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東,敏春芳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3)
梁代陶弘景(456~536,今南京人)、周子良(496~515,今余姚人)師徒皆信奉道教。周二十歲時自殺,生前曾寫日記敘述他與神仙真人夢中交談的情形。這些日記后來經(jīng)陶弘景整理加注而成《周氏冥通記》四卷(簡稱《冥通記》)?!稘h語大詞典》:“道義 4:謂一同修道的義友。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一:‘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義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謂欲染邪氣,亟相蹙問?!铣禾蘸刖啊囤ねㄓ洝肪硪唬骸H屬道義,赍其上果,要往看之?!妩S生《義府·冥通記》:‘道義,謂同事道法之義友?!盵1]筆者以為,黃生此說甚疑。
《中華道藏》①中“道義”共有 88例(人名不計②,內(nèi)容重復(fù)者以1例計),分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詞義與“同事道法之義友”完全無涉,共有71例:
4-8③真人時自誦經(jīng),帝未弘道義幽賾之理。
4-88-12所以導初學者,令知道義之宗耳。
4-96-8臣等雖有向道之心,未明道義。
4-96-10世若有人自言得道,深明道義。
4-96-10是諸仙人深明道義,洞曉存形無生之道。
4-98-10我者,即是道義;常者,是法身義。
5-31-1;9-23-5道義主無,治物有??;德義主有,治世無惑。
5-31-5即有故非空,即空故非有,非空是中道義。
5-31-6如無非有,如有非無,是中道義也。
5-31-0;5-31-7;5-31-7;5-31-7三界義,五道義,混元義。
6-92-1資玄門,道義之門。
6-92-8夫子曰:“道義悅心,自無他趣?!?/p>
6-94-7;11-1-11;12-6-2;17-2-1 ;26-27;27-28-14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9-2-0;29-1;46-2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
9-23-5道是德義,德是道義……德義取有體無為言,道義取無通有為說。
10-9-1凡缺員,乞試《道德》《南華》《靈寶度人》三經(jīng)十道義。
10-9-2口談道義曰方,非謂其形四方也。
12-1-2無我則風化行于不可見,無物則道義示于莫能知。
12-2-0;12-2-11《四子古道義》。
13-2-17此結(jié)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14-1-1倘非燭理洞明,道義戰(zhàn)勝,雖居至貴、至富,亦有所不免焉。
14-1-19古之所謂友者,道義相資,成德就業(yè),急難相濟,生死不渝者也。
14-1-39為臣子者以順君為事而不能以道義繩之。
14-1-63唯顏子優(yōu)入圣域,……有以見拳拳于道義之間。
15-8-5;15-9-7不遇不以為恥,悔何有焉?所存道義,豈若貧賤哉?
15-22-0黃帝闡弘道義,務(wù)欲救人。
16-9-2坎外陰而內(nèi)陽,……為道義之門,黑中之白也。
17-4-1下愧服則道義之威不猛而自洽。
17-6-4次四:唐無適,道義之辟。
24-2-1以恩信道義撫眾,則三軍一心,樂為其用。
24-2-4或曰:“先修飾道義,以和其眾?!?/p>
25-2-0(《抱樸子外篇》)目錄《道義》本原缺,今據(jù)正文標題補。
25-2-2孫卿所尚,道義既備,可輕王公。
25-2-22觀道義而如醉,……違道義以趦趄。
25-2-25君子之交也,以道義合。
25-2-32;25-2-44正經(jīng)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
25-10-6養(yǎng)親以孝著,居鄉(xiāng)以廉稱,道義文學顯于東方。
25-10-10一于道義而沒世不忘者,初非有所勉慕而強為之也。
25-10-24葛宮弟密奕世儒學,以道義聞。
25-10-26君子則不然,所守寸道義。
25-10-26此其道義顯著,后世鮮能及也。
25-10-35夫子之交也,道義而已矣?!姽湃酥懒x切磋。
25-10-35貧者日諂,勢利益盛,道義益微。
25-10-40是以道義流于無窮,功業(yè)著于悠久。
25-10-45此所以雖獲一時之令名,而乏千古之道義。
25-10-56尊榮比蟬翼,道義俾崇山。
26-19-4何薄于道義,趨于流俗者皆然。
26-19-4;27-28-14三山有侶人情淡,四海無家道義深。
26-19-5繄自書契,稽于典墳,彝倫由序,道義之門。
27-43-1三教同開道義門,心心相契共誰論?
