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蘇
2008年6月1日,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勝浦鎮(zhèn)1名外來務工人員吳某,在租住地附近的草地里采摘了野蘑菇,回家煮食后致4人發(fā)生食物中毒?,F將調查及處置情況報告如下。
1 流行病學調查
1.1 中毒情況
6月1日中午12時,外來人員吳某在租住地附近的草地里采摘了約100 g野蘑菇,回家后制成蘑菇湯。下午1時吳某與其2個兒子、1個女兒一起食用。下午2時出現首例病人,至下午4時4人均發(fā)病,罹患率為100%。中毒病人男性2人,女性2人,年齡19~48歲。4名病人中餐食譜為:野蘑菇湯、炒白菜、米飯。
1.2 臨床表現
病人發(fā)病急驟,短時間內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腹痛、腹瀉、稀水樣便、四肢無力,1名重癥病人出現昏迷。潛伏期最短為1 h,最長為3 h,平均為2 h。4名病人先后被送至鎮(zhèn)衛(wèi)生院,予洗胃、導瀉、補液治療。下午5時40分,4名病人被轉至九龍醫(yī)院,經再次洗胃、導瀉和對癥治療后,轉入ICU病房。同時,根據病人病情輕重先后給予血液透析、保肝治療以及維持體液及酸堿、電解質平衡治療,并對1例重癥病人采取了緊急血漿置換術等措施。經醫(yī)院全力搶救和精心治療,4名病人6 d后痊愈。
1.3 現場情況
調查人員趕赴吳某租住地,在廚房垃圾桶內發(fā)現有野蘑菇根若干,同時在吳某采摘野蘑菇的草地里采集了約30 g野蘑菇。
2 鑒定結果
將在吳某租住地廚房垃圾桶內發(fā)現的野蘑菇根及草地里采集的野蘑菇,送至蘇州大學及蘇州農業(yè)技術學院進行形態(tài)學鑒定,確定該野蘑菇為白毒鵝膏菌。
3 事件處理經過和采取的措施
接到醫(yī)院的報告后,園區(qū)社會事業(yè)局立即啟動食物中毒應急處理預案,在第一時間組織有關專家分析病因和病情,制定搶救方案,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病人。同時組織疾控中心、衛(wèi)生監(jiān)督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控制,在事發(fā)地草地上豎立了警示標志,在媒體和網絡上發(fā)布了禁食野蘑菇的預警,并要求各鎮(zhèn)政府在外來人員聚集地加強宣傳工作。
4 討論
經流行病學調查及專家鑒定,證實這是一起誤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
蘑菇又稱蕈類,在我國資源豐富、種類極多、分布廣闊,是一種很珍貴的食品。在眾多的蘑菇中有一部分為毒蘑菇。由于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在外觀上較難區(qū)別,因此人們容易誤食而引起中毒。據吳某訴說,其在河南老家也有采食類似野蘑菇的經歷,均未發(fā)生過食物中毒。 分析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菌類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由于受季節(jié)、地域環(huán)境、土壤等條件的影響,導致野生菌類的變異,使原來無毒或低毒的菌類毒性增大,造成中毒事件。 如果無毒菌與有毒菌長在一起,也可能發(fā)生雜交而產生毒性。鵝膏菌在不同生長時期毒素含量有較明顯變化,誤食后中毒表現也不同。
作為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切勿采摘、購買自己不認識的蘑菇食用,毫無識別毒蘑菇經驗者,更不要自采蘑菇食用。
5 參考文獻
[1]胡曉抒,袁寶君.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鄧旺秋,李泰輝,宋斌,等.致命鵝膏不同生長時期α-amanitin毒素的含量變化.菌物學報,2006,25(1):109-114.
(收稿日期:200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