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西來意》:《西廂記》哲思批評的終結(jié)*
張小芳
刊刻于康熙十九年 (1680)的《西廂記》評點本《西來意》,通過嚴格的文本求證,以“色空”觀念統(tǒng)貫全篇,將《西廂記》由寫實主義的風情劇有意誤讀成喻示佛教教義的象征主義之作。其解讀思路既是對晚明以來 “悟夢”說的完善和終結(jié),也是在金批《西廂》出現(xiàn)后力反其說的結(jié)果。無論是作為《西廂記》哲思批評史上的獨特景觀,還是作為金批《西廂》的再批評之作,《西來意》都有其典型性及不容忽視的理論價值。
《西來意》;哲思批評;色空
Abstract:Inscribed in 1680,the TrueM eaning of Buddhismis one of the criticisms onthe Rom ance of W est Cham ber.By a rigorous double-check on the text,it embraces a concept of“form and aspect is visionary”and deliberatelymisunderstandsthe Romance ofW est Chamberfrom a realistic play to a symbolic work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It is a perfection and end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l(fā)ife is but a dream”in the lateMing dynasty,and refutes Jin Shengtan’s argument.The TrueM eaning of Buddhismis a typical cas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the Rom ance ofW est Chamberfrom the philosophy angle.Its theoretical valu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Key words:The TrueM eaning of Buddhism;philosophy criticism;form and aspect is visionary
在《西廂記》批評史上,由風情而起空無之思的哲思解讀模式,貫穿于明清兩代,而以刊刻于康熙十九年 (1680)的《西來意》臻于極致。其撰者潘廷章 (1612—?),字美含,號梅巖,又號雪鎧道人、海峽樵人,浙江海寧人。明清之際浙地頗具聲名的詩人??骨迨『箅[居教書,著有《渚山樓詩集》等。潘氏立足佛理,“緣情證性、即色歸空”[1],卷首,對晚明以來《西廂記》“悟夢”說加以發(fā)揮而統(tǒng)貫全篇,將本文由寫實主義的風情劇有意誤讀成喻示佛教教義的象征主義之作,為《西廂記》批評史增添了別具一格的景觀。《西來意》在清代流傳并不廣泛,其后的《西廂記》刊本序跋或曲論對之少有評價,各家曲目亦少著錄。時至今日,其本來面目已被歷史風塵侵蝕得含混模糊,其對《西廂記》意蘊的解讀,也被視為與 “誨淫”說性質(zhì)相同的曲解、詆毀經(jīng)典的 “謬論”[2]。其實,《西來意》劍走偏鋒的解讀思路,既是清初活躍的《西廂記》批評活動和學術爭鳴的直接產(chǎn)物,也是《西廂記》哲思批評史自然延展的結(jié)果。本文因此嘗試對此一評本出現(xiàn)的學術淵源和時代背景,以及評本的批評特色和美學思想作出介紹和分析,以廓清其面目,并尋求立足《西廂記》接受史給予其較為全面的評價和相對公允的定位。
