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今天,為什么要這樣表達——寫在《中國遠程教育》更名改版10周年之際

2010-02-17 01:44:28徐皓
中國遠程教育 2010年4期
關鍵詞:學術研究教育

□徐皓

今天,為什么要這樣表達
——寫在《中國遠程教育》更名改版10周年之際

□徐皓

本文回憶中國遠程教育領域內一本有影響的雜志更名改版后的十年發(fā)展歷程,既有從讀者熱切的心情中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和企盼,也有從作者不解的情結上流露出來的依戀和追求,更有從學者如實的胸懷里展示出來的期望和寄托,力求完整地表達一個遠程教育研究和實踐者多年來矢志不渝的行動探求和心路歷程。

讀者;作者;學者;企盼;寄托

我與《中國遠程教育》有著真正的不解之緣。首先,作為《中國遠程教育》的讀者,長期鐘愛它,是因為有著太多的企盼;其次,作為《中國遠程教育》的作者,一直跟隨它,是因為心存不舍的情結;最后,作為《中國遠程教育》的學者,緊緊依靠它,還因為這是我們遠程教育研究者的精神家園。鑒于此,我想就以讀者、作者和學者的三重身份,傾吐以下心聲。

對于《中國遠程教育》,我有著怎樣的讀者企盼

《中國遠程教育》創(chuàng)辦于1981年,其前身先后是《電大教育》 (1981-1985)、《中國電大教育》(1986-1999)。從2000年第1期改為現(xiàn)名出版發(fā)行至今已是第10個年頭了。那么,10年前《中國遠程教育》的問世究竟意味著什么,我想,首先就是以電大教育為主體之一的中國遠程教育的定位更加準確、視域更加開闊,開始真正走向學術了。何以證明?請看,從原有的“遠程論壇”變?yōu)椤皩W術論壇”,這意味著從辦學轉向研究,體現(xiàn)了學術意識的復蘇;從過去的“教學研究”轉為“開放學習”,這昭示著從教學轉向學習,展示了研究重點的轉換;更由“開放教育實踐”過渡到“實踐探索”,這表明從運作轉向探索,意味著理念內涵的豐富;篇幅不大的“遠教廣角”和“國際資訊”不時地吹來縷縷新鮮的域外之風;每期開卷即有的“主編卷首”,圍繞本期內容,或前呼后應,或畫龍點睛,一直在引領著遠程教育乃至開放教育的潮流。

同時,“本刊特稿”的不斷拓展更加孕育著遠程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始于2004年第1期的“學術圓桌”至今已辦了第21次,無論是涉及西部開發(fā)、“三農”服務以及終身教育的宏觀政策,還是事關教育服務業(yè),遠程教育的本土進程以及質量保證的中觀規(guī)制,加上教學模式、網上教學、課件開發(fā)等微觀模式,無不承載著平等的理性對話和熱烈的良性互動;再看“中國遠程教育專家論壇”,從遠程教育的質量保證的教育熱點,到開放教育“寬進嚴出”的辦學視點,再到遠程教學的課程設計等探索難點,國內外、境內外的學者們無不展示著學術的制高點??傊招略庐惖臋谀?,聚集了一批遠程教育的從業(yè)者,又召喚來一批遠程教育的同盟者,這便是一本雜志自身的魅力所在。

時光不停地逝去,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于是我們還有這樣的一些熱切企盼,這就是:

1.“學術圓桌”等學術研討活動在現(xiàn)行開張的基礎上,還要緊跟形勢,聚焦熱點,常辦常新,比如電大在終身教育的大潮中究竟該有著怎樣的作為?

2.“學術論壇”在充分表達的前提下,還要善于引導不同的學術爭論,比如遠程教育的質量觀及質量標準到底是什么?

3.“開放學習”在注重教學改革的同時,還要聚焦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行為,比如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究竟如何有機互補?

