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滲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本文結(jié)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了在歷史與社會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并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滲透 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開發(fā)人的身心潛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應具有的心理素質(zhì)為目的的教育。學科滲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如何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jié)合,培養(yǎng)會學習、會創(chuàng)新、會與人合作、能積極適應社會、積極進取、真誠善良、人格健全的人才,將是歷史與社會教學研究的方向,這也是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本文所探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滲透的教學策略問題。
歷史與社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注意目標設定、課堂管理外,還要講究教學策略,尤其是結(jié)合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內(nèi)容所進行的內(nèi)部滲透。這種策略主要體現(xiàn)為:
一、合理組織課堂教學。做到有機滲透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習效果產(chǎn)生關(guān)鍵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shù),幫助學生提高知識、情感與行為技能,從而促進心理水平的發(fā)展。首要策略就是應盡量避免生硬滲透,要“順其自然”,就是“該出手時就(才)出手”,其方法有:
1 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課堂氣氛是學習賴以發(fā)生的心理背景,影響著學生課堂學習效益。在不同的課堂心理氣氛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情感體驗、注意力存在著差異。另外教師對學生作出合理期望的公正評價也有利于課堂心理氣氛的營造。在《直面現(xiàn)代化激流》的教學中,通過中央電視臺熱播的十集系列片《人在單位》“你從哪里來”和“公開沒商量”的片段,提出:“你是哪個單位的?”“你會怎么做?”,通過一些實例營造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到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面對急劇變化著的社會,每個人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tài),承擔怎樣的責任。
2 合理利用信息傳遞,積極感染學生。師生情感共鳴是感染學生的重要變量,學生是否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關(guān)鍵在于信息是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師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譬如在《張騫出使西域》中,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出現(xiàn)茫茫戈壁,配以古樸的音樂,再由兩名學生扮演張騫和漢武帝,由一名學生旁白,生動地再現(xiàn)了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承擔歷史使命,不屈不撓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這種生動的情景中,學生深受感染,很自然地明白了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對歷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
3 課堂教學中組織多向交往。師生、生生互動稱為多向交往。良好的多向交往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智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智力水平。
二、加強課堂管理,進行適度滲透
有效的課堂管理有利于師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順利滲透。
從歷史與社會的課程標準來看,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副目標”、“輔目標”,學科課程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目標才是“主目標”。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適時有度”。所謂“適時”,就是在一節(jié)課的有限時間內(nèi),花在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只能利用3—5分鐘時間),如果一節(jié)課45分鐘的學科課有近半的時間集中滲透,該叫心理健康教育課了。所謂“有度”,一是要注意滲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滲透梯度,即在了解學生個性心理及個別差異的基礎上,盡量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性及滲透的循序漸進;三是注意滲透效度,即教師要經(jīng)常搜集學生的有關(guān)動態(tài)信息,適時調(diào)整滲透的策略,把握滲透的最佳時機。
課程秩序的建立對教學成效關(guān)系很大,它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為此,合理利用獎勵與懲罰手段,有利于教師控制課程秩序,兩者相比較,鼓勵更能產(chǎn)生教師期待的行為。因此在課堂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懲罰手段也要適當?shù)募右赃\用,但不要造成傷害學生身心的體罰或變相體罰。
三、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靈活滲透
教無定法。同樣,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沒有固定方法。從教學設計取向看,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可以學生的問題為中心,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也可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往往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1 講述法。這是常用的傳統(tǒng)方法。歷史與社會課可以從道理上講述。對學生進行現(xiàn)象分析,提高認知水平。
2 自甘墮落述法。即讓學生針對歷史與社會課中的某一事件、人物,說經(jīng)過和感受,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如在上《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時,讓學生談談甲午海戰(zhàn)中中國失敗的原因,從而引起大家對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痛恨、自身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共鳴。
3 角色法。在歷史與社會課中通過學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場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內(nèi)心沖突。如在上《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時,就請學生扮演鄧世昌的英雄形象。(教師作“畫外音旁白”,學生配合表演適當?shù)膭幼骰驅(qū)υ?