《西廂記》與佛教的奇妙淵源,是在晚明以 “情”為本體的哲學背景中發(fā)展起來的。正如萬歷間《北西廂記》刊刻者何璧所云:“多情則為才子佳人,情之剛處則為俠,情之玄處則為仙,情之空處則為佛?!盵3]641《西廂》曲文對禪理的啟悟作用,在明代即有高僧四壁畫《西廂》、悟 “臨去秋波”之記載。劇本借驚夢寫離思的情節(jié)設置,又為原本花團錦簇、男歡女愛的文字增添了一絲蒼涼氣息,大大拓展了文本與人生境界的互證空間,并引發(fā)了由悟夢而證空的解讀思路。如《田水月山房北西廂藏本》錄有《駱金鄉(xiāng)與徐文長論 “草橋驚夢”一篇》。駱金鄉(xiāng)用象喻式批評語式,生動地描述了 “草橋驚夢”情節(jié)發(fā)展與唱詞意境的變化,給徐渭以啟發(fā),徐氏因此拈出 “旅”“夢”“覺”三字,指出張生從前迷戀,皆其心未醒處,至驚夢則一夕喚醒,由此可悟 “空是色而色是空”[4]。類似表述還出現(xiàn)在《三先生合評西廂記》、槃薖碩人《西廂定本》等刊本中,基本代表了晚明文人《西廂記》哲思批評的觀點?!段鱽硪狻废笳髦髁x批評的 “色空”主題,即是對此思路的直接繼承和深化。
同時,《西來意》也是明清之際太湖文化圈密集的《西廂記》批評活動的直接產(chǎn)物。撰述、刊刻于其時的各種詩詞曲論專著和《西廂記》評點本中,均記載了文人宴集、友朋清談等場合人們對《西廂記》主旨、結(jié)構、音義等進行的廣泛討論和深度交流。其中順治十三年 (1656)《第六才子書》刊刻和順治十五年 (1658)尤侗以“臨去秋波”制藝而得帝王關注,更是引發(fā)了巨大反響?!段鱽硪狻芳串a(chǎn)生于 “有以 ‘臨去秋波’演為制義,‘相尋別院’自擅奇書,人爭慕之”(徐繼恩 《序西來意》)的時代背景下。
潘廷章自述其撰寫緣起云:“禾水褚研耘,總角交也?!煨缦箩∑鋱@,沈子默庵亦時挾秘錄來聚。聚必經(jīng)時,多所論難,三人相得甚歡。西來說意,提筆在此時也。因沈子頗然偽本,故激而為之。”[5]述略褚廷琯,字研耘,浙江嘉興人,崇禎六年 (1633)舉人。甲申 (1644)后杜門不仕,筑學圃讀書課子。潘廷章曾兩次下帷學圃?!段鱽硪狻纷珜懽钤绠斣陧樦问迥?(1658),起因于沈起 (默庵)對金批本的推崇,有激而成。潘本卷首有《讀〈西廂〉須其人》《記事》等,對金批本任意刪改本文以就己意的批評方式表示不滿,另有《附記語錄一則》,對順治與弘覺、天岸二師參 “臨去秋波”公案作出評價和申發(fā),可見對彼時文化熱點的積極回應。而強調(diào)在未嘗增損本文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西廂記》所蘊涵佛理的闡發(fā),也成為潘本與其他評本相比最顯著的特點。
《西來意》通過對《西廂記》情節(jié)安排和曲詞賓白內(nèi)涵的獨特闡釋,揭示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不過是佛教色空觀念的完美演繹。其論證過程如下。
首先,潘廷章通過有意誤讀,將劇本全部情節(jié)置于色空結(jié)構之下:“《西廂》何意?意在西來也。以佛殿始,以旅夢終,于空生而即于空滅,全為西來示意也?!?《西廂說意》)