29-6-5夫十二部道義,通于三乘。
31-14諸人展誦來因,傳生道義。
31-65-13一脈源流,聞道義門陰隲。
31-67-1一鄉(xiāng)之中,陶為道義;十室之邑,薰為忠信士焉。
32-17人君至德,道義常行。
32-21-2亥位見天祥,精明道義揚。
32-21-3有名無貪酷,終存道義心。
34-2-6道義沖真天,帝郁籃仙。
37-151一不傳無道義者,二不傳好淫樂娼者。
38-195故《道義八景真玄經(jīng)》云:北斗八星,即八卦也。
40-2-2《午朝行道義》。(按:即《午朝行道儀》)
42-28則人倫不廢,道義兩全。
44-25-8侮圣人言,笑大道義。
45-13-5上令中書令張說訪以道義,宦官扶入宮中,與語甚悅。
45-13-4卿侍上皇,中為朕師,今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資卿道義。
47-1-2師但漠然不應(yīng),以道義釋之。
47-8-9由我者吾而道義是守,不我者天而得喪俱亡。
47-9-37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畜道義,何以及此!
48-14放(按:宋人種放)以道義來,官祿非所問也。
48-14-5師生高掠二山名,千載誰云道義輕。
48-21一邊蕭艾一芝蘭,利欲關(guān)頭道義關(guān)。
第二種情況,是詞義似“同事道法之義友”而非者,共有9例。其中,邵雍《伊川擊壤集》“道義”有7例:
25-8-5道義相歡豈易親,古稱難處是知人。
25-8-6溫涼氣候二八月,道義賓朋三五人。
25-8-10四樂見太平,五樂聞道義。
25-8-10交情日更深,道義久相尚。
25-8-12方惜久離闊,卻喜由道義。
25-8-17經(jīng)綸事體當言用,道義襟懷只論誠。
25-8-18未知道義,尋人為師;既知道義,人來為資。
按:邵雍為北宋理學家,精于《易》,其作品入《中華道藏》,但他本人未曾入道教?!吨腥A道教大辭典》“道教人物”[2]無邵雍即是明證。邵雍平生所交,亦非道士?!端问贰ど塾簜鳌罚骸案诲觥⑺抉R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從游,為市園宅?!杭膊?,司馬光、張載、程顥、程頤晨夕候之?!庇腥酥赋觯骸霸谒摹兑链〒羧兰分?,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的酬唱詩,時間上橫跨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對象則上自富豪,下至普通士人,而又尤以官僚階層為最多?!盵3]《伊川擊壤集》提到朋友39次,多用“友”“友人”或“賢友”等指稱。北宋理學也叫道學,邵雍詩中的“道義”是理學之道義,試析三例:
①《十六日依韻酬福昌令有寄》:“道義相歡豈易親,古稱難處是知人?!?/p>
按:“福昌令”是朝庭命官,邵雍和他“相歡”的是北宋盛行的理學之義。
②《謝傅欽之學士見訪》:“方惜久離闊,卻喜由道義。”
按:傅欽之,即傅堯俞,據(jù)《宋史·傅堯俞傳》載,欽之終生居官,未涉道教之事。
③《閑適吟》:“為士幸而居盛世,住家況復(fù)在中都?!瓬貨鰵夂蚨嗽?,道義賓朋三五人。量力杯盤隨草具,開懷語笑任天真?!?/p>
按:“為士幸而居盛世,住家況復(fù)在中都”“量力杯盤隨草具”等句,絕非描述道士生活。
其他2例,一見于《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
且夫修道升仙,非師不度;超凡證圣,非友不成。師猶父母也,同學為兄弟也,得不敬孝友愛,承順和悅,以遵其教乎?師資同學,既離親戚,棲庇山林,骨肉遠矣,親愛疏矣。一旦有疾,惟門人同學為其選備方藥,營修藥飲以療之。其或修短有常,奄從淪化,即當誦經(jīng)行道,拜章上表,懺罪謝愆,以相遷度。生死道義,惟此為先。師友淪沒,弟子同學皆當齊集,以高德者為法師,其余依位次第,沐浴更衣,可設(shè)壇出官,關(guān)啟行事。
按:據(jù)語境分析,“生死道義,唯此為先”意為:(師資同學)生病時或去世后,(門人同學)應(yīng)該做的,首先是這些事。
