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域唐山與儒學流布

2010-03-23 07:31:44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6期
關鍵詞:灤州關學伯夷

王士立

(唐山師范學院 政史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是晚清洋務運動中興起的城市,只有100多年;但唐山地域卻是人類古老的棲居之地,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唐山地域是一塊古老的土地。北部山區(qū)遷西縣太平寨有36.7億年前的麻粒巖,是中國最原始的巖石。200~300萬年前形成了冀東平原。流淌在境內的古濡水(灤河)是唐山人的母親河。就唐山地域(行政轄區(qū))而言,以遷安爪村文化遺址起始,已有5萬年歷史;就唐山市區(qū)而言,以豐潤猢巖山、才莊、蘇莊文化遺址起始,已有1萬多年歷史;市中心區(qū)路北區(qū)、路南區(qū),從大城山文化遺址算起,也有4 000多年的歷史。大約3 600年前,唐山地域進入了文明社會。數(shù)萬年的滄桑歷史,數(shù)千年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唐山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現(xiàn)代城市的輝煌。

一、唐山歷史文脈

考古工作者在唐山大地發(fā)現(xiàn)了多處原始文化遺址。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遷安爪村遺址、玉田孟家泉遺址、灤縣東灰山遺址、遵化君子口遺址、豐潤猢巖山、才莊、蘇莊文化遺址等十多處。遷安爪村遺址出土上千件石器、骨器,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說:是制造石器的工廠。距今4.2—5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相當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玉田孟家泉遺址出土了“智人頭蓋骨”和附連三枚頰齒的下頜骨,被命名為“孟家泉人”,屬于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距今約為1.7萬年??脊艑W家賈蘭坡先生把孟家泉遺址稱之為“北京人文化東移的最近地點”。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更多。有遷西西寨,遷安安新莊、楊家坡、白蟒山,唐山市區(qū)大城山、賈家山、豐潤韓家街,玉田麻山寺,灤南張土坎,樂亭黃坨等數(shù)十處。大城山遺址在唐山市中心區(qū)內,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處于父系氏族公社階段;距今約4 000多年,屬于冀東濱海地區(qū)龍山文化類型。發(fā)現(xiàn)了兩件采用冷鍛法制成的有薄刃的紅銅刀具,這是目前國內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很少的幾件銅制工具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還出土了4塊卜骨,和山東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卜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占卜的證據,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大約3 600年前的商朝初年,商湯王在以今盧龍為中心,包括撫寧、遷安、灤縣的連片地區(qū)封建了孤竹國。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同是東北夷的一支。商族來自東北,最初的發(fā)祥地在古燕山和玄水(今青龍河)一帶。夏朝前期,商始祖契的孫子相土率領部眾自燕山、玄水一帶南下,先后遷至今冀中、魯西和豫北地區(qū)。孤竹墨胎氏一支沒有隨相土南遷,仍留居原地。孤竹國存在于商、西周、春秋時期,傳國近千年,有比較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有比較發(fā)達的青銅冶煉手工業(yè),有中心城市,流行商代文字,是一個行文章、加政教、講禮樂、蹈仁義的奴隸制侯國,標志唐山地域進入了文明社會。孤竹人種植谷物,培植大菽(大豆)和冬蔥成功,距虛(驢馬之屬)大量飼養(yǎng)。遷安馬哨村出土了商代的青銅“卜鼎”和“箕簋”,造型莊重典雅,飾紋繁縟精美。在孤竹國中晚期,建有“通河井”和灤河畔灘地池滲水井。水井的發(fā)明是古代先民在與自然搏斗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一項文明因素,有了水井才使人們獲得了更多的生活和生產的自由。管樂演奏水平很高,《禮記·大司樂》記:“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惫轮駠诰攀谰钪耠x大,在商朝廷先后任貞人和司卜,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職;第十世君侯亞微、第十一世君侯亞憑在商朝廷先后擔任過亞卿,是卿史一類官職,他們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歷史家。

