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票據無因性之新論
陳 芳
信用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凸現了票據信用功能的經濟價值。票據信用功能的實現為票據流通且發(fā)揮到極致,決定了票據立法的基本宗旨在于維護、促進票據之流通,無因性作為票據法實現其基本宗旨的核心手段,這不僅成為構建票據其他諸獨特法律性質的基礎,也使票據無因性成為現代票據法的公理性原則。
信用功能;票據流通;票據無因性
一般認為,票據無因性理論發(fā)軔于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而物權行為理論由19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家薩維尼在對交付制度進行研究后得出的理論成果[1](第169頁),是大陸法系法學家思維高度抽象化的產物。薩維尼在其名著《現代羅馬法律體系》一書中提出物權變動的結果不應由當事人的發(fā)生債權效果與效力的意思表示加以確定,而應該由其物權獨立意思表示加以確定[2](第259頁)。薩維尼主張完成交易物變動的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及法律后果上,從設定交易物交付的原因債權行為中分離出來的,物權行為可以獨立于債權行為而存在,是謂物權行為獨立性(分離性)。因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有其獨立的構成要件,故其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即使債權行為由于某種原因而出現瑕疵,而被認定為無效或被撤銷,物權行為效力仍不受其影響,只要物權行為本身沒有瑕疵,則該交易所涉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仍然是有效的,這就是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抑或抽象性(無因性、抽象性均來源于同一德文詞源,抽象性是直譯,無因性是意譯)[3](第260頁)。薩維尼的物權行為理論問世以后,深受重視并為《德國民法典》的立法者所接受,德國民法第873條、925條對此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
德國學者在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概念基礎上又抽象出了債權行為無因性概念(即抽象債務、無因契約),如德國學者巴爾(Bahr)在其著作《關于以承認作為債務負擔的原因》中,全面闡述了他關于無因債權契約及票據行為無因性的思想,至此票據法領域開始承繼無因性理論[4](第30頁)。
票據無因性理論幾經發(fā)展,現通說認為,票據無因性,實際上是指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它關注的是票據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闡釋的是由票據行為所產生的票據法律關系和票據行為所產生的基礎關系(特別是原因關系)之間的關系。而票據行為無因性又是票據行為外在無因性和內在無因性的統(tǒng)稱,它不僅僅是指票據行為的有效性,獨立于產生票據行為的原因行為的有效性,其發(fā)生及存續(xù)皆不受后者的影響(外在無因性),也是指產生票據行為的原因從票據行為中抽離,不構成票據行為的內容,票據債務人不得以原因關系所產生的抗辯事由對抗票據債權人應當行使的權利(內在無因性)[5](第138-139頁)。依此涵義,我國大陸學者王小能將票據行為的無因性以較為直白的語言表述為:一方面是指票據是否有效,只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據權利,取決于票據的形式要件是否完備和持票人本人接受票據時的行為和主觀心態(tài)如何(善意或者惡意);另一方面是指票據行為與票據原因(多以買賣、借貸等)相脫離,其原因關系的存在與否、是否有效對票據關系不產生影響[6](第94頁)。
票據作為商事交換的工具,無疑是商事活動的產物,現代意義的票據發(fā)軔于12世紀地中海沿岸的跨國貿易活動[7](第20頁),其歷史可謂悠然久遠。但票據無因性并非與生俱來,與票據共生,票據無因性的確立只是票據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其與票據經濟功能的拓展息息相關。票據經濟功能亦即票據存在的意義在票據的發(fā)展歷程上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票據現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匯兌功能、支付功能、和信用功能。
觀察票據的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票據功能是因時代對于生產、交易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當封建割據致使貨幣不統(tǒng)一、造成國際貿易支付困難時,票據應運而生,充當匯兌證書,克服了國際貿易“金錢支付的空間障礙”,當票據完全代替貨幣支付,從國際貿易的支付拓展到同城貿易支付中,票據作為“商人的貨幣”,即在其原始的匯兌功能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其基本功能——支付功能。當票據的功能限于匯兌功能和支付功能歷史階段,票據僅是經濟貿易活動中“輸送現金的交易媒介工具”,票據開立、使用都與特定的實物流相連,且票據是證明票據基礎關系的憑證,票據轉讓、流通不是票據活動的常態(tài),如此票據關系與其賴以產生的票據的基礎關系因果相連,效力相依,吻合人們對事物和行為存在著原因決定結果的普遍認知理念,在票據立法者的視野中,票據基礎關系決定票據關系,票據行為效力受制于其基礎民事行為的效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一階段的票據立法以票據有因為主導,體現了主觀的票據立法和客觀的票據活動之間存在著邏輯的必然性和歷史的一致性。