一見于《冥通記》:
君勃然曰:‘凡此事莫輕示人。吾昔與裴清靈去來華僑處,受其言語,令以示許。僑宿本俗民,性氣虛疏,不能隱秘,告其一法,回而加增。逢人不問愚賢,輒敢便說之。如此既多,便回受于揚耳。僑乃流沉河水,身沒異方,得脫以來始十四年耳。今猶在鬼伍,晝夜辛勤。諸如此事,可不慎乎!爾勿示人此事也?!碧蘸刖白ⅲ骸按藯l中,多說上落及宣漏諸事,全是欲嚴相誡防,恐脫言說,便致譴黜。既如此,伊何由敢顯?雖復(fù)王威加逼,金帛滿堂,亦當杜口道義等。
按:從原文和陶注看,道人對于“道義”,不能“逢人不問愚賢,輒敢便說之”;要“雖復(fù)王威加逼,金帛滿堂,亦當杜口道義”。如若不然,“便致譴黜”,“華僑”就是反面例子。故此處“道義”指道教玄機。
第三種情況,是詞義未能確定,共有2例:
法服如科,神童侍衛(wèi),不得法者,鬼反害人。朝禮讀經(jīng),齋戒祈請,問訊師宗,皆得著之;朝廷往來,吊喪問疾,園苑遨游,混濁之處,路陌之間,并不得著;出家山居,終身著之;暫出人間,亦不須變。無忌穢淹,不擇憂勞;弊則更新,補接唯凈;同學共志,亦得相給;或故作新好,供奉師友,及諸道義門徒,賜乞隨時,先應(yīng)啟告。(《法服訣》)
按:此處“道義”不知所指為何。如指“道友”,則與前面“師友”矛盾;如指“道教經(jīng)義”則與后面的“門徒”不搭配;如指“道友”,而“師友”指“師(亦友)”,則很勉強;如“道義門徒”是專名,特指某類門徒,那它就不會在《中華道藏》中只出現(xiàn)一次。
具法位臣姓某,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再拜上言:謹案文書,某以頑疏,奉道多違。雖忝法職,宣化無效,民物離散,救療逋遲。或知而故犯,意短不及;或因真行偽,前卻法剬;或領(lǐng)化民戶,恐動百姓;或吞臟啖罪,私用法物;或口恭心慢,輕傲師法,或稱教妄語,驅(qū)合虛詐;或追人求錢,以輕作重;或宗室骨肉,不相和順;或門內(nèi)父子,更相逆戾;或道義妒嫉,淫亂穢濁;或暮晨罵詈,聲干清正。(《道士解過章》)
按:“道義妒嫉”與“淫亂穢濁”應(yīng)語意相連,但無論“道義”是何意,這句話都難以講通。
第四種情況,是與“同事道法之義友”義同,共有6例。但據(jù)我們分析,可能是傳寫錯訛,誤“道友”為“道義”所致。先看《冥通記》中的3例:
46-16-1周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義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謂欲染邪氣,亟相蹙問。
46-16-1親屬道義,赍其上果,要往看之。
46-16-3其姨母……十歲便出家,隨師學道,……至年三十五,公制所逼,諸道義勸令其作方便,出適上虞朱家。④
按:《冥通記》“道義”另有意義,如“雖復(fù)王威加逼,金帛滿堂,亦當杜口道義等?!蔽覀冋J為,上面三例中的“道義”實為“道友”之訛。前兩例出《周子良傳》,后一例出卷三注文,均為陶弘景所寫。但陶氏把“道友”寫成“道義”的可能性極小:一方面陶氏為道教高人,熟諳道教用語;另一方面該書要上呈御覽,他整理時格外謹慎(書前附有“陶貞白進《周氏冥通記》啟”和《梁武帝詔答》)。
陶弘景創(chuàng)立了道教茅山宗,其《冥通記》是道教重要文獻。由此我們推測:茅山道士在輾轉(zhuǎn)抄刻《冥通記》的過程中,受吳方言(茅山在江蘇句容、金壇境內(nèi))影響而誤“道友”為“道義”。因兩種明本(見下文)所誤已相同,所以可能誤于中古時期。題名沈約的《韻經(jīng)》旨在說明古韻,但卻能反映中古吳方言。原因有二:一是題名沈約,作者可能是吳人;二是中古吳方言存留古音?!俄嵔?jīng)》:“紙韻[葉]:儀,語倚切……友,羽軌切?!盵4]可見當時吳方言中“儀”“友”二字韻相近,聲母又同為舌根濁音,所以容易混讀。著名古琴曲《碣石調(diào)·幽蘭》之譜是梁代丘明傳下來的。譜前有序云:“《碣石調(diào)·幽蘭》一名《倚蘭》。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于九嶷山?!彘_皇十年于丹陽縣卒,”[5]“幽蘭”一名“倚蘭”,是吳方音所致,與“道友”讀為“道義”類似。因為“幽”(幽韻)和“友”(尤韻)中古音同為流攝開口三等,而“倚”和“義”同為支韻。在現(xiàn)代蘇州方言中,“儀(義)”的白讀和“友”也非常相近。[6]道士們一般使用方言,很容易讀“友”為“義”,進而誤寫。
