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藜
六七月里,藜,那樣卑微,而又那樣張狂地鋪展著。
每一根藤蔓,都是一種匍匐的姿態(tài),緊緊地貼著黃色的大地。淡黃色的小花,如粉碎的夢,綴在藤蔓上,星點著地面。平凡、猥瑣,有時還會以其堅硬的刺,刺傷人的腳,引來一聲唾棄或謾罵。但它,又是那樣的張揚,田間、地頭、嶺坡,甚至堅硬的麻岡嶺上,陡峭的崖壁上,都有著它的生存。它淡黃色的花,開得是那樣的密集、緊湊、明亮,成片,成云,成為一種陣勢,成為一種逼視的力量。它無所不在地存在著,留下你對田野的深刻的記憶。
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里,看到它,我就禁不住想起祖母,想起祖母說過的,與它有關(guān)的那些事情。
這個季節(jié),也正好是夏夜乘涼的季節(jié)。所以,有好多年里,好多個夏夜的晚上。祖母都曾說起同一個謎語。祖母坐在夏夜里,我們圍在祖母身旁,像許多個童話里所說的那樣。天上掛著一鐮上弦月,或者擠滿了繁星,幽幽地透著一些玄虛。呢喃的風(fēng),拂過夜的空曠和寂寞。祖母說:“不要嚷了,我給你們跑個迷,你們猜一下?!弊婺缚偸前选安轮i語”說成“跑謎語”的?!伴_黃花,結(jié)八角,起個名字叫哎喲。”是什么?我們會齊聲說:“蒺藜?!边@真是一個形象極了的謎語?!伴_黃花”,點出了蒺藜的花色,“結(jié)八角”是指的蒺藜果實的形狀,“哎喲”是蒺藜刺人后,人發(fā)出的呼疼聲。這個謎語,祖母已經(jīng)說過好多次了。好多次了,祖母卻總是不厭其煩地說著。我覺得祖母與蒺藜,儀乎有著一種解不開的情結(jié)。
平日里,經(jīng)常聽祖母哀嘆說:“哎,我這個人,蒺藜命啊?!薄拜疝济笔窃鯓?我無法從理論上做出闡述,但我從祖母的命運中,可以約略窺知它的內(nèi)涵。祖母早年守寡,祖父去世時,伯父十一歲,父親九歲,是祖母一個人將兄弟倆拉扯大的,那種艱辛和困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蒺藜命”應(yīng)當(dāng)是一種充滿艱辛、困苦,坎坷不平的命運吧。聽到訴說自己是蒺藜命的,還有村子里的“老面”。我記憶老面時,還很小,那時老面似乎剛與一個家庭組合,那個家庭里死去了男人,老面就入贅那個家庭“拉幫套”了。以前,老面一直是光棍著,人高馬大,又長得肥碩,所以才得了個“老面”的外號。聽說,解放前老面是專門靠給人家打短工為生的,四處游走,辛苦勞累,練就了一副“鐵板腳”。別人在田野中干農(nóng)活,都怕蒺藜扎腳,可老面不怕,老面踩到蒺藜,腳下輕輕—抿,蒺藜就粉身碎骨了。老面的腳下,是一層厚厚的趼子,那些趼子,似乎能碾碎人世間的所有堅硬。那一個晚上,我和祖母曾經(jīng)到過老面家,老面正坐在灶頭前喝酒。屋里的煤油燈發(fā)著微弱的光,房間暗得一灘糊涂,我極力穿透房間的暗影,去觀察坐在灶前的者面。灶頭里的煙無力地冒著,舔過老面的臉頰,灶沿上放著一只大白瓷碗,碗內(nèi)躺著幾根咸菜條,一頭咸蒜?!巡紳M黑煙的錫制酒壺(那是農(nóng)家常用的一種酒壺)吊在灶頭上,酒,始終是熱著的。老面喝一盅,就從酒壺中倒一盅,自斟自飲,似乎喝了有些時候了,這從他說話時斷斷續(xù)續(xù)的嘟嚷聲可以聽出。看得出,彼時的老面是快樂的。我的祖母也許是受了老面的情緒的感染,就禁不住夸獎起老面來,話我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那大意好像是說老面的命好,晚年有了個好的歸宿。老面抬頭,看著我們:“好什么?怎及你,兒孫滿堂。我這個人,一輩子就是個蒺藜命啊!”最后這一句,拖得很長,似有許多幽怨流淌在里面。老面有點耳聾,說話時聲音很大,嗡嗡的聲音在屋子里久久不絕,所以,他那句話,至今還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
