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滿月
摘要:達爾文從廣義進化論出發(fā),把人性看成進化的產物,人的基本屬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智力、行為以及品質都是因此而產生的。威爾遜繼承了這種思想,但相對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威爾遜主張從基因的角度來研究人性,由此獲得了速爾文生物人性論在當代的表現(xiàn)形式。盡管迭爾文和威爾遜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兩者之間還是有著質的區(qū)別。
關鍵詞:達爾文和威爾遜;生物人性論的奠基;當代的演進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529(2009)02-0033-03
達爾文從廣義進化論出發(fā),把人性看成進化的產物,由此成為生物人性論的奠基者。作為生物人性論的奠基者,他認為人性中最基本的屬性是自然性、動物性,人的智力、行為以及品質都是基于此而發(fā)展起來的。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對西方傳統(tǒng)的人性論構成了重大的挑戰(zhàn):它促使人性研究的范式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從形而上學走向實證科學),使得人性不再是哲學研究的專利,而成為生物、化學、物理等各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共同研究的對象;它不再把人性當作是先驗的產物,而是自然進化史的結果。生物人性論帶來的人性研究范式的轉向,對哲學本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即帶了哲學的第三次轉向:近代自然科學的強勢學科是物理學,所以近代的哲學母體文化是物理學,隨著生物學在自然科學中強勢力量的突現(xiàn),哲學的文化母體逐步向生物學傾斜。
作為當代的博物學家和社會生物學的奠基人,威爾遜繼承了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他也主張人性是進化的產物,主張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性。不過,由于威爾遜的人性論是建立在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的基礎上,所以他在具體的人性問題上,與達爾文持有不同的見解。在他看來,認為自然選擇的單位既不是個體也不是群體,而是基因。從基因這種微觀層次出發(fā),他比達爾文更加強調人性的“惡”(自私)的本質,強調人無法擺脫生物學的制約。
本文試圖對達爾文和威爾遜各自的生物人性論作出扼要的把握,并進行初步的比較,最后試圖作出自己的獨立評價。我相信,對達爾文和威爾遜生物人性論展開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西方生物人性論這一流派的產生及其演變過程,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流派同西方傳統(tǒng)人性論的根本區(qū)別,認識到它對當代西方哲學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一、達爾文:生物人性論的奠基與西方傳統(tǒng)人性論的革命
作為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不僅把自然選擇的原理用于說明人的體質特征的形成,還把自然選擇的原理用于說明包括人的語言和智力特征的形成。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所以,無論是人的身體結構還是人的心理能力,在他看來都與動物的身體結構和心理能力極為相似?!叭松砉趋老到y(tǒng)中所有的骨頭可以拿來一根根的和猴子、蝙蝠、或海豹身上相應的骨頭相比。就他的肌肉、神經、血管和內臟來說,情況也是一樣的。”“人所具有的幾種感覺既然和低等動物的相同,則他的基本的直覺能力一定也是和它們一樣的?!?/p>
此外,達爾文還用個體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人的利己本能的形成,用群體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人的社會本能的形成和以社會本能為基礎的道德感(良心)的形成。個體自然選擇原理表明,與動物一樣,人也具有自我保全的利己本能;而群體選擇原理則說明了:人與動物一樣具有同情心等社會本能。人的道德感(良心)就是在同情心這種社會本能的基礎上,經由社群的教導、理智才能的出現(xiàn)以及習慣的作用而形成的。達爾文認為社會性動物的理智才能如果像人一樣活躍,像人一樣的高度發(fā)達,也能獲得與人完全一樣的道德感。
