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獻珍/黃 潔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啟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生產力的釋放,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城市擴張、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農村建房,哪一樣都在占用土地,建設的規(guī)模迅速擴大,大量耕地被占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農村建房亂占耕地、濫用土地的現象極為突出,許多地方耕地大量減少,有的省一年減少一個中等縣的耕地面積,有的城鎮(zhèn)郊區(qū)農民幾乎已無地可種。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尚沒有一部專門的、完整的土地管理法,沒有統一完整的土地管理體系,行政管理城鄉(xiāng)分立、多頭行使,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土地資源家底不清,土地權屬混亂,糾紛頻繁。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強土地管理、保護有限的耕地引起了最高決策層的重視。
1986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并頒布了《土地管理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頒布的第一部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全面調整土地關系的法律。
第一部《土地管理法》共包括86條,分別從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耕地保護、建設用地、監(jiān)督檢查、法律責任等幾個方面做出了規(guī)定?!锻恋毓芾矸ā返念C布實施是我國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轉折和管理體制的根本性改革,標志著我國土地管理工作開始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從而從根本上開創(chuàng)了我國土地管理事業(yè)的新紀元。
我國《土地管理法》自1986年頒布實施以來,先后進行過數次修改?!锻恋毓芾矸ā返男薷倪^程也是我國土地法律框架不斷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土地管理法制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一個思想解放、大膽改革的時代,人們開始反省計劃經濟的弊端,開始熱議商品經濟甚至是市場經濟了,很快人們就發(fā)現剛剛誕生一兩年的《土地管理法》存在著歷史局限性,面臨著重大修改的任務。土地是財富之母,但在一味強調公有公用的計劃經濟時代,土地成了“免費的午餐”,在無償、無限期、無流動的配置制度下劃撥使用,失去了應有的資產特性。新設立的國家土地管理局,很早就開始醞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實踐走在了法律的前面,在深圳首先以協議的形式有償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之后,全國各地爭相效仿。1988年4月,就在《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的第十六個月,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根據修正案,刪去了《憲法》第十條第四 款中“禁止土地出租”的規(guī)定,同時在該條款中增加了 “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的規(guī)定。1988年12月29日《土地管理法》在頒布兩年之后,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根據憲法修正案通過了關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刪除了“禁止出租土地”的內容,并增加規(guī)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等內容。
這次《土地管理法》的修改,推動了我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我國的土地資產管理終于步入了市場化的軌道,土地開始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歷程中的重要角色,釋放了巨大的經濟能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出現了亂占濫用耕地的情況。我國人多地少,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快速發(fā)展的實踐面前,1988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還是明顯不能適應加強土地管理尤其是保護耕地的需要,《土地管理法》再次顯現出它的局限性,再次修改也由此提上了土地管理決策層的議事日程。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修訂并通過《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1日施行)。這次修訂,不是對個別條文的變動,而是對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進行了重大變革,從立法思想上,實現了從保障建設用地供應為主到保護耕地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實現了從分級限額審批制度到用途管制制度的轉變;首次以立法形式確定了土地基本國策,明確強調“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用地需求再次盲目擴張。地方政府低價出讓土地、圈占土地,各類開發(fā)區(qū)遍地開花,政府或政府部門土地違法案件仍居高不下。我國耕地數量迅速減少。隨著耕地被大量征用,現行的征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農民的利益,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下對失地農民進行合理安置補償的需求,部分失地農民成為種田無地、就業(yè)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生活水平下降。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隨之對《土地管理法》作了適憲性修改,一是將《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四款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二是將其他條款中的“征用”修改為“征收”。2004年10月21日,針對一些地方耕地被大量占用、在征地中農民利益受到損害等問題,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這是新時期加強土地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為今后的《土地管理法》修改提出了許多指導性原則。與此同時,各種實踐性的探索一直在積極地進行當中,如征地制度改革,早在2001年,國土資源部就啟動了有關征地制度改革的試點工作;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各地的制度創(chuàng)新實踐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1)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方面,存在上一輪規(guī)劃由于修編時間短、科學論證不足等問題,導致規(guī)劃的空間管制作用沒有真正發(fā)揮,規(guī)劃調整頻繁,隨意性強;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對城市規(guī)劃等其他專項規(guī)劃制約不夠,由于城市規(guī)劃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編制周期的不一致,導致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很難制約城市規(guī)模的擴展。
