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野草》 色彩搭配 意象
摘 要:魯迅在作品《野草》中,多處運用豐富的色彩搭配意象來表達獨特的生命情懷和人生感受,在《好的故事》中,魯迅以和諧的色彩配合營造了神往中的美的意境,而在《死火》中則以沖突性的對比色彩形成奇詭的異景來表達痛苦、激越的現(xiàn)實生命感受,對比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色彩搭配意象,能更真切地理解魯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哲學。
魯迅在作品《野草》中,多處運用豐富的色彩搭配意象來表達獨特的生命情懷和人生感受,這些色彩搭配各有意味指涉。一般來說,在作品通過色彩搭配達到情緒表達和情感暗示主要有兩種方法,即色彩的調(diào)和與色彩的對比。前者表現(xiàn)為強調(diào)色彩的單純和統(tǒng)一,而后者通過色相對比強調(diào)色彩的對立,從而達到具有心理沖擊力的視覺效果,這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多有表現(xiàn)。如杜甫的《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青”“黑”兩色的素色協(xié)調(diào)、配合,不僅準確地描繪出自然景色,還把“魂來”“魂返”的凄涼、陰森氣氛烘托盡致,暗示了當時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和李白的悲劇命運,將詩人的憂思表現(xiàn)得逼真感人;又如白居易《問劉十九》詩中:“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紅泥”與“綠蟻”相襯托,室內(nèi)光彩與晚雪欲來相對比,將友人相聚的美好縱情傾瀉而出。在《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將朝日東升、霞光萬道、燦艷江花與綠樹碧江并置,在對比輝映中躍動著充滿生命力的江南春光美景。
《野草》中,魯迅也運用了神奇的色彩想象來表情達意,他創(chuàng)造了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在《好的故事》中,是以和諧的色彩配合營造了神往中的美的意境,而在《死火》中則以沖突性的對比色彩形成奇詭的異景來表達痛苦、激越的現(xiàn)實生命感受,對比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色彩搭配意象,能更真切地理解魯迅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哲學。
一、迷蒙的夢幻:和諧的色彩意象
魯迅在《好的故事》中設置一種和諧的色彩意象來表現(xiàn)理想中的美好迷夢世界:
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于無窮。
流動的“云錦”是幻境中的幻景,美好的色彩黏著交融,在鮮艷、流麗的絢爛中,除了朦朧和陶醉,再沒有任何別的清晰感覺了。“在睡覺的時候,人的下意識下降到了一種較低的水平,在這水平上,生活的情景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現(xiàn)出來的,而是通過含義豐富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的。睡覺在所有的人身上喚醒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都會使人驚嘆不止;而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時,也正是依靠了這種潛伏在深層意識中的繪畫語言能力。”{1}魯迅將夢中潛意識中的美好境界以神妙的色彩寓示出來,不很清晰,卻達到了極致的心靈虛幻之美,而這種美在文本中還在進一步的渲染和鋪排中延伸:
我仿佛記得曾坐小船經(jīng)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nóng)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于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云頭,鑲著日光,發(fā)出水銀色焰。
此情此景完全是一幅光色交匯、流光溢彩的印象派畫作。魯迅在創(chuàng)作《野草》期間,閱讀了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巴黎的憂郁》,因此《野草》的創(chuàng)作深受其象征主義風格影響。這里,魯迅運用繪畫的詩意美,以諸多物象絢麗、柔和的色彩配合激起視覺想象的回響,呈現(xiàn)出一個充滿迷幻色彩的夢境。于是,“那些流動的藍、黃、紅、棕,一片陰影,一條直線,一團濃重的色塊,正是這一切使我們注目神往,也正是這一切控制著造型美激起的想象?!眥2}
這篇《好的故事》通篇都蕩漾著夢幻般的色彩描寫,也因此在魯迅文本中成為獨異的一篇:
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里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為了表現(xiàn)夢境的特點,魯迅除了運用色彩意象進行迷幻般的絢麗敷色,同時還利用了繪畫的構(gòu)圖原理。一般來說,藝術家總要設法使一幅畫或者一個式樣的底部看上去重一些,也就是說,要使重心降低一些。而且,在風景畫中,人物、地面上的動物以及它們周圍的事物——建筑、田野、樹林和發(fā)生的事件,大都集中在畫的下半部,而上部往往是空曠的天空。尤其當需要現(xiàn)實主義地再現(xiàn)堅實的物體時,畫家和雕塑家都是采用降低重心的方式構(gòu)圖,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與物理空間的非對稱性相一致。而當物體都似乎懸浮在半空之中,不與任何中心部位發(fā)生聯(lián)系時,這種構(gòu)圖,就削弱了人世生活的重要性。它說明,作者已經(jīng)從物質(zhì)現(xiàn)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3}魯迅擯棄空間感的細致描述,給我們一個堆積的色彩世界,通過夢幻般的色彩鋪陳,使懸浮的色彩與現(xiàn)實人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疏離感,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心中美好彼岸的繽紛景象。魯迅通過無數(shù)細微的光譜色彩的組合達到完整、圓滿的色彩世界,那充滿豐富生命力的色彩通過無數(shù)玲瓏的細節(jié)展示出來,它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不是色彩之間的沖突,而是交融和諧。以精神分析派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觀點看來,夢是白天受到壓抑的愿望在夜晚得到了釋放,魯迅通過詩化的色彩朦朧地表達了心底的希望,勾畫了一個完美、極致的色彩情境,在靜謐、迷蒙中,這情境中每一抹色彩也變得意味深長。
