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蹄疫病毒T細胞表位研究概況

2010-02-12 20:15劉新生王永錄
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 2010年5期
關(guān)鍵詞:表位口蹄疫抗原

劉新生,王永錄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蘭州獸醫(yī)研究所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農(nóng)業(yè)部畜禽病毒學重點開放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46)

在機體的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通常難以借助其表面受體識別整個抗原分子,而只識別抗原大分子上的一個特定的部分,該部位稱為表位或抗原決定簇[1]。T、B細胞分別通過 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receptor,TCR)和B細胞抗原受體 (B cell receptor,BCR)識別抗原,介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適應性免疫應答的主要參與者。與B細胞對抗原的識別不同,T細胞不能識別完整的天然抗原分子,需要抗原提呈細胞 (APC)的協(xié)助,并且由組織相融性抗原復合物 (MHC)分子將表位肽段遞送至細胞表面才能識別。該過程包括抗原的加工和提呈、免疫突觸的形成,T細胞和APC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抗原肽與MHC分子、TCR分子間的相互作用等。

表位是蛋白質(zhì)抗原性的基礎(chǔ),是抗原分子中誘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功能單位。根據(jù)結(jié)合表位的抗原受體細胞不同,將表位分為B細胞表位和T細胞表位[2]。線型表位見于 T細胞表位和部分B細胞表位,構(gòu)象型表位只見于B細胞表位。

口蹄疫 (foot-and-mouth disease,F(xiàn)MD)是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是世界上危害最嚴重的家畜傳染病之一。一般認為動物機體針對FMDV的抗感染免疫主要與高水平的抗體有關(guān),因此對B細胞表位研究開展的較早且深入。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細胞免疫在口蹄疫免疫應答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對口蹄疫病毒結(jié)構(gòu)蛋白和非結(jié)構(gòu)蛋白抗原上的T細胞表位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的T細胞表位。全面了解FMDV T細胞表位,對準確而詳盡地繪制其抗原表位圖譜、監(jiān)測病毒抗原變異、正確理解病毒致病的分子機制、定點改造免疫原性相關(guān)的蛋白質(zhì)分子以及口蹄疫病毒表位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義。

1 T細胞表位研究方法

1.1 分類

T細胞表位是指在特異性免疫應答中,抗原經(jīng)抗原遞呈細胞處理后,由MHC分子向T細胞表面抗原受體 (TCR)遞呈的線性肽段。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主要由 TCR-抗原表位-MHC分子的三聚復合體來完成。其中 MHC分子可以為MHCⅠ類和MHCⅡ類分子,雖然它們在結(jié)構(gòu)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在免疫識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同的。MHCⅠ類分子主要提呈產(chǎn)生于抗原提呈細胞內(nèi)部的抗原肽,MHCⅠ類分子和抗原肽的復合物主要與CD8+CTL細胞上TCR結(jié)合,介導T細胞毒性免疫應答,因此這類 T細胞表位被稱為CTL或CD8+T細胞表位;而MHCⅡ類分子主要遞呈從細胞外環(huán)境中攝取的抗原,MHCⅡ類分子和抗原肽的復合物主要與CD4+Th細胞結(jié)合,激活Th細胞以輔助B細胞產(chǎn)生抗體。這類T細胞表位稱為Th或CD4+T細胞表位。此外,活化的 Th細胞還產(chǎn)生一些細胞因子,介導NK細胞等免疫細胞產(chǎn)生細胞免疫應答。

1.2 篩選方法

1.2.1 合成重疊肽法

合成重疊肽法是根據(jù)抗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隨機合成或連續(xù)合成一個或幾個重疊氨基酸的一系列肽段,然后通過淋巴細胞功能實驗確定可被T細胞識別的肽段,即T細胞表位。此法是目前確定T細胞表位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之一。雖然通過此方法已成功的確定了許多T細胞表位,且表位較可靠,但該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工作量大、費用高,而且由于合成的重疊肽一般是10個氨基酸,其中有5個氨基酸重疊,因此重疊區(qū)之間的表位就可能被忽略了,所以不能夠鑒定出目的蛋白上所有的T細胞表位。