然而,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社會經濟形態(tài)進入了信用經濟階段[8](第205頁),整個經濟活動被信用所聯結,信用通過對社會現有的資本進行調節(jié)再分配[9](第3頁),可以解決貨幣資金運動的矛盾和不平衡,通過信用可以使一切暫時閑置的生產資本、貨幣資本和暫時不用的貨幣收入,轉化為現實資本,信用使資本的存在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使資本流動起來,投入生產和流通部門或投向國家,這種分配不僅包括對社會產品的再分配,而且包括對生產要素再分配,在這種分配過程中,所有權并不改變,但社會生產與流通得到了重新組織和安排,社會的經濟秩序已建立在一個新的基礎之上?,F代商品經濟運作離不開信用機制的現實。使信用的經濟價值前所未有的凸現出來。
在經濟學領域,信用交易是指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的暫時讓渡,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發(fā)生的借貸行為[10](第145頁),即雙方資產、權利的轉移存在時間間隔的交易形式,從法律角度來考察信用交易,即為雙方不即時清結的債權債務關系。信用交易的發(fā)生,一方必須交付財物(商品、不動產、權利等)獲得求償權,另一方則因收受財物,取得對于財物(商品、不動產、權利等)的支配權,同時并承擔債務。信用交易的基礎是信任心,是以授信者(債權人)相信受信者(債務人)具有償還能力并有償還意愿為基礎的,是債權人對債務人所具有道德上的品格及經濟上的能力有信心,是建立在對對方承諾的信任上,信用交易中包含著雙方信用的授受,如授信者對受信者具有信心則授信者信賴受信者所作的在未來償還的承諾,愿意在目前交付財物(商品、不動產、權利等)以換取將來的受償,在受信者方面,愿意接受債權人授予的信用,目前取得財物以承擔債務。正如交易的法律表現形式是“合同”,信用交易的法律表現形式同樣也是“合同”,是交易雙方關于債權債務關系不即時清結的合意,信用雙方授信與受信的達成也要依賴于意思表示一致,這種意思表示一致包含在當事人追求一定經濟目的而締結的合同債的合意中,合同債的合意需要一定的載體(也即為意思表示的形式),同樣包含信用的合同債的合意(意思表示一致)也需要一定的載體或者說媒介才能表現出,這種載體或媒介既可以是口頭的形式(如口頭承諾),也可以是書面的形式(如合同書)。這類信用形式為普通的信用形式,遠期票據也是一種債務人作出將來履行債務的承諾的意思表示形式,是一種信用載體、信用媒介。
票據由于其表彰權利的標的物是貨幣,商人們便賦予轉讓遠期票據即轉讓票據所表彰的金錢債權的性質(票據的設權證券性質),可以使一筆未到期的金錢債權為多個商事交易所用,這樣某張基于某個特定交易所開立的票據所代表的信用隨著票據的轉讓流通,逸出了直接當事人之間,擴展至其他主體,形成信用的擴大化、社會化。至此,票據便有別于一般的僅能在直接的當事人之間充當信用媒介的口頭或書面信用形式(即一般的合同債的形式),成為一種極佳的表達信用的手段,發(fā)揮著信用功能。如果說票據的匯兌功能、支付功能由于現代科技的發(fā)達,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予以取代或補充,如電子資金劃撥可以部分取代票據的匯兌、支付功能,但票據作為一種能使信用社會化的媒介工具,在現階段經濟生活中尚無可替代,故票據的信用功能雖產生較晚,但一旦產生,由于其能“克服金錢支付的時間障礙”,對經濟生活具有巨大的效用,遂成為票據的核心功能、票據的價值所在,票據這一古老的單據亦借此勃發(fā)出強盛的生命力,至今仍笑傲江湖。
票據信用工具的意義在于其能擴張信用,而票據信用功能的擴大化、社會化只能通過票據的轉讓、流通來實現,且只有通過票據的流通才能延長票據信用鏈條,導致票據信用規(guī)模的成倍擴張,將票據的信用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如票據不轉讓流通,票據所代表的信用僅限于直接當事人之間,票據信用與一般的合同債的信用并無二致,因此,票據流通是票據的信用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的途徑與關鍵所在,鑒于此,維護、助長票據流通,便成為票據立法中的頭等命題,票據立法的價值導向,票據立法的宗旨所在。
那么如何能促進票據流通呢?我妻榮認為:由于轉讓可自由實行,債權是否能轉讓一般不存法律障礙,但從經濟角度觀察,債權是否容易轉讓,保障受讓人轉讓的法律規(guī)定才是決定性因素[11](第23頁)。因此只有從保障票據受讓人的權利入手,票據受讓人的權利得到法律保障,自然就愿意受讓票據,人人樂而受之票據,票據就自然形成流通了。即票據上的債權從法律所允許的轉讓轉化成經濟上的愿意受讓,形成票據上的流通,其關鍵在于對票據受讓人的權利保護,對票據所代表的信用給予法律上的保障,因票據與信用是一種共生關系,票據既為信用工具,同時票據以信用為基礎。票據的信用程度取決于持票人獲得付款的可能性。票據具有流通職能和紙幣媒介商品的流通職能有著相同的依據。紙幣作為一種價值符號,因其不具備一般物品滿足主體具體效用的使用價值,其本身便不具備價值或可以忽略不計,但能被社會普遍接受,是因為紙幣具有國家信用,能夠交換到一切商品和服務。