當達爾文用自然選擇(包括個體自然選擇和群體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人的形成時,他事實上是在用自然選擇的原理,說明人的“本性”(如不合群的利己本能和合群的社會本能)的由來,進而把利己本能當作人在社會生活中展開各種利己主義行為的人性基礎,同時把社會本能,當作人的道德感和利他的道德行為的人性基礎。這種用自然選擇原理對人性所作的解釋和說明,開創(chuàng)了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人性的先河,并奠定了達爾文在生物人性論這一流派的創(chuàng)始者的地位。
達爾文對于人性的具體看法,深受西方傳統(tǒng)人性論的影響,而且事實上是對西方近代以來人性論思想的一種承襲。達爾文不僅看到了人的利己本能,同時也看到了人的社會本能,他所肯定的人的利己本能和社會本能的二元對立,我們可以在康德的人性論中明確地找到其思想來源??档抡J為人作為動物具有三種動物本能,其中就包括自我保全的本能和社會本能。達爾文還談到人的性本能,康德在談人的動物性時也同樣把性本能當作人的動物性的一種主要表現(xiàn)形式。而康德對人的利己的自我保全本能和社會本能的肯定,事實上是對在他之前的霍布斯(以強調人的利己本能著稱)和盧梭(在康德之前早就明確地肯定了人的合群的社會本能)的思想的發(fā)揮。不僅如此,達爾文從人的社會本能出發(fā)來考察人類道德意識(良心)和人的道德自由,這種做法顯然也深受英國情感主義倫理學和康德倫理學思想的影響。英國情感主義倫理學肯定良心是一種同利己的情感相對立的利他的社會性情感,這種社會性情感與人性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是有區(qū)別的。康德認為,人的良心體現(xiàn)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人的自由的體現(xiàn)。這些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達爾文對道德的理解。
盡管如此,達爾文的人性論,依然是對西方傳統(tǒng)人性論的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達爾文把一切有關人性(無論是人的利己本性還是人利他本性)的探討,最終建立在他的生物進化論即自然選擇原理基礎之上了,由此一來,他便把傳統(tǒng)人性論所肯定一切“超自然的”人性,統(tǒng)統(tǒng)建立在自然主義基礎上了,人的道德和良心,人的崇高的精神自由和尊嚴,他都試圖證明有一個生物學的根源。而把這些全部歸于生物學的根據(jù),是達爾文以前的哲學家所沒有做到的,所以,達爾文從生物學出發(fā)來理解和解釋人性的做法,意味著人性論研究中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他自己也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許多極有才華的作家都討論這個大問題,我在這里也要把它略略地提到一下,我這樣做的惟一的借口是我不可能把它忽略過去;同時也因為,據(jù)我見聞所及,截至目前為止,任何人還沒有完全從自然史的角度考慮過它。作為一個嘗試,我還想看看低等動物的研究對于人的這些最高心靈才能是不是會有所發(fā)現(xiàn),從這一點來看我這一番討論也還有它的一些獨立的意義?!睂τ谶_爾文生物人性論所帶來思想革命,國內外學者也進行了積極的肯定。
二、威爾遜:生物人性論的演進和對達爾文思想的承襲和背離
在達爾文確立起一種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生物人性論之后,一大批進化論者繼續(xù)沿著他所開辟的方向前進。
赫胥黎作為生物人性論的代表者,肯定人性是進化的結果。它認為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內在動力,而適應又是生存斗爭的結果,為了達到生存的目的,所有生物都會同其他生物展開殘酷的生存斗爭。由于生存斗爭的作用,每個生物都具有自我保存的利己的本性。隨著人類的出現(xiàn),純粹的“自然狀態(tài)”
被人為地破壞了,過渡到了一種文明或文化的過程,即“園藝過程”?!白匀粻顟B(tài)”與“園藝過程”是對立的,如果說“自然狀態(tài)”是永不停止的生存斗爭,那么人為的園藝過程則消除了生存斗爭。可見,赫胥黎也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確立人性的:“自然狀態(tài)”是人的利己本性的基礎,而“園藝狀態(tài)”為人的利他本性奠定了基礎。
克魯泡特金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利己本性,但是他反對從人的利己本性出發(fā),片面夸大個人、民族以至種族之間殘酷的攻擊以及侵略行為的觀點。他認為這種觀點忽略了人性中的互助利他本性,這種基于互助利他本性而形成的互助原則,是人類道德觀念的真正基礎。而且,這種互助本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動物世界的最低級階段?;ブ瓌t是不斷進化的,從氏族擴展到種族、種族的聯(lián)盟、民族,最后在思想上擴展到整個人類。“‘勿冤冤相報和對鄰人要厚施薄取這種更崇高的觀念,被看作是真正的道德原則,是比單純的公正、平等或正義這些觀念更為優(yōu)越的原則,更能導致幸福。呼吁于人類的不僅是需要以愛(它永遠是個人的,頂多也只是部落的),而且需要以他和每一個人都是一致的這種理解作為行為的指南。因此,我們追溯出我們倫理觀念確實起源于互助的實踐(我們在進化的最初階段就可找到這種實踐的痕跡);并且,我們可以斷言,在人類道德的進步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互助而不是互爭。甚至現(xiàn)在,我們仍然可以說,擴大互助的范圍,就是我們人類更高尚的進化的最好保證?!?/p>