師: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日本艦襲擊,鄧世昌動員致遠艦官兵保衛(wèi)旗艦。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沖鋒情景)
師:致遠艦中彈過多,艦身嚴重傾斜,彈藥也用光了,鄧世昌動員將士決死一戰(zhàn)。
生:(語言自擬,當場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師:致遠艦被敵人用魚雷擊沉后,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同沉大海。隨從遞給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動作,也可自擬語言表白殉國決心)……
師:鄧世昌的愛犬死死銜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鄧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將義犬按入水中的樣子,接著沉入碧波)……通過角色扮演,把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使學生從心靈上、思想上得到震撼和感觸,也有利于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zhì)。
4 討論法。讓學生對某人物、事件進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見。如在上《新的大一統(tǒng)》一課時。談論到對漢武帝的評價,學生在課前查找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有的從漢武帝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加強監(jiān)察制度;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邊疆治理上:反擊匈奴、經(jīng)營西域、經(jīng)營西南地區(qū)等角度出發(fā),認為這個人物對中國歷史是有積極作用的;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漢武帝不好,說正是因為他的這些作為,連年征戰(zhàn),耗得國庫空虛;開疆拓土,征伐匈奴致使稅賦徭役繁重,農(nóng)民大量破產(chǎn)流亡。各地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傊疂h武帝晚年社會動蕩,幾乎成為危局。在爭論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適時點評,從而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有利于他們積極、自信、樂觀、向上健康心理的形成。
5 情景法。情景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在情景的再現(xiàn)中,學生的感覺器官、思維功能都能得到最好的激發(fā),也最容易在情感上、心理上讓學生置身于歷史事件之中,與歷史人物對話。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這些人物通過教師情真意切的描述,無一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并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對這些人物由衷的欽佩,產(chǎn)生對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他們有的不怕困難、性格堅毅,如司馬遷忍受非人的痛苦著《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鑒真出生入死,六次東渡以至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傳播中國文化;李時珍經(jīng)過27個春秋艱苦努力著《本草綱目》,為世界醫(yī)學作出重大貢獻;徐霞客長期進行艱苦的野外考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退縮,成為世界上科學考察石灰?guī)r地貌的先驅(qū)。教師通過講述這些人物的事跡教導學生要像他們那樣,對科學和真理執(zhí)著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敗不垂頭喪氣,堅持不懈地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6 綜合法。將以上各種輔導活動方法綜合運用的一種方法。由于學生心理現(xiàn)象的多變性,因此,輔導方法也應多樣性。心理活動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方式要綜合化。
四、運用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綜合滲透
當前許多學生表現(xiàn)出自私、孤僻、缺少熱情、依賴性強、自主能力差等人際關(guān)系不良癥。新課程內(nèi)容的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有“想學”的欲望和有“會學”的能力,而且還為學生走向社會做好心理準備。如《來自家鄉(xiāng)的報告》一課,筆者就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展開一次社會調(diào)查,以便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情況。許多學生利用雙休日,走上街頭,向游人分發(fā)問卷,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獲取有關(guān)衢州市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信息。在調(diào)查過程中。有些人給予了友好的配合,而有些卻堅決拒絕,甚至有的學生被罵成了騙子。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得到了一次考驗。得到了一次鍛煉和升華。如何說服他人獲得幫助,如何學會承受被拒絕,如何克服害怕心理與陌生人交談等,都是其中的收獲。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采取小組合作進行,在不斷的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的那種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識開始得到扭轉(zhuǎn),開始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承受被同伴的否定,學會在困難面前奮進。這都有利于健康心理品質(zhì)的形成。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教師的神圣使命。在歷史與社會這門人文社會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社會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系統(tǒng)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在教學中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維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們具有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和協(xié)調(diào)的行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2]新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M],鞠振榮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9月
[3]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M],鄭信雄,九洲圖書出版社,2004年7月
[4]中小學生心理素質(zhì)教育的探索[M],沃建中主編,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5]教育部《關(guān)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