所謂“以佛殿始”,指張生在游殿時忽見鶯鶯,實由無明妄動,由空境墜入色界。佛殿在此被視為“色空相禪之介”(《西廂辨?zhèn)巍?,鶯鶯其人,亦非 “實相”,而是至尊憐憫世人顛倒于欲海愛河,莫能超脫,特幻化說法?!耙月脡艚K”,指張生的最終覺悟在另一充滿象征意味的場所——逆旅:“今夫古今一逆旅也,大地一空王也,人生一夢覺也。以旅店始,即以旅店終,去來之無常也,此《西廂》所由終始也”。這是潘廷章對《西廂記》情節(jié)所作的最大改造和暗示性解讀,經(jīng)此誤讀,劇本第一折 “佛殿奇逢”中 “正撞著五百年風流業(yè)冤”句,與最后一折 “草橋驚夢”中 “嬌滴滴玉人何處也”句,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幻起幻滅過程?!胺卜鸬钜詠碇劣谒蛣e”是幻,“送別之后忽復追行”是 “幻中生幻”,《西廂》情事與邯鄲授枕、南柯入夢實為同一機樞。
與色空結(jié)構相適應,潘本對劇中情節(jié)和其他人物也作了雙關解讀。如將崔張二人情事分解成六個方面,以對應人之六根、六識 (入)及六境 (塵):佛殿相見為色入,聯(lián)詩聽琴為聲入,拜月鬧齋為香入,請宴送別為味入,佳期就歡為觸入,草橋旅夢為法入。又稱杜確是 “韋馱尊者化身”,惠明是 “火頭阿羅漢”。普救被圍,也是崔張二人因愛成魔,招致魔境:“自當日業(yè)緣初構,苦厄便生,從空造色,因色成魔?!?《白馬解圍》說意)
其次,潘廷章還借文本批評闡明了自身對佛教因果律及證 “空”后解脫之道的認識,其中很多觀點與金批本爭鋒相對,表現(xiàn)了想要超越金批本而別開境界的抱負。在此可稍作辨析。
因果說內(nèi)涵不同。金、潘二人均將崔相國建別院視作崔張鐘情造因,但金圣嘆只承認造作之導致果報的必然性,卻反對善惡報應說,因為 “因緣所生法,非如父母所生子,乃縱橫所成十也”[6]858,“因”在走向 “果”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各種變化,反而消解了其對應性,成為命運無常的證明:“如彼崔相國當時出堂俸,建別院,一時座上賓客,夫孰不嘖嘖賢者?是真謂之內(nèi)秘菩薩,外現(xiàn)宰官,而已不覺不知親為身后之西廂月下遠遠作因?!盵6]889潘廷章則指出西廂之 “因”的道德 “惡”:“崔相職居宰輔,委身女主,不能匡正其淫惡,而又逢君佞佛,爨血涂膏,復沒其國課之余,私蓋別院,豈誠能出堂俸為避賢地哉?此無明種子,轉(zhuǎn)輾相因,為待月西廂所由來也。”崔張之合起因于崔相造寺,遵循善惡業(yè)因必生同類果報的因果原則,必須要反向推導出崔相造寺非是造福,而是貪諂之結(jié)果。圣嘆之“因”無善惡之分,潘氏之 “因”有善惡之分,這正是兩者不同之處。
參悟方法不同。對金氏而言,對佛理的體悟,并不需要一個啟示和去惑的漫漫長途,而是人生每個階段、每一現(xiàn)象都可以帶來當下徹悟。所以對《西廂》之 “無”的解讀,當草橋驚夢之時,陡然觸起,立證色空,從而得出 “入夢是狀元坊,出夢是草橋店”[6]1083的結(jié)論。潘氏則將《西廂》看做是為下根人說法,因此將金圣嘆解讀成頓悟的作品極力改寫成漸悟,使劇本情節(jié)發(fā)展與佛教漸修過程相印證,并一一演示,指明所謂漸修者的慧根 (前提)、過程、方法、機遇、結(jié)果,等等。
解脫之道不同。金、潘二人對張生夢醒后出路的認識也截然不同。夢覺之后,琴童云:“天明也。咱們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笔@在此批道:“還著甚死急!”批【鴛鴦煞】又云:“只要夢覺,政不必作悟語?!盵6]1089認為夢覺之后,自可隨夢自然,倘更求灰身滅智、絕因破緣,則又是 “執(zhí)藥成病”了。潘批則云:“‘天明也’三字,童亦恍然大覺。向來多是夢,則多是黑暗,今早方覺是天明。前面是何去處,及早行程,發(fā)大猛勇?!绷宋蛑?仍須及早上路。所謂魔障重重,修途艱險,必須修行不止以免功夫退轉(zhuǎn)?!段鲙分屡c人,雖銷于張生一夢,而張生其人,仍須再銷。豈但無法,并皆無我。