4.“實踐探索”在堅持辦學研究的范疇中,更要突出政策性和策略性的研究,比如要進行對電大自身發(fā)展尤為重要的院校研究等等。

總而言之,一要充實教育性,這是編者和讀者共同的話題,更是天然親近的紐帶;二要提升學術性,讓共同反映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基本規(guī)律以及教育基本特色的,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心理、教育技術、教育管理、教育倫理、教育經濟以及教育比較這些學科門類都在內的“大教育”對遠程教育倍加包容和呵護;三要推進國際化。因為遠程,所以會跨境。要讓國外、境外的遠程教育乃至開放教育的同行們有著共同的關注與更多的溝通。

對于《中國遠程教育》,我又有著怎樣的作者情結

作為《中國遠程教育》的前身《中國電大教育》的一名老作者,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的早期學術論文《電視教材的基本特質及其設計意識簡論》,長達1萬2千字,是嚴冰先生引薦將其在雜志上分成兩期連載,開了先河。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還有,我在1999年又被《中國電大教育》選在“中國遠程教育學者”專欄中第6期中予以介紹,標題是:《中國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并且從1999年的第1期開始至今,我一直連任著雜志的編委會或專家委員會的成員,至今已10多個年頭。應該說,是《中國電大教育》雜志讓我在遠程教育這個領域中嶄露頭角,從而使諸多同行由此而認識了我??梢哉f,是昔日的《中國電大教育》為我在遠程教育學術天地里翱翔撐開了翅膀。

打那以后,直到今日,我一直是《中國遠程教育》忠實的作者。這不僅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重要的是這本雜志又為我搭建了實踐探索與學術研究的新平臺。這里我想用三個事例來說明。

第一,我為什么要奏響“三部曲”。那是在教育部批準的“中央電大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簡稱“試點項目”)中,作為“試點項目”的執(zhí)行者和研究者,我針對“試點項目”的本體運作和中期評估的開展,先后圍繞“試點”、“評估”和“質量”,用了解釋學中常用的兩個字——“理解”,嘗試著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思辨,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寫了3篇文章,4萬余字,從而構成了“試點項目”的首部三部曲,即“理解三部曲”——《理解試點》 (2002.10)、 《理解評估》 (2003.9)以及《理解質量》 (2003.11)。我闡述了對現(xiàn)狀的反思、對觀念的更新、對癥結的剖析,以及對整改的獻策,從而具有一定的影響價值。這三篇文章除一篇編輯技術上的原因外,另外兩篇先后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 (G5) 全文轉載。在“試點項目”的后期,尤其是總結性評估全面結束之后,作為“試點項目”評估的參與者和研究者,我又先后撰寫了《開放教育如何成為力量》 (2007.7)、《人才培養(yǎng)如何持續(xù)創(chuàng)新》 (2007.12) 和《質量評價如何多元有效》 (2009.7)三篇論文,歷時兩年整,號稱“試點項目”的“如何三部曲”,共 5萬余字,又全都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 (G5) 全文轉載了。其實,當時就是想從更高的層面上、更廣的范圍里討論“試點項目”運作的深層意義以及總結性評估中不可避免留下的種種缺憾。這就是我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寫了兩個近10萬字“三部曲”的緣由。有個同行很細心,說這兩個“三部曲”都有副標題,而副標題中都有“思考”的字樣,我說:不錯。大師歌德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無不是已被人們思考過。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重新思考而已”。我想這倒也符合當下學術自由的精神吧!

第二,我為什么要聚焦“巨型大學”。說到巨型大學,作為從事遠程教育的同行們都知道,這是英國開放大學前副校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教育事務助理總干事、英聯(lián)邦學習共同體總裁約翰·丹尼爾先生在其著作和演講中多次提及的。真正引起我注意的則是2003年在中國上海召開的首屆“世界開放大學校長會議”上。那次會議原名為“世界巨型大學峰會”,后來為避免產生誤會和歧義而改了名。那么“巨型大學”究竟從何而來?它與我們的開放大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對此,我懷著好奇之心對此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原來這是從高等教育著名學者、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克拉克·克爾1963年在其《大學的功用》一書中所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學”那里轉化而來的。而丹尼爾先生則根據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將其賦予了新的內涵,即“利用遠程教育手段從事高等教育、在校生超過十萬人以上的大學”。于是我立即寫了《巨型大學的學術內涵及其歷史使命的解讀》一文并發(fā)表出來,當時的本意無非是,遠程教育領域中真正的巨型大學并不只在其大,還要在其強,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現(xiàn)有二百多萬學生,可謂“超巨型大學”。于是就從“巨型大學”的一般概念,聯(lián)想到了其深刻內涵,并對其應有的使命進行了闡釋。無巧不成書,2005年9月在第二屆世界開放大學校長會議上,我恰遇雜志主編嚴冰先生。于是,我們開始了關于巨型大學漫長的學術對話,最后形成了《巨型大學的歷史使命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在這長達1萬6千余字的文章中,我們感悟歷史、直面現(xiàn)實、放眼未來,從巨型大學的由來、定義和內涵,一直談到了有關巨型大學的運行機制、質量標準、配套政策、當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等等,從而首次對“巨型大學”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說。據說,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雙效期刊”的《教育研究》中,主編高寶立先生作為作者之一撰寫的《我國教育科研成果現(xiàn)狀及其影響力分析 》一文中將該文列為2006-2007年CSSCI教育學來源期刊論文被本類引用排行的第九位,看來這真的是有點影響了。