二、奇詭的異景:沖突的色彩意象
《好的故事》通過美好的色彩搭配景象追念朦朧中的理想境界,以極致的美感詮釋了魯迅心底的一分情愫。然而從夢境中醒來、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堪和自我精神世界的痛苦,《野草》的色彩搭配意象呈現(xiàn)出曼妙之感、和諧之意少,而緊張之情、奇兀之景多,這些奇詭、沖突的色彩搭配中還常常透露著濃烈的不安情緒和沉重意味。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看到什么,完全要取決于他是一種什么樣的人,他對什么感興趣,他過去的經(jīng)驗以及他怎樣取決自己的注意角度。”{4}因此,這類沖突的色彩配合意象正是魯迅充滿傷痛的人生況味的象征,其間熔鑄著魯迅獨特的生命哲學,因此同樣也是魯迅的情感抱慰,《死火》即是其中的代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動搖,全體結(jié)冰,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shù)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文中,魯迅選擇三種對比強烈、映照鮮明又相互難以協(xié)調(diào)的顏色——紅、黑、白三色進行搭配,使“死火”的境界,在沖突性色彩、形影的交相輝映、互涉變幻中形成奇詭的異景。色彩理論認為,“某種混合色彩的表現(xiàn)性的大小{5},主要不是取決于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色彩本身,而是取決于這種主要色彩所遭受到的‘苦惱的大小”,即某一種色彩向另一種色彩接近,兩者相互影響所導致的色彩張力,如果兩種色彩的色相、色度對比鮮明,互為矛盾,則會帶給人強烈的心里激蕩。在《死火》中,物象色彩發(fā)生著奇兀的改變,“紅”“黑”“白”三種色塊的大小不斷變幻,色彩間相互侵犯,色彩遭受的“苦惱”程度被逐步強化,畫面積蘊的緊張度也隨之不斷上升,最終達到情感噴發(fā)、力量充溢的極致效果,這恰是文本所表達的魯迅內(nèi)心的對立矛盾——“希望與絕望的這個兩極矛盾”{6},和他以絕大的悲壯性格反抗絕望的心理和他生命哲學的詩化反映。死火是凍滅的熱情,它選擇“燒完”而把“我”救出冰谷,是一種富有啟發(fā)力的象征物,它以富有張力、反復映射的動感色彩形象,和其所指涉的深邃思想意象交迭在一起,結(jié)晶為獨特的藝術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死火》是魯迅在1919年所做散文詩《火的冰》基礎上的一次藝術再創(chuàng)造,在《火的冰》中作者寫道:
流動的火,是熔化的珊瑚嗎?/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是珊瑚焦了。/好是好呵,可惜拿了要燙手。/遇著說不出的冷,火便結(jié)了冰了。/中間有些綠白,像珊瑚的心,渾身通紅,像珊瑚的肉,外層帶些黑,也還是珊瑚焦了。
在多年后魯迅重新文本再創(chuàng)造、寫作《死火》時,他將“綠白的心”刪去,因為色彩的繁復會消解感覺注意力,其色度還具有調(diào)和性,會降低色彩“苦惱”的程度。改后,色彩搭配雖然較前顯得單一了,但恰恰是單純色彩的反復交迭使色彩意象和旨味更加鮮明,更加得到強化了。透明而熾艷、激蕩而駭人的色彩搭配美與“死火”雖冷尤熱的內(nèi)在痛感合二為一,達到情感迸發(fā)的極點,蘊藏著巨大的力之“勢”,恰是心里抱著“遇著說不出的冷”而結(jié)凍了的“火”之“火的冰的人”自知的生命況味。因此,魯迅在色彩上刪繁就簡,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深化,更突出了色彩的強度,從而增加了痛的深度。
魯迅對“黑”、“紅”配合引起的強力美感一直情有獨鐘,偏愛以紅色的熱烈、黑色的冷寂來突出自我的靈魂世界,具有強烈的藝術獨創(chuàng)力,在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魯迅成長于古越文化的浸潤之中,它鑄就了魯迅人格、思想和藝術之根,成年魯迅多次引用王思任的話說明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并一再表示:“身為越人,未忘斯義”,魯迅的個性之中就充溢著這種古越“浙東性”的劍氣。在《野草·死火》中,魯迅說:“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因此魯迅寫出這樣大氣魄、激切而濃烈的色彩圖景其實是其靈魂的本質(zhì)使然。
魯迅曾經(jīng)明白地告訴別人,他的哲學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這些哲學是“韌性戰(zhàn)斗的哲學”、“反抗絕望的哲學”、“向麻木復仇的哲學”。所以,使用沖突性的對比色彩搭配意象正是魯迅生命哲學的視覺呈現(xiàn)。魯迅對色彩的獨特感知方式和其色彩想象凝結(jié)著創(chuàng)作主體的思考和人生體驗,他以獨異的色彩配合激起心靈的直覺,使審美感覺更鮮明、更熾烈,他將色的配合同激情、希望、憂懼和痛楚相聯(lián)系,這些色彩因此具有了塑造精神意象的表現(xiàn)力,令我們在美麗、斑斕之后看到了一顆獨特的心靈在懷疑與矛盾中依然執(zhí)著前行。
作者簡介:金禹彤,延邊大學漢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①③④⑤ [美]魯?shù)婪颉ぐ⒍骱D?《藝術與視知覺》,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36頁。譯者、出版社、版次下同。
② [美]歐文·埃德曼:《藝術與人》,任和譯,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頁。
⑥ 孫玉石:《現(xiàn)實的與哲學的——魯迅〈野草〉重釋》,上海書店,2001年版,第164頁。
⑦ 參見拙著,《魯迅作品繪畫意象研究》,延邊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頁。
⑧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魯迅全集》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614頁。
⑨ 魯迅:《書信·360210致黃蘋蓀》,《魯迅全集》1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頁。
(責任編輯:趙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