尤侗有言:“夫佞佛以祈福,愚夫愚婦之事也;學佛以了生死,士大夫之見也。豈圣帝明王之心乎?圣帝明王之心,則主于敬而已矣?!盵7]潘廷章強調(diào)漸悟定修,且把因果報應說坐實,則佛學對之而言,已非作為思考終極價值等哲學問題的途徑之一,而是作為安身立命、身體力行的宗教信仰,這無疑是對其士大夫文化身份的背離。國難時,遺老以衣缽晦跡者,久之或嗣法上堂,“不欲為異姓之臣者,且甘心為異姓之子矣”[8]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潘廷章曾參加順治二年 (1645)由周宗彝倡導的抗清戰(zhàn)爭,兵敗之后,避跡隱居,皈依佛門?!朵旧綐窃娂肪砥摺短穳]謁具德和尚》詩云,“心當忍辱皮皆鎧,力到降魔杵亦錐”,抒寫其向佛決心,堅忍之性,呼之欲出。其自號 “恒忍雪鎧道人”,也許即喻此意。
“竿木隨身逢場戲,未許天魔屬老狐”[5]卷九,潘廷章試圖借《西來意》撰寫,反駁金批本的禪思解讀思路及見解,這種出自佛教徒意識的批評取向,是其評本具有濃厚宗教氣息的根本原因。但撥開籠罩其上的宗教迷霧,不難發(fā)現(xiàn),《西來意》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多有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對評點體例的完善、對文本意蘊空間的開拓和對人物性格內(nèi)涵的豐富深化三個方面。
與晚明批評家點到為止、活潑明快的批評風格不同,清初《西廂記》批評家從以思維放蕩不倫著稱的金圣嘆開始,就采用了有戲曲評點以來最為嚴謹?shù)呐u體式,即以序、讀法、前批、夾批相結(jié)合,為其批評行為及解讀思路提供多方闡釋和論證?!段鱽硪狻冯m為反金批本之作,其由折批、曲批和夾批組合而成的批評體例卻與金批本相似,而不同于以往之《西廂》評本,且其序言、總論、附錄等安排的嚴謹性,較金批本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卷首六篇序言均圍繞評本 “借情說法”的批評特色展開。如金堡 (今釋)序借佛教 “以一音演說法,一切眾生亦各隨類得解”之說,為評本由色悟空的個性化解讀思路提供了方法論依據(jù)。徐繼恩序 “道之無?!钡挠^念,查嗣馨序?qū)⑽膶W創(chuàng)作風格分為 “莊嚴文字”和 “妙莊嚴文字”、以《西廂》為 “妙莊嚴者”之說,論證了《西廂記》的寓意空間,為評本象征主義批評尋求文本性質(zhì)上的合理性。蔣薰序與褚廷琯序沿著中國本土悠久的“夢”文化思路,對評本將全部情節(jié)改造為張生一夢的結(jié)構方式作出高度評價。俞汝言序?qū)⑴耸系脑u點行為,比為裴公托缽、東坡挾妓,認為 “正不妨從情緣窟中了徹真旨”。三者都試圖通過對文化淵源的上溯為評本批評思路本身尋求佐證。
其次,卷首潘廷章所作四篇文字,是評本觀點的集中呈現(xiàn),可視為總論。其中《西廂說意》揭示劇本大旨,《〈西廂〉三大作法》談結(jié)構,《〈西廂〉只有三人》評人物,《讀〈西廂〉須其人》論理想讀者,四者主意分明,各有所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評本所附《會真記》,沒有照錄前人評語,而是以佛理為依據(jù)重加評點,與《西來意》“空諸一切”的主旨相呼應。
總之,如果說《第六才子書》洋洋灑灑八十一條讀法還無法避免周昂 “白嚼”[9]之譏,《西來意》則無此問題,其所有文字的撰述均與評本獨特而密切的解讀思路相關。不僅增加了評本自身的學術含量,也極大地完善了評點這一批評體式的體例。
