚辰(1160)正月,陸游自福州北歸,經永嘉、麗水、括蒼、東陽,回到山陰”。陸游按照這條路線走,應該經過安文。這是陸游第二次來安文,此時還寫過《東陽觀酴醾》詩,訴說深山春遲,而以東陽境內來說,山最深處當推安文,已別無他處……所以,陸游路過這里時在叫下洛的地方(今為龍山公園)暫住幾天,并寫下這首《觀酴醾》詩。
《陳君墓志銘》載:“建炎四年,先君會稽公奉祠洞霄。屬中原大亂,兵侵南及吳楚,謀避之遠游……奉楚國太夫人間關適東陽。彥聲(陳宗譽字)越百里來迎,旗幟精明,士伍不燁。既至,屋廬器用無不具者,家人如歸焉,居三年乃歸。彥聲復出境餞別,泣下沾襟?!倍潭虜敌凶?清楚地記載了陸游避亂遠游來安文、陳宗譽等前去迎接、陸游如歸家、在此定居三年、陸游離別安文時彥聲又去哭淚相送。
《金華府志》(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本)卷二十一《流寓》載:“陸游,字務觀,山陰人。仕至寶謨閣侍制,長于詩。幼從父避亂東陽之安文,題詠最多,遺墨尚存。”這個資料說明,陸游擅長詩文、寓居安文遺下了許多珍貴文獻。
《安文陳氏宗譜》(外篇?卷之十三)載:“小隱公(陸宰之號)建炎四年庚戌七月二十六日挈眷避地于家,至紹興三年癸丑二月初八日乃還會稽”。這說明陸游等來安文寓居的時間為建炎四年至紹興三年,即公元 1130~1133年。
1.2 陸游居安詩?,F考之有據的詩作,陸游有《東陽觀酴醾》、《齋中雜興》、《予素不工書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作詩自嘲》、《雜興?第三》、《縱筆?第三》、《行牌頭奴寨之間皆建》、《別安福僧》和“非烏”散句等。
雜興(第三)
陸游
家本徙壽春,遭亂建炎初。
南來避狂寇,乃復迂強胡。
于時髨兩髦,幾不保頭顱。
亂定不敢歸,三載東陽居。
(錄于《陸游詩稿》卷六十六)
東陽觀酴醾
陸游
福州正月把離杯,已見酴醾壓架開。
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
(錄于《陸游詩稿》卷一)
齋中雜興(第六)
陸游
瑯瑯誦詩書,尚記兩髧髦。
誰料七十年,沉滯終坎窗。
(錄于《陸游詩稿》卷四十三)
予素不工書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作詩自嘲
陸游
我昔生兵間,淮洛靡安宅。
髧髦入小學,童丱聚十百。
先生依靈肘,教以《兔園冊》。
1.3 陸游作《墓志銘》。陸游來安文曾為陳宗譽撰寫《墓志銘》。陳宗譽(1091—1165)字彥聲,磐安縣安文人,因其創(chuàng)建地方武裝、保家安鄉(xiāng)有功,朝廷欲為承信郎,又薦為盱胎軍守,其不赴,未幾而卒。百姓在楊巖路為其建祠以紀念?!蛾惥怪俱憽吩疲骸扒蓝?予歸自豫章。一日,有衰經來見者,則彥聲之子愔也。泣曰:‘先君晚歲,竟以前功補承信郎,遇登極恩,遷承節(jié)郎、盱貽軍守。嘗奏為沿淮巡檢,不赴。不幸以去年三月某日歿矣,享年七十四。將以今年十一月某日,葬于猿騰山之原。遺言求銘。'嗚呼,是蓋嘗有德于予家者,義不容辭?!?錄于《陸游詩稿》卷七十)
陸游居安及留下的文獻史料對磐安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古傳的獨秀峰、聚賢齋、放翁讀書堂、陸游坪、神仙洞,后改造的安福寺、摘香軒,以及當今磐安橋牌亭坊等建筑、景點文化中都折射著濃郁的陸游文化。
2.1 安福寺與陸游。唐咸通初年,名僧古心和尚結茅于獨秀屏下,經多年辛苦募化,于咸通八年(867)建成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宇,此乃安福寺。公元 1130年,陸宰攜九歲之子小陸游寓居安文,曾游安福寺與僧相交,友情甚深。父子臨走時小陸游作《別安福僧》詩,以表對安福寺義僧的思戀。陸游《別安福僧》:“避亂到安福,與僧相往還。溪頭分別去,黃鶯正綿(鳴)蠻?!?/p>
