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濟順 龔 慧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流行病,是一種年齡相關性疾病,人口老齡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數(shù)越多。按調查估算全國2006年在50歲以上人群中,約6944萬人患有骨質疏松癥,約21390萬人存在低骨量[1]。而且其發(fā)病與患者的知識、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生活方式有關,故又稱為生活方式的疾病。社區(qū)健康教育是以社區(qū)為范圍,家庭為單位,社區(qū)居民為對象、以促進居民健康為目的的健康教育活動,更能直接地影響人們的健康行為。因此上海定海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自2009年1月開始在社區(qū)中對骨質疏松癥患者采取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干預,現(xiàn)就干預資料進行分析。
本組骨質疏松癥患者200例,均來自與上海市楊浦區(qū)定海社區(qū),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即骨密度值比當?shù)赝詣e人群峰值骨密度值減少25%[2]。②自愿參加調查且具有讀寫能力者。③年齡在50歲以上。排除標準:①有智力和認知方面的障礙。②具有骨骼方面的器質性病變者。200例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152例。年齡50~82歲,平均65歲,大學及以上的文化程度85例;中學文化程度64例;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51例。
1.2.1 健康教育內容
①第1個月,每周電話隨訪,每月組織專業(yè)講座一次,讓患者了解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機理及主要防治的方法。②飲食和生活習慣干預:鼓勵患者進食含鈣豐富的食品如乳制品、魚蝦、雞蛋、骨頭湯、蘑菇、木耳及綠色食品,每晚飲牛奶250mL,補充維生素D400~800U/d,戒除吸煙、酗酒、飲咖啡等習慣,多曬太陽。③運動干預:選擇戶外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慢跑、騎行車、游泳、打太極拳,運動強度及持續(xù)時間實施個體化,以患者在運動中主觀感覺稍感費力,微出汗,不感心悸、氣短即可,一般20~40min,每天堅持,特殊情況除外。
1.2.2 主要觀察指標
健康教育干預前及干預后1年均通過問卷方式了解患者生活方式情況以及對骨質疏松癥知曉情況,干預前后均檢測骨密度。
1.2.3 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結果表明,干預后,堅持喝牛奶、戶外曬太陽、鍛煉的人數(shù)增多了,而吸煙、飲酒的人數(shù)減少了,具體見表1。
干預前知曉率為26%(56/200),干預后為87.5%(175/200),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
干預前后L2~4骨密度作配對t檢驗,干預前L2~4骨密度(0.812±0.107)(g/cm2),±s),干預后L2~4骨密度(0.821±0.112)(g/cm2),±s),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1 干預前后行為生活方式比較[例(%)]
骨質疏松癥被醫(yī)療界稱為“無聲殺手”,是因為骨質疏松癥患者早期無癥狀,無法感覺到骨質的慢性流失,很多中老年人都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腰酸被疼、腰彎駝背、身高變矮是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避免的。其實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fā)生骨折的一種全身骨骼疾病,在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半數(shù)以上患有骨質疏松癥[3]。目前認為,老年骨質疏松癥發(fā)生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如遺傳、環(huán)境、飲食、運動、酗酒、大量吸煙、絕經年齡均可能參與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發(fā)展[4],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使骨量嚴重丟失的骨質疏松癥恢復正常。只有過社區(qū)健康教育,定時隨訪,通過專題講座或板報、廣播演講骨質疏松癥的演變過程、危害性及其防治,逐步提高中老年人患者對骨質疏松癥認識和重視程度。
本研究表明,通過對社區(qū)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被調查人群生活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表現(xiàn)為干預后,堅持每日喝牛奶、戶外鍛煉、曬太陽的人數(shù)增多了,而吸煙、飲酒的人數(shù)減少了,且對骨質疏松癥知曉率明顯提高了,此外,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骨質疏松癥患者骨質疏松癥的情況也有影響,表現(xiàn)為骨密度較干預前提高了。
因此,從長遠來講,健康教育是預防骨質疏松癥最經濟有效的措施[5]。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通過健康教育可讓骨質疏松癥患者深入認識骨質疏松癥各種危險因素,從而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方式,進而對減輕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表現(xiàn),降低和減慢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骨折的發(fā)生,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經濟負擔,具有十分明顯的社會意義。
[1]朱漢民,方積乾,羅先正,等.Bone mass epidemiology:bone mass change and mean peak bone mass for mainland China[C]. 國際骨質疏松大會暨中國骨與關節(jié)十年,2007.
[2]樸俊紅,龐蓮萍,劉忠厚,等.中國人口狀況及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和發(fā)生率[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2,8(1):1-7.
[3]王志群,施鳴,周重宛.南京市中老年婦女骨質疏松癥患病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1997,17(2):25-27.
[4]朱敏嘉,王風,顏曉東,等.中老年婦女骨質疏松發(fā)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4):249-250.
[5]夏維波.骨質疏松癥的聯(lián)合治療與序貫治療[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22):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