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同學
逢年節(jié)或收獲莊稼的時候,我攜妻回鄉(xiāng)下老家。一到村口,我便步行,不能再騎車。見到長輩喊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大叔大嬸,遞上一支香煙,鄉(xiāng)情在親切的問詢中彌漫開來。小時候的伙伴相聚,把酒憶往昔,童年的趣事像一座故事的寶藏。有一次,我和二狗偷吃了五奶奶家的鵝,五奶奶昏天黑地罵了三天。直到爹娘逼著我給五奶奶認了錯,五奶奶便不罵了。五奶奶說:“鵝正下蛋哩,吃了怪可惜的。”每每想起,我覺得對不起五奶奶,那年月村里還沒有通上電,家家點煤油燈照明,鵝是五奶奶家換取煤油與食鹽的主要收入。到了夏天,娘在老家門口的坑塘邊洗衣服,揚起的洗衣棒槌一聲一聲拍打著我的鄉(xiāng)村。
恢復(fù)高考制度后的第三年,我考上了一所大專。懷揣一紙高考錄取通知書,我走進大學的校園。第一次離開老家,與家的聯(lián)系方式自然是信,每次收到家信總有“家書抵萬金”的感覺。每每有哪位同學的父母或親戚來看望,一個縣的老鄉(xiāng)聚在一起,打探著來自家鄉(xiāng)親切的消息,比如縣城哪個地方又蓋了一個幾層高的大樓之類的消息,就讓我激動好幾天,似乎縣城多一個大樓,我也自豪許多。
老家是根,根深情長。村里福田的爺爺,1949年隨國民黨的部隊逃到臺灣,幾十年杳無音信。中共中央《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后,福田的爺爺與家里通了信,幾個與福田的爺爺一起當兵的都健在,都和家里通了信。那年的中秋節(jié)前,幾個人相約一起回來,回到闊別幾十年的老家,相認多年不見的親鄰。小村斟滿鄉(xiāng)情這杯酒,慶賀月圓人也園。后來,福田的爺爺“老”在老家。臨終前,福田的爺爺說:“葉落歸根,我終于回來了?!?/p>
如今,老家的茅草屋早已絕跡,磚瓦房在村里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半以上的人家蓋起了樓房,家用電器一應(yīng)俱全,家家安裝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平日里,村里人很少,只有幾個老人在一起嘮嘮嗑。地里種的糧食吃不完,年輕人都去外地打工掙錢去了,收種莊稼的時候,有人從外地陸陸續(xù)續(xù)回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是村里人最熱鬧的。
魂牽夢繞的老家,我溫暖的鄉(xiāng)村!
插圖:施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