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莊
【關鍵詞】電視 攝像 構圖
構圖,來源于西方美術,在中國畫論中,叫“布局”或“經營位置”。攝像構圖是從美術的構圖轉化而來。
一、關于構圖布局
構圖布局是指主體、陪體、前景、后景、背景、空間、均衡等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在電視節(jié)目制作中,為了揭示主題思想內容,把所有的構圖要素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并根據構圖原理對各要素作適當的安排,使它們搭配得當、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1、畫面的組成要素
(1)主體
主體是電視畫面中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在電視畫面中既是內容表達的重點,又是畫面結構的中心組成。
(2)陪體
陪體是和主體密切相關并構成一定情節(jié)對象的畫面構成部分,陪體的目的主要是陪襯、烘托、突出、解釋和說明主體。
(3)前景
前景是指電視畫面中主體前面或靠近鏡頭的景物或人物,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關系和人物關系。前景有時可能是陪體,但更多情況下前景是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前景可以幫助主體表現主題內容,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度,強化畫面的縱深感和空間感,均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4)后景
后景指與前景相對應,在主體之后、背景之前的人物或景物。電視畫面中的后景可以是陪體,也可以是環(huán)境的組成部分。后景可以形成與主體的特定聯系,增加畫面表現內容,幫助主體揭示主題,增加畫面的空間深度和透視感,使畫面呈現出多層立體的造型效果。
(5)背景
在畫面構圖中背景是可以看見的各層景物中的最后一層,是畫面中距離攝像機鏡頭最遠的景物,是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背景可以發(fā)揮出環(huán)境表現的功能,豐富畫面內容,對主體起烘托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加畫面的景物層次,拓展畫面的縱深空間,并且能夠通過色彩、影調等視覺元素均衡視覺畫面構圖、美化畫面。
如何處理好背景?
首先,要抓住背景的特征,也就是把反映主體所處的典型環(huán)境、地點或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季節(jié)、天氣等富有特征的事物組織在背景里。這樣可以幫助觀眾理解情節(jié)內容和人物性格。
其次,要運用背景與主體之間的對比。利用光線明暗、色調的不同、線條和形狀結構的差異,使觀眾對主體與背景產生距離感,有力地襯托出主體的輪廓線條,并使主體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
第三,背景的色調和線條應力求簡潔、單純,要避開雜亂的與主體無關的人物和景物。
2、構圖布局的章法
(1)三角形布局:三角形的布局可以讓人產生穩(wěn)定的感覺。
(2)線條會聚構圖:將主體安排在畫面有方向的線條會聚點上,將觀眾的視線引向主體。
(3)井字分割:“井”字的交點是視線集中的地方,因而常把主體安排在這些位置的附近。
(4)色塊對比構圖:將暗調中的亮塊、亮調中的暗塊、色塊對比強烈的色塊等作為畫面的構圖中心,以引起觀眾的無意注意。
(5)黃金分割:電視屏幕的寬高比為4:3,接近黃金分割。
二、關于機位角度
角度決定著觀眾將從哪一個觀察點去觀看內容。改變機位角度,就是把觀眾轉移到了另一個觀察點上。影響機位角度的因素有:機位角度被人為改變、被攝體旋轉了角度、機位高度被人為改變、被攝體下降或提升……
1、對于被攝體的角度——拍攝方向
(1)正面拍攝
正面拍攝時,鏡頭光軸與被攝對象在同一直線上,主體處于畫面中心,觀眾看到的是被攝主體正面形象。正面拍攝有利于被攝主體與觀眾的交流,產生親切感,也容易顯示出莊重穩(wěn)定、嚴肅靜穆的氣氛。但空間透視感差,場景缺少立體感;畫面構圖容易顯得呆板、無生氣;前面的被攝物體容易擋住后面的物體,使畫面信息表現不完整。
(2)正側面拍攝
正側面拍攝是指攝像機鏡頭軸線與被攝主體朝向軸線垂直、在與被攝主體成90°的位置上進行拍攝。正側面拍攝有利于表現被攝主體的運動方向、運行姿態(tài)及輪廓線條,表現被攝主體的強烈動感和運動的特點。但只能表現出被攝主體的正側面,空間透視感較弱;被攝主體與觀眾間缺乏交流。
(3)側面拍攝
側面拍攝是攝像方向中運用最多的一種。側面拍攝能表現主體的特征輪廓,使畫面變得生動活潑,側方向還有利于安排主體、陪體,區(qū)分主次關系,突出被攝主題的作用。
(4)背面拍攝
背面拍攝使主體視線前的事物成為畫面的主要對象,主體與背景融為一體;由于觀眾不能直接看到被攝主體的面部表情,故畫面具有一種不確定性,給觀眾積極思考和聯想的空間,可以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和興趣,還可以表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難以表現的心理狀態(tài)。 2、相對于被攝體的高度——拍攝高度
拍攝的高度是指攝像機鏡頭基于成人水平視線的不同高低位置。通常的拍攝高度有:平攝、仰攝和俯攝三種。
(1)平攝