作為明清之際的著名詩人,潘廷章善于言情,所作《子夜歌》哀感頑艷,其友陸圻有 “婉至凄清,刻入肌骨”[5](卷一)之評語。在《西來意》中,潘廷章亦顯示出了對情的深刻體味。但也許正因為對深情帶來的痛苦和無奈有感同身受的體認,潘氏走向了對 “情”的否定?!对孪录哑凇氛f意云:“《西廂》前文,俱為此夕;此夕之后,不堪再述。故人知為愛深欲遂之時,而不知其為業(yè)盡緣空之時也。迨至陽臺云散,書室風清,覺當晚之金珮玉人,花香月色,已不知銷歸何所。即使破盡功夫,不過如同昨夢,豈必待草橋驚覺哉?”張生在鶯鶯走后的驚疑不定,被解讀成欲望得到滿足之后的空虛和迷惘。聯(lián)系潘廷章對《白馬解圍》為心魔幻化的解讀,可見《西來意》的主旨,與金圣嘆的深情不忘、綺語不除不同,而是驚怖壓倒了歡愉,痛苦導致了放棄。
但這種由對情的深刻體認而導致的放棄,與《西廂記》主旨解讀史上頗有影響力的 “化淫”說及“誨淫”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翁嵩《跋會真記后》云:“夫以始亂之終棄之而號為補過,何如始因之卒空之為兩忘而化于道也。”[1]卷首潘廷章以 “幻”釋 “色”,將崔張遇合導向類似縹緲神女與人間男子短暫而變幻莫測的艷情,進而讓人體會到 “即色即空”的真旨,不僅與 “化淫”說以 “淫”釋“色”的機械僵化觀念分道揚鑣,還可視為對 “誨淫”說一種消極批判。在清初,道德哲學領域從破而不立的真空狀態(tài)轉(zhuǎn)向反思和重建階段,思想界價值取向的變化,投射到《西廂記》批評中,如對 “崔氏委鄭恒而自鬻”的行為,作出 “律以人臣不貳之義,皆操莽之流亞”[3]1507的評語者,不在少數(shù)。潘氏悟空之說,既可以越過《會真記》“補過”說的牽強和薄情,又消解了《西廂記》中崔張愛情中所包含的非道德因素,使其可以避過任何嚴厲的道德指責,這是詩學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和世俗的道德取向都能夠接受的思路。徐繼恩序云潘本一出,“黃山谷綺語一流,豈復墜犁泥地獄乎?亦以相救云爾”。倘若從在道德桎梏漸趨沉重的時代環(huán)境中為《西廂記》爭取生存空間的角度而言,“相救”之譽未為過當。
明清兩代,《西廂記》批評家往往從所身處的道德哲學語境和自身人格理想出發(fā),對人物性格特征和美學品格作出解析。潘廷章對崔、張性格內(nèi)涵獨特而復雜的認識,也是從其深刻的人生批判導出的必然結(jié)論,其對人物處于潛在狀態(tài)的性格層面的發(fā)掘,使這一經(jīng)典之作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新的充實和豐富。
《〈西廂〉只有三人》分析鶯鶯性格云:“雙文性情,即張生所道 ‘多情’二字;其作用,即紅娘所稱 ‘撒假’二字?!柄L鶯形象以多情為內(nèi)質(zhì),以撒假為表現(xiàn)。唯多情所以易結(jié)情緣,一見張生,即“流盼倚徙,獨與目成”;唯撒假所以變幻莫測,佛殿一行,去來飄忽,猶如 “洛水宓妃、巫山神女,寫得一片驚疑”。(《佛殿奇逢》批語)潘廷章從色空角度解讀《西廂》,鶯鶯之 “假”,正與其引導張生參破情關的幻化身份相吻合,而多情以神秘多變出之,更易于讓人體會到 “情”之無常。
在道德層面,潘氏亦對雙文之 “假”作出了正面理解:“假者,士女之所以自防其身也,不假則為招搖,則為奔越”(《妝臺窺簡》說意)。《逾墻》中鶯鶯對張生的拒絕,成為有別于淫奔之徒直截了當?shù)慕Y(jié)合的表現(xiàn)?!都哑凇分喧L鶯經(jīng)紅娘勸駕后仍稱 “羞人答答”,潘批云:“此時崔已到九分九了,猶帶半毫假。此半毫斷是缺不得的,缺則不成崔矣。真種子絕不得,假種子尤絕不得?!庇纱瞬浑y見出潘廷章對晚明浪漫思潮中情真和率性主題的修正態(tài)度。