(2)在耕地保護方面,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問題;二是農業(yè)結構調整、生態(tài)退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有些地方只簡單實現“數量”平衡,新補充耕地質量差、數量不足。
(3)在土地產權制度方面,土地所有權不明晰,土地產權關系不清。農村土地問題實際上是土地產權問題的縮影和具體表現,歸根到底是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如農村承包經營問題,是作為鄉(xiāng)、村、組三級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甚至是錯位,造成土地使用權不穩(wěn)定甚至是頻繁調整、調撥;征地補償問題,實際上是土地收益權無法得到體現,同時所有權主體不明確造成的;權屬糾紛問題,更是土地權利確定不清,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宅基地問題,是農民不能正確認識土地所有權和發(fā)展權的關系,濫用發(fā)展權造成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對土地權利人的保護,不利于保護耕地,不利于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利于農村的穩(wěn)定。
(4)在土地征用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征地補償過低,現行的土地征用補償方式是按照土地原有的用途進行補償。實際上,農用土地 一旦轉成建設用地以后,其價格就會很快上漲,依現行補償方式,農民是拿不到上漲的那部分土地價格的。現行征地補償規(guī)定主要是基于農地的生產功能進行部分補償,社會保障功能的補償嚴重不足。二是“公共利益”無限擴大,經營性用地采取征用方式。長期以來,我國《憲法》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征地,但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土地管理法》沒有進一步進行闡釋。征地成了各類項目取得新增建設用地的惟一途徑,即國家、企業(yè)、單位和個人甚至外商,不論何種投資主體搞建設,均征用農民集體的土地,遠遠超出“公共利益”這個范圍。而且,客觀上將“公共利益”的需要從公共設施、公益事業(yè)等擴大到了包括非公共利益性質建設在內的所有用地項目。
(1)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法律制度雖已經過實踐而建立,但尚待不斷發(fā)展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法律制度未來的研究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規(guī)劃法律意識,重構規(guī)劃模式;制定動態(tài)規(guī)劃,注重系統方法;突出詳細規(guī)劃,保證規(guī)劃實施;引入新的理論方法,充實新的規(guī)劃法制內容。為了實施規(guī)劃規(guī)范管理,還應該建立以下土地規(guī)劃管理的法律機制:規(guī)劃公示制度:把規(guī)劃內容特別是土地用途管制內容以各種方式向公眾公布,讓公眾了解土地的規(guī)劃用途,自覺地按規(guī)劃用途來合理利用土地。規(guī)劃審核許可證制度:在項目選址時按規(guī)劃用途來管制用地,用地者要按規(guī)劃用途來使用。規(guī)劃動態(tài)監(jiān)測制度:經常對規(guī)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調查,了解規(guī)劃的實施情況。
(2)建立耕地保護的新機制。在耕地保護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強化地方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土地違法問題產生的原動力,如何改革干部政績考核標準和完善財稅政策。在審批制度上,迫切需要研究解決中央和省級政府審批過多、監(jiān)管不足的問題。
(3)進一步完善土地產權制度。目前,新一輪的《土地管理法》的修訂正在進行之中,最核心的改革是在農村集體土地財產權制度上的改革。土地產權制度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土地產權主體法律界定過于籠統、模糊不清。首先,國家土地所有權雖然是一種完整意義上的所有權,它對土地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能。但究竟誰代表國家行使土地所有權,《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guī)定:“國家所有土地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如此,國有土地所有權主體名義上是國務院,而實際上是市、縣級政府,中央和省兩級政府難以行使城市土地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其產生的弊端,一是與現有財稅體制存在矛盾,二是不利于耕地保護,三是不利于節(jié)約用地和土地優(yōu)化配置。應該借鑒國外經驗,國有土地的產權都在各級政府之間做明確的劃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建設應從有利于保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有利于保護耕地,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農村社會穩(wěn)定出發(fā),進一步明晰土地所有權,規(guī)范土地使用權,保證土地收益權,控制土地發(fā)展權。
(4)完善征地制度。征地法律關系在本質上反映了行政(縱向)與民事(橫向)兩類法律關系。從現實來看,我國目前征地立法一般都是以縱向“管理”方面為主,向行政權利傾斜。這些年來,征地的行政關系立法得到了強化,但以橫向方面即征地民事關系調整的立法形成諸多空白,征地制度存在的問題還與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有關。建議:建立健全土地產權制度,尤其是農村土地的利益分配問題;嚴格區(qū)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權和征用范圍,嚴格控制征地規(guī)模。
《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不可在朝夕之間急于求成,而是謀定而后動,先廣泛調研摸透情況,認真總結經驗,著眼于長遠管理制度的建設?!锻恋毓芾矸ā返拿恳淮涡薷?,都代表著一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標示其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并使我國的土地管理事業(yè)在法制的軌道上提升一步。
[1] 武建東.《土地管理法》修改:核心在改革征地制度[J].中國改革, 2007(8):66-67.
[2] 嚴金明.土地立法與《土地管理法》修訂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4(1):9-11.
[3] 張傳玖.《土地管理法》成長備忘錄[J].中國土地,2006(6):5-8.
[4] 張一平.三十年來中國土地改革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 2009(1):110.
[5] 欒雪飛,劉穎.20世紀50年代初大陸與臺灣土地改革比較[J].東北師大學報,2001(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