平攝使被攝主體不容易產生變形,畫面結構穩(wěn)定,畫面感覺客觀、公正,容易為大部分觀眾所認同。當平攝與運動拍攝相結合時,會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但在表現同一水平面上的景物時,空間效果易被壓縮,不利于表現空間的透視感和層次感。
(2)仰攝
仰攝可以強調被攝物體的高度和氣勢以及動作的視覺沖擊力;可以增強人物與環(huán)境的空間聯系,制造強烈的距離感和透視感。但容易出現過于概念化的畫面,仰攝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容易誤導觀眾。
(3)俯攝
俯攝有利于展示場景內的景物層次、規(guī)模,常用來表現場景的整體氣氛和宏大的氣勢。俯攝必須借助道具,否則難以找到適合的最佳視角,這類畫面不利于表現出被攝主體之間細致的情感交流。有時當被攝主體與地面景物色彩相近時,較難突出被攝主體。
3、相對于被攝體的拍攝距離景別
拍攝距離反映到熒屏上就是不同的“景別”。景別的類別有很多,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景別(以成人為標準的景別)。
(1)遠景
遠景是在所有景別中視距相對最遠、表現空間范圍相對最大的一種景別。遠景畫面還可分為大遠景和遠景等。大遠景適合于表現遼闊、深遠的景物或宏大的自然景觀。其畫面特點是開闊、壯觀、有氣勢和有較強的抒情性,畫面結構通常簡單、清晰。遠景一般表現較開闊的場面和環(huán)境空間,以表現環(huán)境目標、環(huán)境氣勢、線條特征為主。
(2)全景
全景是表現人物全身或某一具體場景全貌的畫面。在全景畫面中,被攝物體的全貌或被攝主體的全身被完整地表現出來,同時保留了較大范圍的環(huán)境和活動空間,使觀眾對畫面所表現的事物、場景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
(3)中景
中景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或物體的大部分或場景局部的畫面。中景可使觀眾看到人物的手勢動作和情緒交流,也有利于交代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環(huán)境和背景的作用降到次要地位。
(4)近景
近景是攝取人物胸部以上或某物體的局部畫面。該被攝主體的局部形象成為引導觀眾視覺的主要內容,它占據著畫面的主導地位。
(5)特寫
特寫是表現人物肩部以上的頭像或被攝主體細節(jié)的畫面,以從細微之處揭示被攝對象的內部特征及本質內容,起到強化內容、突出細節(jié)等作用。
4、聯系劇情的拍攝角度
(1)客觀的拍攝角度:從旁觀者的觀點進行拍攝的角度,又稱之為“觀眾的觀點”。
(2)主觀的拍攝角度:一種建立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眼對眼”關系進行拍攝的角度(把觀眾帶進了場景)。
(3)觀點的拍攝角度:從某一個特殊演員的觀點記錄場景的拍攝角度。
三、關于靜態(tài)構圖和動態(tài)構圖
任何電視節(jié)目都是由一個個電視畫面或鏡頭組成,鏡頭的內容可以是靜態(tài)的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
1、靜態(tài)構圖
靜態(tài)構圖是用固定鏡頭拍攝相對靜止的對象。在一個鏡頭內只表現一種構圖形式(如黃金分割、三角形分割等構圖方式)。
2、動態(tài)構圖
動態(tài)構圖是用靜止或運動鏡頭拍攝運動或靜止的拍攝對象,也就是造型元素和造型結構發(fā)生連續(xù)性變化的一種構圖形式,它是電視、電影攝像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構圖形式之一。動態(tài)構圖常被用于長鏡頭或綜合運動鏡頭之中。動態(tài)構圖表現手法有推、拉、搖、移、跟、升降、甩……攝像師要根據運動變化的特點去組織鏡頭內容。
(1)推是利用鏡頭變焦使畫面框架由遠而近、不間斷地縮短與被攝主體距離的一種拍攝方式。推鏡頭的畫面效果是把放大的畫面逐漸地靠近觀眾,可逐漸突出細節(jié)。
(2)拉是利用鏡頭變焦使畫面框架由近而遠、不間斷拉開與被攝主體距離的一種拍攝方式。推拉變焦時,應照顧特寫與全景兩種畫面使用的光圈值,避免由特寫拉到全景時,局部區(qū)域受到過度的“照明”。
(3)搖有三種拍攝方式:水平搖、垂直搖和旋轉搖。搖鏡頭的特點是保持機位及視角大小不變,常用于對大場面移動取景,并且能給觀眾一種動態(tài)的感覺。
(4)移是指攝像機沿著一定路徑進行拍攝的一種操作方式。它可表現被攝主體在現實空間內的各種狀態(tài)。根據不同的移動路徑,可拍攝出畫面結構和視覺效果多變的鏡頭內容。
(5)跟拍是指攝像機跟隨被攝主體一起運動,持續(xù)表現被攝主體某種狀態(tài)的一種拍攝方式。在跟拍的過程中,景別保持不變,景深也基本不變。
(6)升降拍攝是指利用升降裝置使攝像機產生垂直運動并對主體作固定拍攝的一種拍攝方式。升降鏡頭的運用,主要是使畫面產生觀看角度的變化,從而形成“視點”的變化。
(7)甩是搖鏡頭的一種。在靜止畫面結束后,鏡頭急速轉向另一個靜止畫面。用甩鏡頭攝得的內容可以給觀眾以時空轉換的效果。甩拍時,速度要掌握好,不要使中間過渡畫面有清晰呈現的可能。
攝像構圖,有助于我們從周圍豐富多彩的現實中選擇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賦以鮮明的造型,從有法求無法,創(chuàng)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內容與完美形式的攝像藝術作品。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社教(海外,中心)
責任編輯: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