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約瑟夫·康拉德 政治思想 流亡意識 地緣政治
摘 要:約瑟夫·康拉德沒有像其父那樣成為波蘭民族解放的志士,選擇了僑居英國從事寫作,終成享譽世界的文豪,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仍然表現(xiàn)出對政治的深切關(guān)注。本文旨在從政治“他者”與地緣政治兩個角度來解讀康拉德的政治思想,分析康拉德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現(xiàn)波蘭民族解放志士因為脫離實際而成為波蘭人民眼中的政治“他者”以及波蘭如何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常常有學(xué)者為約瑟夫·康拉德沒有繼承父輩的革命事業(yè)而困惑。也許,在他們看來,波蘭已經(jīng)是山河破碎,其父已經(jīng)為祖國的解放而獻身,作為革命者的后代,康拉德就應(yīng)該像父親那樣去戰(zhàn)斗。其實,要理解康拉德的真實想法,研究他的生活經(jīng)歷和作品文本可以給我們有力的啟示。本文將從政治“他者”和地緣政治兩個角度解讀康拉德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他者”
康拉德雖然沒有像父親那樣親身投入波蘭的民族解放運動,但是在創(chuàng)作中他時時會不經(jīng)意地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在康拉德的作品中充滿了流亡意識,我們可以讀到很多“被誤解”和被放逐的邊緣人。其原因在于出生在波蘭的康拉德,幼年時因為其父阿波羅·科爾澤尼奧夫斯基參加波蘭民族獨立解放運動被沙俄政府流放俄國北部,康拉德的母親帶他毅然隨父親前往。然而,他父親的革命熱情不被外人所理解,就連約瑟夫·康拉德的舅舅也認為康拉德的父親和母親是奇怪的人,更不用說別人了。在父母雙亡以后,康拉德由好心的舅舅撫養(yǎng),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和舅舅一直交流很多。舅舅對像他父親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的不滿也對康拉德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他這段成長經(jīng)歷的了解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作品。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羅曼親王》這部作品最能反映康拉德對革命者的看法。小說的主人公羅曼親王因妻子的亡故而陷入悲痛的深淵,不能自拔,終日神志恍惚。但是,當(dāng)1831年波蘭獨立革命爆發(fā)后,他拋棄喪妻的痛苦,全情投入波蘭解放運動。可是,他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熱情并不被波蘭人所理解,在經(jīng)歷了先入監(jiān)獄后被流放的悲慘命運后,回到家鄉(xiāng)。就連他所深愛的女兒都無法理解他的革命熱情,認為他無法對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別人的眼中他更是形同怪物。在小說的開篇康拉德就指出,“由于我們的人道主義者都具有高雅的情趣,他們認為愛國主義只是一種野蠻風(fēng)尚的殘余,因而它在今天已經(jīng)是一種不怎么體面的感情了。”其實,在細讀羅曼親王的命運以后,可以發(fā)現(xiàn)羅曼親王的命運正是康拉德父親這樣的革命者的人生經(jīng)歷的寫照。他們懷有的人道主義在別人看來只是高雅的情趣;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只是野蠻風(fēng)尚的殘余,而這一切都成了不怎么體面的感情。羅曼親王的形象照應(yīng)了康拉德父親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康拉德的父親為波蘭解放奮斗的一生,可是這一切在康拉德的舅舅等人看來不過是理想主義者的空想?!读_曼親王》這部作品體現(xiàn)了康拉德對父親一生的總結(jié)和反思。在康拉德看來僅靠他父親這些少數(shù)人的努力是無法挽救波蘭的命運的。康拉德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贊揚像他父親這樣的滿懷理想的英雄人物,但同時也對他們深陷理想主義,在孤獨中獨自戰(zhàn)斗的做法表示懷疑。
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康拉德的父親熱心于波蘭獨立革命。在康拉德五歲時,即1861年的11月,他的父親因為參加波蘭獨立革命而被俄羅斯政府逮捕,投入華沙城堡。但是,俄羅斯政府并沒有找到他從事政治活動的證據(jù),僅僅指控他捏造罪,在1862年6月將其流放到俄羅斯北部的沃洛格達。康拉德和母親愛娃一起前往。因為流放地的惡劣環(huán)境,愛娃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于1865年4月18日病逝。此后不久,康拉德的父親阿波羅·科爾澤尼奧夫斯基感染肺結(jié)核,身體很快就跨了,并于1869年孤獨地病逝于家中。這對于時年十二歲的康拉德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并且留下了創(chuàng)傷。就像他在許多作品中描寫的英雄人物那樣,他父親雖然為波蘭獨立運動拋棄了家庭,犧牲了妻子,但他的革命熱情并不被他人所理解,一個為祖國解放戰(zhàn)斗一生的英雄在一個晚上孤獨地死去,被人抬出去悄悄地安葬了。