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張妙林,鄭國富,孟永駿,金偉強,鄭 俊
脛骨骨折術后骨不連的發(fā)生率列于首位,我們于1999年1月—2008年12月間共收治24例均行二次內固定(或單側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加植骨(自體髂骨或人工骨)手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本組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齡19~65歲,平均31.5歲。脛骨骨折部位:中上1/3段2例,中1/3段7例,中下1/3段15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9例,C型4例。致傷原因:交通傷14例,高空墜落傷5例,其他傷5例。開放性骨折18例,閉合性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19例,多段性骨折5例。術后有感染發(fā)生14例。首次固定方法:鋼板內固定20例,帶鎖髓內釘內固定3例,單側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例。已治療9~18個月,平均11.5個月。均符合骨不連的診斷標準[1]。
本組24例均先拆除原內、外固定物,重新原切口(避開以往有感染的疤痕組織)切開,清除嵌入原骨折端的疤痕組織和軟組織。將原骨折斷端形成一個粗糙面,使重新復位后的斷端有一個良好的接觸面,有利于骨痂的生長。取自體髂骨植骨,同時附加骨松質植骨(或植入人工骨)。重新進行內固定(或外固定),固定的方法選擇與前一次不同。本次固定選擇鋼板內固定9例,帶鎖髓內釘內固定13例,單側外固定支架外固定2例。
本組24例經出院后1~36個月(平均11.5個月)的隨訪,全部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時間為6~11個月,平均7.5個月?;贾ヵ钻P節(jié)功能恢復良好。功能評定按Johner-Wruhs評分標準,優(yōu)20例,良3例,差1例。優(yōu)良率95.65%。1例二次術后發(fā)生感染,經清創(chuàng),再次自體髂骨植骨,單側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療后愈合,但患肢膝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差。
脛骨骨折術后不連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脛骨下1/3位于皮下,甚至其前內側均處于皮下;脛骨開放性骨折較其他長骨多見;脛骨的血供亦較其他的長骨為差;骨折后易并發(fā)感染等。除此以外,我們認為,嚴重損傷、創(chuàng)口感染、醫(yī)源性因素是脛骨骨折術后骨不連的主要原因。高能量損傷常導致周圍軟組織嚴重損傷及神經、血管合并傷,使骨折端血供受損,影響了骨折愈合。本組24例均為高能量損傷。高能量損傷引起的骨折往往是開放性和粉碎性的,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損。骨缺損越嚴重,術后骨不連的概率就越大。本組19例為粉碎性骨折(包括18例開放性骨折),有骨缺損的22例。其中2例有嚴重的軟組織和血管、神經損傷。另外,過分追求手術治療,對于非手術即能治愈的簡單骨折,不恰當地切開復位,又未達到骨折的有效固定,反而增加了骨不連的發(fā)生。本組有2例是由于手術適應證控制不嚴,選擇不當所致。不按規(guī)范操作,清創(chuàng)不徹底,手術中過度剝離骨膜,使骨折端的血供再度受損,進一步嚴重影響了骨折的愈合。本組3例屬于這類原因造成的。
AO理論強調,要滿足局部生物力學的堅強固定。但并不是固定材料越堅固越理想。對于多段嚴重的粉碎性脛腓骨骨折,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采用支架外固定,有其獨特優(yōu)越性。本組有20例為鋼板內固定,存在鋼板長度不夠,固定不穩(wěn),鋼板斷裂等缺點。功能鍛煉不當、過早負重。不按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而是自行過早過度地負重活動。導致骨折端分離,骨折不連接。最堅強的內(外)固定鋼板和支架,也會發(fā)生材料的失效、疲勞彎曲或外固定支架的松動或移位。本組有4例骨不連,主要原因是過早下地負重行走引起的。
開放性骨折創(chuàng)口污染嚴重,有殘留異物導致感染,致骨折處局部內環(huán)境改變,易發(fā)生創(chuàng)口感染,可導致骨不連。本組14例是由于骨折術后發(fā)生感染而引起的。
脛骨骨折術后骨不連的治療方法很多,但仍以手術為主,應根據骨不連的部位和原因采用不同的內(外)固定材料并選擇合適的內(外)固定方式進行。但固定的方法最好選擇與前一次的固定方法不同(如前一次固定方法是鋼板內固定,本次固定可選擇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或單側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內固定的螺釘不要在原來的釘孔內。術中清除嵌入原骨折端的疤痕組織和軟組織,將原骨折斷端形成一個粗糙面,露出新鮮骨折面,去除多余的無效骨痂,使重新復位后的斷端有一個良好的接觸面,有利于骨痂的生長。內(外)固定一定要牢固,并取自體髂骨植骨(或植入人工骨),術后避免過早下地負重,同時要早期功能鍛煉,促進骨折愈合。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87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