隨著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的出現(xiàn),社會生物學崛起,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獲得了它在當代的一種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社會生物學的奠基人,威爾遜在其社會生物學的框架內,把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推進到了一種具有當代水平的全新形式上。他從基因出發(fā),用微觀的基因選擇論,來說明達爾文曾經用個體和群體自然選擇來說明的諸多人性尤其是人的利己和社會本能、以及性本能的形成,并由此進一步說明人的各種社會行為如攻擊行為、利他行為和包括性行為在內的其他各種人類活動。
威爾遜認為基因是自私的,惟一的目的就是生存,即不斷地擴大自己在基因庫中的頻率。在自然界中,競爭總是存在的,在競爭的過程中,受基因決定的利己本能的驅使,人往往會采取攻擊的利己行為。與此同時,為了一些共同的利益(主要是基因的利益),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利他行為。利他行為分為兩類:絕對利他行為和相對利他行為。絕對利他行為稱為無條件的利他行為,無條件的利他行為首先是為利他者的近親服務,然后隨著親屬關系越來越遠,其頻率和強度也急劇下降。相對利他行為是有條件的利他行為,即施與者希望從他人或者社會獲得回報的行為,這種行為歸根結底是自私的,因為利他者期望自己或近親能從社會上獲得回報?!八龊檬率怯心康?并且常常是自己完全意識到這一點,他精心安排自己的一舉一動,使之與社會周密制定出來的繁復的獎懲辦法一致?!睙o論是絕對利他行為還是相對利他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其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基因在基因庫中的頻率的適應度。
在威爾遜這里,由于立足于從基因來解釋人性,解釋人的行為模式,所以人的利己行為與利他行為不再處于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而是具有了統(tǒng)一的基礎。人的行為都是由基因決定,并為基因而服務的,所以,無論是利己行為還是利他行為都是服務于基因的生存利益的。不僅人的行為,人的品質、智力以及人類社會文化都是服從于這個隱蔽的主人——基因。
在從基因選擇論出發(fā)說明人性形成的過程中,威爾遜最終拋棄了達爾文的群體自然選擇理論,也拋棄了達爾文所相信的由群體自然選擇所塑造的人的社會本能,他試圖徹底地從自私的基因出發(fā),來說明人的一切行為模式,包括攻擊行為和利他行為。從人性是否善惡這個價值評價的角度看,盡管達爾文從個體自然選擇原理出發(fā),肯定了人的自私本性,但是由于他從群體自然選擇原理出發(fā)來說明人的社會本能,而社會本能主要是指樂群感、同情心等,所以達爾文認為人性的利他本性是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源泉??梢?達爾文主張人性是善的。威爾遜雖然看到了人的互助的利他行為存在的事實,但由于利他行為不過是自私的基因的一種技巧,所以威爾遜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性是惡的。威爾遜對人性善惡的評價,事實上與霍布斯等人的主張是一致的,他們的區(qū)別在于威爾遜對人性的考察是從生物學出發(fā)的,并深入到了基因這一微觀的層面。
三、對達爾文和威爾遜生物人性論的評價
達爾文和威爾遜都是從生物學出發(fā)來研究人性的,所以他們反對傳統(tǒng)人性論,認為這種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人性論無法獲得對人性的科學認識。只有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個維度出發(fā),才能建立科學的人性知識。