這段人生經(jīng)歷在年幼的康拉德心中留下的陰影。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許多看似強大的人物,都免不了流亡他鄉(xiāng),最終黯然死去的命運。《黑暗的心》中具有非凡才能的庫爾茲流亡于叢林之中孤獨地死于船艙中;《海隅逐客》中滿懷抱負的威廉斯流亡于孤島之上最終死于情婦的槍口下;《我們的人》中的公認的能人諾斯特羅莫最終死于光線幽冥的病房中。約瑟夫·康拉德不是被“誤讀”為“異國故事和海洋傳奇的講述者”,就是被看做“最奇怪的人”。從這些人物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康拉德的父輩的身影。他們是徹底的理想主義者,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顧一切。通過對小說中這些人物的悲劇命運的書寫,康拉德清楚地表明了他不認為僅靠父輩的革命熱情就可以改變現(xiàn)狀。甚至于有時革命就意味著不僅給自身而且也會給自己周圍的人帶來苦難。在他的《生活筆記》中,康拉德寫道:“當(dāng)我們親眼目睹一個人在光天化日下被蹂躪于車輪之下,痛苦地翻滾身體的時候,是不是更多地喚起了我們對于真實情感的呼喚,更多的對于恐怖主義的義憤和對于勞苦人民的憐憫呢?”在康拉德看來“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成為正義的化身,因為人是如此渺小、如此不堪一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康拉德不愿像父輩那樣瘋狂地從事革命活動。
談到約瑟夫·康拉德,愛德華·W·薩義德認為,“我覺得讀的不是我自己的故事,而是以一種縈繞不去、令人入迷的筆法,把我生命的點點滴滴聚合而寫成的故事。自那之后我就上鉤了。我認為,他不只是偉大的小說家,而是偉大的寓言作者。他具有一種特殊的視野,而我每次閱讀時那種視野都會加強,以致我現(xiàn)在閱讀他時都幾乎難以承受?!彼J為約瑟夫·康拉德有“奇怪的流亡意識”,并且提供給讀者“那種流離失所之中奇異而多彩的感受,特別是懷疑的感覺,尤其是有關(guān)認同和定居的那種懷疑的感覺”。康拉德正是常常通過“戲中戲”的“陌生化”手法使讀者時刻感覺到其作品中人物的邊緣感。他的這種邊緣意識反映在他的政治觀中則集中體現(xiàn)為,“波蘭一直把西方強國當(dāng)做最可信賴的朋友,在政治上這可能無異是一種安慰的幻想,并且這個國家一直都處于這種幻想之中。”
在康拉德看來,像波蘭這樣的弱國,想依靠西方強國取得獨立那簡直就是幻想,是絕無可能的。各帝國表面上鼓吹要維護正義,實質(zhì)上要維護的是其自身利益。因而弱小的波蘭在歐洲其實已經(jīng)被邊緣化,成為各帝國任意瓜分的魚肉。因而,年少的康拉德必定是已經(jīng)感到父輩的深陷理想主義的革命事業(yè)是不可能成功的,甚至于在許多人看來是荒唐可笑的,和他小說中的人物一樣,都會以失敗而告終,在肉體上和情感上被徹底摧毀。但是,正如虞建華先生所言:“康拉德的目的不是讓人們被動地去接受小說中悲劇式的人生觀,而是喚醒讀者去發(fā)現(xiàn)歷史所提供的經(jīng)驗?!笨道略谄渥髌分袑θ宋锏摹傲魍鲆庾R”的書寫反映了他對波蘭命運的關(guān)切,通過作品中的微觀人物康拉德命運的書寫管窺了當(dāng)時歐洲政治格局。
二、地緣政治
在康拉德的許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讀到康拉德的政治觀以及懷疑主義、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在其作品中,“康拉德并沒有隨意地構(gòu)想出一個單獨存在的、稱之為政治的生活領(lǐng)域;相反政治一直是他創(chuàng)作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他描寫人與社會關(guān)系時的關(guān)注重心?!痹凇读_曼親王》中,有個波蘭人說:“那個民族(波蘭)與其說是活著,不如說是在茍延殘喘?!边@也是康拉德對自己祖國的看法??道碌莫毺刂幵谟谒麑议g的侵略歸結(jié)為是道德上的腐敗。在他看來,19世紀以戰(zhàn)爭拉開序幕,戰(zhàn)爭導(dǎo)致了反對當(dāng)權(quán)者腐敗的革命。20世紀好像也是以戰(zhàn)爭作為起點的,那是由道德腐化作為導(dǎo)火索所引發(fā)的戰(zhàn)爭。塞得瑞克·瓦茨在評述《黑暗的心》時,認為這部作品是“一個出人意料的預(yù)言文本”,“康拉德在以如此機敏和含糊描寫日常問題時,預(yù)測了許多20世紀的急務(wù)。”
康拉德四歲隨父母被沙皇政府流放,由此造成的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俄羅斯產(chǎn)生了無比的厭惡和仇恨?!逗诎档男摹分?他對荒誕不經(jīng)的俄羅斯青年形象的書寫,折射了康拉德對俄羅斯人的厭惡?!八┑囊路瓉硪苍S是用棕色的荷蘭棉布做成的,可是現(xiàn)在打滿了補丁,色彩鮮明的藍色、紅色和黃色的補丁”,他的樣子使人“想起了我在什么地方見過的一個滑稽形象”。這會是什么地方呢?讀者很容易會想到他幼年時隨父母流放的俄羅斯。
康拉德在他的《生活筆記》中,更是直白了他對俄國的憤恨,“沙皇俄國的幽靈一直飄蕩在歐洲人的心頭,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笨道抡J為“俄國的獨裁專制制度是和歐洲以及亞洲的君主制度不同的,它完全和它們相背離。當(dāng)然我們也不可能毫無理性地把俄國的這種專制主義的緣起定位在不道德、邪惡淫亂、不幸的厄運之上。這種專制主義既不屬于歐洲血統(tǒng),同時也和東方血統(tǒng)無關(guān)。它好像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它存在的緣由。它唯一能讓我們記憶深刻,使大家敬畏驚奇的是它品格中的非人道主義特質(zhì)”。
