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薇(拉祜族)
在晴朗的夜空下,繁星點點,像顆顆璀璨的寶石掛在天幕上,會把人的眼睛晃花——那就是我的故鄉(xiāng)拉祜山。打我記事起,我的父母就告訴我,我們是拉祜族的后代,家在瀾滄江畔,那里山很高,林很密,動物很多,那里離天空很近。
父親十六歲就參加了志愿軍,他憑著拉祜人獵虎的豪放血性、勤勞勇敢、頑強(qiáng)堅韌的作風(fēng)在每次剿匪戰(zhàn)斗中沖鋒陷陣,最終成了一名軍官。
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父親轉(zhuǎn)業(yè)了,他放棄了留在大都市工作的機(jī)會,攜妻帶兒回到了久別的拉祜山,定居在一個小城——一個小得只要一根煙的工夫就能走遍的小城。城邊到處是用土舂的掛墻房,房頂是用茅草編織成的草排建成的,原始古樸、冬暖夏涼,可麻煩的是兩個雨季過后,就得換草排,修墻。就是這樣的茅屋我們也沒能住上,住的是簡易油毛氈房。
父母剛把家安頓好,就急急帶我們奔回山寨,那里有我們的三親六戚。那時交通不發(fā)達(dá),我們是在父親的口令聲、鼓勵聲中時而爬山、時而涉水“行軍”到山寨的。
月亮升起來,山寨靜悄悄,月光下一動不動的掌腳樓,錯落有致?;鹛吝?爺爺奶奶們吧嗒吧嗒地對著煙鍋嘴、對著水煙筒吸著自制的草煙,喝著普洱茶。篝火旁,身著民族服飾的男女青年們歡快地唱著“姆帕密帕”(史詩),熱烈地跳著擺舞。跺起的黃塵弄花了月亮的臉。他們唱著說著我聽不懂的陌生語言,極少有會說漢話的人。會說的也是半生不熟的屈指可數(shù)的幾句漢話,感覺我們是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盡管如此我還是愛上了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雖然能歌善舞,卻解決不了貧窮落后,他們在無奈中選擇了水酒來麻痹神經(jīng),逃避現(xiàn)實。一到趕集天,就三五成群,唱著傷感的古老山歌、情歌,相互敬酒,直至醉倒在街邊。更為悲哀的是,個別人還食用了一種帶有劇毒的黃中帶白又帶點紅的“狗鬧花”,追隨著傳說中無所不能的祖先“呃沙”而去。
時光在慢慢地流逝,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吹到了拉祜山,拉祜山沸騰了,原本只有牛、羊、豬、狗家禽不守國法越過邊界竄出竄進(jìn)的,隨著國門一開,邊民們也可自由出入貿(mào)易、通婚。緬甸、泰國、老撾的商人蜂擁而至。穿著攏基(筒裙)的外國男人興高采烈,他們帶來了本國的珠寶玉石特產(chǎn),換了各種生活物資回去賣,語言不通,展顏一笑便是朋友,生意在手勢和計算器的幫助下順利達(dá)成。我母親開了一家餐廳,外國人經(jīng)常光顧,送了塊“賓至如歸”的匾牌。憑著母親的勤勉,她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成了第一批萬元戶中的一員,我們家比別人家先擁有了在小城里較為時尚的家用電器,甚至拉貨的東風(fēng)牌貨車……
我的大姨也趕上了這股“春風(fēng)”,若不是這樣的話,我不知道她還能熬多久,姨父病逝留下五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在街上擺了個百貨攤,養(yǎng)活了自己和五個失去父愛的孩子,供他們完成了學(xué)業(yè),沒有一個孩子輟學(xué)。
每逢集日,山寨里的親戚們也紛紛背著、馱著、拉著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手工藝品來城里叫賣。
八十年代末,一場重大的七點六級大地震襲擊了拉祜山,山寨里茅草房倒塌后被火塘里的火瞬間點燃,好多拉祜人葬身火海,那是世界的末日,活著的人們流離失所,恐懼,饑餓,茫然,認(rèn)為是“呃沙”對他們的懲罰。
解放軍來了,政府工作組來了,幫助各族同胞們重建家園。
廢墟上,一間間一棟棟小樓拔地而起,人們慢慢走出了恐懼的陰影,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拉祜族群眾心里,他們有了共產(chǎn)黨和解放軍的概念,他們認(rèn)為這些人和“呃沙”一樣重要。也許就因為這些的緣由,同胞們不再追逐猛虎,天翻地覆的變化吸引著他們勇敢地、小心地走向山外的世界。
山寨就這樣變了,人也慢慢變了。
更多的人走了出去,走向了軍營、工廠,走上了都市的講壇,走到了國外,有的人后來回來了,有的一直沒有回來,先富起來的人都為家鄉(xiāng)做了貢獻(xiàn)。
我也走了出來,也經(jīng)?;厝?每次回去,變化都很大。
二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小城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長大,街上商鋪林立,賓館酒樓矗立,外國人、外鄉(xiāng)人和本地人的口音在繁華的小城此起彼伏,空氣熱烈而歡快。私家車時常塞滿了大街小巷。
昔日來做生意的外國人依然還常來常往,早已賺了個盆滿缽滿。把子女后代送來學(xué)漢語,面對中國,他們心懷敬意,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我不用再“行軍”回山寨了,筆直的鄉(xiāng)村公路直達(dá)寨門口,十多分鐘的車程。茅草屋、掌腳樓了無蹤影,只存在了我的記憶里,寬敞結(jié)實的水泥磚房里住著我的同胞們。電燈、液化氣替代了灼灼松明、蠟燭、油燈。電視、電話、手機(jī)、電腦打開了外面的世界。
沒有人有空閑去街上買醉了,偶爾的醉,也是醉在幸福的家里。
同胞們的民族服飾色彩越來越鮮艷了,歌聲越來越嘹亮動聽了,那些能歌善舞的姑娘小伙們被請到了大都市各種旅游景區(qū)表演,留守的老年也不示弱,縣里舉辦個活動或節(jié)日時,輪著班跳個三天三夜。天籟之音醉了世間萬物。那些自娛自樂亙古的原生態(tài)歌舞走進(jìn)了央視,走向全國,走到全世界人們的眼前,他們唱著:“拉祜、拉祜喲!快樂的拉祜人……”
時間就在一陣風(fēng)中飄過,伴隨著拉祜山人民洋洋灑灑的歌聲,豪放而溫馨。如果你有機(jī)會來到我的故鄉(xiāng)拉祜山,鄉(xiāng)親們會載歌載舞歡迎你,青綠的茶山卷入你的眼瞼……這一切足夠把你迷醉而不知返,這就是我有著濃濃民風(fēng)氣息的拉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