票據作為一種有價證券,其本身也不具備使用價值,但因為其有著特定的商業(yè)信用或銀行性用信用介入,代表著貨幣資金的請求權。人們接受票據,其目的不是票據本身,而是票據所代表的貨幣資金,正如英國學者詹克斯所說的:“由于工業(yè)的逐漸發(fā)展和商業(yè)活動的更大發(fā)展,終于創(chuàng)造了另外一種和最初的形態(tài)完全不同的動產,這種動產的價值并不取決于它的自然性質,而是取決于它的法律性質,如果把一張一百生丁的票據看做是一個自然界的對象,那么它可能值不了什么,如果把它看作是某個有錢人的付款保證,那么它就可能值一百法郎”[12](第16-17頁)。票據所代表的貨幣資金能否償付,最終依賴于票據所代表的信用是否可靠[13](第6頁),依賴于對票據受讓人權利保障的制度性設計。我妻榮認為,保障受讓人地位要注意三個重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在連續(xù)轉讓中是否會介入瑕疵行為,換言之,在連續(xù)轉讓行為中會不會產生無效或被撤銷的情形。假定有瑕疵行為的介入,應力保其他行為效力獨立,不受瑕疵行為影響,方能保障受讓人的地位[11](第23頁)。
我妻榮的論斷已足以說明在一系列涉及債權轉讓的法律行為中,保證每個法律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是保障債權受讓人權利的一個關鍵因素。具體到票據領域,如果票據有因,將任何一個票據基礎關系擴大到整張票據上數個票據行為和數種票據關系領域,任何一個票據基礎關系對票據上的每一個票據行為、對票據關系的每一處環(huán)節(jié)均予以干涉或施加影響的情況下,基于對票據的信任而發(fā)生票據行為,只因一次欺詐無效而要求推翻所有的交易,要重新按合同性質來決定行為的效力,當事人在受讓票據時,就必須慮及前手之間的基礎關系,而后手又不得不要求其前手對票據基礎關系的有效性負舉證責任,如此一來,票據當事人對票據基礎關系及票據行為的效力所負的注意義務就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尤其在票據流通存在數個票據背書的情況下,票據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幾無可能完成,如此,票據受讓人的票據權利實現如履薄冰,票據毫無信用可言。相反,賦予票據無因性,票據行為效力不受其基礎行為的效力影響,票據當事人只承受自己所為的票據行為的法律后果,票據受讓人在受讓票據時,不必對其前手們之間的原因行為進行考察,只對其直接前手的票據行為或對票據外觀可以察知的記載負注意的義務,其票據權利的享有與實現即可保障,票據信用可以預見,自可放心受讓票據,票據自然就形成流通了。
綜上,票據無因性是增強票據信用,保障票據受讓人權利,進而促進票據流通,發(fā)揮票據的信用功能的一個重要的制度性設計,其源于票據自身不斷揚棄其支付工具屬性而增強了信用手段、融資手段的功能要求,而由法律即票據法順應經濟生活的要求所特別賦予的。票據無因性的積極意義體現在,基礎行為無效而結果行為有效的情況下,保護后者產生的法律關系的有效存續(xù),以賦予信守誠實的受讓人,即票據正當持有人以特權地位[14](第37頁)。
在無因性理論被德國立法所吸收之時,德國法學家曾預言,無論哪一個國家法律遲早會采用無因性,但事實證明,無因性并未得到全面承襲,世界上除了德國、瑞士、我國臺灣地區(qū),大部分國家都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不僅如此,物權行為及無因性概念還成為現代民法最具爭議問題,自其創(chuàng)立以來,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是法學家偏好抽象思維的主觀臆想的產物,還是利于交易安全的天才發(fā)現,其質疑與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無因性卻在票據領域得到全面的貫徹,為世界各國的票據立法、學說及實務所公認,已成為票據領域的一項公理性原則[15](第56頁)。究其原因,除了如前所述,是順應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之外,尚有以下二個因素決定了無因性制度移植于票據領域的合理性。
首先,物權行為無因性從本質上而言只是交付行為與其原因的關系的一種處理模式,作為一種法技術處理方式,無因性自可超越于涉及標的物轉移的債的法律關系而拓展運用。世界上無無因之果,原因行為的效力影響結果行為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哲學中因果關系論的體現,物權行為無因性并非物權行為在交易活動中的本來之義,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當事人交付標的物的物權行為往往是對其原因行為——債權契約所確定的債務進行履行的行為,交付行為是作為其原因行為的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交付效果不可能與債權契約割裂開來。不符合債權契約的規(guī)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故物權行為在經濟活動中是無法脫離其原因行為的,之所以規(guī)定物權行為內容上的獨立性也好,還是物權行為在法律效力上的無因性也好,都是法律基于維護交易動態(tài)安全的需要,而人為截斷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實質性聯系,以達到在法律效力上物權變動脫離買賣等債權契約而存在的目的,借以斬斷合法權利人的追索之鏈,強制使目前的交易狀態(tài)處于一種“合法狀態(tài)”,從而切斷交易中的風險之源而作的價值選擇。簡言之,物權行為獨立性(無因性)之有無問題,完全不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客觀上是否存在),而是一個法律價值判斷問題(法律上是否有必要存在)。故物權行為無因性原則只不過是一種交付行為與其原因的關系的一種模式,一種法技術處理方式,作為一種法技術處理方式,因交付行為涉及與財產權相關的多項制度,故無因性原則因交付行為的廣泛性,其適用范圍可遠遠超越物權法領域,擴展至債權法領域的債權讓與、債務承擔、商法中有價證券行為,知識產權領域的知識產權行為等。在德國私法中,無因原則得到廣泛的適用,除物權領域外,還應用于債權行為以及代理權授予等其他法律領域中[5](第2頁)。