康拉德對俄國不僅是仇恨,而且是極端的失望。他認為,“如果我們對俄國的文學(xué)、宗教、行政、思想做一番全面考察的話,就會做出如下判斷:今天的俄國政府已經(jīng)完全喪失對于未來人道主義的感知力,因為從一開始俄國政府就以最殘酷的事實、最卑鄙的手段蹂躪破壞了一切最美好的人類情感,自尊、真誠、正直、操守?!辈粌H如此,“我們可以用一個不是很科學(xué)的字眼兒來反映俄國的社會現(xiàn)狀,或者也還可以用它不定期對俄國的未來做相關(guān)聯(lián)想,這個字眼兒不是很清晰,但是絕對很重要,這是讓我畏懼不讓我們心懷希望的一個詞,那就是:革命!”在康拉德看來俄國已經(jīng)不可救藥,必須進行徹底的革命。眾所周知,俄國后來正如康拉德所言爆發(fā)了革命。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寫了一個典型的德國人形象庫爾茲。庫爾茲的后面始終跟著一幫土著黑人打手。借助于他們的手,庫爾茲將反對他的黑人的頭顱放在自己門前的一排柱子上。對此,康拉德禁不住感嘆德國的“天才人物大都具有一種容易使人著迷的力量,不管是對于多么糟糕的人來說,他們都有辦法使這些人匍匐在他們的腳下,甘為他們所役使,并且他們具有相當(dāng)強的組織能力,可以隨時激昂人的意志,哪怕是最平庸的人也會受其鼓舞,全力以赴”。通過對庫爾茲形象的描寫,康拉德告訴他的讀者,德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強大。它意圖控制全世界的夢想必定會隨自身的滅亡而結(jié)束。
《黑暗的心》中的庫爾茲和俄國年輕人這兩個典型人物,他們之間以兄弟名義結(jié)盟,也不能避免相互間的競爭。這驗證了俄羅斯、德意志和奧地利三大帝國之間的結(jié)盟,是“建立在互相欺騙、互相懷疑的基礎(chǔ)之上,他們之間的聚合力漸漸脫節(jié),走向衰落。他們?yōu)榱斯餐睦娼Y(jié)盟,又為了各自的利益走向分裂”??道略谒摹渡罟P記》中寫道:也許是天生背叛的內(nèi)在傾向,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克·威廉一世采取了欺騙的手段來進行他的偉業(yè)。表面上,他有意與波蘭結(jié)為友邦,并與這個共和國簽訂了結(jié)盟的協(xié)定,但協(xié)定的墨跡還沒有干,他竟用低劣的手段無恥地撕毀了協(xié)定,公然違反了協(xié)定的規(guī)定,用這種放縱來滿足自己本性中的極端的偏好。在康拉德看來德國人看起來冷漠但非常符合邏輯性,德國人用黑格爾、尼采的理念闡釋著他們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他們所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針對世界上劣等民族的,即使充滿著罪惡,也要完成他們的偉業(yè)??道抡J為,正是在尼采的唯意志論的鼓舞下德國人不斷地沖鋒、屠殺?!按饲榇司胺路鸬搅说」P下最慘無人道的地獄,如此下去,人類終將會對一切都喪失勇氣、喪失希望、喪失義憤,一切都隨波逐流,任其沉入沒有盡頭的漆黑的絕望深淵?!?/p>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康拉德的成長經(jīng)歷和他的作品,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康拉德沒有像父親那樣成為革命志士,決然離開祖國而漂泊于他鄉(xiāng),選擇在寫作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表達他對鄰邦列強的憤恨和對祖國命運的關(guān)切。
作者簡介:朱洪祥,英語語言文學(xué)碩士,鹽城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康拉德著,袁家驊譯:《康拉德小說選》[C].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版。
[2] 胡強:《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版。
[3] 康拉德:《生活筆記》[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Gauri Viswanathan著,單德興譯:《權(quán)力、政治與文化——薩義德訪談錄》[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版。
[5] 康拉德著,劉還珠譯:《我們的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6] Hewitt, Douglas: English Fic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1890-1940 [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td, 1988.
[7] J. H. Stape: Joseph Conra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 康拉德著,黃雨石譯:《黑暗的心》[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2年版。
(責(zé)任編輯: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