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腮菊
摘要:本文通過對詞尾“了”用法的語用特征進行分析,得出用不用“了”是適應語義表達需要,是調(diào)整語句的需要及同所采用的語體也有一定的關系,進而對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太+形容詞+了”及表“時”的標記等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詞尾“了”;句尾“了”;語用;語法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09-0175-02
虛詞“了”一般分為詞尾“了”和句尾“了”。作為詞尾的“了”的使用不只起語法作用,更是語用和修辭的重要手段,而句尾“了”的語法意義為表示“變化”或者“出現(xiàn)新的情況”。本文著重就詞尾“了”的語用特征及句尾“了”的語法特征作考察。
一、 詞尾“了”
(一)用“了”表示不同的時體。如:吃飯嗎? 1) 吃。2)吃了。 例1)表示想要做的動作,例2)表示動作完成。兩者相比,很明顯動詞后有“了”才能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成?!傲恕弊肿尷?)和例2)有不同時體。但在“要........了、快要了、就要了中 “了”表示動作、情況即將發(fā)生?!耙北韺⒁?“了”是語氣助詞。其中的“要”可省但“了”不能省。如:1)看樣子,快要下雨。2) 看樣子,快要下雨了。
(二)用“了”表示不同狀態(tài)。如:1)我重了2公斤。2)他重2公斤。例1)表示我的體重增加了2公斤,是動態(tài)情況。例2)動詞后沒有“了”就只表示靜態(tài)的一種狀態(tài)情況,他只有2公斤重。兩種情形表示截然不同的意義。
(三)用“了”突出主題意義重心,但句子基本意義沒有區(qū)別。如:1)我剛吃完飯。2)我剛吃完了飯。例2)用“了”突出動作的完成,但例1)和例2)意義都一樣,只是例2)中突出“完”為主要信息。用不用“了”在語義上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僅僅是說話人是否要將事件的實現(xiàn)特別說明而已。
(四)用“了”調(diào)整語句的節(jié)奏。例:1)兼并重組不僅優(yōu)化了該地區(qū)的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和資產(chǎn)配置,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企業(yè)的低成本擴張,而且使劣勢企業(yè)得到了調(diào)整淘汰,提高了國有經(jīng)濟的整體實力。此句用“了”使句子在節(jié)律上保持一致,念起來更順口,如不用“了”,雖然語法正確,語言能通,但在句子表達效果上就會遜色一些。
(五)用“了”是不同語體的需求。一般來說,公文事務語體、學術科技語體等要求語言簡省、結(jié)構(gòu)緊湊、用詞準確、較少感情化的表現(xiàn)方式的語體盡量少用“了”。而作為演講這一語體來說,有時用“了”則能給語言帶來強烈的感情色彩。如:1)我來到了北京,我喜歡上了北京這個城市。2)我來到北京,我喜歡上北京這個城市。例1)比例2)更能讓聽眾感覺到講演者所表達的強烈感情,這使得演講這種語體顯得也更有感染力。另外注重修飾的語言、注重表示感情的語言、注重事件實現(xiàn)變化的描寫性文藝主體,“了”就更多一些。
二、 句尾“了”
漢語句尾“了”其實就是過去時的標志,其語法意義是表示 “變化”或“出現(xiàn)新的情況”。從認知的角度來看,“了”字句的使用必須有一個背景,這就是原來知道一個情況,而現(xiàn)在有一個與之不同的新情況。這種“變化”的理解就來自于這種前后不同狀態(tài)的對比。如1)花紅了。2)下雨了。例1)和例2)中的“紅”及“下雨”發(fā)生變化,由“不紅”到“紅”,由“不下雨”到“下雨”,這里的“新”如果理解為時間上剛剛發(fā)生的事則是誤會。我們可以指著窗外的現(xiàn)實說“唉,下雨了!”也可以回憶著往事說:“我們早就用手機了?!彼?“出現(xiàn)新的情況”其實就是一件對方不知道,或者說與對方已知不同的事實。有些句中有“已經(jīng)”作狀語,說明某情況已然發(fā)生,這樣句子的句尾一般要用“了”,否則語氣未盡,還需下文。如:1)他已經(jīng)好久沒給我寫信。2)他已經(jīng)好久沒給我寫信了。3) 我想他一定已經(jīng)長得很高。4) 我想他一定已經(jīng)長得很高了。
“了”加在形容詞上(“形容詞+了”)雖表面上失去“表示變化”的性質(zhì),其實還是表示一個前所未知的新狀態(tài),如某人掛東西請你在后邊看,你會說“高了,高了或低了,低了?!钡疤?形容詞+了”則表示過分地超過標準,需注意的是表示程度過分,多用于不滿、不喜歡、“太”修飾的是消極意義的詞,如:1)這話太傷自尊了。2)這衣服太貴了。3)公交車太擠了。而表示程度極高多用于贊嘆,“太”修飾的是積極意義的詞,如:1)這辦法太好了。2)你來得太極時了。3)長城太壯觀了?!疤弊志浔容^的對象不是其自身的前狀態(tài)變到后狀態(tài),而是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別的同類事物只是合乎標準,而此事物則是出乎標準。有時候好像是同一事物的前后比較,如“這回可太好了?!逼鋵嵾€是分散開看的,如果把一個事物的前后的不同看成是時間上的差的話,這時的比較就轉(zhuǎn)成空間上的比較了,于是也就失去了發(fā)生“變化”的感覺。不過“對比”還是存在的,因為如果沒有對比做基礎的話,“太+形容詞+了”也就沒有贊揚或者批評的作用了。所以,“太+形容詞+了”也是表示一種新的情況。
一般認為漢語沒有“時”,不過在發(fā)話時一個動作是否已經(jīng)執(zhí)行是十分重要的,句尾“了”起著標記“時”的作用?!傲恕彪m然可以用于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任何時候,而實際上,說話時報道的事態(tài)不屬于發(fā)話時的現(xiàn)在,而是過去或?qū)?這個時間點是要特別指明的。如:
1)明年我該大學畢業(yè)了(將來)。2)2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用火了(過去)。例1)和例2)雖用“了”但都點明了時間。 如:1)A: 我40歲了。B:什么,你不是70年出生的嗎?A:我是說兩年后??梢?“我40歲了?!钡睦斫庵荒苁堑桨l(fā)話的時候是40歲,否則就是說假話,要么就必須指明時間點是“兩年后”。當“了”句有時間標記的時候,以指明的時間為參照,默認(缺省)的時候,以發(fā)話的時間為參照。如上例“我40歲了”沒有指明時間,聽者當然就以發(fā)話時為參照了。又如一個學生在進(下轉(zhuǎn)174頁)(上接175頁)行完論文答辯,可以高呼“當博士了,當博士了?!彪m然也許會被審查委員會刷掉,希望落空,但他如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喊“當博士了,當博士了?!本蜁焕斫鉃殚_玩笑,雖然他將來也有可能成為博士,但因他沒有明確指明時間,聽者就以他說話時作為參照。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J].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7).
[2]方霽.《新世紀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J].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
[3]王還.《漢英語法對比》[j].1992,(3).
[4]張旺熹《漢語特殊句法的主義研究》[J].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7,(5).
[5]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句尾“了”的語法意義及其解說》[J].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4).
[6]劉月華,潘文娛等.《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J].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