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仕益
(暨南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廣州 510632)
大豆非蛋白成分與蛋白質(zhì)的互作
歐仕益
(暨南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廣州 510632)
綜述了國內(nèi)外有關植酸、皂苷、膳食纖維、低聚糖、生物堿、酚類與蛋白質(zhì)互作并影響蛋白質(zhì)消化率的研究進展,以期為正確引導“雙蛋白”產(chǎn)品開發(fā)提供參考。
雙蛋白;非蛋白成分;蛋白質(zhì);互作
2006年,上海召開的“中國大豆食品產(chǎn)業(yè)圓桌峰會議”提出了“雙蛋白”概念和“雙蛋白”戰(zhàn)略[1]。其內(nèi)涵是:以植物蛋白質(zhì)為基礎,實行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開發(fā)并舉。
但是,兩年多來,國內(nèi)有數(shù)十家食品企業(yè)將“雙蛋白”工程單純理解為開發(fā)動物蛋白+植物蛋白復合產(chǎn)品,市場上出現(xiàn)了許多帶“雙蛋白”標簽的乳制品。由于植物種子中存在一些抗營養(yǎng)因子[2],它們在加工過程中會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理化反應(互作),從而可能給牛奶蛋白的營養(yǎng)甚至安全帶來潛在影響。
本文綜述了大豆中非蛋白成分與蛋白質(zhì)互作的研究進展,以期為“雙蛋白”制品開發(fā)提供參考。
植酸為大豆次生代謝產(chǎn)物,質(zhì)量分數(shù)為0.4%~0.5%[3]。眾多報道表明它抑制蛋白酶對植物蛋白質(zhì)的水解[4],如玉米蛋白、高梁蛋白、大豆球蛋白、大豆分離蛋白和其它豆類蛋白,同時,也發(fā)現(xiàn)其降低胃蛋白酶活性[4]。植酸抑制蛋白質(zhì)消化的機理是:通過其螯合的二價金屬離子與蛋白質(zhì)之間形成“橋梁”,從而使蛋白質(zhì)聚合而難于被酶作用,并依據(jù)同樣機理而使酶蛋白活性下降[4]。
大豆含皂苷2%~4%[3],它是大豆的一種功能性成分,具有降血脂和抗癌腫功能。皂苷可與蛋白質(zhì)進行共價和非共價結合,它與蛋白質(zhì)結合后,蛋白質(zhì)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熱穩(wěn)定性更高,不利于蛋白酶的降解[5]。當大豆皂苷的添加量為1 g/L時,胰蛋白酶(180 min后)對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β-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的降解率分別下降43%和61%[5]。
大豆中生物堿質(zhì)量分數(shù)約為2%,主要有羽扇豆堿、金雀花堿、羽扇烷寧、臭豆堿[6]。盡管目前還未有生物堿影響蛋白酶催化活性的報道,但我們推測,它可能影響蛋白質(zhì)消化,因為生物堿可與單寧互作(圖1)形成復合物[7],而單寧易與蛋白質(zhì)反應。
圖1 生物堿與單寧的互作
膳食纖維從兩方面抑制蛋白質(zhì)的消化,一是包裹蛋白質(zhì)和蛋白酶,從而阻止蛋白質(zhì)降解[3];二是增加腸胃中飽腹肽的釋放從而抑制蛋白質(zhì)消化[8]。大豆低聚糖主要有水蘇糖、棉子糖(乳糖、蔗糖),它們干擾動物對蛋白質(zhì)的消化,其詳細機制不是很清楚,有人認為低聚糖會與蛋白質(zhì)中的一些氨基酸如脯氨酸結合從而阻止蛋白質(zhì)的消化[9]。此外,大豆中還含有一些還原糖,如甘露糖、葡萄糖,它們在熱加工過程中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Maillard反應而降低蛋白質(zhì)效價。
