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巍
長春市南關區(qū)長通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130042)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本身的炎性病變,多發(fā)于青少年,病因現(xiàn)在多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西醫(yī)主要采取對癥治療,輕者數周內可恢復,重者可發(fā)展為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病毒性心肌炎在中醫(yī)屬“心悸”范疇,中醫(yī)認為此病多因邪毒外犯,內舍于心所致,中醫(yī)治療此病有獨特的優(yōu)勢,筆者在臨床上采用中醫(yī)辨證治療此病,收到良好的療效,故試舉幾例病案,僅供醫(yī)務人員參考。
患者女性,15歲,2009年11月18日初診,患者自述10d前感冒,咽痛,發(fā)熱,經在個體診所靜脈滴注藥物治療后,身熱已退,但自覺心悸,胸悶氣短,乏力,自汗,時有咳嗽,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查心電圖示:心率106次/min,心律不齊。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中醫(yī)診斷為心悸,熱毒凌心。治宜解毒清熱,宣肺寧心,自擬方如下:板蘭根20g、大青葉20g、雙花15g、連翹15g、桔梗15g、牛蒡子15g、寸冬15g、生甘草10g、薄荷15g、炒棗仁20g,水煎,每天2次口服。服藥7劑后,咳嗽明顯減輕,心悸胸悶亦減輕,心率90次/min,仍自汗,乏力,舌質淡紅,苔薄黃,脈細數??紤]該患者余熱未盡,氣陰不足,故上方加黨參、黃芪、生地、玉竹,去薄荷、連翹、牛蒡子、桔梗,此方續(xù)服14劑,胸悶氣短消失,體力漸復,心電圖檢查示:正常。
此型病毒性心肌炎多屬疾病早期,心肺同病,故以清熱宣肺、解毒清心為主。薄荷、桔梗、牛蒡子、連翹宣肺清熱解表,板蘭根、大青葉、雙花、生甘草解毒清心,寸冬、柏子仁養(yǎng)陰清心,諸藥相合熱去毒清心寧,疾病自愈。
患者女性,11歲,2008年3月4日初診,癥見心慌、胸悶、氣短、乏力兩月余,癥見:心慌,胸悶,自汗,活動后加重,形體消瘦,手心熱,納呆,寐差,舌淡白,脈促而細。查心肌三酶:CK、AST均增高。心電圖示:心率116次/min,頻發(fā)室性早搏(14次/min)。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中醫(yī)診斷為心悸,氣陰兩虛。治宜補氣養(yǎng)陰,自擬方如下:炙甘草10g、大棗10g、阿膠15g、生地10g、麥冬10g、桂枝10g、黨參10g、玉竹10g、五味子6g、龍骨15g、牡蠣15g、神曲10g,水煎,每天2次口服。服上方7劑,心慌明顯減輕,胸悶、氣短、乏力亦有改善,心率98次/min,早搏減少(6~8次/min),仍心慌,睡眠不好,上方加磁石、炒棗仁,再服14劑,心慌、胸悶已不明顯,心率82次/min,面色轉潤,進食香,睡眠好轉,略有乏力,加黃芪,續(xù)服7劑,諸癥悉除,心電圖、心肌三酶檢查均正常。
該患病久,一直拖延未愈,因素體虛弱,故出現(xiàn)氣陰不足,方用炙甘草、黨參、補益心氣,生地、麥冬、阿膠、玉竹養(yǎng)陰補血,桂枝、大棗鼓動心陽,五味子、龍骨、牡蠣安神,神曲消食健脾,諸藥合用,使氣血充足,則諸癥自除。