第三,我的“理論”一文為什么至今仍在“徘徊”?這得從2005年說起。中央電大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孫綠怡教授告訴我,想寫一本介紹現(xiàn)代遠程教育基本理論的書,想約中央電大任為民教授和我分頭各寫一篇“序”和“跋”。其實組織寫這本書是需要勇氣和能力的,更不要說是跋了。我想來想去,遠程教育的基本理論除了其獨有的個性之外,其共性還是離不開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的,這其中就有一個追隨與超越的發(fā)展過程。于是我由“學習理論從紛爭到混合、教學理論從對立到滲透、課程理論從開發(fā)到理解”入手,洋洋灑灑五千余字,完成了現(xiàn)代遠程教育理論架構中的碎思,交了差。這篇文章后來也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 (G5)全文轉載了。事情還沒完,在2006年的一次《中國遠程教育》雜志舉辦的“學術圓桌”上,針對“現(xiàn)狀與展望:中國遠程教育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設”這個主題,有不少遠程教育界知名的專家和學者與會,輪流表達觀點。我想,要探討中國遠程教育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首先要面對并能求解這樣四大難題:第一,中國遠程教育到底是一個學科還是一個領域?第二,中國遠程教育學科的體系到底是理論體系還是經驗體系?第三,中國遠程教育基本理論的建構究竟是靠依附還是靠借鑒?第四,遠程教育的研究究竟是走向簡單還是要走向復雜?為了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我自問自答,并在規(guī)定時間表達完畢,頓時博得了會議主持人、北京師范大學陳麗教授的帶頭掌聲。接著我又針對嚴冰先生提出的“為什么要重視開展遠程教育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設?”、“現(xiàn)在我國遠程教育研究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我們下一步建設的重點問題是什么?”、“我們應當怎樣進行遠程教育的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以及“我們目前在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上還存在什么問題?”等5個問題作了提綱挈領的直接回答。打那之后,我一直在準備寫篇長文,專門討論遠程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以便把我的研究心得和實踐體會和盤托出。目前素材有了,但我一直忙于本職工作和應對臨時事務,心實在靜不下來,文章無法寫下去。但這篇文章的題目已擬好,就是《遠程教育理論: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徘徊》。素材也已收集完備,只等著有整塊時間就可以動手了。

第四,我為什么還要在《中國遠程教育》上寫專欄?這首先得感謝《中國遠程教育》社長尹偉中先生和《中國遠程教育》 (資訊版)的執(zhí)行主編夏巍峰先生。從2005年7月開始,這樣一寫就是快5年了。不管是積少成多好,還是厚積薄發(fā)好,看來最根本的有兩條,一是堅持不懈,寫身邊的事;二是要有思想,別人愿意與你共鳴。2005年下半年我開始提筆寫,起初比較隨意,只是有感而發(fā)。如《從“羅賓斯法則”到“人人享有優(yōu)質教育”》、《約翰·丹尼爾為什么要談“質量文化”》、《從香港公開大學招收全日制學生談起》等,可是說是小試牛刀吧,但一寫就收不住了,于是我就開始圍繞遠程教育開展中的難點、熱點和焦點進行跟蹤式的系列評論了。