油脂氧化產(chǎn)生的醛酮類物質(zhì)可與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發(fā)生Maillard反應從而影響蛋白質(zhì)的生物有效性。江南大學發(fā)現(xiàn)大豆脂氧合酶催化產(chǎn)生的氧化物可與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反應而降低其含量,且產(chǎn)生一些新的物質(zhì)[10]。
酚類是植物中種類最多、功能不同的次生代謝成分,目前已分離出6 000多種[4]。按結構分可歸納為苯甲酸衍生物、肉桂酸衍生物和黃酮類物質(zhì)等3大類 (圖2),其中黃酮類物質(zhì)又可分為黃酮、異黃酮、黃烷酮、花青素、兒茶素、黃酮醇等6類。大豆種子富含酚類物質(zhì),目前已經(jīng)分離出12種異黃酮[11],異黃酮總質(zhì)量分數(shù)高達1.72%;其他酚類的種類更多,質(zhì)量分數(shù)也較高,如單寧為85.8~151.3 mg/100g, 原花青素為300 mg/100g,其他黃酮類物質(zhì)超過80 mg/100g[11],同時還含有酚酸,如綠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對-香豆酸等[12]。
圖2 主要酚類物質(zhì)
酚類(包括其糖苷)不僅含量高,組分復雜,而且非?;顫姡鼈冎辽倏赡芤?種方式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互作,分別是氫鍵、疏水交互作用、π鍵、離子鍵和共價鍵[11]。酚類與蛋白質(zhì)互作形成絮狀物影響含蛋白質(zhì)飲料的穩(wěn)定性常常成為食品加工和貯藏過程中較難解決的問題,在此不再闡述。下面主要討論酚類與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發(fā)生的主要反應以及酚類對蛋白質(zhì)消化的影響。
賴氨酸有活潑的ε-NH2,因此,無論游離態(tài)還是結合態(tài)(蛋白質(zhì)中)的賴氨酸反應活性都較高。酚類與賴氨酸的反應模式可用圖3表示。由圖3可以看出,酚類可直接與賴氨酸反應,也可與其氧化物醌反應。當酚類被氧化成醌后(酚氧化在常溫和熱加工過程中都易發(fā)生),醌作為親電中間物更易與親核試劑如蛋白質(zhì)中的賴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反應,從而降低氨基酸的生物有效性并引起蛋白質(zhì)交聯(lián)。Kroll等[12]用黃烷酮、芹菜苷、莰非醇、槲皮素、楊梅素的酚衍生物(醌)與血紅蛋白在常溫下反應,發(fā)現(xiàn)不同酚類與賴氨酸的反應活性存在很大差別,賴氨酸生物有效性降低0~3.5倍。研究表明,單寧和阿魏酸可使大豆分離蛋白中賴氨酸的生物有效性降低1倍多[13]。
圖3 蛋白質(zhì)中賴氨酸與酚類及其氧化物醌的反應模式
含硫氨基酸中,半胱氨酸與賴氨酸一樣非?;顫姡芍苯优c酚和酚氧化物醌反應。一分子醌可與2分子半胱氨酸反應從而使蛋白質(zhì)交聯(lián)[12],其反應模式如圖4所示。
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酚直接與蛋氨酸反應的報道,但酚被氧化成醌后,后者可使蛋氨酸中的二硫鍵中的硫氧化成亞砜和砜[14]。
酚類都是較好的抗氧化劑,它們作為抗氧化劑的基本條件是能在苯環(huán)中形成穩(wěn)定的自由基,但這些自由基容易將電子轉(zhuǎn)移到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上[12],典型的反應如圖5所示。