其次,票據行為自身的性質天然吻合了無因性法技術處理模式本質要求,是移植無因性的最佳土壤。與物權行為不同,物權交付行為在經濟活動中作為其原因的履行行為,在交付的行為內容上即可知悉其為交付的具體經濟原因——原因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在內容上是無法脫離其特定的原因行為的,即物權行為與其賴以成立的債權行為在內容上是無法隔離的[16](第352頁)。而票據行為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為金錢貨幣的給付關系,票據權利、義務標的物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票據作為貨幣債券僅以單純的付款(給付票據金額)為其目的、內容,并為其唯一目的、內容,即票據上記載的僅為支付一定金額的委托或約定為意思表示的內容,在票據上是無法反映付款的原因的,其從事原因行為的目的,只能產生于票據之外的其他法律行為,須借助其基礎關系的其他法律行為加以知悉確定。票據關系標的物——貨幣的高度抽象性,使票據行為的內容與票據行為的原因行為——紛繁復雜的民事法律行為天然地隔離起來,是謂“票據行為僅為票據目的而獨立存在,不沾染原因關系的色彩”[17](第32頁),票據行為這種無色性、目的中立性(抑或內在無因性)極巧妙地解決了票據行為的有效要件如何,完全取決于票據法的規(guī)定,即票據行為構成要件何以只為滿足票據法強行性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既然票據行為的構成要件只以票據法規(guī)定的形式要件為限,那么票據行為的原因行為在效力上抽離票據行為,即票據行為與其原因行為在效力上隔離、獨立(票據外在無因性),是承認票據行為內在無因性自然而然得出的邏輯結論,換言之,票據行為的外在無因性不僅僅是立法政策的考慮,也是票據行為本質特性邏輯自足的結果,票據行為天然的抽象性(內在無因性)對移植無因性的立法技術而言,可謂得天獨厚。如此一來,票據行為自身具備的抽象性特質不僅為構建票據行為的外在無因性——這一票據無因性制度的終極目的提供了邏輯上的正當性,且雙方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通說認為:票據(票據行為)的法律性質除票據(票據行為)的無因性外,尚包含票據(票據行為)的設權性、文義性、要式性。在票據的諸多特性中,無因性可謂是票據的基礎特性,是票據的性格所在,票據的其他法律性質無不依存于票據無因性。
首先,票據的無因性在技術上必須借助票據的設權性來完成,如果沒有票據的設權性,法律確定票據的無因性就缺乏一種技術手段,既然票據關系是無因的,票據關系發(fā)生的合法根據,不依賴于其原因法律行為,那么必須有一個獨立的有別其原因行為的法律行為作為發(fā)生票據關系、票據權利的法律事實,票據法律關系、票據權利始由票據行為所發(fā)生,票據法律關系所賴以產生的法律事實只能是票據行為,在票據行為完成以前,不可能產生任何一個票據法律關系、票據權利,否則,與票據的無因性不符。設權性與無因性對于票據而言,宛如一個硬幣的兩面。
票據行為既然是無因法律行為、設權法律行為,票據作成以前不產生票據權利,票據自然是票據所表彰的金錢債權與票據這個物的直接結合,這使得抽象的、對人的、不能為人所感知的金錢債權借助于票據這個有體物,具有了一種對世性,故票據權利的產生、變動應如一般物權的產生、變動一樣,是清晰透明和公開的,這種變動的公開性通過票據行為的公示來完成,票據權利的產生、變動通過票據簽發(fā)、背書行為公示在票據這個物上,票據上表示的權利也即是其公示的權利,二者系一體的、合一的,故票據上的權利義務內容只能依票據的記載而定,確定票據文義性,既是票據行為公示性的表現,也是為保障信賴這種公示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賦予票據行為公信力的必然結果。因此,票據文義性是無因性、設權性的要求,是票據無因性的必要的技術支撐。
而票據既然是設權證券、文義證券,票據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確定的唯一標準只能是票據上的文字記載,就必然要對票據文字記載的形式和內容有個程式規(guī)定,對票據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給予必要的限制,若允許票據當事人自由發(fā)揮其想象力,隨意設計票據格式,極盡主觀發(fā)揮之能事,票據形式各具個性,則各類票據的格式必將千差萬別,良莠不分,會導致票據的文義難以確定,票據無因性、設權性必將失去必要的技術支持,也不能發(fā)揮其公示效力,其結果會危及票據流轉中的動態(tài)安全,從而破壞票據的高度流通性。為維護設權的明確和統(tǒng)一,避免票據文義的混亂或欠缺,確保票據的設權性、無因性,以利票據流通,票據法對票據的作成格式和記載事項均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票據要式性是為回應票據文義性要求,而對票據行為所作的統(tǒng)一范式規(guī)定。
票據無因性、設權性、文義性、要式性一脈相承,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不可分割的邏輯聯系。
