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風
太宗心結
38歲的晉王趙光義當上了皇帝后,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消除“燭影斧聲”的弒兄嫌疑,于是和宰相趙普弄出了個“金匱之盟”公告天下,說是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后在去世前曾告誡兒子:如果當皇帝的哥哥去世了,孩子又比較小的話,那么就讓年長的弟弟繼位,等侄子長大后再將皇位傳給他,這樣就可避免同室操戈、骨肉相殘。并言之鑿鑿,說當時在場的人除了趙氏兄弟,還有宰相趙普等人。
只是奇怪的是,這個“金匱之盟”是在趙光義繼位五年之后才公布出來,難讓人信服。
不過,趙光義對弟弟和侄子都不薄,弟弟趙廷美封為齊王、任開封尹,宋太祖長子趙德昭封武功郡王,宋太祖次子趙德芳封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均與趙光義的子女并稱為皇子皇女。
一切看起來都還算平靜,可宋太宗也面對著一個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此后的皇位繼承。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趙廷美是皇位第一繼承人,并由他傳回太祖之子德昭。趙光義自己為了“名正言順”地當皇帝,卻給兒子設置了個死結——他并不想將皇位傳給弟弟或者侄子,卻又不好自己扇自己耳光,違背“金匱之盟”。
帶著心結,趙光義咨詢趙普,想聽聽這位謀士的意見。
趙普沉浮宦海幾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深知太宗心意,便說:“自古帝王傳位乃是父傳子,當年太祖已誤,陛下今日還要再錯嗎?”
這句話大獲趙光義賞識,堅定了傳子的信心。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決定攻伐北漢,他在“燭影斧聲”中登上了皇位,朝野之中雖然不敢公然議論,但幾年來疑云久久不散。所以,宋太宗一心謀取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哥哥,以求擺脫趙匡胤的陰影。
當時,大宋已經(jīng)消滅了南方的政權,但北漢依仗遼國,不肯向大宋稱臣。
太宗主張北伐,朝臣卻大多反對,理由主要是有北漢在宋朝與遼國之間,多少能起屏障的作用。但名將曹彬堅決支持北伐,于是,宋太宗派名將潘美(即戲曲中潘仁美的原型)等分路出兵,圍攻太原。之后,宋太宗又打算親赴前線督師。
這時候,就開始看出宋太宗對弟弟趙廷美的猜忌了。
按照慣例,太子親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儲君監(jiān)國。趙廷美當時任開封尹,是第一皇位繼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趙廷美留守京城。歷史上“大事不糊涂”的呂端當時是開封府判官,為趙廷美的直系下屬。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實并不放心趙廷美,于是勸趙廷美說:“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若掌留務,非所宜也。”(《續(xù)資治通鑒·卷九》),意思是說,皇上都親征了,您應當跟著去,要是留在這里,有點不像樣子。
趙廷美多聰明的人,立馬明白了哥哥的心思,便主動向宋太宗請求隨從出征。宋太宗大喜,當然立即同意。
實際上,呂端也是靠著自己的機敏站對了隊,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解決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后,宋太宗重用呂端,并夸獎他“大事不糊涂”,便是自此事開始。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宋軍兵臨北漢國都太原城下,北漢國主劉繼元緊急向遼國求援。
遼軍也挽救不了北漢被滅的命運,宋軍在天子親征的鼓舞下,大敗遼軍——看來宋初,將士的戰(zhàn)斗實力還是很強悍。
北漢被困數(shù)月,外絕援軍,內乏糧草,軍_開始動搖。劉繼元欲戰(zhàn)無力,只好出降,北漢遂平。宋朝得其十州四十一縣的土地。
另外提一句,劉繼元獻城投降后,北漢名將劉繼業(yè)據(jù)城繼續(xù)抵抗。劉繼業(yè)是太原人,本姓楊,年少英武,很受當時北漢國主劉崇的看重,便收為養(yǎng)孫,改姓劉,劉繼業(yè)素以驍勇聞名,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jié)度使。
宋太宗愛其忠勇,很想招為己用,于是派劉繼元招撫劉繼業(yè)。劉繼業(yè)為保全城中百姓,這才釋甲開城。宋太宗大喜,立即授其為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并加厚賜,復姓楊,名業(yè)。之后,楊業(yè)成為宋朝著名將領,他便是《楊家將》中的楊令公。
北伐遇險