酚類與芳香族氨基酸反應顯著降低氨基酸生物有效性。Kroll等[12]用5種酚類與血紅蛋白反應,發(fā)現(xiàn)色氨酸生物有效性下降2~16倍。
從酚類與蛋白質(zhì)中氨基酸的反應模式看,其氧化物醌的反應活性更高。醌的產(chǎn)生既可通過多酚氧化酶催化(熱加工可殺酶而避免此類反應),又可在加熱時直接氧化形成半醌和醌。加熱時,pH值在4~10的范圍內(nèi)酚都可直接氧化為醌[16],且pH值越高,氧化速度越快。
圖4 蛋白質(zhì)中半胱氨酸與酚類反應模式
圖5 阿魏酸形成自由基后與蛋白質(zhì)中酪氨酸的反應[15]
在蛋白質(zhì)酶解過程中,酚類不僅與被降解蛋白發(fā)生互作,它們也與酶互作從而降低蛋白酶活性。Kroll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加入0.28 mmol/g蛋白質(zhì)的綠原酸可使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菠蘿蛋白酶的活性分別降低60%,40%和80%。因此,食用酚類與蛋白質(zhì)互作物后,蛋白質(zhì)的生物效價將顯著降低。Rohn等[16]采用大豆分離蛋白與綠原酸、槲皮素等酚類反應的物質(zhì)飼喂小白鼠,發(fā)現(xiàn)蛋白質(zhì)的生物效價和小白鼠體重顯著下降。不過,也有酚類引起某些酶活性和蛋白質(zhì)水解增加的報道[12],意味著不同酚類對蛋白質(zhì)的作用機制不同。
在“雙蛋白奶”面世和豆奶未成為人們?nèi)粘o嬈分?,人類主要通過果蔬、茶、咖啡攝入酚類,每日攝入量低于1 g[12]。大豆酚類物質(zhì)含量高,食用量大,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雙蛋白奶”加工過程中,以下因素會加劇中酚類與蛋白質(zhì)互作。①牛乳蛋白氨基酸組成與大豆品種的改變:牛乳中的半胱氨酸、賴氨酸、色氨酸、酪氨酸含量顯著高于豆奶[17],加上目前市場上廣泛采用酚類物質(zhì)含量更高的抗草苷膦轉(zhuǎn)基因大豆品種[18],酚類與牛乳蛋白中特定氨基酸間的互作更為強烈,有可能因為增加酚/醌類與氨基酸反應復合物的攝入而造成新的食品安全問題。②滅菌工藝的改變:牛乳滅菌一般可采用巴氏滅菌或UHT滅菌。由于大豆攜帶的細菌芽孢和霉菌孢子多,加工時往往需要高壓滅菌(一般121℃20 min左右)[3],如此劇烈的滅菌條件將大大促進酚氧化成醌以及酚/醌類與蛋白質(zhì)的互作。③堿處理:在“雙蛋白”復合飲品中,有的采用大豆分離蛋白作為大豆蛋白源[8]。由于濃縮效應,大豆分離蛋白中酚類物質(zhì)(大豆異黃酮)含量比大豆籽粒中高10%~30%[19],加之大豆分離蛋白采用堿法制備,因而酚類物質(zhì)更易轉(zhuǎn)變?yōu)轷黾悠渑c牛乳蛋白的互作。④牛乳中?;撬岷推渌坞x氨基酸含量較高:牛乳中含有0.46%的游離氨基酸和約4 mg/100g的牛磺酸[17],游離氨基酸更易與醌類發(fā)生褐變反應。
酚類與蛋白質(zhì)中的氨基酸反應不僅導致蛋白質(zhì)生物效價和消化率下降,而且影響生物活性酚類、特別是大豆異黃酮的生物有效性。
大豆中存在的非蛋白成分、特別是次生代謝成分酚類易于與蛋白質(zhì)發(fā)生互作,影響蛋白質(zhì)消化率,降低一些必需氨基酸和大豆異黃酮的生物有效性,并有可能帶來潛在食品安全問題。而牛奶中容易與植物此生代謝成分互作的氨基酸如賴氨酸、半胱氨酸、色氨酸等含量比豆奶更高,因此,充分利用豆奶和牛奶的營養(yǎng)互補絕不是簡單的復配問題,應慎重開發(fā)“雙蛋白奶”產(chǎn)品。
[1]尹宗倫,王靖,涂順明,等.“雙蛋白工程”與中華民族的強盛———以 “雙蛋白工程”振興計劃實現(xiàn)溫總理的 “夢”[J].中國食品學報,2007,7(1):1-5.