相傳安福寺古心和尚是一位佛法無邊的人物,開壇講經說法時能使“水流為止,魚龍躍岸,豹虎俯伏,頑石點化”,又有袈裟、茅杵兩寶,其袈裟能綱絡千畝山林不受破壞,以保百里凈土,而其茅杵能縛住蒼龍,使其風調雨順,保一方平安。故其寺乃以“安文”名之,后把“安文”一名用之地名村名,改寺名“安福禪院”,后又改“安福寺”。安福寺,歷經滄桑、幾遭戰(zhàn)火、幾度復修。民國時磐安縣長盧伯炎曾在陸游避難遺址安福寺墻壁上看到了陸游遺跡,遂作《訪宋詩人陸放翁避難遺址》一詩:“板橋村外夕陽紅,為訪名賢古寺中。剝落金剛巢蝙蝠,荒涼院宇亂蒿蓬。偶從壁上尋懷素,閑向山邊話放翁。寄語東溪諸文老,此間唐宋有高風?!?/p>
1993年,縣人民政府批準仿古重建,禮請?zhí)炫_山國清寺釋式廣法師為安福寺住持。大抵是因陸游曾到過此寺,安福寺一直成為磐安的寺院中心。據悉,政府擬于該寺東面山塢建設一座陸游紀念館。
2.2 《九峰草堂札記》與《游山西村》。安文有位陳姓先人曾寫過一本《九峰草堂札記》手稿,其后人抄了兩頁給《磐安縣志》主編陳新希先生,第一頁題為《讀書堂軼事》,第二頁題為《西山村軼事》。內容記錄了陸游第三次來安文的原因是“慶元黨錮”事件,當時他已經七十多歲,先住在海螺,后又搭茅于小竹崗。在小竹崗還寫過一首《鷓鴣天》詞,內容為:古稱其地為山西村,蓋在安文之西故云,后因年代湮沒而無聞。名聞天下的《游山西村》詩即記其事耳。詩曰:“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新近,衣冠簡樸古風存。而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
此詩此景儼然與磐安縣城安文鎮(zhèn)有許多吻合。從東陽至磐安,將近縣城時,過一截隧道便是磐安山城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只是阡陌小道變成平坦的公路。從朱錫嶺蜿蜒而下的文溪,在古塔嶺下開闊了許多,沿溪的荒雜山丘(八十年代建縣時還是農戶種植成批的桃樹、茉梨樹)已拓成市民的休閑公園。
3.3 摘香軒與陸游居下洛。為紀念陸游曾居磐安下洛,1996年(丙子年)秋月,磐安諸多文人墨客向政府提議并獲批準在縣政府對面龍山公園內,建造陸游下洛遺址“摘香軒”。其亭高十余米、二層八柱,石砌而成,顯六角型,石柱上刻寫陸游的《東陽觀酴醾》詩。亭連幽道三十余米,道內二旁長石凳。摘香軒成為市民休閑乘涼之佳所。
陸游居安文獻對磐安文化的折射自古及今源遠流長。在當今的磐安橋路牌坊亭閣等建筑文化、景區(qū)文化中無不折射著陸游居安文韻光華。在磐安橋亭命名中,取名為“陸游橋”、“放翁橋”、“又一村”、“花明橋”、“放翁亭”、“又一村亭”等者不計其數。在磐安城市建筑、景區(qū)亭坊等征聯中紛紛以陸游居安為內容撰聯者亦比比皆是。
〔1〕陳新希.今日磐安.[2010-07-14]
〔2〕陳新希.磐安縣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2
〔3〕陳心昌主編;磐安縣文化志編委會編.磐安縣文化志.磐安:磐安印刷廠,1993.5
〔4〕磐安人吧.tieba.baidu.com/f?kz 561917300.[2009-10-07]
〔5〕陳君墓志銘.陳氏宗親論壇.http://bbs.chens.org.cn/index.asp.[2004-02-27]
〔6〕于北山.陸游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