比如在教育部批準的“中央電大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中期評估之后,作為評估課題組和專家組的成員,也是“試點項目”本身的實踐者和研究者,我身歷其境,有感而發(fā),在一年中,連續(xù)寫了“試點項目”的中期評估雜感12篇,陸續(xù)發(fā)表,側重于反思經驗和破解難題。由于針對了試點的運作和評估的關鍵,不少同仁還責怪我,為什么不早點發(fā)表,不然我們迎評的壓力就會小些。

在此之后,2007年我又寫了個“開放教育的企盼與主張”的系列,當然現(xiàn)在還沒寫完。這既是針對開放教育試點結束轉為常態(tài)之后,電大如何發(fā)展而有感而發(fā);也是我曾在2006年下半年應上海電大張德明校長的要求,在學校全體員工大會上所作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專題報告——《開放教育:我的回顧、理解和主張》之后,需要寫出長文的一種變通吧。其中包括了《要記住你們是開放大學》、《開放性只能由我們自己來定義》、《重新發(fā)現(xiàn)教師的意義》、《另行定義“受過教育的人”》、《把學校還給社會》、《質量之“觀”應該先行》、《“無用的”才是有用的》等等,目的就是想正本清源、放飛理想。2008年我還撰寫了《遠程開放教育教學術語另讀》系列12篇文章,對遠程教育領域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現(xiàn)象進行了另類思索,擬切中時弊,比如,《教材其實應是學材》、《教學計劃通常不是學習計劃》、《課程就是過程》、《師生本是共同體》、《課堂的回歸和重構》、《學分應是自主學習有效的標識》、《學期只是有課程的時間》、《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適應》、《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學》、《作業(yè)更是教與學互動的催化劑》、《彼學位非此學位》等等。以上這些專欄文章一出來便先后被《中央電大時訊》這家網絡報紙全部連載,并得到了同行們的首肯。有幾位朋友式的省級電大領導,見到我就開玩笑地問:“你還在寫,有完沒完呀?”我想,對于《中國遠程教育》長期的厚愛,作為一名作者也就必然有著無法割舍的情結。于是,我堅守著這樣一種信念,工作就是天大的事。于是,要將“工作”當作“事業(yè)”來做,再把“事業(yè)”當作“學問”去做,工作才能做得好。同時,我還堅持著這樣一種情懷,人是需要感恩的。于是,由“感恩”到“感動”,由“感動”再到“感悟”,人的情操才能高尚。當然我保持著這樣一種堅定,學術是需要追求的。于是,從“消除無奈”到“秉持信念”,從“秉持信念”再到“寄托理想”,研究水準才能不斷提升。

對《中國遠程教育》,我更有著怎樣的學者寄托

作為一名在廣播電視大學工作了近28年、從事遠程教育領域研究20多年的學者,回眸歷程,我對《中國遠程教育》也就有了以下的寄托。

首先,要盡力提供表達的空間,因為學者渴望扶持。作為學者總是需要進行學術表達的。因為表達不僅是快樂,更是一種責任。鑒于“學術需張揚,做人宜低調”的信念,我習慣于書面表達。這是因為,書面表達能夠比較準確、全面地描繪自己的思考。一行行、一頁頁、一篇篇的文字可以將活躍的思緒凝固成物化的東西保存下來。而且還因為,書面表達可以不必像口頭表達那樣太介意當時聽者的感受,任思緒流淌而一吐為快。當然更因為由于工作職務的關系,我在平時的口頭表達太多。有時真的需要沉靜下來,將一些工作體會、學術心得和未來思考梳理一下并保存下來。雖然辛苦,但看到思想和文字融合后成為文章被發(fā)表了,被轉載了,被上網了,心中一種成功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然而,寫作畢竟只是寫作,對于我來說更是為了向大家展示學術上的真我。讓大家知曉,作為真實的我,如何在現(xiàn)實探索中,將“實踐”上升為“研究”而鍥而不舍,同時又如何在學術研究中將“問題”轉變?yōu)椤俺晒倍簧锌照?,我就真正滿足了。于是我還想到了,要一如既往地提攜年輕人。這里,第一,是如何為他們提供表達的舞臺,因為他們才是遠程教育事業(yè)的希望;第二,是如何堅定不移地引導教育教學者,重要的是如何給他們以能夠實現(xiàn)的希冀,因為他們才是遠程教育實踐運作的主體;第三,是如何始終不渝地打造研究團隊,重要的是給他們以后援,因為只有梯隊,才能形成學術界。當下“少界”或“無界”比比皆是,導致了沒有橫向的對話,沒有縱向的引領,學術研究也就無法深入。