1.2.2 計算機軟件預測法

此外,除了上述兩種方法外,質(zhì)譜分析技術(shù)[3]和噬菌體展示技術(shù)[4]也被應用于 T細胞表位的篩選。

1.3 檢測方法

1.3.1 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

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試驗 (lymphocyte transplant Test)(簡稱淋轉(zhuǎn))是利用淋巴細胞與抗原或有絲分裂原在體外共同培養(yǎng),使淋巴細胞的代謝和形態(tài)發(fā)生一系列變化,進一步轉(zhuǎn)化為淋巴母細胞這一特性來反映機體免疫學狀態(tài)的一種測試方法,是細胞免疫的一個測定指標[5-6]。目前,在淋轉(zhuǎn)試驗中最常使用的兩種方法是MTT比色法和3H-TdR摻入法。

1.3.2 胞內(nèi)細胞因子染色法

抗原特異性 T細胞經(jīng)抗原表位肽短暫的、細胞因子分泌被抑制的體外刺激后,用多色流式細胞儀檢測產(chǎn)生細胞內(nèi)細胞因子,即可確定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頻率。胞內(nèi)細胞因子染色可準確地分析特定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亞群的抗原特異性應答,并可在一個抗原特異性T細胞中綜合分析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胞內(nèi)細胞因子染色技術(shù)作為一種獨特的研究T細胞應答的方法,已廣泛應用于CD4+T細胞、CD8+T細胞表位的鑒定及其特異性應答的研究中。

1.3.3 酶聯(lián)免疫斑點法

ELISPOT通過對T細胞分泌的各類細胞因子的檢測,間接的對機體內(nèi)分泌特定細胞因子的T細胞的頻率進行測定。其實驗原理是:由于受到刺激后的細胞會局部產(chǎn)生細胞因子,利用已被包被在固相上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對細胞因子進行捕獲,通過洗滌將細胞和未結(jié)合的其他細胞因子洗脫,加入生物素標記的識別另一表位的單克隆抗體,被捕獲的細胞因子與其結(jié)合,再與堿性磷酸酶標記的親和素結(jié)合,BCIP-NBT底物顯色后,可在PVDF膜上出現(xiàn)藍紫色斑點,可由此計算出分泌特定細胞因子的T細胞頻率。

技術(shù)組收到的稿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數(shù)字化教學與數(shù)碼互動、教學教改與創(chuàng)新、教學與科研技術(shù)的應用與體會。同行報告展示了各自工作中教學及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和體會,以及教學與科研技術(shù)方面的應用與技術(shù)改進的成果。通過參會代表的現(xiàn)場評選,并結(jié)合專家的評審意見,推舉出6篇教學和技術(shù)優(yōu)秀論文獎。

ELISPOT是單細胞水平的檢測,比 ELISA更靈敏,能從20萬~30萬細胞中檢出1個分泌該細胞因子的細胞。ELISPOT具有靈敏度高,所需細胞數(shù)較少的特點,比較適用于對較大數(shù)量抗原肽的大規(guī)模篩選。近年來報道的CTL表位和Th細胞表位絕大多數(shù)是用ELISPOT方法鑒定的。

1.3.4 MHC四聚體技術(shù)

四聚體技術(shù)將MHC重鏈的氨基端生物素化,生物素化的MHC-肽復合物可與熒光素 PE標記的鏈霉親和素結(jié)合,利用親和素上的4個生物素結(jié)合位點,將4個MHC分子交聯(lián)在一起形成一個復合物。這種熒光素標記的四聚體可與其抗原表位肽特異的CTL發(fā)生特異性結(jié)合,通過流式細胞儀即可有效地檢測特異性T細胞的頻率,應用于表位特異性T細胞的研究。但由于應用四聚體技術(shù)檢測特異性T細胞的每條肽都要和特定的MHC分子制備成四聚體,而四聚體的制備需要有良好的技術(shù),費用也比較昂貴,不利于對T細胞表位進行大規(guī)模篩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四聚體技術(shù)在T細胞表位研究中的應用。

