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玉
摘要:目的:探討適合基層醫(yī)院治療精索靜 脈曲張的手術方法。方法:應用腹膜后高位結扎 精索內靜脈術治療精索靜脈曲張98例。結果:98例手術均獲成功,平均手術時間35min, 術后無并發(fā)癥,隨訪1~5年無復發(fā)。結論:腹膜后高位結扎精索內靜脈術操作簡 單,創(chuàng)傷小,臨床療效確切,是基層醫(yī)院治療精索靜脈曲張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精索靜脈曲張;高位結扎;腹膜
中圖分類號: R697.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853-02
精索靜脈曲張(varicocele,VC)是泌尿外科常見的疾病,目前在治療上仍以手術為主。我 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腹膜后高位結扎精索內靜脈術治療精索靜脈曲張患者98例 ,療效滿意,無并發(fā)癥,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98例均為左側精索靜脈曲張,年齡18~35歲,平均28歲,病史1個月至15年,98例術 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陰囊墜脹不適感?行走或運動后不適感加重?陰囊內包塊等臨床表現(xiàn)。臨 床分 期:Ⅱ度66例,Ⅲ度32例。98例中未婚90例,已婚8例。8例已婚者婚齡均在1年以上,且夫 妻生活正常而無生育,其精液檢查:精子數(shù)目少,活動度差,畸形較多。
1.2 手術方法
平臥位,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取左下腹反麥氏切口長約5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 組織,剪開腹外斜肌腱膜,鈍性分開腹內斜肌?腹橫肌,進入腹膜前間隙,游離腹膜并將腹 膜向內推開,充分顯露腹膜后組織,在腹膜后脂肪內即可見緊貼后腹膜自下向上行走的深藍 色?粗大的精索內靜脈,將此靜脈游離,牽拉左側睪丸見游離的靜脈隨牽拉而上下移動,以 進一步確診此靜脈為精索內靜脈。先用四號絲線將精索內靜脈結扎一遍,在結扎處下方將此 靜脈切開一小口,擠壓陰囊排出瘀血,然后于靜脈切口下方再結扎一遍,在兩結扎線之間 切 斷精索內靜脈。仔細檢查周圍,如有充盈的靜脈,則將其結扎,以免遺漏。止血后逐層關閉 切口,不置引流。
2 治療結果
本組98例手術均獲成功,平均手術時間35min。術后隨訪1~5年,臨床療效[1]:治 愈92例,好轉6例;治愈率94%,有效率100%。術后無1例患者發(fā)生局部血腫?切口感染及 睪丸萎縮,亦無復發(fā)病例。無生育的8例中,5例已育子女,另3例復查精液常規(guī):精子 質量改善。
3 討論
精索靜脈曲張多見于青壯年,發(fā)病率約占男性人群的10%~15%[2 ] ,是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3]。其手術指征[4]是:①癥狀已影響日常生活 或經非手術治療癥狀 不緩解者。②精索靜脈曲張患者精液異常伴有不育者。臨床上治療精索靜脈曲張常見的手 術途徑有:經腹股溝管?經腹膜后?應用腹腔鏡等,但各有利弊。
經腹股溝管手術位置淺?容易暴露,但蔓狀靜脈叢的最高終止點絕大多數(shù)在腹股溝管內環(huán)以 上,在腹股溝管處結扎,靜脈分支多,且手術采用平臥時靜脈回流阻力減少,一些細小的屬 支變得更細,難以尋找,很容易漏扎,術后易復發(fā)。另外,此處有輸精管?睪丸動脈和輸精 管動脈等伴行,極易損傷睪丸動脈和輸精管動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
采用腹腔鏡手術損傷小,效果確切,不易漏扎,但是設備要求高,花費較大,不利于在基層 醫(yī)院開展,而且氣腹可能產生一些并發(fā)癥。
經腹膜后結扎精索內靜脈具有下列優(yōu)點:①精索內靜脈與輸精管分離后在腹膜后上行,此處 精索靜脈多數(shù)已匯成1條,個別為2~3條,但較為集中,便于全部結扎,避免漏扎而復發(fā), 故療效可靠。②手術暴露滿意,操作方法簡單,血管辨認容易,手術時間明顯縮短。③經腹 膜后結扎精索內靜脈,未破壞提睪肌,保證了睪丸的伸縮功能,有利于曲張靜脈的恢復及睪 丸功能的恢復,更符合生理要求。④取左下腹反麥氏切口,切口位置高,便于消毒和敷料固 定,且不損傷重要血管神經,術后局部血腫?切口感染及睪丸萎縮等并發(fā)癥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經腹膜后高位結扎精索內靜脈術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臨床療效確 切,是基層醫(yī)院治療精索靜脈曲張較理想的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1]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 出版社,1998:460.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 03:720.
[3] 肖家全,周性明,陳甸英,等.手術誘導的精索靜脈曲張對┐笫螵附睪 組 織學和組織化學研究[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2,13(3):178-180.
[4] 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4:1 953.
(收稿日期: 2009-03-31)
[責任編輯 王慧瑾 鄧德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