今唐山大地在商代分屬孤竹侯國和黃洛侯國,是商朝的北方屏障,留下了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兄弟讓國”和“不食周粟而死”的崇禮重義佳話。伯夷、叔齊作的《采薇歌》,是最早的文學作品,凄婉繞梁,至今不絕于耳。西周、春秋以后,今唐山地處于燕公國和孤竹侯國、山戎、令支國、無終子國、肥子國分割統(tǒng)治之下,華夏族與戎狄族聚居、爭斗和逐漸融合。春秋時中原霸主齊桓公應燕莊公之求,率管仲、隰朋北伐山戎、令支,滅孤竹,留下了“老馬識途”和“蟻穴求水”的典故,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被千古傳頌。齊桓公為感謝老馬引路走出迷谷,封馬為官,遷安靈山腳下乃有馬官營村。齊桓公為尋仙跡,在馬官營村親手栽種了銀杏樹,至今尚有一棵存活,據科學家考證,此樹已經歷了2 600多年,實屬罕見。

戰(zhàn)國時,燕昭王派秦開北擊東胡,開拓疆土,唐山大地統(tǒng)入燕王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此后逐步設郡、置州、建縣,政令日趨統(tǒng)一和通達。

這里是溝通東北與華北地區(qū)的必經之地,盧龍塞(今遷西縣潘家口)為咽喉要沖。東漢末年,丞相曹操北征烏桓,軍過無終(今玉田縣),用當?shù)厝颂锂犛?,出奇兵,撇開大道,越過徐無山(今遵化縣東北),走盧龍塞,橫掃烏桓軍旅,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曹操為北征烏桓,開鑿新河運渠,自鹽關口(今寶坻縣)至今樂亭縣南入灤河,長約300余里,溝通了薊運河、灤河兩大水系。

三國時東吳蕩寇將軍程普(今豐潤人)、威烈將軍韓當(今遷安人)分別參與指揮了赤壁大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展示了唐山人的武勇和神威,擴散了唐山地域文化的精神。

隋唐兩朝六次以唐山地域為兵道東征高麗。唐山和曹妃甸得名都與唐太宗貞觀年間東征高麗途經今唐山地域有關。安史之亂爭戰(zhàn)8年之后,叛酋史朝義最終敗死溫泉柵(今灤縣南),大唐朝廷在這里奏響了平叛的凱歌。

唐朝五代以后,契丹、女真、蒙古貴族的金戈鐵馬先后跨越古長城(北齊周隋長城)入主燕山之南;玉田漢人望族韓知古、韓德讓及韓企先先后分別輔佐遼太祖、遼圣宗、金太宗、金熙宗,推行漢制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明朝東部長城的修筑和一代名將戚繼光鎮(zhèn)守邊關十九載,抗韃靼、保國家的壯舉;明末吳三桂豐潤突變,回師山海關投清,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憤激東征和滿洲八旗擁兵入關,這血與火的爭戰(zhàn),靈與肉的耕耘,都在唐山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戰(zhàn)國秦漢以后,唐山地域逐步得到開發(fā),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有了發(fā)展。至明朝時期,成為北方有名的糧棉產區(qū),水稻和棉花種植面積擴大,小麥種植技術和產量提高,玉米、紅薯、花生等作物開始引種。明代遵化縣是煉鐵中心,煉鐵場規(guī)模大型化;其大豎爐高11尺,一爐可容礦砂2 000多斤,年產生鐵49萬斤、熟鐵21萬斤、鋼鐵6萬斤,代表了當時冶煉技術的先進水平。遵化白冶莊是明代最大的冶鐵基地,冶鐵爐有25座,鑄造爐有50多座,冶鐵工匠多達2 500多人。在遷西大嶺寨發(fā)現(xiàn)了明代修長城用的磚窯群,燒造的磚強度達到237公斤,與現(xiàn)代機磚強度262公斤相差無幾。灤州開平一帶居民自明初就開始用土法采煤,用于生活。灤州開平一帶的陶瓷手工業(yè)自明初開始興盛,嘉靖年間出現(xiàn)了較大的陶瓷手工作坊陶成局,遠近聞名。軍事工程建筑明長城,經過今遵化、遷西、遷安境;在層巒疊嶂的燕山深處,騰峰躍谷,蜿蜒曲折,氣勢磅礴,險峻宏偉。昔日關隘雄風依舊,金戈鐵馬之聲猶聞。清朝前期,京東地區(qū)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永平府一州六縣人口達到了138萬,其中灤州一地就有 25.5萬人。灤河下游諸州縣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是重要的產糧區(qū),水稻種植面積擴大,今豐南一帶出產的“珍珠米”和王蘭莊種植的“胭脂稻”載譽天下。這里儒學興隆,文風昌蔚。豐潤文學世家曹氏家族有詩文傳世,文采風流。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文學巨著《紅樓夢》更是華彩驚世,把我國古典小說的藝術成就推到了顛峰。清初豐潤人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80卷,比《明史》早80多年。金太宗天會年間,中原皮影戲傳入今唐山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樂亭皮影戲。從元朝以后,樂亭皮影已形成較完整的戲劇形式。明末清初,地秧歌、蓮花落、數(shù)來寶等藝術形式在唐山民間流行。樂亭的“清平歌”和散曲,在清朝嘉慶年間發(fā)展成為樂亭大鼓。在民間地秧歌和蓮花落的基礎上,并吸取皮影戲、樂亭大鼓、民歌的有益成分,至清末民初形成了唐山落子,即后來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大放異彩的評劇藝術。遵化清東陵占地2 500平方公里,是我國現(xiàn)存的建筑體系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陵寢。雕梁畫棟,光彩奪目;石雕龍鳳,別具匠心。極富東方審美情趣,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玉田名醫(yī)王清任,是中醫(yī)解剖學的奠基人,著有《醫(yī)林改錯》兩卷,糾正了過去醫(yī)書中的許多訛謬,記載了人體臟腑的許多新內容,時人評說其偉大實踐精神“絕不遜于修制《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清代唐山文化是一座高峰,唐山在清代不僅地處畿輔,“為聲教之所首被”,又是皇家東陵所在地,地位進一步提升。

