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類獲得性疾病,可發(fā)生在許多疾病的病理過程中。DIC的發(fā)生是由于小血管發(fā)生凝血,形成廣泛的微血栓,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并繼發(fā)激活纖維蛋白溶解,引起嚴重的、廣泛的全身性出血,進而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及衰竭。產科DIC是孕產期發(fā)生的以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征的危重病癥,其發(fā)病急驟,來勢兇險,進展迅速,母嬰死亡率高?,F將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ICU)對23例產科DIC患者進行搶救的體會介紹如下。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ICU)共搶救23例產科DIC患者,年齡23~37歲;其中經產婦6例,初產婦17例;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產科轉入5例,院外急診轉入18例;收入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ICU前行子宮切除術者9例。
本組23例患者,與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有關12例;產后出血9例(其中產后子宮收縮乏力6例,胎盤早剝1例,剖宮產術中出血2例);胎死宮內2例(其中1例由院外急診轉入時未行死胎引產術)。
除原發(fā)疾病特有的癥狀外,本組23例患者全部有陰道出血,2例有多部位出血,其中肉眼血尿11例,消化道出血2例,皮膚瘀斑19例,鼻出血3例,創(chuàng)口滲血12例。
所有患者血小板<100×109/L,3P試驗陽性,纖維蛋白原<1.5g/L,APTT時間延長10s以上,PT>3.0s。
本組23例患者,搶救成功18例(包括收入ICU前即行子宮切除的全部9例患者);死亡5例(其中死胎未行引產術1例,入科后又行子宮切除術3例)。
①迅速去除誘因,及時控制癥狀,阻斷促凝物質的來源,從而阻止DIC的發(fā)展是治療DIC的首要措施。對產后出血,在去除誘因后,應用宮縮劑及結扎子宮血管等方法止血,效果不理想者果斷切除子宮。對胎死宮內應及時行死胎引產術或剖宮取胎術。②補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所有患者每日輸注新鮮冰凍血漿200~400mL補充凝血因子,2例血小板<20×109/L予輸注血小板懸液,5例輸注纖維蛋白原。 ③抗纖溶治療:所有患者均予氨甲環(huán)酸0.5~0.75g/d治療。
①存在容易引起DIC的基礎疾病。②有多發(fā)性出血傾向,末梢循環(huán)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的臨床表現。③實驗室檢查有三項以上異常:a.血小板<100×109/L或進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篜LT);b.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1.5g/L或呈進行性下降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1.8g/L,肝?。?.0g/L);c.3P試驗陽性或血漿FDP>20mg/L(肝病FDP>60mg/L,乳膠凝聚法)或D-D二聚體水平升高(陽性);d.凝血酶原時間縮短或延長3s以上或呈動態(tài)變化(肝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5s以上);e.纖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f.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適用于肝病);g.血漿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須具備)。本組23例患者均有明顯的出血情況,并且以陰道出血為主,全部患者均出現實驗室檢查異常。
本組23例產科DIC患者中,18例患者診斷及時且轉入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前經由產科進行早期正確治療,其預后良好;另5例因診斷不及時患者死亡,其中1例為胎死宮內者??梢奃IC的早期診斷是非常關鍵的。產科DIC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一個重要病理過程。因此,當臨床上碰到有以下疾病情況時,應謹慎DIC發(fā)生可能。①存在易誘發(fā)DIC的產科疾病,如羊水栓塞、產后出血、重度妊高征、胎盤早剝、死胎滯留、妊娠合并肝病、出血性感染性休克情況時,應考慮出現產科DIC的可能。②存在有DIC的主要臨床表現,出血傾向、栓塞癥狀、循環(huán)障礙直至嚴重休克、溶血性貧血表現的寒戰(zhàn)、高熱、黃疽,血紅蛋白尿等癥狀。③同時具備上述兩條即可作出DIC的診斷,確診需結合實驗室檢查。
①病因治療:積極治療原發(fā)病,阻斷內外源性促凝血物質進入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預防和終止DIC的關鍵。本組23例患者收入ICU前因產后大出血行子宮切除術的9例患者均預后良好,由院外轉入未行子宮切除術,后因病情加重又行子宮切除術者5例,其中3例死亡,2例胎死宮內患者,收入ICU前即行引產術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另1例因引產不及時,患者死亡。②關于肝素的應用:理論上講,早期、足量使用肝素對產科DIC的治療非常關鍵。DIC早期,由于大量凝血活酶進入血液,迅速引起廣泛微血管栓塞及血管功能障礙,同時因血液的異常凝血消耗了大量的凝血成分,早期使用肝素既可以阻止這種病理性凝血過程,又可以保護凝血成分使其不再繼續(xù)大量消耗,從而阻止DIC的發(fā)展。產科DIC 是否使用肝素應根據DIC的發(fā)展階段來決定,但本組23例患者出血傾向明顯,已經不是DIC的早期階段,錯過了使用肝素的最佳時期,故均未使用肝素進行抗凝治療。③補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對于有明顯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減少的證據并已進行病因及抗凝治療,但DIC仍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須及時補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DIC時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與血小板是造成DIC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適量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及纖維蛋白原是非常必要的。血小板<50×109/L可考慮輸注血小板懸液;血小板<20×109/L需及時輸注血小板懸液以防顱內出血。④抗纖溶治療:抗纖溶藥物在DIC早期禁用,當DIC的基礎病因與誘發(fā)因素去除或妥善控制后,如仍有明顯纖溶亢進的臨床及實驗室證據時,須及時進行抗纖溶藥物治療,以避免DIC晚期出現遲發(fā)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