1.3.551Cr釋放試驗

51Cr釋放試驗是經(jīng)典的研究 CTL表位的實驗方法。其實驗原理是效應CTL識別靶細胞表面提呈的抗原肽-MHC復合物后,可對靶細胞發(fā)揮殺傷作用。用 Na512CrO4;標記靶細胞,若CTL能殺傷靶細胞,則51Cr從靶細胞內(nèi)釋出。以計數(shù)儀測定上清中51Cr的放射活性,就可測定效應細胞的殺傷活性。但51Cr為放射性元素,受半衰期和同位素污染的限制。

1.3.6 熒光測定法

熒光測定法是近年來發(fā)展的,其原理是用相同或不同的熒光染料對靶細胞和效應細胞進行染色,然后共同培養(yǎng),根據(jù)熒光強度的變化,通過熒光掃描或流式細胞儀即可定量檢測特異性CTLs。

雖然新技術(shù)不斷出現(xiàn),但每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單一的方法不能夠進行全面準確的檢測,需要多種檢測方法相互結(jié)合使用,從而提高其準確性。

2 FMDV T細胞表位研究概況

2.1 FMDV基本特征

口蹄疫病毒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xiàn)MDV)是小 RNA病毒科 (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屬 (aphthovirus)的成員。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xiàn)了7個血清型,即O、A、C型 (稱歐洲型),SAT1、SAT2、SAT3(南非 1、2、3型,稱非洲型)和Asia(亞洲型),群內(nèi)各型同源性達60% ~70%,但兩群之間同源性僅為25% ~40%,血清型間無血清交叉和交叉免疫現(xiàn)象。FMDV為正二十面體結(jié)構(gòu),直徑20~30 nm,分子量為6.9×106 u,沉降系數(shù)為140~146 S。完整的病毒顆粒包括衣殼和RNA部分,其基因組編碼4個結(jié)構(gòu)蛋白(VP1、VP2、VP3、VP4)和8個非結(jié)構(gòu)蛋白 (L、1A、1B、1C、1D、2A、2B、2C、3A、3B、3C、3D)。

2.2 FMDV T細胞表位

2.2.1 結(jié)構(gòu)蛋白T細胞表位

FMDV 感染時中和抗體的產(chǎn)生需要B細胞表位和T細胞表位的相互作用,缺少了T細胞表位的疫苗不能夠刺激機體產(chǎn)生有效地免疫保護[7]。這說明T細胞表位在FMDV的抗原構(gòu)成和免疫應答中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Th細胞屬于CD4 T細胞亞群,主要協(xié)助其它免疫細胞發(fā)揮功能,如輔助B細胞分化和合成抗體、增加其它CD8 T細胞的增殖功能使其更好的發(fā)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協(xié)助巨噬細胞產(chǎn)生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等。Th細胞是有效實施龐大的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必要保證。使被抗原活化的B淋巴細胞產(chǎn)生抗體和抗體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 (Tc)變成效應器細胞都必須與受抗原刺激的Th相互作用。對合成肽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合成肽的低免疫原性與缺乏Th細胞表位有關(guān),而通過增加額外的Th細胞表位可以克服FMDV合成肽反應的MHC限制性。因此,Th細胞表位的不斷深入研究,對口蹄疫的免疫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FMDV VP1的G-H Loop中不僅有誘導B細胞的位點,而且存在激發(fā)輔助性T細胞 (Th細胞)的位點。

1991年,Collen等[8]通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F(xiàn)MDV140S、12S和分離的 VP1-3均能在體外刺激牛的淋巴細胞增殖,并確定了刺激活性的殘基位于 VP1的21~40位以及 161-碳末端序列。由于VP3誘導了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說明VP3上也包含Th細胞表位,并證實口蹄疫病毒的Th表位有改善肽疫苗免疫原性的潛能。1994年,Rodriguez等[9]在豬抗 FMDV結(jié)構(gòu)蛋白 VP1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研究中,將目的蛋白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并通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試驗,在體外對免疫動物的PBMC進行刺激,發(fā)現(xiàn)在VP1上存在有Th細胞表位,進一步的實驗表明,該位點能克服牛MHC的遺傳限制。同年,Zamorano等[10]確定在VP1的135~144和150~160位氨基酸殘基上存在2個T細胞表位,并且在牛的抗FMDV免疫作用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95年,Lierop等[11]以牛為實驗動物,分離免疫動物的外周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通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證實在VP1的140~160位存在T細胞表位。2007年,Wang等[12]以豚鼠為模型,對Asia1型FMD YNBS/58株研究發(fā)現(xiàn)在VP1的133~163位、VP2的1~33位氨基酸包含有抗原位點,兩者均可誘導豚鼠的淋巴細胞增殖。