二、儒學在古代唐山的流布

(一)儒學先驅伯夷、叔齊在孤竹出現(xiàn)

司馬遷《史記·伯夷叔齊列傳》記載了伯夷、叔齊的事跡。商朝末年,孤竹國君墨胎氏,名初,字子朝。子朝欲立第三子叔齊為君侯繼承人。子朝死后,叔齊不愿繼承君位,要把君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堅決不受,便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立,也逃走了。于是國人擁立子朝中子為君。后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善養(yǎng)老,兄弟二人便西投周地。待到周境,姬昌已死,其子周武王姬發(fā)正載文王靈柩,統(tǒng)兵東伐商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周武王不納。周武王滅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歸順西周為恥。義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野菜充饑。及餓且死,作《采薇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夸,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先前《論語》、《孟子》、《列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文獻對伯夷、叔齊事跡也有若干記載,可以印證。因此《史記》記載內容基本可信。

伯夷、叔齊兄弟讓國,不違父命,這是禮。淡于權勢,“視棄天下,如棄敝屐”,這是廉。立身清介,“不立于惡人之朝”,避紂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追求“有道”,投奔西伯,這是德。武王伐紂,扣馬而諫,從“殺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為”的固有觀點出發(fā),反對“以暴易暴”,避免殺戮流血;主張以“有道”代“無道”,即通過非暴力的政治途徑達到清平之世的到來,這是仁。這種思想是真誠的,周成王初年武庚發(fā)動叛亂前,曾派使者與伯夷、叔齊聯(lián)絡共同叛周而被拒絕。不食周粟,餓死首陽,特立獨行,慷慨悲歌,為自己的國家和宗族殉難,這是義。

歸納起來,伯夷、叔齊的思想就是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這是儒家學說的基本內容。儒家學說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可以說伯夷、叔齊是儒學的先驅,是孔子思想的來源之一。《論語》有5處提及伯夷、叔齊;敬重之情,溢于言表??鬃臃Q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不念舊惡”;“求仁而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等。見于文獻記載,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對伯夷、叔齊言行最早的解讀者,他的贊譽可見夷齊在這位至圣先師心中的崇高地位?!睹献印酚?3處提及伯夷、叔齊,稱其為“圣之清者”,“百世之師”??酌弦韵氯寮抑T大師對兄弟二人的情操大多贊美有加。唐代韓愈作《伯夷頌》,頌其“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萃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簡直無以復加,說明儒家對伯夷、叔齊的思想是認同的。伯夷、叔齊思想對儒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應當引起重視。盧龍學者提出伯夷、叔齊是“東方德源”[1];灤縣學者認為“儒學的真脈在孤竹”,這種看法值得我們思考。

