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蕓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焦慮心理狀況,以此對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客觀原因進行分析,并從高校學生工作的角度,提出貧困生焦慮心理問題疏導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焦慮心理 建議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招生人數的逐年遞增,高職院校中貧困生的比例隨之增加。貧困生是高職院校里的特殊群體,其由于家庭貧困而滋生了眾多心理問題,從而嚴重干擾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其中,貧困生出現焦慮心理是貧困生各種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焦慮心理狀況,能夠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為此,筆者進行了焦慮心理問題的調查分析。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一) 研究對象
抽取廣西高職院校262名貧困生進行調查,發(fā)放問卷262份,收回有效問卷259份,問卷回收率為98.9%。其中男生125名,女生134名。
(二) 研究工具
采用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Zung 1965年編制而成的焦慮量表。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最大的特點是簡便省時,易于掌握,能迅速反映出被測者個人主觀感受到的焦慮程度。評定采用1~4制記分,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統(tǒng)計方法是把各題的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即得到標準分。臨界值為T分50,分值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
(三)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
二、 研究結果
(一) 貧困生焦慮傾向的整體情況
表1貧困學生焦慮傾向的整體情況
注:A類為正常心理狀態(tài),B類為焦慮傾向明顯的人群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貧困生心理狀況良好,部分貧困生焦慮傾向明顯,其中家境貧困的女生焦慮傾向比男生嚴重,這提示我們在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時,應更關注貧困生中的女生群體。
(二) 貧困生焦慮傾向的性別差異比較
表2貧困生焦慮傾向的性別差異比較
(*<0.05**<0.01)
T檢驗結果表明,焦慮心理傾向在貧困生群體中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其中女生的焦慮傾向比男生嚴重。
(三) 學生自評經濟狀況對心理影響的差異比較
表3學生自評經濟狀況對心理影響的差異比較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貧困生自評經濟狀況對心理的影響程度,在焦慮傾向上也呈現顯著差異。
三、 討論
從表1可知,雖然大部分貧困生的焦慮現象不明顯,但也有22%的學生存在明顯的焦慮傾向。從表2可知,在對男女性別差異比較發(fā)現,家境貧困的女生焦慮傾向比男生嚴重,這提示我們在關注貧困生的焦慮現象的同時應更關注其中的女生群體。從表3可知,貧困生對自身經濟情況的評價明顯影響其焦慮傾向。
從上可知,分析高職院校貧困生焦慮的誘因,主要可以歸為三類:家庭壓力、社會壓力和學校壓力。在家庭壓力方面,貧困生大多來自經濟不發(fā)達的地方,也有部分來自因國企改革、減員增效以及經濟結構調整而下崗的職工家庭。這些貧困生不僅要面對生活中的經濟困難,而且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由于家境貧寒,貧困生的學雜費通常是家長借貸而來,而貧困生總是擔心因為費用不夠而失學,這無疑增添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有些人更是對家庭懷著巨大的負疚感。在社會壓力方面,社會上較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對貧困生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其產生焦慮感。另外,媒體報道某些貧困大學生信譽不高,助學貸款的償還不如期辦理;某些貧困大學生受到社會捐助卻不懂得知恩圖報等,這些負面的情況使貧困大學生背上了較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在學校壓力方面,如何平衡勤工助學和學習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學生干部工作和學習的關系,如何更好地安排時間等問題擺在貧困生的面前,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和應對這方面的壓力,調節(jié)不當就會產生焦慮。
此外,焦慮傾向存在顯著的性別和自我經濟評價的差異,這很有可能與個性特征有關。在貧困生群體中,女生往往較男生心思更敏感,她們更易受周圍環(huán)境和輿論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調節(jié)情緒,形成正確的認知就會導致焦慮。貧困生若對自身經濟狀況存在消極心理,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擔心經濟問題影響學習和生活,從而導致焦慮傾向。
四、 針對貧困生焦慮狀況的建議
焦慮是由壓力引起的,因為壓力使人們在某方面的自我同一性面臨著危險,從而威脅到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反之也成立。因此,貧困生要克服焦慮,首先應減輕壓力,把壓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并想辦法使之慢慢減小。
(一) 個人方面
貧困生應調整心態(tài),面對現實。首先,面對現實不怨天尤人,作好自己的財政預算,量入為出,不搞攀比,不追時髦。其次,通過多種渠道,如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助學等,減輕短時經濟壓力。再次,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緩解貧困生經濟上的壓力,同時可以使自己心理更加健康。貧困生應多與朋友交流和溝通,使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緒得到排解。
(二) 社會方面
社會應該為貧困生提供參加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的平臺,轉移他們的焦慮情緒,使貧困學生正確認識和接受支持,緩沖心理緊張,從而降低焦慮水平,保持心理健康。同時,學校應積極爭取社會支持,進一步優(yōu)化勤工助學的外部環(huán)境,建立勤工助學基地,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進行集資募捐,建立貧困生的助學金、獎學金等,給予經濟支持或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
(三) 學校方面
學校應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進行相關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教育。個體對壓力和挫折行為的抗挫折耐力受到自身生理條件、素質類型、價值觀念以及本人對挫折行為是否存在的主觀判斷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的心理扶持活動中,應該重視對他們的關懷,增強貧困生戰(zhàn)勝困難的實際本領,即對貧困生進行實用技術、具體操作技術的培訓,使其綜合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勇于面對挫折,減少因挫折所引起的焦慮。
【參考文獻】
[1]李翔.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成因與對策[J]. 重慶社會科學,2007(1)
[2]劉煉,吳琳. 高校部分貧網生心理問題及相關對策研究[J]. 武漢商業(yè)學院學報,2007(3)
[3]王蓮花,姜偉,涂清華.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幫扶對策探析[J]. 科技廣場,2007(10)
[4]李從松. 我國大學生貧困的現狀及趨勢分析[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2)
【作者簡介】 陸蕓(1981-),女,壯族,廣西扶綏人,廣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心理咨詢教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
(責編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