其次,要積極鼓勵理解和交流,因為學者渴望對話。法國哲學家孔特·斯蓬維爾曾經說過:“也許一切都已經有人說過了,只是還需要理解”。這里的“理解”雖然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用語,但更是一個解釋學中的哲學用語。對教育問題作一番哲學思考,歷來就是提升教育學術性的一個重要渠道。我認為“理解”的內涵,就是把原來“零亂”的東西“理”順了,就是把“糾纏”的東西“解”開來,而這一切都源于思考。因此思考既是理解的前提,也是學者的本能。在此我首先要說明,“反思是思想和行動的對話,它使人有責任感”,然而我還要強調,“反思總是基于觀察和想象的”。遠程教育要提升、開放教育要探索、傳統(tǒng)教育要改革,不觀察現(xiàn)狀,不想象未來,不僅沒有思考,也就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因此,觀察是反思的基礎,想象更是學者的天職。

其實,理解也好,反思也罷,實際上就是一種理論思維。偉大導師恩格斯這樣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崩碚撍季S具有很強的個體屬性,作為一種獨特的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方法,即以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的矛盾運動,進而深刻地反映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內在本質和邏輯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論思維不僅僅是學理表述、經驗提升,更是一種探究、批判、超越和創(chuàng)新。這一切也就需要對話,渴望對話。為此,我們需要創(chuàng)生學派。所謂學派其實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它往往對內表現(xiàn)為一個向心的、合作的學者團體,而對外則常常表現(xiàn)為一個排他的、競爭的專家群體。只有學派的存在,才會有學術爭鳴,也才有學術標桿,理論的成熟和學術的進步都是在這中間實現(xiàn)的。其次,我們還要追求品性。所謂品性就是天然和直率。于是,它需要在直面問題的同時,反思傳統(tǒng)。也就是說不因為“存在”就是“合理”的,也不因為“習慣”就是“自然”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才能研究真問題、真的研究問題。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團隊中的結集,形成探索上的梯隊,于是就有了學術的“界”。為此,建議《中國遠程教育》雜志在“學術論壇”的基礎上再筑“學術平臺”,當然這不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而是為了促進“交流思想”,這樣就能在互動中產生“動差”,學術思想的火花便會由此而生。同時渴望《中國遠程教育》雜志在“學術圓桌”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理論沙龍”,當然這也不是為了“學術消化”,而是為了“學術對話”,這樣就能在對峙中產生“勢差”,研究水準便會因此而提升。

最后,還要幫助學者進補和充電,因為學者渴望成長。學者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更是有若干階段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杜絕撰寫以爬梳文獻資料為主的“電子數(shù)據庫體”式論文,這是《中山大學學報》主編吳承學教授的呼吁。杜絕之后導向什么,我認為這很重要。比如應該倡導對史的研究,鼓勵對現(xiàn)實的探索。因為學術研究通常并不在于信息的獲取而應在于思想上的深度加工。網絡時代,由于信息和資料的獲得過于容易,于是走“捷徑”就往往盛行。因而往往少了研討后的真知灼見,少了反思后的創(chuàng)新思路,少了體驗后的真實感受,也就更少了深入理解后的敬畏和珍惜。教育家呂型偉先生這樣說過,“史是理論研究的基礎,每一位研究者的思維和認識都無法超越歷史的局限。”我還認為倡導遠程教育史的研究正是為了更好地回歸教育的本原,或者說正是為了追尋教育的“原生態(tài)”而作的不懈努力。比如說,對于“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還是培養(yǎng)人”這一命題,通過對教育史的研究,就可以認識到,教育實際上是教化,教育是培育人性、完善人格的。“人”作為“接班人”、“勞動者”、“建設者”等諸特定概念之上位,既體現(xiàn)了教育質的規(guī)定性和抽象性,也反映了教育本身的普適性和永恒性。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才”只不過是在特定條件下,人群中在學識專長或專業(yè)技能等某些方面較為突出的代表性人物罷了。因此教育的起始和歸宿都歸結到“人”之上,也就能更好地聚焦于我們的學習者,服務于我們的學習者。為什么?因為從“人”的角度來看,學習者已不僅是過去的教育對象、認知群體,而是一個個自由的生命主體。于是,學習者首先是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就是說他們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不完全依賴于辦學者的包辦和教學者的安排,我們必須與他們尋求共同的語言才能相互合作。其次,學習者又是一個完整的人,就是說他們在生活世界中并非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人,其文化基礎、教育背景、能力高低、偏愛喜好各不一樣是天然的;第三,學習者更是一個發(fā)展的人,他們接受教育、參加學習正說明他們是具有發(fā)展的愿望和發(fā)展的潛能的,我們應當支持和幫助他們,當然,作為發(fā)展的人,也意味著他們在某些方面還不夠成熟,還在成長,需要在教育的各個方面靜心等待和喚起覺醒,因為教育本身就是慢的藝術,真的科學。