伯夷、叔齊那種驚世駭俗的壯舉,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孤竹國能夠哺育出伯夷、叔齊這樣的儒學先驅,從一個側面反映唐山地域傳統(tǒng)文化之深厚。同時由于伯夷、叔齊的操守和風范,也使孤竹國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大放光彩。

(二)漢唐以后儒學的流布與關學在灤州復振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因此儒風蔚起,名儒輩出。漢武帝時,燕郡無終(今玉田縣)儒士徐樂,以儒家治國之道上《言世務書》,總結秦亡教訓,比于陸賈之《新語》、賈誼之《過秦論》,深受漢武帝賞識;著有《徐樂》1卷。北魏北平無終(今玉田縣)人陽尼及其從孫陽承慶、陽固、陽昭、從曾孫陽休之,皆精通儒學;陽尼曾任國子祭酒,陽承慶為太學博士,是為儒學世家。唐末五代人竇禹鈞,號燕山,自稱燕山人,又稱無終、漁陽人。據考證為燕山口西龍虎峪人,其地歷史上一直屬遵化縣(遵化縣地曾屬漁陽郡無終縣;20世紀80年代西龍虎峪劃歸薊縣管轄),是儒學、文學世家。五代后周時,竇禹鈞官至右諫議大夫,于遵化創(chuàng)建義塾數(shù)十楹,聚書數(shù)千卷,廣招四方游學之士,弦誦常新,科名鼎盛,影響數(shù)百年;至清代乾隆年間,在竇氏義塾基礎上改建為燕山書院。竇禹鈞有五子,五代時相繼登科,號稱“燕山竇氏五龍”。宋朝時編寫的啟蒙讀物《三字經》贊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逼涿鱾髑Ч?。五子皆通經史文學,多有建樹。長子竇儀是儒學大家,五代后周初年召為翰林學士,周世宗時任禮部侍郎,召拜端明殿學士;至北宋太祖時,主持修定法典,裁定《三禮圖》,再入翰林為學士。

唐太宗貞觀年間,定各州縣普建孔廟,祭祀孔子。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各地孔廟改稱文廟。玉田縣在武周時首建文廟,遼金以后其他州縣也先后建文廟,文廟內設學宮。

古代學校有官學、私學之分。今唐山地區(qū)的官學(州縣學)始于唐代,以后經歷代擴建、新建,到清代已初具規(guī)模。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無終縣改名玉田縣,首建學宮,設在文廟。遼道宗清寧五年(1059年)建灤州學。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年)樂亭建縣,置學宮。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遵化縣建學宮,在城內西大寺文廟內。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豐潤建縣學,在城內宮學街文廟內。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灤州石城縣(今開平區(qū))建學宮等。至清朝末年,灤州、遵化州建有州學,豐潤縣、玉田縣、遷安縣、樂亭縣建有縣學。官學之外,還有私學。明清時期,今唐山地區(qū)私學比較發(fā)達,形式多樣,有門館、族館、村塾、義塾和書院。書院有明代灤州橫渠書院、育賢書院;清代灤州海陽書院,豐潤浭陽書院、心香書院,遵化燕山書院、蘭陽書院,玉田經州書院,遷安文峰書院,樂亭尊道書院等。由于儒學興隆,士子登科中舉的人數(shù)明顯增多。如灤州自遼朝至明末共舉進士53人,其中明代35人;明代還有舉人71人,貢生382人;清代中功名者790人。樂亭縣自金朝建縣至清朝,中進士者41人,武進士者15人;其中乾隆朝狀元1人,咸豐朝榜眼1人。豐潤縣僅明清兩代中進士者98人,中舉人者472人。

在儒學的傳布中,有一個影響歷史的事件,即關學在灤州的復振。北宋唯物主義思想家張載在陜西關中創(chuàng)立的“關學”,是宋代理學四大學派之一。張載在世的時候,關學的興盛不下于二程洛學;但張載去世以后,關學逐漸衰落,關中故地后繼無人。張載是在宋神宗熙寧十年農歷十二月(1078年1月)病逝的,150多年后,至蒙古汗國窩闊臺大汗統(tǒng)治年間,關學卻在灤州(今唐山域內)開始復振。