關(guān)于FMDV T細胞表位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VP1上,后來才擴展到病毒的其它結(jié)構(gòu)和非結(jié)構(gòu)蛋白上。近年來,對其他結(jié)構(gòu)蛋白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1999年,Toja等[13]對C型 FMDV研究后證實,在FMDV衣殼蛋白上有多個能被牛和豬淋巴細胞識別的T細胞表位。2000年,Blanco等[14]通過合成重疊肽法合成了覆蓋FMDV結(jié)構(gòu)蛋白VP4全長的14個肽段,利用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確定在VP4的20~34位存在T細胞表位。然后他們又將確定的此T細胞表位與結(jié)構(gòu)蛋白VP1上137~156位的1個B細胞表位串聯(lián)后再1次進行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發(fā)現(xiàn)與此T細胞表位單獨刺激的結(jié)果相比,T,B細胞表位串聯(lián)后刺激豬的PBMC細胞增殖的效力減弱,但比B細胞表位單獨刺激的效力要強。同年,F(xiàn)ilgueira等[15]使用小鼠模型,通過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研究了結(jié)構(gòu)蛋白 VP2、VP3和VP4上的T細胞位點,發(fā)現(xiàn)在FMDV O1C株的結(jié)構(gòu)蛋白VP2、VP3和VP4上至少存在10個T細胞表位,其中VP2上49~68位、113~132位、179~198位,VP3上81~100位、129~148位,VP4上17~36位,都具有明顯有效的Th刺激功能。

2.2.2 非結(jié)構(gòu)蛋白T細胞表位

FMDV非結(jié)構(gòu)蛋白在免疫保護性應答中也起著積極的作用。而且,非結(jié)構(gòu)蛋白在各個血清型之間較為保守,其上有些T細胞表位可產(chǎn)生交叉性免疫保護。因此,非結(jié)構(gòu)蛋白上T細胞表位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1998年,F(xiàn)oster等[16]系統(tǒng)的研究了非結(jié)構(gòu)蛋白對被不同血清型的FMDV感染動物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并確定FMDV 3D上存在T細胞表位。2001年,Blanco等[17]通過合成重疊肽法,利用T細胞增殖實驗研究了FMDV非結(jié)構(gòu)蛋白3ABC上的T細胞表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3A上21~35位存在 T細胞表位。2004年,Garcia-Briones等[18]經(jīng)淋巴細胞增殖試驗檢測得出,對FMDV3D蛋白識別的T細胞屬于Th細胞亞群,3D蛋白包含能有效的識別豬T淋巴細胞的表位,而異源病毒相對于接種的重組雞痘病毒的3D來說不能獲得保護。2006年,Wilhelm Gerner[19]通過合成肽重疊法合成了覆蓋FMDV3D的15肽,分離被免疫的豬的PBMC,然后與候選表位進行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實驗,篩選出 FMDV非結(jié)構(gòu)蛋白3D346aa~370aa存在T細胞表位,并用ELISPOT實驗檢測了其正確性。

2.3 FMDV表位疫苗

表位疫苗是指同時攜帶多個目標抗原相關(guān)表位以及輔助性表位的疫苗。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可篩選出病毒的B細胞和T細胞表位,以及其它淋巴細胞表位,同時對表位進行優(yōu)化,從而研制出多表位疫苗。多表位疫苗有能克服MHC分子的遺傳限制,可被多種遺傳背景的MHC分子識別結(jié)合,并被高效遞呈等優(yōu)勢。由于傳統(tǒng)FMD滅活疫苗有自身的一些缺陷,如滅活不完全,可能引起散毒和不能產(chǎn)生交叉保護等,所以研制更加高效安全的新型疫苗就十分必要。表位疫苗作為一種新的疫苗設(shè)計思路,已逐步成為口蹄疫新型疫苗研究中的熱點。