[2]徐奇友,許紅,馬建章.大豆中營養(yǎng)因子和抗營養(yǎng)因子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2006,31(11):17-20.
[3]石彥國,任莉.大豆制品工藝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4]RAWEL H M,KROLL,KULLING J.Effect of Non-protein Components on the Degradability of Protein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7,25:611-613.
[5]SHIMOYAMADA M,IKEDO S,OOTSUBO R.Effects of Soybean Saponins on Chymotryptic Hydrolyses of Soybean Protei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98,46:4793-4797.
[6]DURANTI M,GIUS C.Legume Seeds:Protein Content and Nutritional Value[J].Field Crops Research,1997,53:31-45.
[7]石碧,狄瑩.植物多酚[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8]KARHUNEN L J,JUVONEN K R,HUOTARI A et al.Effect of Protein,Fat,Carbohydrate and Fibre on Gastrointestinal Peptide Release in Humans[J].Regulatory Peptides,2008,149:70-78.
[9]GLENCROSSA B D,BOUJARD T,KAUSHIK S J.Influence of Oligosaccharides on the Digestibility Oflupin Meals when Fed to Rainbow Trout[J].Aquaculture,2003,219:703-713.
[10]黃友如,華欲飛,郁達,等.脂肪氧合酶催化亞油酸氧化對大豆蛋白氨基酸組成的影響[J].食品科技,2008(4):19-24.
[11]MALENCIC D,MAKSIMOVIC Z,POPOVIC M et al.Polyphenol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oybean Seed Extract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6688–6691.
[12]KROLL J,RAWEL H M,ROHN S.Review Reactions of Plant Phenolics with Food Proteins and Enzymes under Special Consideration of Covalent Bonds[J].Food Science and Technonology Research,2003,9:205–218.
[13]OU S Y,KWOK K C,KANG Y J.Changes in in Vitro Digestibility and Reactive Lysine of Soy Protein Isolate after Formation of Film[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4,64(3):301-307.
[14]O’CONNELL J E,FOX P F.Proposed Mechanism for the Effect of Polyphenols on the Heat Stability of Milk[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1999,9:523-536.
[15]HESSING M,VORAGEN A G,LAANE C.Peroxidase-Mediated Cross-Linking of a Tyrosine-Containing Peptide with Ferulic Acid[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1,49,2503-2510.
[16]ROHN S,PETZKE K J,RAWEL H M,et al.Reactions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Quercetin with a Soy Protein Isolate–Influence on the in Vivo Food Protein Quality in Rats[J]..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2006,50:696-704.
[17]王建光,孫玉江,芒來.馬奶與幾種奶營養(yǎng)成份的比較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6,27(8):149-152.
[18]曹柏營,歐仕益,黃才歡,等.抗草甘膦轉(zhuǎn)基因大豆的酚類物質(zhì)分析[J].食品科學,2006,27(8):56-59.
[19]SHAOA S,DUNCAN A M,YANG R,et al.Tracking Isoflavones:From Soybean to Soy Flour,Soy Protein Isolates to Functional Soy Bread[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09,1:119-127.
Interaction between non-protein components in soybean and protein
OU Shi-yi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retical background for developing dual protein mixture,the interaction of non-protein components,such as phytic acid,saponin,dietary fiber/oligosaccharides,alkloids and phenolic substances with protein we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dual protein;non-protein components;protein;interaction
TQ93
B
1001-2230(2010)01-0048-03
2009-07-17
歐仕益(1963-),男,教授,從事食品化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