達爾文和威爾遜強調對人性的研究必須與自然科學即生物學結合,主張把人性論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主張在人性的研究范式上實現(xiàn)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盡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畢竟是對西方傳統(tǒng)人性論的自然主義基礎在生物學層次上的徹底發(fā)揮,強調了對人性的研究和考察,必須堅持貫徹經驗主義的路徑,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的理論,充分肯定了人與其他動物的關聯(lián),肯定了人性有一個生物學的根源,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種動物,然后再有動物進化而來,這就提示我們要始終注意人的本性中的自然性和動物性的方面,而且提示我們要把人身上后來具有的那些高級的特性,都看作不過是由人的動物性發(fā)展而來的。他們的理論,肯定了人性和動物性的連續(xù)性。達爾文說:“不論何種動物,只要天賦上有一些顯著的社會性本能,包括親慈予孝的感情在內,而同時,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夠的發(fā)展,就不可避免會取得一種道德感,也就是良心,人就是這樣。”威爾遜說:“在習俗進化的范圍內以及依據(jù)心理學的基本標準,我們決不是孤單的,我們有一個小弟弟物種。人類與黑猩猩的社會行為之間有些方面是相似的,如果再結合新近的有關遺傳變異方面的令人折服的解剖學與生物化學的發(fā)現(xiàn),便構成了一組證據(jù),它們是如此有說服力,以致無法借口巧合而不加理會。我現(xiàn)在相信,它們至少可部分地作為基本資料解釋人類和黑猩猩擁有相同基因這一點。”
但是,他們的理論,畢竟過多地強調了人的本性中的自然性和動物性,而相對忽略了人的本性的特殊性,比如人的本性中的文化性。而且,他們還把人類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都歸結為生物因素的作用。威爾遜認為,人類社會的文化完全是為人的生物屬性需要而服務的,無論是早期的道德禁忌,還是人類的制度結構,無不是人的生物遺傳利益的體現(xiàn)。而且生物進化決定文化進化,文化進化只能在生物進化的框架中進行。威爾遜說:“由于生物進化遠遠慢于拉馬克式的進化,所以,文化變遷總是領先于生物進化。不過,差距不可能會太大,因為文化進化所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最終還是會被納入生物自然選擇的路徑。自殺行為或毀家傾向的那群人所留下的基因,將少于在遺傳上無此類行為傾向的人。如果某個社會由于其成員的遺傳因素導致了缺乏競爭力的文化,那么,這個社會最終會被擁有
更加適宜的遺傳秉賦的成員所組成的社會取而代之。目前,我還不能將現(xiàn)代社會的有關現(xiàn)象歸因于遺傳差異,但必須指出的是:現(xiàn)在存在著某些極限,它或許比我們已形成的認識更適用于當代社會的種種活動,如要逾越這一極限,生物進化便會把文化進化重新拉回去?!?/p>
在具體評價他們的生物人性論時,我們還要注意把達爾文的理論跟威爾遜的理論區(qū)別開來。達爾文的生物人性論盡管也肯定了人的本性可以用自然選擇原理來解釋,肯定了人的本性根源于動物性,但是,他畢竟肯定了人具有社會本能,肯定了在社會本能基礎上人能夠形成道德意識,尤其是在社會本能基礎上形成人的良心,良心最終使人能夠自由地選擇行為,從而使人具備了像康德等人所說的自由意志。當然這種自由意志不是先驗的,完全可以從進化的角度得到說明,具有經驗的特點。而威爾遜把自然選擇的單位確定為基因,基因決定了人性,人性是利己行為與利他行為等社會行為模式產生的根源,但由于人性歸根結底不能擺脫基因的限制,所以人不具有像康德等人所說的自由意志。威爾遜認為所謂的人的自由意志不過是統(tǒng)計學上測不準原理的應用罷了,如果科學技術足夠發(fā)達,以致可以精確地確定行為的軌跡,我們就會明白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人是宿命的,無法擺脫宿命的安排。同樣是從生物學出發(fā),達爾文強調人的自由本性,而威爾遜則否認了這點。由于否定了人的自由,威爾遜的人性論最終具有強烈的遺傳決定論的色彩。而且,在價值觀問題上,達爾文與威爾遜也是有分歧的:達爾文主張以群體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價值觀,而威爾遜主張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價值觀。達爾文說:“社群的成員們所表達出來的意愿或意見,無論起初用口傳的也罷,或后來用文字表達的也罷,有的構成我們的行為的惟一的指引,有的成為可以大大鞏固我們的社會性本能的一種力量?!蓖栠d否認群體利益高于一切的看法,認為自我利益高于種族的利益,最高級的社會組織形式,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xiàn),說到底都是為個人利益服務的。
參考文獻:
[1][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潘光元,胡壽文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俄]克魯泡特金,互助論(李平漚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 Edward O.Wilson:On Human being With a NewPrefa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2004.