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斌
一、案例描述
雖說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近二十年,但蘇教版教材《魯迅作品選讀》我還是第一次教。《我的第一個師父》是選自《且介亭雜文末篇·附集》中的一篇散文,讀大學時,我曾看過,只記得文章寫得很有些趣味:我的師父——一個出家人竟然有著不尋常的“戀愛故事”,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室,而且兩個兒子相繼出家后也有了家室。
備課時,我先靜靜地細細地認真地將課文讀了兩遍,發(fā)覺文章雖然寫得很有趣味,師父、師母、三師兄等形象也很鮮活,但學生未必能讀出文中的“幽默風趣”與深意——對封建思想秩序的無情嘲笑。因為一是文字太過久遠,二是有些事情太過怪癖,如小孩拜和尚為師“避鬼”的風俗,大戶人家的小姐或少奶奶在“解結”上為難做“法事”的和尚等等,學生不大好理解。此外,文中還有大量的議論文字,雖然這些文字不乏幽默與機智,但它斷開了情節(jié)敘述的連貫性,無疑會影響學生“走進”文本。
根據(jù)教學進度,這樣一篇文章安排為1.5個課時。
翻看《教學參考》,發(fā)現(xiàn)“教學建議”是這樣寫的:“《我的第一個師父》可由教師范讀。要在不動聲色的平靜舒緩的語調、節(jié)奏中,讀出魯迅式的幽默,引導學生體味魯迅筆下濃濃的人情味?!?/p>
如果完全按照《教學參考》的意見辦,近半堂課的時間將會花在讀書上,問題的探討將根本沒有時間完成,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琢磨來,琢磨去,我發(fā)現(xiàn)《教參》的設計過于理想化了,要這樣上,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教師的朗讀水平很高,二是學生的理解水平很好,三是學生課前已將此文預習多遍。而目前的狀況卻是由于準備“小高考”,語文課時已被壓縮,甚至已到了快停課的境地了,要完成教學進度,必須完全寄希望于課內。也就是說,一定要在1.5個課時內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怎么教?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思來想去,我突然意識到:既然可以有選擇地使用教材,為何不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高考語文的現(xiàn)代文大閱讀題的選文不都是根據(jù)原作刪改而成的嗎?對于一篇議論文字頗多的記人的回憶性散文為什么就不可以作一些刪節(jié),讓學生一氣呵成讀完文章就能很快把握文章主要情節(jié)呢?
這樣一想,教學思路很快確定了下來。1.5個課時(含早自習半堂課)應該能完成教學進度。
早自習20分鐘,我讓學生將全文認真仔細地看兩遍,并思考寫在黑板上的思考題:既然文章題目叫“我的第一個師父”,那么文章有哪些段落是記師父的?又記了師父的哪些事情,通過這些事情你能看出師父是怎樣一個人嗎?
早自習這半堂課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靠近”文本,熟悉文本,從而為學生“走入”文本作好鋪墊。在這二十分鐘內我沒講一句話,只是讓同學們靜靜地看書與思考。
語文課一開始,我就問同學們早自習黑板上的三個問題。在第一個問題上,學生就發(fā)生了爭論。有學生認為記師父的段落是從第6段開始的,有第6段(寫外貌)、第8段(與師母的戀愛故事)、第11段(給三師兄受大戒)、第17段(師父去世)四段文字。而有的學生則認為從第6段到第17段,期間雖有8段文字寫的是師母、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但實際還是在寫師父,其作用是映襯或對比,應該說,能說到這個份上的學生,語文閱讀的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當然,正如我所料,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置可否、不表態(tài),我從他們的眼神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能真正理清全文的頭緒。
這時的我并不忙于下結論,而是讓大家再次研讀文本,只不過這次只讀我指定的段落,即第6段至第8段、第10段至第12段、第14段至第17段一共10段文字,刪去了“我”如何與這和尚“結緣”的第1至第5段文字,刪去了大段議論的第9和第13段文字。因為這七段文字議論較多,作者影射的東西也較多,學生理解起來困難不說,有時還會“橫生枝節(jié)”。
靜靜的五分鐘看書時間過后,我看到剛才表情迷惘的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當即叫他們回答早自習的三個問題,結果是水到渠成得以解決。
這個突破口一開,下面的問題就會自然生成:
(1)標題是“我的第一個師父”,為什么還寫了師母、大師兄、二師兄、三師兄?