其次,我們還要突圍邏輯和實證化的巢穴。這是西北師大劉旭東教授的呼吁。為什么?因為當下的一些學術研究是為研究而研究,超脫現(xiàn)實,過于玄乎,不分析、不解剖、更不解決現(xiàn)實問題,令人焦慮。為此,我呼吁回歸教育的學術傳統(tǒng)。什么是教育的學術傳統(tǒng)?一,就是強調生活性,因為教育研究并不是高高在上、附庸風雅、對生活指手劃腳的活動;二,就是強調完整性,教育作為大領域、大范疇應當與人生、社會、未來一并作整體的考慮而非孤立地就事論事??磥磉€是著名教育研究學者劉獻君先生說得極是,“在當前定量研究定于一尊的境況下,強調文學的方法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更是強調,“以文學的方式對話世界”,因為“人們需要面對面、活生生的文學方式的溝通”。當下教育研究注家蜂起,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一套較為牢固的研究“范式”,所謂一些思辨性、綜述性、比較性乃至實證性研究的套路,這里我很欣賞社會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的一些觀點,“思想能力是一切學術的基礎”、“要學會思想”、“我愿意為思想辯護”等等。因此,我提議,第一,要立足于“兩個前沿”——理論前沿和實踐前沿,理論前沿指的是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的規(guī)律、特點和日益創(chuàng)新的學術體系,實踐前沿則是當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很可能代表著方向或某種趨勢。由于重大的理論問題大凡都是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于是我們要十分注重其重合性,同類性乃至互為折射性。第二,要立足于“兩個意識”——草根意識和行動意識。目前教育家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在大框架、大背景下俯瞰世界的教育態(tài)勢,然而卻忽略了覆蓋于邊緣處的教育本原和隱匿于細微處的教育細節(jié),倒是那些扎根于教育一線,面對于教育真問題的“草根”研究者們往往更能夠直抵教育的頑癥甚至本質。實踐已經證明,有根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研究。同時,降低我們平時研究的高位理念和日常的低位實踐之間的落差,只有依靠我們的行動性研究。因為行動性研究正是教育理論直面當今教育現(xiàn)實的中介,這就是扎根實踐、真實體驗。第三,要創(chuàng)新“兩個成果”——新的概念和范疇。這是因為,沒有概念和范疇的體系,也就沒有理論體系;而沒有理論體系,科學則是不完整的。比如丁興富先生關于“遠程學習圈”的洋蔥頭結構模型,孫綠怡、丁新先生關于“開放性和教學現(xiàn)代化”的兩大命題,張偉遠先生關于“網上學習方法與策略”以及陳麗女士關于“教學交互模型和層次塔”等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便是如此。因為科學成熟的標志,總表現(xiàn)為將已經取得的理性知識成果——概念、范疇、定律和原理系統(tǒng)化,從而構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再次,我們更要積極地開展實踐問題和政策制定為取向的學理性研究。這不僅是因為實踐問題和政策制定是遠程教育研究的弱項,亟須加強,更重要的是實踐和政策的研究更加涉及本質論、價值觀和方法論,這些個論其實比別的什么都重要。其中本質論反映的是事物的本真所在,西方傳統(tǒng)重定論,東方文化講感悟,我們今天講究的應是定論與感悟的有機結合。而價值論則是關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影響,追求的是主客體關系中客體對主體的意義。這些大家都明了,不多說了。至于方法論,則是尋求對事物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態(tài)度,反映了一種哲學視角,或者說是對方法的研究,它更注重研究的表述、分析問題的方式,尤其是研究路徑的選擇。比如,把握遠程教育的發(fā)展前沿,這是前沿通常講的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因而事關其價值創(chuàng)新和本質突顯。像“遠程教育是什么”與“什么是遠程教育”就有區(qū)別,前者是定義角度,后者則是本質角度;再像“開放式遠程教育”與“開放教育”就有聯(lián)系,前者的主體是遠程教育,后者則是開放教育,它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由理念變?yōu)樾螒B(tài),等等。再比如,“電大系統(tǒng)研究”與“院校研究”的相關性、“電大的定位”與“未來戰(zhàn)略發(fā)展”的一致性、“國家立法”與“大學章程”的共生性、“項目評估”與“質量評審”的互補性等等,這些都涉及到遠程開放教育宏觀層面公共政策的研定,這不但體現(xiàn)了服務于政府決策的主人翁意識和學者責任感,而且還從決策者往往不太熟悉的角度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乃至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一種學理高度。當然,微觀層面的諸如教學法、互動類型、測評方式等,還有待于學理深度的探研才是。