FMDV粒子T細胞表位的不斷確定為構(gòu)建表位疫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F(xiàn)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都致力于此項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Chang Yi Wang等[20]設(shè)計了包含有一個 Th細胞表位的口蹄疫多肽疫苗,并在豬的免疫保護實驗中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Marchi等[21]曾報道,將串聯(lián)有FMDV VP1第140~160和第200~213氨基酸殘基的合成肽免疫牛后,動物能抵抗病毒的感染。但隨后的研究證實,當將此類合成肽疫苗在易感動物群內(nèi)大規(guī)模使用時,卻僅能提供有限的保護[22]。究其原因,缺乏輔助性T細胞表位可能是影響該疫苗效果的一個因素。同時攜帶B細胞抗原表位A和T細胞抗原表位 (VP121~140)的串聯(lián)合成肽已經(jīng)被證明對牛表現(xiàn)出良好的免疫反應性。Zamorano等[23]用O型口蹄疫 VP1的135~160氨基酸殘基上包含有T和B細胞優(yōu)勢表位免疫牛,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中和抗體反應,雖然135~144不能引發(fā)抗體反應,但其重復串聯(lián)序列卻可以誘導有效而且強烈的中和抗體反應。用腺病毒構(gòu)建了含口蹄疫VP1的3個氨基酸殘基表位 (21~60、141~160、200~213)的重組腺病毒 (rAd-GMCSF-VPe),并與豬的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混合接種豚鼠和豬,能檢測到高水平的T細胞增殖、IL-4和IFN,并伴有特異性的體液免疫應答。構(gòu)建的共表達FMDV復合多表位基因以及豬IL-18基因的非復制型重組雞痘病毒疫苗vU-TA2-OAT以及DNA疫苗pVRI-OAT,將上述2種重組疫苗分別單獨或聯(lián)合接種豚鼠,測定FMDV特異性結(jié)合抗體、中和抗體和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結(jié)果表明這2種重組疫苗均能誘導豚鼠產(chǎn)生特異性的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應答,其中以pVRI-OAT/vUTA2-OAT的聯(lián)合免疫方式的效果最好,其誘導的抗體水平接近于常規(guī)滅活疫苗,而細胞免疫水平則比后者高得多。

3 展望

大量的研究結(jié)果證實,要更加深入的研究FMDV的致病及免疫機理、設(shè)計構(gòu)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口蹄疫疫苗,需要盡最大可能地闡明針對FMD免疫的各類T細胞表位。只有包含有效的T細胞表位,設(shè)計出的新型FMD疫苗才能跟好的預防和控制FMD。相信隨著各種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對T細胞表位的研究方法將不斷豐富和完善,對FMDV T細胞表位的認識也將不斷深入,從而使FMDV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1]周光炎.免疫學原理[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7:8.

[2]Barow D J,Edwards M S,Thornton J M.Continous and discontinuous protein antigenic determinants[J]. Nature,1986,322(6081):747-8.

[3]陳繼明,龔曉明,陸承平.T細胞表位研究進展[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8,18(2):78-82.

[4]Le Doussal J,Piqueras B,Doqan I,et al.Phage display of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J]. JImmunol Methods,2000,241(1/2):147-158.

[5]杜念興,獸醫(yī)免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4:272-274.

[6]Kirchner H, Oppenheim J J. Stimulation of chicken lymphocytes in a serum-free medium[J]. CellIm-munol,1972,33(3):695-699.

[7]Mccullough K C,Sobrino F.Immunology of foot-and-mouth disease[G]//Sobrino F,DomingoE. Footand Mouth Disease. CurrentPerspectives. Norfolk England:Horizon Bioscience,Wymondham,2004:173-222.

[8]Collen T,Dimarchi R,Doel T R.AT cell epitope in VP1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s immunodominant for vaccinated cattle[J].Immunol,1991,146(2):749 -755.

[9]Rodriguez A,Saiz J C,Novella Z S,et al.Antigenic specificity of porcine T cell respons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tructural proteins:identification of T helper epitopes in VP1[J].Virology,1994,205:24 -33.

