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菲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秋冬進補的習慣。秋冬進補在祖國醫(yī)學中早就有所記載,進補的方法分為食補和藥補兩大類。一般來說,無明顯疾病,而僅想增強體質的人應以食補為主;而對于因病需要“秋補”者,則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擇藥補。這里,主要談食補。
秋季食補的基本原則是虛則補之,何謂 “虛則補之”?中醫(yī)認為,當一個人出現(xiàn)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身倦無力、形體消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脈象細弱等,這就是“虛證”;治療時,應當用補益的方法治療。此即是 “虛則補之”。具體步驟大致如下:首先在秋天氣候涼爽時,可先服用一些較為平和的補品,也就是達到“底補”目的。秋季的“底補”是作為進補的先導,為冬季“進補”做好準備。“底補”宜選用北芪、冬蟲夏草、當歸、枸杞、黨參、紅棗、花生米、芡實、山藥、大棗、桂圓、核桃仁、百合、蓮子、苡仁等性味平和的藥食兩用滋補品,食品則包括雞、鴨、魚、肉、排骨、豆類、蔬菜等,切忌隨便服用各類滋補藥。
分而補之,行之有效
虛證分為陽虛、陰虛、氣虛、血虛4類,其補法很多,有清補、平補、峻補(下猛藥補)、陰補、陽補,進補時,必須辨明屬于哪類虛證,然后選擇合適的食物調補。
陽虛者多見腰膝冷痛、四肢不溫、小便頻數(shù)、大便溏泄、陽痿早泄等癥,老年人多見。食補應以羊肉、狗肉、鴿肉、雀肉、胡桃仁、韭菜、海參、泥鰍為主,如當歸生姜羊肉湯。
陰虛者多見虛煩不眠、口苦咽干、午后潮熱、顴紅、便秘、舌質紅少苔等。食補應以鵝肉、鴨肉、鱉、龜、牡蠣肉、藕、銀耳、芹菜、菠菜、豬肝、豬腎、芝麻、麥冬等為主,如鴨肉同當歸燉服,有補血潤腸通便之功。
氣虛者多見體倦乏力、面色蒼白、氣短喘息、懶言聲低、飲食不佳或大便溏泄(稀爛不成形)、舌淡苔薄白等表現(xiàn)。食補可選用山藥、魚類、黃豆、大棗、蓮子、桂圓、百合等。
血虛者多見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癥狀,食補可選用豬肉、雞肉、桂圓、動物肝、豬血、紅棗、骨頭湯等。
另外,除了單純的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外,還有綜合出現(xiàn)的虛證如氣血雙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可以通過癥狀進行鑒別,合而補之。
補之不當,虛不受補
但是現(xiàn)實中,常見到有些“虛證”者進食補藥后,不但無效,反而產生新的癥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虛不受補”。專家認為,引起虛不受補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不辨陰陽氣血亂補。前文說了,虛證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若癥狀屬陰虛,卻用補陽藥?;虬Y屬陽虛,卻用補陰藥,則自然不但不能補虛,癥狀還可能會加重。此為“虛不受補”重要原因。
第二,不辨五臟所屬亂補。虛證除了有陰陽、氣血之虛以外,因人有五臟六腑,每一臟腑都有可能出現(xiàn)虛證。如心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陽虛、腎陰陽二虛等。若虛在心,用補腎或補脾之藥,或虛在肝,用補心或補肺之藥,自然也不會起到作用。
第三,忽視脾的功能。曾有一心陰虛患者去求醫(yī),給予用補心陰虛藥后以及食療,覺腹脹、腸鳴,甚至腹痛泄瀉。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患者雖然以心陰虛癥狀為主,但平素胃腸功能較差,進食稍多就會出現(xiàn)腹脹、腸鳴、泄瀉等消化不良癥狀。簡單來說,就是脾虛。如果在予以補心陰虛的同時,注意防止脾虛,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虛不受補”的情況。
在給兒童進補的時候,更應注意這一問題。兒童臟腑嬌嫩,過多進補會加重脾胃之苦,所以,兒童秋季進補應以健脾為主,再予以合理進補,保證其對營養(yǎng)的吸收,提高免疫力,促進發(fā)育。
補之有度,防補過妄
有些人認為秋季進補,多多益善,實際并非如此。補虛若無度,就稱為“妄”,會引起其他癥狀,比如失眠、口舌生瘡等。所以,補虛時,必須講究度,建議進補時從小量開始,根據(jù)自己的感覺適量遞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渾身舒服、不燥不虛為宜,這樣才能達到科學進補的目的。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判斷“進補”的度是否合適:(1)如果進補后很興奮,睡不著覺,就是過了;(2)口腔內長瘡、咽喉上火疼痛、口內有異味,也是補多了;(3)看大便,大便干結或溏泄均是過補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