患者女性,20歲,2009年6月10日初診,自述心慌、胸悶近2個月余,心前區(qū)時有刺痛感,氣短乏力,自汗,舌淡隱青,苔薄白,脈結代。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不齊,頻發(fā)室性早搏,二聯(lián)律。心肌三酶檢查:AST增高。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中醫(yī)診斷為心悸,氣滯血瘀兼氣陰不足。治宜活血化瘀,兼以益氣養(yǎng)陰。自擬方如下: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當歸12g、川芎10g、枳殼12g、黨參12g、麥冬10g、五味子8g、黃芪15g、甘草10g,水煎,每天2次口服。服上方7劑后,胸悶胸痛,心慌明顯減輕,早搏減少(10次/min),仍氣短,乏力,寐差,上方酌加炒棗仁,夜交藤,續(xù)服4劑,胸悶、心慌進一步減輕,偶有胸痛,早搏再減(4~5次/min),略感乏力,咽干,舌質淡,苔薄白,脈結。上方加丹參、玉竹、紅參,續(xù)服14劑,諸癥漸平,面色紅潤,身感有力,囑其停湯劑,服心安膠囊,以善其后。隨訪半年,患者痊愈。
該患者以氣滯血瘀為主,兼見氣陰不足之象,故選用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枳殼等理氣活血化瘀,黨參、麥冬、五味子等養(yǎng)陰復脈,加黃芪、甘草以補益心氣,取“氣行則血行”之意,故諸藥和合,使瘀去、氣行,癥狀消除。
患者女性,35歲,2009年5月12日初診,患者形體略胖,自述心慌心煩,胸悶1年余,伴失眠多夢,乏力,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白干,脈結代。曾在當地市醫(yī)院檢查心電圖示:心律失常,ST段下移,T波低平。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用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近1個月來,因心情不好,自覺癥狀加重,故來求治。根據患者癥狀、舌苔、脈象,考慮患者當屬心悸,肝陽郁熱,痰火內擾,治宜疏肝泄熱化痰,益氣寧心。自擬方如下:柴胡10g、龍骨15g、牡蠣15g、半夏10g、桂枝10g、黃芩10g、茯苓12g、遠志10g、丹參10g、黨參12g、甘草10g、大黃5g。水煎,每天2次口服。上方連服14劑,心慌、胸悶癥狀明顯減輕,心情好轉,夜寐稍差,上方加茯苓、炒棗仁,續(xù)服21劑,患者無心慌癥狀,心律齊,夜寐漸安,口苦,咽干癥狀消失,患者停藥。其后患者在一次生氣后又出現(xiàn)心律不齊,照原方服7劑即愈。隨訪半年,未曾復發(fā)。
此類患者多因情緒不佳而致癥狀加重,故本方以柴胡、苦參、大黃疏肝泄熱,茯苓、半夏健脾化痰,龍骨、牡蠣寧心潛陽,黨參、丹參、桂枝益氣通陽,甘草調各諸藥。本方清、補相結合,使痰熱速去,心寧悸止。
患者男性,40歲,2009年7月2日初診,自述胸悶、氣短2個月余。現(xiàn)癥:胸悶、胸痛,咳嗽少痰,氣短乏力,納呆,頭目不清,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緩。心電圖示:心動過緩,53次/min,ST段及T波改變。心肌三酶檢查:CK、AST增高。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中醫(yī)診斷為心悸,心陽不振,痰瘀互結。治宜溫振心陽,化痰消瘀。自擬方如下:瓜蔞10g、薤白12g、桂枝10g、黨參15g、丹參12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2g、枳殼10g、陳皮10g、甘草10g,水煎,每天2次口服。服上方7劑后,胸悶氣憋,胸痛明顯減輕,仍時有咳嗽,乏力,納差,舌苔白膩,脈沉緩,故上方加木香,萊菔子,紫蘇,續(xù)服14劑后,諸癥明顯好轉,為鞏固療效,在上方基礎上略行加減,先后又服藥14劑,患者基本痊愈。
此患屬多癥夾雜,方用瓜蔞、薤白、桂枝、陳皮溫通心陽,化痰濁,丹參、桃仁、紅花、赤芍祛瘀,柴胡、枳殼以行氣,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陽化痰消瘀之功效,使諸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