據在灤縣發(fā)現(xiàn)的《張橫渠祠碑記》以及《張氏族譜》、《灤縣志》(民國25年版)等書所記:金朝后期,原來仕金的張載五世孫張晉投奔自漠北南下滅金的蒙古汗國,蒙古大汗窩闊臺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爭取民心,禮遇漢人儒士,封張晉為定遠大將軍,后又任為睢州防御使。《灤縣志·仕績》記:“張晉賜第于燕(燕京),并食邑于灤(灤州)。”于是張晉舉家由原籍鳳翔府郿縣(今陜西省眉縣)橫渠鎮(zhèn)東遷灤州(今灤縣)。張載生前曾在郿縣創(chuàng)建橫渠書院,作為講學之所。張晉至灤以繼承祖德、宏揚關學為已任,首建橫渠新院,后改名橫渠書院,廣招學士,禮樂弦誦日興。元仁宗皇慶年間,張晉之孫張德中進士,擔任灤州學正,繼續(xù)在橫渠書院講授關學。后來張德升任永平路(治所在盧龍,轄區(qū)為今唐山、秦皇島一部分地區(qū))儒學教授和大寧路(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西,轄區(qū)包括今內蒙古南、遼寧西、河北東北之一部)儒學教授,關學隨之在這些區(qū)域進一步傳播。張德弘揚關學終身不輟,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儒士。

明朝初年,由于戰(zhàn)亂,灤州橫渠書院一度廢棄。明神宗萬歷十四年(1568年)灤州知州張元慶重修橫渠書院。后來又重修擴建。清朝乾隆十八年(1573年)灤州知州孫昌鑒將橫渠書院改為“張橫渠祠”;另建新書院,改名海陽書院,繼續(xù)傳播關學。在清朝禮部頒定的祭文中稱張載“潛心理學,百代儒宗”;“爰及后裔,食邑灤城;斯文復振,道衍無窮”,肯定了張載的儒學地位及關學在灤州復振的成就。關學灤州復振,在儒學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歷史地位。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說:“明清時代的唯物論大體是在張載的影響下孕育發(fā)展起來的?!盵2]關學灤州復振是條件之一。關學灤州復振也是中原文化與灤河文化又一次交匯,影響深遠。張載曾正氣浩然地宣告“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強化了中華民族推重氣節(jié)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文化品格,鑄造了灤河流域多少士人心憂天下的政治情懷!

幾千年來儒學思想在唐山地域的流布,對當?shù)氐拿耧L民俗、心理道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稙粗葜尽酚洠骸盀矗ㄖ荩┕蕿槲膶W之邦,士大夫揖讓進退,皆彬彬有禮。重然諾,尚氣節(jié)。文字樸茂,經術湛深。”又說:“士生其間,得山川之靈,沐圣人之清,乃安貧樂義,有夷齊采薇之風”;“耕鑿優(yōu)游,夙以勤儉節(jié)義見稱于世”。在唐山民眾中形成的勤勞儉樸、剛健自強、抱節(jié)守義、禮讓和合的傳統(tǒng)精神,與儒學的長期教化有密切關系。

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過去發(fā)展來的,一個民族如果只依賴過去顯然是不會有發(fā)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注定也不會有前途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類歷史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總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結果。我們對儒家學說要批判繼承,做到古為今用,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

猜你喜歡
灤州關學伯夷
“關學”的精粹及其對后世的啟迪——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
當代陜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8
張載關學暨關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會議在西安舉行
張載關學暨關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會議在西安舉行
伯夷列傳 / 楊明臣
中華書畫家(2018年9期)2018-10-25 02:25:48
國內首家關學研究機構在西北大學成立
唐都學刊(2018年5期)2018-09-25 06:35:52
赫然一座灤州城
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 13:57:16
樸趾源?「伯夷論」??*——?? ??? ????
放歌灤州古城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灤州煤礦”更名之考證
檔案天地(2016年3期)2016-02-06 08:35:36
灤州古鎮(zhèn)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2-03 09:01:52
九寨沟县| 桦南县| 诸城市| 城口县| 横峰县| 通化市| 谢通门县| 寻乌县| 大兴区| 栾川县| 九龙城区| 定边县| 淮安市| 宁远县| 天水市| 玉山县| 普格县| 科技| 松原市| 涡阳县| 溆浦县| 梁平县| 龙南县| 肥西县| 乐亭县| 沙湾县| 西安市| 周口市| 赤峰市| 略阳县| 清丰县| 屯留县| 五指山市| 利津县| 家居| 濉溪县| 玛沁县| 呼和浩特市| 同德县| 玉龙|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