張生之性情,是 “志誠”與 “懦”的結(jié)合。“志誠”是內(nèi)質(zhì),張生性格的其他側(cè)面都是圍繞此一主導性因素而得到展開的。如潘氏評《奇逢》中張生所唱 [油葫蘆][天下樂]二曲云:“張具如此雄才灝氣,一切不能入,亦一切不能奪,故情之所鐘,百劫難灰,遂有后此之死心踏地也?!蔽ㄕ嬗⑿鄯侥苷骁娗?張生的雄才灝氣,亦是其養(yǎng)成 “志誠”之性的前提條件。張生性格之 “懦”則造成了其猶豫畏縮,成事不足:“凡成佛學道、破賊除奸、問鼎登龍,俱不出一個 ‘敢’字,俱要斬釘截鐵為之。若小有驚疑,未免首尾回惑。張生一味懦,所以將成屢敗。”由男女之情至 “成佛學道”,再至于 “破賊除奸”“問鼎登龍”,均需以 “敢”救懦,可見潘廷章對張生形象的解讀背后,隱藏著因家國之變而引發(fā)的對儒士人格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同時,潘氏又從道德哲學層面指出 “懦”對深情和欲望的節(jié)制作用,“夫懦者,君子所以自節(jié)其情者也,不懦則為強暴,則為狂且”。所以,張生在夫人賴婚、鶯鶯賴簡時都不發(fā)一言,秉禮而退。
徐繼恩序稱潘廷章“矜尚名節(jié),研味理學,逃空耽寂者深矣”,應是其入清后立身姿態(tài)的真實記錄。從《西來意》中,亦不難見出,其對人生真相的空幻認識,并沒有導致價值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而是走向了更為自律的道德嚴格主義。通過對張生之 “懦”和雙文之 “假”的獨特解讀,潘廷章對被晚明士子揚棄的 “先王之禮”進行了重新評估:“夫先王豈不能徑情而直行,而必為是文之、飾之、節(jié)之之多端者?誠惡夫徑情而直行,而天下遂相率而出于亂也,故不得已而出于此也?!?《妝臺窺簡》說意)有學者指出,清初遺民的自覺認知與清廷所采取的文化政治政策之間,產(chǎn)生了消極互動的吊詭性關系。[10]從潘廷章這一堅定的遺民以 “禮”治世的觀念選擇中,也可見一斑。
綜上而言,《西來意》在將晚明以來《西廂記》哲思批評落到實處的同時,也導致了《西廂記》哲思批評的終結(jié)?!敖K結(jié)”之說,既有臻于完善之意,亦有窒息生機之意,而《西來意》之于《西廂記》接受史而言,其功過成敗均由于此。即一方面,在潘廷章之前,無論是面壁老僧還是一代帝王,無論是叛逆思想家或是狂狷才子,都沒有離開禪悟式的解讀方式太遠,無論《西廂記》帶來的人生感悟如何深邃,批評者在表達形式上始終是點擊式的,片段式的,不即不離、靈光乍現(xiàn)的,這使《西廂記》哲思解讀始終未能形成完整思路。即使是《第六才子書》也沒有改變《西廂記》本來的現(xiàn)實主義走向,金圣嘆承接晚明士子的思路卻并不執(zhí)滯,其人生如夢的感慨,還只是源自放浪形骸的思維風格觸興而生的慨嘆,并沒有引發(fā)自覺嚴格的文本求證。直至潘廷章,《西廂記》文本才完成了從現(xiàn)實主義向象征主義的轉(zhuǎn)變,其對《西廂記》的有意誤讀,是一個架構嚴謹?shù)那笞C工程,其批評行為從體例到內(nèi)容都可見出完善和深化的努力。因此,無論是作為《西廂記》哲思批評史上的獨特之作,還是作為清代金批《西廂》的再批評之作,《西來意》都有其典型性及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