蒺藜,于我,最深切的關(guān)系,在于打豬草。小時候,春末夏初,常與伙伴相攜去田野打豬草。其時,蒺藜正長得旺盛,每一棵蒺藜都綠幽幽地鋪展著,發(fā)瘋似的,向四下里生長著它的藤蔓,而蒺藜籽還沒有結(jié)下,或者雖是結(jié)下了,卻尚未變硬。正是豬喜歡吃的時候。我們,一筐筐地拔取,挎回家,扔到圈里,喂養(yǎng)豬仔。祖母看見了,有時會問我們:“坡里有很多蒺藜嗎?”若我們說:“多著呢,到處都是?!弊婺缚倳u搖頭,嘆息道:“年景不好啊,年景不好啊!”那一年里,果然,收成就不怎么樣。長大后,知道了“歲欲早草,先生蒺藜也”的古語,就明白,若是一年的春天里,蒺藜過盛,則是荒年之兆也。后來讀書,讀《札記·月令》,有言:“(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飆風(fēng)暴雨忽至,黎莠蓬蒿并興?!备M一步印證“黎興”,是荒年之征兆。
讀書多了,就愈加了解蒺藜了。知道蒺藜,又叫刺藜或白藜;或叫蒺骨子、地菱、野菱角等。我覺得,“野菱角”這個名字最好,它把蒺藜所有的壞的影響,都給修飾了,并且賦予了一定的詩意。很早的時候,蒺藜則叫“茨”,《詩經(jīng)·國風(fēng)》里有一首詩:“墻有茨,不可掃也。中$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墻有茨,不可襄也。中苒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墻有茨,不可束也。中$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痹娭兴f的“茨,就是蒺藜。詩人以“茨”作比興,書寫了衛(wèi)國人民對統(tǒng)治者荒淫無恥的揭露。以“藜”作喻,體現(xiàn)了勞動者的智慧,同樣有著智慧性表現(xiàn)的還有那個經(jīng)典的古語;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砍得食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這是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俗浯的相反相成的進一步解釋。
智慧存在于民間,信然。
蒺藜籽,可入藥,醫(yī)書上多有記載。如〖HTH〗《本草正》:“白藜,涼血養(yǎng)血,亦善補陰。用補宜炒熟去刺,用涼宜連刺生搗。去風(fēng)解毒,白蒺藜者良?!陛疝加写笥?。還記得,小時候,家中養(yǎng)的白鵝軟癱了,祖母就取一些蒺藜籽,搗碎,喂養(yǎng)癱鵝,喂養(yǎng)幾次后,癱鵝竟然就站起來了。
許多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遮蔽性。蒺藜,就是以其丑陋的外形,遮蔽了它的大用和它的美質(zhì)。比如,它的頑強的生命力,它的最具平民性的卑微和隱忍,它的一望無際的浩蕩的氣勢。
這樣的事物告訴我們:我們不可忽視了卑微與丑陋。
蒼耳
蒼耳,鄉(xiāng)下人也叫蒼籽。
對蒼耳的深刻記憶,來自少年時的那種夏日的辛勞,和對愛的懵懂的向往。
那個時候,還是大集體時代。那個時代,每到一年的夏季里,每個村莊都有一項根重要的勞動,那就是“積肥”,也叫“漚淥肥”?!皾a淥肥”就是將草摻入土中,再澆入水,積水其中,利用夏日的高溫,經(jīng)過長時間的腐爛、發(fā)酵,形成一種土肥。這種土肥,可用于秋后種植小麥。拔草的任務(wù)就落到了小學(xué)生的身上。所以,那些個暑假的日子里,我們浸泡在溽熱之中,成為了薅草的機器。我們四處奔竄、揮汗,尋找那些可以用來漚淥肥的草木,用一身的泥水和疲勞,換取老師的表揚,或者是生產(chǎn)隊獎勵的一個本子、一支鉛筆。
貧窮的年代,所有的勞動都變得廉價起來,微薄的經(jīng)濟價值,飄忽、飛揚的榮譽價值。卻使一個人,近乎瘋狂地忙碌著。
這個季節(jié)里,正是蒼耳生長旺盛的時期。它棵大,葉肥,又容易漚爛,所以,蒼耳就成了我們最佳的選擇。單薄的身體,瘦弱的胳臂,用力將一株株大棵的蒼耳拔出,然后用繩子捆成捆,馱到背上,運往漚淥肥處。等待在那兒的大人們,就用鍘刀,將蒼耳切碎。聽著鍘刀下傳出的那種咔嚓、咔嚓的脆響,我們的心中,竟然充滿了喜悅。一種簡單的、純粹的,勞動后的喜悅。所以,彼時,我們對蒼耳是充滿了感激的,它使我們省卻了許多奔波和辛勞。因為它到處都是,而且多長在村頭,房角、畦邊等,就近就能取到。它那蒼蒼的碧色,已成為了一種最堅硬的顏色,皺染了我們的記憶。