另外,還要善于尋求教學意義的真諦。為什么?就教學本身而言,它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崇高的過程.我們對其研究,就是為了在其中尋求真理;我們對其評價,也是為了在個中尋求價值。比如“教學意識”與“課程意識”,再比如“教學模式”與“教學藝術”,以及“應然質量”與“實然質量”等等需要進行思辨,也都需要實證。比如,教學意識側重于操作層面,課程意識決定了價值高低,我們如何均衡;再比如,教學模式的固化是為了加快認同和大力推進我們的教改主張,然而模式畢竟是抽象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活化才有生命力。那么,靠什么活化?唯有教學藝術;還有質量,我們過去研究得比較多的是應然質量,就是遠程教育的質量應該如何如何,這只是展示了我們的理想追求和標準所在。但是現(xiàn)實中遠程教育的質量究竟應該如何,即實然質量,我們卻研究得并不多,這樣已有的應然質量必然只會束之高閣,可望不可及。

終于到了要擱筆的時候了。記得有一位學者曾經這樣說道:“這個世界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后,尋思現(xiàn)實和歷史中那些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著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愿我們的每一位讀者、每一位作者乃至每一位學者都能在《中國遠程教育》這個學術之窗、精神家園里做一個這樣行動著的思想者,同時也由衷地祝愿《中國遠程教育》這本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的“雙效期刊”越辦越好!

[1]馮琳,張愛文.努力承擔學術期刊的使命——《中國遠程教育》百期報告會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08,(5):5-9.

[2]嚴冰.貼近實踐關注進程 深化研究 服務發(fā)展——寫在《中國遠程教育》百期之際[J].中國遠程教育,2008,(5):18-21.

G115

B

1009—458x(2010)04—0028—06

2010-03-05

徐皓,研究員,上海電視大學副校長(200433)。

責任編輯 池 塘

猜你喜歡
學術研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喜德县| 扎鲁特旗| 剑河县| 永定县| 安远县| 苍南县| 邯郸市| 铜鼓县| 囊谦县| 濮阳县| 会宁县| 永泰县| 韶山市| 苗栗县| 阿拉善左旗| 黄陵县| 麻江县| 邛崃市| 长顺县| 商洛市| 阿瓦提县| 玉田县| 临泽县| 兴山县| 休宁县| 宝鸡市| 新密市| 巢湖市| 千阳县| 广饶县| 晋宁县| 五台县| 延津县| 罗甸县| 庄河市| 苍山县| 彭州市| 永仁县| 余庆县| 砚山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