伐北漢旗開得勝后,宋太宗志得意滿,打算干一件更加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收復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所處地勢居高·臨下,背枕太行山脈、俯瞰華北平原,易守難攻,一直是中原的屏障。此地是后晉石敬瑭為了稱帝,討好遼國,割讓出去的,自此,中原盡失藩籬,北軍便可長驅直入。
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曾在內府庫專門設了一個“封樁庫”,相當于一個??顚S玫男〗饚?還說“我用二十四絹買契丹人的一顆腦袋,他們的精兵不過十萬人,只要二百萬絹就擺平了。”宋太宗為7建立自己的威望,于是不顧將士長途征伐已經(jīng)疲憊,執(zhí)意行軍。
開始一切都還很順利,宋軍勢如破竹,一路上沒費勁兒就打到了幽州(北京)城下。遼軍幽州守將采取了嚴防死守的策略,宋軍進攻了很長時間,都是徒勞無功。雙方呈現(xiàn)出膠著狀態(tài)。
遼國宰相耶律沙聞訊,緊急帶兵前去增援,遼將耶律休格也率后繼人馬前往幽州。
宋太宗聽說遼國有援兵到來后,命令宋軍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布陣防守。遼國宰相耶律沙率部先到,與宋軍在河灘上激戰(zhàn)。經(jīng)過一番血戰(zhàn),遼兵傷亡慘重,耶律沙急忙下令撤退,宋太宗下令宋軍火速追趕。
就在此時,耶律休格率軍及時趕到,耶律沙立即決定回師。遼軍兩部合一后,聲勢大震,宋軍一下被沖亂了,結果被打得大敗。宋太宗那頂皇帝專用的黃羅傘蓋則成了遼軍的攻擊目標,若不是舉蓋的士兵中箭落馬,宋太宗可能早就死在遼軍刀下了。
宋太宗帶著殘兵敗將一路逃跑,耶律休格窮追不舍,宋太宗還中了兩箭,這時還是楊業(yè)趕到,殺退了遼兵,才救了宋太宗的命。
堂堂宋朝天子,竟然差點兒就做了遼軍的俘虜,當時的混亂狀況可想而知。而就在巨大的混亂中,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那就是在宋軍潰敗途中,人人都只顧自己逃命,稍微安全一點的時候,群臣卻突然發(fā)現(xiàn)宋太宗不知去向。一時間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都說皇帝失蹤了。更多的人懷疑宋太宗已經(jīng)在亂軍中遭難。
于是,有人提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現(xiàn)在皇帝下落不明,很可能已經(jīng)遇難。武功郡王趙德昭是太祖子嗣,應該趕緊立他為皇帝,以安定人心,免得讓遼國有可乘之機?!?/p>
趙德昭跟齊王趙廷美一樣,也是本該留守開封的,但為了避嫌,也跟隨在軍中。
當然,也有人反對,建議先尋找到宋太宗再說。就在眾人爭吵不休的時候,有人奔來告訴大家:“皇帝還活著。”于是,這件事就算平息了。
德昭之死
回到開封后,宋太宗心情十分不好,他此次出兵,目的在于提高聲望、威服人心,不料卻遭到慘敗,全軍覆沒,狼狽逃命不說,連屁股上都中了兩箭,簡直是奇恥大辱。就在宋太宗低沉抑郁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在宋軍潰敗途中,曾有人謀立趙德昭為皇帝,宋太宗的臉色頓時陰沉得可怕。但事出
有因,他也不好多說什么。偏偏這個時候,毫無心計的趙德昭自己送上門來。
因為宋太宗心情極端失落,即使先前攻取太原、收服北漢也不能彌補,因而對在攻取太原中有功勞的將士也不給予獎賞。宋軍將士對此意見很大,個個心懷不滿。
趙德昭見將士們議論紛紛,生怕軍心不穩(wěn),便善意向宋太宗建議立即論功行賞,以安撫將士。宋太宗正為幽州之敗而惱怒,沒聽完就大怒說:“戰(zhàn)敗回來,還有什么功勞?什么賞賜?”趙德昭說:“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我軍征遼雖然失利,但終究蕩平了北漢,請陛下分別考核,量功行賞?!彼翁谝慌淖雷?聲色俱厲地喝道:“等到你坐皇帝時,再行賞不遲!”趙德昭開始還不明白叔叔為什么突然發(fā)火,愣在了當場,后來才幡然醒悟,不敢申辯,只是匆忙出宮。
回到自己的府邸后,趙德昭氣憤難平,問左右隨從:“帶刀了嗎?”隨從見他滿臉通紅,情緒十分激動,不敢說帶有兵器,怕出意外,便搪塞說:“我們進宮,按規(guī)定不準攜帶利器,所以身邊沒有帶刀?!?/p>
趙德昭越想越惱,越惱越悲,迅速走入自家的茶酒閣,關上閣門,取桌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死時年僅二十九歲。
趙德昭氣極自殺,不能不說與之前誤傳宋太宗失蹤、宋軍欲立趙德昭為帝有關。宋太宗雖然是一時氣話,但猜忌之心一覽無余。趙德昭身為宋太祖之子,對之前的“金匱誓書”和“燭影斧聲”之種種議論不可能一無所聞,而現(xiàn)在被親叔叔猜疑,無以自訴,只能以死來抗議了。
趙德昭之死十分令人意外。宋太宗聞訊后趕來,大為后悔,哭著說:“你這個傻孩子,叔叔只是氣頭上的話,你怎么也當真,為什么要自尋短見呢?”命以親王禮安葬趙德昭,贈中書令,追封魏王,后改吳王,又改越王。
如果說趙德昭之死還事出有因的話,趙德芳之死就格外令人生疑了。
趙德昭死后一年多,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宋太祖最小的兒子趙德芳神秘暴病身亡,年僅二十三歲。史書上對他離奇的死沒有做任何說明,成為又一樁疑案。后來在演繹小說中,這個趙德芳成了“八賢王”,對楊家將士們照拂有加。