《冥通記》有《正統(tǒng)道藏》⑤(《中華道藏》的底本)和《秘冊匯函》⑥兩個版本系統(tǒng)。就《周子良傳》而言,兩個版本都有錯訛,如:誤“亟”為“函”(《道藏》本),誤“上”為“止”,誤“移”為“衣”(《秘冊》本)等。汪維輝先生說:“這兩種版本互有優(yōu)劣,都沒有經(jīng)過很好的整理,有一些明顯的錯字?!盵7]
其他各外3例誤“道友”為“道義”者,可能也與茅山道士有關(guān)。“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輩出,影響日益擴大,至唐宋時期,走向興盛?!┥阶趶凝R梁至北宋,鼎盛數(shù)百年,成為道教主流?!盵8]因而茅山道人抄刻道藏經(jīng)典的機會最多,其所藏經(jīng)書也成了權(quán)威版本,后世恪守而相沿不改。
①5-7-2;28-1-7 ;28-4-3 ;42-1-1一者道義嫉妒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貪欲可畏。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一者道義嫉妒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貪欲可畏。道義嫉妒則經(jīng)法不行;誹謗法師則使人信道不濃;貪欲財色,人所棄薄。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內(nèi)。除此三患,乃可傳道,當勤奉學。太上于是仍作歌曰:‘嫉妒惡勝己,誹謗于賢明,貪欲嗜財色,不得傳吾經(jīng)?!?/p>
按:《周易參同契釋疑·序言》(16-12-0):“古人上士,始也博覽丹書,次以遍參道友?!笨梢姷烙言诘朗啃薜肋^程中的重要作用。
道友對道士修煉很重要,所以“道義(友)嫉妒則經(jīng)法不行”。再結(jié)合“誹謗法師則使人信道不濃”和“嫉妒惡勝己,誹謗于賢明”來看,此“道義”明顯指人?!按巳?,二在外,一在內(nèi)。”“在外”者,是道友的“嫉妒”和別人的“誹謗”,“在內(nèi)”者,是自己的“貪欲”。然而有些道教人士未睹此秘,對此“道義”望文生訓。當代臺灣茅山宗道士李貢銘《天眼通第一集·傳道規(guī)矩》:“道義嫉妒可畏,若解經(jīng)心生嫉妒則經(jīng)法不行。道經(jīng)法科目中琳瑯滿目,雖皆得傳自于三清法脈,天下之大,修人難以計數(shù)。但畢竟凡夫入世因緣有別,對經(jīng)典的體悟深淺及所行粗細有異。在未離俗舍情義及習性諸緣之前,唯恐未得經(jīng)典理趣,而圖名利枉顧私情,錯解經(jīng)典義理,故令心生嫉妒障道不行。甚至,對經(jīng)典產(chǎn)生異端的偏見,所以務(wù)必慎此不偏離道義之解,心生嫉妒畏懼為戒!”[9]李道士對“道義嫉妒”的說解,迂遠附會,實難讓人信服。如按“道友嫉妒”來理解,則渙然冰釋,明白暢達。
②28-7-1嚴寄之,字靜處,丹陽句容人也。輕財好施,拯濟困窮,知識道義。
按:語出記述道士事跡的《三洞珠囊》卷一《救導品》?!爸R道義”意為結(jié)識道友。這一意思,道經(jīng)中還有另外的提法,如《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nèi)教經(jīng)》(5-7-1):“太上曰:‘八當求好友明經(jīng)學者,以為知識;九當尊經(jīng)敬師如貧遇寶?!?/p>
③42-1-1凡十方道義,或為法,或緣身,來詣觀中,所將人畜,皆別安置。
按:“十方道義”即“十方道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6-3):“命羽流三七員,而造《太上清靜經(jīng)》一萬卷,散施十方道友”。