另一方面,在批評過程中,潘廷章作為佛教徒的意識超過了作為批評家的意識,使其評本更接近宗教教義的演繹而不是哲思解讀和美學評說,從而不僅使晚明以來哲思批評玄妙活潑的機趣喪失殆盡,而且直接啟發(fā)了任以治的愚民解讀。乾隆四十三年 (1778),蕭山任以治在抄錄《西來意》的過程中,對潘本卷首、卷末的若干文字改頭換面、重新組合,使其成為通俗宗教的例證。如其將潘本《佛殿奇逢》的說意改造為《序》,置于全書之首,而將《西廂說意》一文置于其后,這一變動雖極微細,已經(jīng)改變了潘本的面目。在潘本中,崔相造業(yè)為惡,所產(chǎn)生之果報也必然為惡,但所彰顯之對象并不必然為鶯鶯,崔張孽緣之發(fā)生雖依賴崔相所建別院,但其發(fā)展和最終結(jié)果卻源自二人之愛悅渴慕;任以治卻認為鶯鶯之不貞,是崔相之惡的果報,鶯鶯必須為其父之惡而接受懲罰,這種簡單的報應方式是與佛家因果律中自作自受的原則相違背的,而顯示出通俗宗教的愚昧陰慘??梢哉f,任本攫取了《西來意》中最執(zhí)滯、最僵化的一面而發(fā)揮之,劈頭將 “淫”字安放《西廂》之上,用 “發(fā)乎淫欲而止乎懲創(chuàng)”[11]來解釋《西廂記》主旨,讓儒家迂腐的道德訓誡借助通俗宗教的淺陋機械的果報說,來達到恐嚇人心、壓制欲望的目的。從宗教哲學的深思到通俗宗教的淺薄,清初士子透過《西廂記》批評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精神至此也完全消失。
[1]潘廷章 .西來意 [M].刻本 .杭州:浙江圖書館藏,1680(清康熙十九年).
[2]張人和 .《西廂記》論證 [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47.
[3]蔡毅 .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 [G].濟南:齊魯書社,1989.
[4]田水月山房北西廂藏本·卷四 [M].刻本 .南京:南京圖書館藏 .
[5]潘廷章 .渚山樓詩集 [M].刻本 .太原:山西大學圖書館藏,1701(清康熙四十年).
[6]金圣嘆 .金圣嘆全集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7]尤侗 .世祖皇帝御書記 [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 1406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42.
[8]黃宗羲 .黃宗羲全集 (10)·七怪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649.
[9]周昂 .此宜閣增訂金批《西廂》·卷首 [M].刻本 .南京:南京圖書館藏,1795(清乾隆六十年).
[10]王汎森 .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tài)與消極行為 [C]∥晚明清初思想十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40.
[11]任以治 .西來意·序 [M].抄本 .北京:國家圖書館藏,1778(清乾隆四十三年).
The True M eaning of B uddhism:the End of Philosophy Criticism onthe Rom ance of W est Cham ber
ZHANG Xiao-fang
J805
A
1672-2795(2010)03-0016-06
2010-04-27
張小芳 (1974— ),女,江蘇姜堰人,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主要從事古典戲曲理論研究。(南京 21009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清代《西廂記》理論批評研究”。(項目編號:09SJD75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