現(xiàn)在看來,“漚淥肥”,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名詞。它,意味著一種忙碌、粗糙、煩囂,一個時代的煩躁不安的涌動。
秋后,涼風(fēng)起,蒼耳結(jié)下的籽“蒼籽”成熟了,它由一種嫩綠變成了蒼黃,變得飽滿面堅硬。球形的蒼耳,周身布滿了針刺,人行于道,搡到蒼耳身上,褲腳就會粘滿蒼籽,蒼籽緊緊地附著在褲腳上,是那樣地執(zhí)著,那樣地固執(zhí),像是一種纏繞不斷的情思,非得用心,方能將其擇去。那個季節(jié)里,真的就有一種情思在飛揚著,一種單純的、懵懂的對異性的愛的向往,從—群少年的手中,以一種促狹的方式,表達(dá)出來。那些少年,將熟透的蒼籽攥在手中,偷偷地將它們放到女孩的發(fā)絲上,或者從遠(yuǎn)處以一種“飄逸”的方式,拋到女孩頭上,然后放肆地、“殘忍”地謔笑著,跑開。哪位女孩長得漂亮,哪位女孩的發(fā)絲上肯定就落得蒼籽多。女孩們叫嚷著,追逐著,“痛恨”著那些男孩,但我肯定,這種表象后面,定然也有一種自得的快樂,畢竟靈性的女孩,能感知出自己的漂亮,和異性對她們的那種向往,以及那種隱隱、模糊的情愛。
這樣的有趣的事情,像花兒一樣在心中開放,彌久,芳香依舊。
以至于多年以后,我讀《詩經(jīng)·卷耳》一章時,竟然油然而有所思。“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句中的“卷耳”就是今天的“蒼耳”。那個女子何以在采蒼耳?他思念的那個男子,是否就是少女時代,給她青絲上放置蒼耳的那個少年?那個少年,后來也許就成為了她的丈夫,可是,不久他就離家出走了,或許是為了經(jīng)商,或許是為了行役,或許還有更多更多的原因,總之,他離開了她,他已不在她的身邊,他帶走了她的思念和牽掛。這一天,她在采蒼耳了,她挎著—個斜口的竹筐,采啊采啊,總也采不滿那個淺淺的斜口的竹筐。只因她的心思,根本沒放在采摘上,只放在了思念上。采摘下的每一粒蒼耳,都是拾起的一份帶刺的思念。夕陽西下,她累了,無力地將竹筐放在了丈夫離別時行走過的大道上,遠(yuǎn)處一片蒼?!?/p>
蒼耳,蒼耳,千年前的蒼耳,竟然和今天的蒼耳有著一些相通之處,一些青澀的愛,一些帶刺的扎人的愛,一些永遠(yuǎn)摘不掉的愛。
我于鄉(xiāng)間,見蒼耳到處都是,但生長得集中而又蔥蘢的地方,還是殘垣頹壁之下。一些經(jīng)年的老房子,倒塌了。煙熏的地基還在,陳腐的泥土塌落在地面上,曾經(jīng)的歲月和故事,被湮沒在時間的長河里。于是,蒼耳就在舊日子里生長起來了,也許是土太肥了,積淀太厚了,它生長的特別茂盛,它的蔥郁,給人一種出乎預(yù)料的震撼。望著這種景象,我總感到一種時間的錯位,時間的穿透。這常讓我想起梭羅《瓦爾登湖》里的那株廢墟上的丁香,“在門、門的過梁和門檻都消失了有—代人之久以后,那株丁香花依然生機勃勃。每年春天香花怒放,被若有所思的人摘下;它們曾由孩子的雙手種植栽培在前院的土地里,——現(xiàn)在則生長在荒棄了的牧場的旁邊,讓位給了新生長的森林;——這是那個家族最后的血脈、唯一的幸存者了。”在這兒,生存和消失,成為一種無可奈何的對望,在時間的兩端。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蒼涼,一種無限的蒼涼,望不透過去,也難以預(yù)測未來。
頹垣下的蒼耳,注定有了這種暗示。
昔年,在鄉(xiāng)下。我曾經(jīng)見過一位老婦人,她無兒無女,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一個院落里,院落里長滿了蒼耳。她將一顆顆蒼籽采下,一粒粒粘在一起(利用它們的刺),成為一個圓球,在手中那樣地團著玩耍,眼神卻迷茫地望著一個固定的地方。
她在想什么?是在思念兒時落在青絲上的蒼耳,還是在思念遠(yuǎn)逝的那些蒼耳般粘稠的歲月?
她讓我覺得:一棵蒼耳,也許會有著很多很多的寄托或記憶。
責(zé)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