綜上所述,《中華道藏》中的“道義”無“同事道法之義友”之義。在《國學寶典》⑦唐及以前的語料中,“道義”共出現(xiàn)128次,均無此義。我們還對宋元明清的語料作了考察,結(jié)論相同。此外,《辭源》《宗教辭典》⑧《道教大辭典》無“道義”,亦無“道友”;《辭?!贰吨形拇筠o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道義”均不指人?!稘h語大詞典》:“道友1:一起修道的朋友”。這和它對“道義”的解釋基本相同。
黃生《義府》為訓詁要籍,《四庫提要》云:“生于古音古訓,皆考究淹通,引據(jù)精確,不為無稽臆度之談”。然其知因古音求古義,而不知因方音求本字,也沒有考慮古書錯訛現(xiàn)象?!读x府·冥通記》把“道義”一詞雖勉強講通,但未能指明“義”之本字。正如《四庫提要》所言:“間有穿鑿附會,亦有失之眉睫之前者”。而《漢語大詞典》卻據(jù)黃生臆說對“道義”另立一義,實有盲從古人之嫌。
注釋:
①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4版。
②《中華道藏》多處“道義”指北魏道士王道義,詳見《中華道藏》第47冊第9《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30。
③《中華道藏》冊、經(jīng)、卷的序號,0表示目錄或序言。
④正史無載。美國邁克爾·斯特里克曼著,畬仲玨譯《論陶弘景的外丹》:“南朝梁天監(jiān)三年(公元504年),梁武帝棄道奉佛,詔令‘女冠還俗’?!薄吨袊澜獭返?5期(1984年10月)摘自《百科知識》1984年5月第5期。
⑤《正統(tǒng)道藏》洞真部0152“翔”字號下,中華民國十二年十月上海涵芬樓影印。
⑥《叢書集成初編》影印《秘冊匯函》本,明沈士龍、胡震亨同校,商務(wù)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⑦尹小林,國學寶典(紀念專版),北京希望高技術(shù)集團,2003。
⑧任繼愈,宗教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版。
⑨ 《中華道教大辭典》第41頁“道家”有羅隱。
[1](清)黃生.義府(叢書集成本)[M].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100.
[2]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Z].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13?186.
[3]唐眉江.邵雍詩歌研究[D].成都: 四川大學,2003:12.
[4](梁)沈約.韻經(jīng)[M].明萬歷影印本卷3: 4.
[5](梁)丘明(傳譜).碣石調(diào)·幽蘭(古逸叢書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539.
[6]王福堂.漢語方音字匯[Z].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3: 97:221.
[7]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匯研究[A].漢語詞匯史新探[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9.
[8]中國道教協(xié)會,蘇州道教協(xié)會.道教大辭典[Z].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57.
[9]李貢銘.天眼通第一集(簡體版)[M/OL].http://www.vastitude.org/docs/27.html,200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