票據法作為一部為實現票據的經濟功能而總結或專門創(chuàng)設的技術性規(guī)則[18](第11頁),其立法應以實現票據的經濟功能為其基本價值取向,這是毋容置疑的。信用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的重要意義,凸現了票據信用功能的經濟價值,而票據信用功能實現的途徑為票據流通且只能通過票據流通才能發(fā)揮到極致,決定了票據立法的基本宗旨在于維護促進票據之流通,無因性作為票據法實現其基本宗旨的最有力的手段,使得票據無因性成為現代票據法的靈魂,成為檢驗一個國家票據法律制度價值的基本標準。正是在這一點上,在為我國票據法現狀遺憾的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在國內其他商事立法諸如公司法已完成修訂走上完善之路的背景下,我國的票據立法定能與時俱進,吸納票據無因性這一票據法公理性原則,這一天并不遙遠。
[1] [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 孫憲忠:《中國物權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1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 徐滌宇:《無因性原則之考古》,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3期。
[5] 陳自強:《無因債權契約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 王小能:《中國票據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謝懷栻:《票據法概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8] 曾康霖:《信用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
[9] 李曉安:《信用規(guī)制論》,北京: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10] 《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11] [日]我妻榮:《債權在近代法中的優(yōu)越地位》,王書江、張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版。
[12] [英]詹克斯:《英國法》,載[俄]弗萊西茨:《為壟斷資本服務的資產階級民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版。
[13] 呂來明:《票據法基本制度評判》,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4] 趙新華:《票據法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版。
[15] 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6] 田士永:《物權行為理論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7] 姜建初:《票據法原理與票據法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責任編輯 車 英)
New Views on Non-causative Nature of Bill
Chen Fang
(Wuahn University Law School,Wuahn 430072,Hubei,China)
The function of credit that allocates resource under commodity economy condition protrudes economic value of credit function of bill.The approach is bill circulating by which bill fulfills its credit function and only by which does bill fulfill its credit function to the maximum.So basic tenet of bill legislation is upholding and stimulating bill circulating.As a kind of co remeasure by which bill law carry out its basic tenet,not only does Non-causative Nature establish other unique legal natures of bill,but also it makes Non-causative Nature of Bill rational principle of modern bill law.
credit function;bill circulating;non-causative nature of bill
DF9
A
1672-7320(2010)04-0529-06
陳 芳,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生,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72。
上海市教委文科重點科研項目(07ZS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