[10]Zamorano P,Wigdorovitz A,Chaher M T,et al.Recognition of B and T cell epitopes by cattle immunized with a synthetic peptide containing the major immunogenic site of VP1 FMDV O1 Campos[J].Virology,1994,201(2):383-387.

[11]Lierop M J,Wagenaar J P,Noort J,et al.Sequences derived from the highly antigenic VP1 region 140 to 160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do not prime for a bovine T-cell response against intact virus[J].J Virol,1995,69:4511-4514.

[12]Wang J L,Liu M Q,Han J,et al.A peptide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Asia1 generating a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and an immunostimulatory peptide[J].Vet Microbiol,2007,125:224-231.

[13]Toja M,Escarmís C,Domingo E.Genomic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lone and its persistent derivatives.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viral quasispecies during a persistent infection[J].Virus Res,1999,64(2):161-171.

[14]Blanco E,McCullough K,Summerfield A.Interspecies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restricted Th cell epitope on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apsid protein VP4[J].Virol,2000,74(10):4902-4907.

[15]Filgueira M P,Wigdorovitz A,Romera A,et al.Detec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T-Cell epitopes on the structural proteins V2,VP3,and VP4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O1Campos[J].Virology,2000,271:234 -239.

[16]Foster M,Cook A,Cedillo L,et al.Serologic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to non-structural proteins in animals infected with FMDV[J].Vet Q,1998,20(Suppl/2):S28-S30.

[17]Blanco E, Garcia-Briones M, Sanz-Parra A,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cell epitopes in nonstructural proteins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J].Virol,2001,75(7):3164-3174.

[18]Garcia-Briones, Esther Blanco, Cristina Chiva, et al.Immunogenicity and T cell recognition in swine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polymerase 3D[J].Virology 2004,322:264-275.

[19]Wilhelm G, Michael SD, Haru-HisaTakamatsu, etal.Identification of novel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pecific T-cell epitopes in c/c and d/d haplotype miniature swine[J].Virus Research,2006,121:223-228.

[20]Chang Yi Wang,Tseng Yuan Chang,Alan M Walfiel,et al.Effective synthetic peptide vaccine for foot-and-mouth disease in swine[J],Vaccine,2002,20(19/20):2603-2610.

[21]Marchi R,Brooke G,Gale C,et al.Protection of cattl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by a synthetic peptide[J].Science,1986,232(4750):639-641.

[22]Taboga O,Tami C,Carrillo E.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peptide vaccines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Lack of solid protection in cattle and isolation of escape mutants[J].J Virol,1997,71(4):2606-261.

[23]Zamorano P I,Wigdorovitz A D,Pérez Filgueira M,et al.Induction of anti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T and B cell responses in cattle immunized with a peptide representing ten amino acids of VP1[J].Vaccine,1998,16(6)558-563.

猜你喜歡
表位口蹄疫抗原
??谔阋叩蔫b別診斷與防治
豬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現(xiàn)應激反應咋辦
生物信息學方法預測病原體抗原蛋白序列中多肽疫苗候選表位
負載抗原DC聯(lián)合CIK對肝癌免疫微環(huán)境的影響
乙型肝炎病毒B和C基因型S蛋白特異性CTL表位保守性分析
聯(lián)合T、B細胞表位設(shè)計多肽疫苗的研究進展①
口蹄疫
結(jié)核分枝桿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細胞抗原表位的多態(tài)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與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鹽酸克倫特羅人工抗原的制備與鑒定
福泉市| 曲麻莱县| 方正县| 敦化市| 西乌珠穆沁旗| 那坡县| 巴彦淖尔市| 香河县| 宜州市| 舟曲县| 交口县| 襄城县| 普定县| 新源县| 西乡县| 县级市| 弥勒县| 化州市| 乐平市| 庆安县| 麦盖提县| 舟曲县| 宁都县| 吐鲁番市| 江孜县| 新泰市| 手游| 临清市| 达尔| 灌云县| 汉中市| 东山县| 永昌县| 鸡泽县| 临沭县| 夏邑县| 定日县| 吴旗县| 从江县| 上犹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