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雪
生活實例:
丁丁11個月了,他特別喜歡自己的小毯子。這條毯子從丁丁生下來就一直用著,誰也拿不走,每次睡覺他非要抱著自己的毯子,然后舔舐著自己的毯子才能乖乖入睡。有時丁丁媽故意把毯子藏起來,丁丁就會大哭大鬧,直到把毯子給了他,才會滿足地舔著毯子睡著了。媽媽擔心這是個不太好的入睡方式,一直希望想個辦法幫他改掉這個習慣,但是發(fā)現(xiàn)很難。
專家解析:
好多媽媽看到自己的寶寶依戀某種物品,就認為寶寶是“戀物癖”,從而感到非常憂慮。實際上,“戀物癖”是變態(tài)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它是指對性愛對象的一種象征意義上的迷戀。戀物癖患者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物來獲取性快感。
而小丁丁這種喜歡擁抱并吸吮著毯子入睡的現(xiàn)象,只能說是存在于嬰幼兒身上的一種戀物行為。在這種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寶寶才能獲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離開它,寶寶就容易哭鬧、焦躁不安,情況嚴重時會導致失眠、拒食。嬰兒一般依戀毯子比較多;而稍大些的寶寶大多會依戀那些比較柔軟的玩具。
專家建議
1.經(jīng)常清洗寶寶的依戀物
事實上,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戀物行為本身不會對寶寶的成長帶來什么消極影響,而戀物行為的源頭—依戀對象的缺失才是父母應(yīng)該給予關(guān)注的。當寶寶突然對一件物品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甚至須臾不可分離時,父母就需要審視自己和寶寶的關(guān)系。而如果寶寶情緒、行為等方面都發(fā)展正常,寶寶對物品的依戀則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yīng)。對于這些情形,媽媽一般無需干涉,更不必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媽媽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寶寶依戀物的衛(wèi)生,其他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2.培養(yǎng)穩(wěn)定的生活習慣
寶寶如果已經(jīng)建立了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那就不要輕易改變,否則容易擾亂寶寶認識世界的方式,從而使他產(chǎn)生不安全的感覺。由于寶寶的自主性還非常弱,很多事情還需要成人的照料,爸爸和媽媽長時間出差、洗澡順序的改變等狀況,都可能引發(fā)寶寶的焦慮。因而,盡可能培養(yǎng)寶寶正常穩(wěn)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模式,以減少情緒的波動。
3.多與寶寶交流擁抱
慰藉物再好,也是沒有生命的,無法給寶寶帶來豐富的情感交流。因此爸爸和媽媽要多多與寶寶溝通和交流,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guān)愛和重視。每天保證與寶寶有一個小時以上的相處時間,可以與寶寶進行語言、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寶寶說話時,看著寶寶的眼睛,讓寶寶感受到自己是媽媽關(guān)注的焦點,媽媽不是心不在焉地敷衍。同時,可以多拍撫寶寶的背部和頭頂。擁抱和拍撫應(yīng)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它代表爸爸媽媽對寶寶無限的愛和寬容。日常性的擁抱可以給寶寶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你很安全。
4.準備多個依戀物品
由于戀物的寶寶多會對小毯子、小抱被、小枕頭、絨布娃娃、浴巾之類的物品產(chǎn)生依戀,媽媽在選購時,可以有意識地多準備一些這樣的物品,避免寶寶對其中的某樣東西產(chǎn)生專一的感情。比如,從寶寶一出生,就備下兩三條小毯子、幾條小抱被、一個絨布娃娃、一條絨布狗、一個絨布熊等。這樣,當寶寶逐漸長大,讓寶寶自己選擇使用的時候,寶寶就會逐漸領(lǐng)悟到這些物品只是沒有生命的物質(zhì),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漸漸就會放棄對這些物品的依戀。
5.培養(yǎng)寶寶的多種興趣
父母還可以多為寶寶提供及創(chuàng)造接觸外界的機會,比如帶他到大自然中看看,認識更多事物,或者在家中準備多種嬰兒玩具、書籍、音樂等。這樣,寶寶的情感陶冶在豐富的活動中,就沒有時間沉溺于自己的口唇滿足和對特定物品的依賴了。父母在這種時候要抱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因為很多寶寶在嬰兒期的特異戀物行為與嗜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