(2)作者在文中多次說二師兄、三師兄的道行遠不及我的師父,怎樣理解?
(3)作者對師父、師母、三師兄、大師兄的情感態(tài)度各是怎樣的?
當同學們順暢解答以上問題后,再提魯迅刻畫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讓學生探討,同學們很快便理解了本文的深刻主題。
至此本課的教學任務應該說已經(jīng)完成,而離下課足足有5分鐘時間。這時,我請班上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朗讀刪減后的文本,隨著“平靜舒緩的語調”,同學們一邊品味具有濃郁幽默感的文字,一邊發(fā)出會心的笑聲。
“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xiàn)”(莎士比亞語),在笑聲中,我感覺到此時的學生已真正體味到了本文的最大特點——“到處都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芒,其中不乏對封建秩序的無情嘲笑,對社會落后習俗的輕松訕笑和對善良人民健康性情的同情微笑?!?《教參》語)
二、反思與分析
課后,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我感到這是一堂較為成功的教學案例,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做到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同時,我也在思考,如果給我3個課時的時間,我會怎么上?答案是:在整體把握全文上,還是按照這個思路上,但我會帶領學生“走進”本堂課被刪減的文字中去,體會魯迅思想的深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精通教師工作的教師是不把教材的提綱寫進課時計劃的。他的知識就在自己的頭腦里?!绻處熕朗刈≈v課提綱,如果教師很費勁地尋找著他要說的話,那么學生就很難聽懂教師所講的東西的意思,他們的頭腦就會是一團亂麻?!币驗槊鎸@類文學作品,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才能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與文本接觸的過程中“不隔”。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領學生整體把握好文章,整體感知到位,才能解決好局部問題,才能闡發(fā)微言大義。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抓整體感知與理解時,就不能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的小問題,要有舍得的膽識與魄力。對于一些有難度的閱讀文本,教師甚至可以重新“編輯”,有些章節(jié)完全可以讓學生不要看,“一課”如能真正有“一得”,足矣!
作為教師“既不能把各種教材、編纂成體系的知識本身視作目的,也不能把它當作學生為謀職、就業(yè)做準備的手段,而應視其為自我發(fā)展、自我完成的手段。不應使教材支配學生,而應使學生成為教材的主宰”。一旦學生成為教材的“主宰”,他們閱讀文本的興趣以及探究文本的興趣就會被大大激發(fā)出來。阿莫納什維利說過:“如果你的大多數(shù)學生不要讀,你就是個壞老師;如果你的大多數(shù)學生讀酷愛讀,你就是個好老師;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愛讀,并且嗜讀成癖,那你不僅是個理想的教師,而且還是一個理想的教育者?!痹掚m樸實,但其中道理卻發(fā)人深思。那么,學生愛“讀”的興趣從何而來呢?我認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好課堂主陣地,讓學生在自行閱讀的點滴感悟中培養(yǎng)。興趣一旦形成,學生自會主動涉獵文本,你擔心沒時間講的東西,他們會主動探究,或查資料,或問老師,自己解決,而且絕對不會遺忘;反之,講也白講。
雖然,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僅限于較難篇章,但帶給我的教學啟示卻是多方位的。
通過這堂課,我也不斷地提醒自己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始終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即使課堂時間再緊,也不能省去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寧可少講甚至不講,也絕不占用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 喬治·尼勒著,《教育的基礎》,John Wiley&Sons.In出版社,1971年版
[3] 阿莫納什維利著,《學校沒有分數(shù)行嗎?》,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