朝野間懷疑趙德芳死在宋太宗之手的人不在少數(shù),只不過從來無人敢公開議論。至此,宋太祖四個兒子全部死去(其中兩個早夭),皇位繼承的順序,就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敖饏T誓書”上的人也就只剩下趙廷美,宋太宗的親弟弟了。
再除隱患
宋太宗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對趙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他此次又想到了趙普,當年趙普“不可一誤再誤”的話一出口,就已經(jīng)決定了廷美的命運。此時趙普雖然紅得發(fā)紫,但在朝堂上,還有個對手盧多遜,此人也是太祖故臣,才華不在趙普之下,卻屢屢與他作對。
沒多久,趙普就查到了盧多遜與趙廷美私下交往之事。趙普借題發(fā)揮,說盧多遜盼望早日能侍奉趙廷美,趙廷美很高興,還送盧多遜弓箭等物。宋太宗大怒,嚴懲盧多遜及其同黨。大臣王溥等74人聯(lián)名上奏盧多遜及趙廷美大逆不道,宜正刑章。盧多遜被削奪官爵,其同黨不少被處死;趙廷美勒歸私第,其兒女不再稱皇子皇女。
趙廷美的悲慘命運還沒到頭。趙普更進一步挑唆開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說趙廷美不思改過,反多怨望。于是,趙廷美被降為涪陵縣公,安置到房州。宋太宗命人嚴加監(jiān)管。趙廷美氣憤難平,984年便死在房州,年僅38歲。順便提及的是,李符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趙普怕他多嘴壞事,找了一個別的茬兒,將他貶到地方做了一個小官。
趙廷美死后,太宗對外稱趙廷美是乳母陳國夫人耿氏的兒子,并非杜太后所生,只是他的義弟,這樣就徹底地將趙廷美排除在皇位繼承系統(tǒng)之外。其時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因此,趙廷美到底是誰的兒子,恐怕也只有宋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這樣,宋太宗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從此,整個北宋時期,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孫代代相傳,而宋太祖的子孫卻都受到壓制。
因果循環(huán)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南宋政權第一個皇帝趙構幼子早殤,之后一直無子,而宋太宗的后裔在北宋滅亡時全被女真人擄掠到北方去了,誰來繼承大宋江山,朝野上下都為此議論紛紛,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創(chuàng)造者,應該在他的后代中選繼承皇位者。
而此時到宋高宗趙構一代,血緣已經(jīng)與宋太祖的子孫相當疏遠。因此,對于這種立太祖子孫為太子的提法,宋高宗開始認為是異想天開。但是,突然有一天,宋高宗改變了主意。據(jù)說這是因為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開國君主趙匡胤讓他看見了“燭影斧聲”的真實情景。宋太祖還嚴肅地對他說:“你只有把皇位傳給我的子孫,大宋國勢才可能有一線轉機?!?/p>
還有一種傳聞是,曾經(jīng)出使過金國的使臣回來后說:“金主(金太宗)長得酷似太祖,傳說太祖要回來奪皇位?!庇谑撬胃咦谡f:“太祖皇帝大公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后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后人?!?/p>
夢境和傳聞也許是假,但宋高宗傳位給宋太祖的后代卻是真真切切的事實。宋高宗趙構費盡心力,找來宋太祖的七世孫趙奮(宋太祖幼子趙德芳的直系后人),收為養(yǎng)子,并在日后退位為太上皇,將皇位傳給了趙奮,即為宋孝宗。
這樣,從南宋的第二代皇帝開始,帝位一直由宋太祖的子孫繼承。
更讓人喟嘆的是,宋太祖兄弟子孫的遭遇竟有霄壤之別。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欽二帝和后妃皇子470多人及宗族3000余人被擄掠北去,受盡凌辱。幾代之后,宋太宗子孫近族已被屠殺殆盡。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宋太祖子孫的遭遇卻要好得多。1276年,元軍包圍南宋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小皇帝出降,被封為瀛國公。小皇帝至通州,元世祖命賜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京陛見。小皇帝長大后,元世祖又將公主許配給他,可見待遇之厚。終元之世,一直對南宋宗室多加撫恤。
同為趙宋宗室,其遭遇竟是如此的不同!冥冥之中,因果循環(huán),歷史可真會捉弄人!
選自《中華傳奇·大歷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